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2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3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等。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专题学习的价值: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各时期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发展历程,探究其原因、影响、规律,有助于辩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批判传承。◆

整体感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考纲、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学习要求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等)。2、认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注意比较英国内阁制的区别。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3、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4、感受人治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5、专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考点解析专题考点考点解析备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分封制的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功臣及前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主要诸侯国有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2.诸侯的主要成分: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4.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5.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二者密切联系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宗法制1.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商(铜鼎和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作用课本3页见课本4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二、中央集权制度原因经济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集权体制以维护其政、经济利益和国家统一理论法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地方影响矛盾趋势历程萌芽在春秋战国,建立在秦,发展在汉,完善在隋唐,加强在北宋,顶峰并僵化在明清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3、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高考回顾:1、(07广东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答案】C【解析】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文物“看”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2、(07广东卷)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C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课堂演练: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B)2、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B)3、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一材料只能说明A.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职能B.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C.唐朝依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来行使权力D唐朝的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4、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B)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5.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BA.皇权高度加强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6.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DA.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B.明太祖不希望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C.要提防丞相专权的现象D.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8、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三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都是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地方长官都通过任命产生D.都为历代统治者的持久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D)9、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