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_第1页
城镇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_第2页
城镇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_第3页
城镇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_第4页
城镇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城镇化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2课时)课程回顾城镇化内涵人口转化地域转化生产活动转化标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进程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观察下表,分析、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的变化和差异。

发达国家长期处于超过70%的水平,发展速度不快,甚至出现停滞和逆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家中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印度1950年11.87955.264.253.436.212.42011年51.379.685.882.491.384.631.3世界部分国家的城镇化率(单位:%)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达国家城镇化特点1主要特点主要原因起步早工业化开始早目前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城镇化率高(超过70%)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一些城镇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发达国家城镇化主要特点及原因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达国家城镇化特点12.郊区化概念: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背景: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特大城市,为缓解市区人口密度过大、建设用地短缺、交通拥堵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居住条件恶劣等“城镇病”,市区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原因:

①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超过人口合理容量,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②便捷的交通及现代通信方式的保障。

③新商业区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为郊区生活提供了便利,城乡差别缩小。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达国家城镇化特点13.大城市带城市密集地区,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分界日渐模糊,城市在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大城市带。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达国家城镇化特点14.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并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等新理念。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2主要特点主要原因起步晚工业化开始晚,政治上独立晚速度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水平低,且不均衡亚非国家和地区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水平高。城镇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不合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压力大;工业生产、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中小城市发展缓慢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主要特点及原因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22.过度城镇化

概念:又称“超前城镇化”或“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问题: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工业化水平低,甚至未开始工业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中城市,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出现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交通拥堵、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多、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原因: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拉力”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22.过度城镇化巴西工业化及经济水平不如发达国家,但2010年其城镇化率将近85%,明显超出英、美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巴西城市景观图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23.滞后城镇化概念: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

问题:是城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原因:政府为避免城乡对立和“城镇病”发生,而采取各种政策及措施限制城镇化发展。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23.滞后城镇化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等就存在滞后城镇化问题。印度孟加拉国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城镇化的动力31.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城镇化的动力31.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城镇化的动力31.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城镇经济繁荣,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活动探究1城镇化的动力32.工业化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扩大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批矿业城镇。工业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大庆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活动探究1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1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活动探究2

观察左图,结合课本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活动探究1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1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活动探究2观察左图,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我国城镇化进程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活动探究1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1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活动探究2观察左图,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差异?该如何发展?我国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

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活动探究1新型城镇化2活动探究2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活动探究1新型城镇化2活动探究2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珠三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活动探究1新型城镇化的意义3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的经济结构。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城新型镇化的意义课堂小结城镇化内涵标志进程影响对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意义读2010—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完成1~3题。1.图中显示我国城镇化特征是(

)A.城镇化起点极高B.城镇化水平高C.城镇化发展停滞D.城镇化率不断上升2.下列有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城镇化速度比较均衡B.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城市问题C.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D.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大大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3.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造成(

)A.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B.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D.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课堂练习DCD读某地区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4~5题。4.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