窒息性气体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_第1页
窒息性气体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_第2页
窒息性气体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_第3页
窒息性气体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_第4页
窒息性气体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三化学因素与职业中毒职业健康与防护技术窒息性气体危害因素辨识与预防任务四窒息性气体危害事故案例分析

某日上午,五名职工在一个污水提升泵站进行接管作业。一名职工在未作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进入污水泵井时,立即中毒跌入池内昏倒,另四名职工先后进入池内想拉他出来,也跌倒入井内,其中第三个入井的职工跌入后奋力爬出并拨打报警电话。接警后,公安消防大队将井内4人拉出了污水泵井。经抢救无效,4人中毒身亡。任务导入知识与技能要求: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制是什么?硫化氢中毒应如何处理?任务知识链接一、窒息性气体基础知识(1)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血氧分压也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2)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具体分为两类:①血液窒息性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影响血液氧的运输,从而导致机体缺氧发生窒息,如一氧化碳等。②细胞窒息性气体。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从而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发生细胞“内窒息”,如硫化氢、氰化氢等。1.窒息性气体分类任务知识链接一、窒息性气体基础知识(1)主要致病环节均是可引起机体缺氧。(2)脑对缺氧极为敏感,轻度缺氧时就会引起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定向能力障碍等表现;较重时可有头痛、耳鸣、呕吐、乏力、嗜睡,甚至昏迷;可发展为脑水肿。(3)有效的解毒治疗须针对窒息性气体的中毒机制和中毒条件。(4)一般不发生慢性中毒。2.

毒作用特点

任务知识链接一、窒息性气体基础知识3.

毒作用表现(1)缺氧表现(2)脑水肿(3)其他表现:急性CO中毒时面颊部出现樱桃红色,色泽鲜艳而没有明显的青紫;急性氰化物中毒时可表现为无紫绀性缺氧及末梢性呼吸困难。(4)实验室检查要点:急性CO中毒时定性检查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急性氰化物中毒时可测定尿中硫氰酸盐含量;急性硫化氢中毒时测定尿中硫酸盐含量或进行分光光度计检查。任务知识链接一、窒息性气体基础知识4.治疗原则(1)输氧:常用的给氧方法主要是鼻导管法,其次是面罩给氧,给氧浓度40%~60%。高压氧疗可在短时间内使多量氧气以物理性溶解状态溶解于血浆中,从而迅速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组织缺氧,加速毒物解毒和清除。(2)解毒:急性氰化物中毒时采用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联合解毒方法。(3)注射激素:激素对急性中毒性脑水肿效果显著。(4)其它治疗:如钙通道阻滞剂、光量子疗法治疗窒息性气体中毒。(5)对症及支持等疗法。任务知识链接二、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危害辨识与预防1.硫化氢(1)理化性质:硫化氢(H2S)为无色气体,具有腐败臭蛋味,比重1.19g/L,易积聚在低洼处。可燃,易溶于水、乙醇、汽油、煤油和汽油。呈酸性反应。(2)接触机会:制造硫化染料、疏通阴沟、下水道、沟渠,清除垃圾、污物、粪便等。

(3)毒作用机制:硫化氢与金属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可抑制细胞呼吸膜的活性。进入体内未及时被氧化解毒的硫化氢,可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结合,使其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造成组织细胞缺氧,导致“内窒息”

。任务知识链接二、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危害辨识与预防(4)临床表现:急性硫化氢中毒一般发病迅速,出现以脑和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5)诊断原则及分级:①依据《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根据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的职业接触史,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方可诊断。

②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6)现场救治:①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立即向内送风,做好自我防护方能施救。②立刻拨打120,并告知有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③迅速脱离现场。④防止毒物继续吸收。⑤经现场抢救后,在医护人员密切监视下,病人根据病情迅速转送至附近医院进行救治与处理。1.硫化氢任务知识链接二、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危害辨识与预防(7)预防措施:①生产过程应注意设备的密闭和通风,安装自动报警器,随时监测空气中硫化氢浓度,并挂牌告示,将硫化氢浓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②硫化氢及含硫的工业废水排放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③进入污水池等有可能产生硫化氢的场所,首先快速检测硫化氢浓度,然后强烈通风。④做好上岗前职业卫生安全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⑤建立健康监护档案。⑥用人单位建立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好应急救援事故救护队。1.硫化氢任务知识链接二、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危害辨识与预防2.一氧化碳(1)理化性质: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比重0.967g/L,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12.5%~74%,不易为活性炭吸附。(2)接触机会:冶金工业中的炼焦、炼钢、炼铁;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铸造、锻造车间、制造光气、甲醇、甲醛、甲酸、丙酮、合成氨;耐火材料、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等工业使用的窑炉、煤气发生炉等。(3)毒作用机制: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与血红蛋白(Hb)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Hb失去携氧功能,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由于组织受到双重缺氧作用,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任务知识链接二、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危害辨识与预防(4)毒作用表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和急性中毒迟发脑病。

(5)诊断原则及分级:①依据《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根据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的接触史和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及时测定的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测定资料,并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②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6)处理原则:针对不同程度的中毒,宜采取不同处理措施。2.一氧化碳任务知识链接二、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危害辨识与预防(7)预防措施:①设置一氧化碳监测报警器。②防止物料输送管道漏气。③生产场所应加强通风,降低危害物质浓度。④加强个体防护,普及自救、互救知识。⑤进入危险区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2.一氧化碳任务实施方案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制是什么?知识要点—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制①单纯窒息性气体:其存在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血氧分压也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②化学窒息性气体: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任务实施方案硫化氢中毒应如何处理?(1)知识要点—硫化氢中毒后的症状

接触后出现畏光、眼刺痛、流泪、流涕、结膜充血、咽部灼热感、咳嗽以及头晕、头痛、乏力、恶心等症状。(2)技能要点—硫化氢中毒后的处理①迅速脱离现场。救援之前做好自我防护。②立刻报告并拨120,并告知有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③采取措施防止毒物继续吸收。④经现场抢救后在医护人员密切监视下,根据病人病情迅速转送就近医院救治处理。思考与讨论1.一氧化碳的毒作用机制是什么?2.硫化氢的毒作用机制是什么?3.作为职业健康管理员,应如何对工作人员进行窒息性气体危害意识的培养?技能训练任务第一步:任务准备(1)按照如下要求准备实验仪器:①采气袋:容积为1L~10L。②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为0mL/min~500mL/min或二连球。③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2)按照如下要求准备变色硅胶、零点校准气和量程校准气:①变色硅胶:于120℃干燥2h。②零点校准气:高纯氮(纯度99.99%)或经过霍加拉特氧化剂和变色硅胶管净化的清洁空气。③量程校准气:CO/N2标准气(50mg/m3),储存于铝合金瓶内,不确定度<2%。技能训练任务第二步:采样(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现场空气样品清洗采气袋5~6次,然后采集空气样品。采样后,立即封闭采气袋的进气阀,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24h内测定。(2)样品空白:将采气袋带至工作场所,采集清洁空气后,同样品一起运输、保存和测定。每批次样品不少于2个样品空白。技能训练任务第三步:样品测定(1)实验室测定: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将采气袋中的样品空气通过干燥管送入仪器的气室,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一氧化碳的浓度。(2)现场测定:将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带至采样点。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直接将空气样品采入仪器内测定,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一氧化碳的浓度。技能训练任务第四步:测量数据记录与分析将测量相关数据填入下表中。学习评价技能要点掌握情况评价本次任务小结知识目标:1.了解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制、毒作用表现及危害控制技术。2.熟悉常见窒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