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一、混合默写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总结自己对礼的志向时,谦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_。”(3)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路酣歌而归的动人景象,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二、名著阅读2.《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马上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4.5.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阅读下列儒家文典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子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6.综合比较三则材料,解读其中观点的相同与相异?7.如何看待荀子倡导的“从义不从父”?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8.“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9.“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三、语言表达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1)第一副上联:

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副上联:

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11.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刚毅、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紫禁城古建筑重要的宫殿仅在南立面开设门窗,北立面除了正中部位开设隔扇门外,其余全部为封闭的墙体,这属于地理环境学上的“负阴抱阳”做法,“负阴抱阳”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以太和殿为例进行说明:从整体朝向来看,①___,且南立面全部为隔扇门及槛窗,而北立面基本封闭。②___: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至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样一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向正南方最为适宜;而其南部门窗通开,则有利于夏天通风;其北部封闭,③___。13.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个性鲜明的孔门弟子,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子贡、颜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子张、子夏,当然还有其子孔鲤。要求:请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三人,联系言行,突出性格特点,各写一句话,组成排比。四、选择类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项是(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

②舆薪之不见③构怨于诸侯

④天下可运于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则曰(平日、平常)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毋吾以也(同“已”,止)B.夫子哂之(微笑)摄乎大国之间(夹处)加之以师旅(军队)C.因之以饥馑(饥,谷物不熟;馑,丰年)比及三年(等到)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D.如五六十(或者)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16.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C.宗庙之事,如会同(至于)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17.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含瑟而作B.莫春者,春服既成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D.善刀而藏之1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则曰

居:闲居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道,指是非准则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D.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B.虽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逐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有删改)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绩: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B.宁能衣其夫子

衣:使……穿衣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D.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感谢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母多次搬迁住所,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来打比方,告诫孟子不可荒废学业。C.孟母认为男子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奴役。D.孟母对孟子晓之以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慕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B.请治剑服

治:备办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B.诸侯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C.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D.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说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由此可知庄子实际上具有高超的剑术。B.庄子善于辩论,他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三种,并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之剑实际是天子之剑。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3)夫子休,就舍待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辨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薰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漾(mǎngyàng):广阔无边的样子。③薰莸:分别指香草和臭草。④五教: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2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2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以其类异也也:语气词,表判断B.以其类异也

其:代词,他们的C.子路抗手而对曰

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D.夫子何选焉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3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似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同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3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35.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考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3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3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3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4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41.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六、小阅读-课内42.下列句子全都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③夫子何哂由也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⑤吾与点也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43.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A.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答案经常是不同的。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C.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冉有需要鼓励,子路需要约束。D.公西华有惑即问,孔子耐心解答;弟子学得明白,老师教得清楚。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经行岚州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言旧雪未融,新雪又下,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45.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4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47.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八、材料作文4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人在孔子面前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均有治国理政之志向,不同之处是子路想治理大国,冉有想治理小国,公西华则想做个小司仪官。而曾皙与三人不同,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四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鼓瑟希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风乎舞雩2.(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2)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3.D4.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不仁”,于是又答应出仕。6.同:都倡导孝道,认为要孝顺父母异:第一则侧重于养——给予父母好的生活条件,让父母安享晚年;第二则侧重敬——侍奉父母不能只讲物质,不讲精神。第三则侧重义——孝顺父母不能违背社会道德标准。7.荀子的观点是“敬孝”思想的体现,与孔子“几谏”观点相同,孝顺父母是人之天性,是大义,而不从父的前提是父辈的思想行为与基本的道义相违背,如果父子之间无德无行,每天尔虞我诈,不行义举,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都不遵守,怎么谈得上父子相亲,父慈子孝!不盲从父母的错误,勇于指正父母,从根本上维护父母的形象。这既是儒家义礼观的体现,也是真正孝顺父母的正道。8.“其道”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