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_第1页
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_第2页
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_第3页
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_第4页
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执行负责人: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项目组主要成员校内成员:校外成员:一、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智能制造专业群构建以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支撑的省内一流专业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江苏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江苏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机遇,适应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西移和国际化中对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的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和融合,凝练专业方向内涵、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建立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型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智能制造专业群架构见图1。图2-17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架构(一)建设背景1.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民生产业发展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基础性消费品产业、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十二五”时期,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015年主管业务收入达到70714亿元,利润总额3860亿元,同比增长11.5%。“十三五”期间,纺织服装业的新定位,除了民生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外,重点就是要创造国际化竞争的新优势。区域发展失衡,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迈向中高端形成了压力。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和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纺织服装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既是实施纺织服装业“三品”战略,也是《中国制造2025》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任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规划,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培养符合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型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战略命题。2.江苏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伴随“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江苏省凭借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地理优势,在有序承接新一轮纺织制造“西移”和将纺织服装装备进一步推向国际化舞台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省内已形成五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基地,屏山县工业园区更成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产业园区之一。但总体规模不足、设备老旧、工艺落后、自主创新与产品深加工能力弱、信息化技术应用落后成为发展的瓶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制药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能否高水平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发展是当前江苏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智能化、自主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引领,主动与先进制造、互联网、物联网等行业结合,推动服装装备“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是江苏纺织服装业当务之急。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江苏纺织服装实现智能制造需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型的技术型人才。我校作为江苏唯一一所纺织类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纺织类高等职业教育中具备国家一流水平,纺织机械及电气设备类专业办学实力较强。将纺织特色融入机械及电气设备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打造精通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特点、熟悉各类机械及电气设备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型的智能制造人才,是我校支撑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服务江苏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建设基础1.服务纺织服装产业,专业群实力国内一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这两个专业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由原纺织机械和纺织电气专业发展整合而来,为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企业培养了2800名以上的机电技术应用人才,为企业完成了“清钢联”“转杯纺”等大量技改项目,在行业内建立起极高的美誉度。2010年以来抓住学校骨干院校建设的机遇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2011年开办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6年开办了工业机器人专业,逐步形成了“扎根纺织服装、服务民生装备制造”的产教融合特色,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成绩见表1。表2-9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成绩一览表时间建设专业成绩2.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成效卓著智能制造专业群与通力、奥的斯等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实施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需求为导,能力为本,多方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做交融,循环提升”等丰富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已基本确立,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效果明显。取得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成果。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子项目1项、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公开出版教材10门,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建设部分成果具体见表2。表2-10课程建设成果一览表材料类别年度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授予(批准)部门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推行“三能力、三角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智能制造专业群十分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依托学校东部服装职业教育联盟,与企业合作推进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推行坚持“三能力、三角色”教师发展理念,即教师要具备校企双阵地必须的教学、实践、科研三种能力和担任教师、工程师、科研人员三种角色,逐步形成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恰当,专业水准过硬,教学效果显著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现有专任教师45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6人,讲师19人,双师素质教师43人;研究生学历者占专任教师的48.9%。外聘兼职教师74人,专业团队爱岗敬业,协同合作,责任意识强,教学和研发成果丰富。近5年,专业群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6人次,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3项,近年来,申请省级教育科研1项,行业话语权持续增强。智能制造专业群近5年教师部分成果统计见表3。表2-11近5年教师部分成果统计表类别年度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获奖情况授予(批准)部门国家级教师竞赛教师获奖情况纵向科研课题情况统计横向科研课题情况统计专利情况统计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4.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竞赛活动成绩斐然截至现在,专业群培养的毕业生达6000多人,其中2800余名毕业生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为江苏乃至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双证”通过率达到98%。学生综合素质、动手技能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积极承办和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科技创新设计大赛,在64个赛项中学生获奖共计400多人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近5年学生获奖项目数统计见表4。表2-12近5年学生获奖项目数统计表级别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级省级5.“四共原则”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条件突出在校企“共育、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原则”指导下,装备专业群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校企合作共同优化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生产性,学院提供场地,与苏州质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校中厂”4个、企业培训中心1个。专业群注意开展真实情境教学,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先进性,建设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目前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基地)31个,实践教学设备总值2559万元,总面积达到11758.02m2,融教学实训、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科技研发及社会培训功能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学生实训需求。建成了28个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的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在校外见习、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需要,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近3年专业群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情况见表5,智能制造专业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见表6。表2-13近3年专业群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情况统计表建设时间专业名称建设项目表2-14智能制造专业群校外实习基地情况一览表建立时间基地名称(企业名称)功能6.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承载,服务社会能力强2014年建立起职业技能鉴定点,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职工等技能培训工作。近5年来社会服务培训11105人次,含职业技能鉴定6007人次。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苏州华络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与试制产品、进行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与研究,为苏州华清致信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曙东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铭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和苏州斯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设计、试制、生产产品,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培训员工。以专业技术为优势,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和新技术咨询10余次。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定期派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到合作单位锻炼实践,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加强与省内标杆院校开展教学管理、教研教改、专业建设等经验交流活动。建立与周边职业院校的帮扶关系,每年培训专业师资20人次。近3年来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下基层,走社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7.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国际合作不断突破2011年至今,已派出31人次专业教师到德国、香港、新加坡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交流。通过近距离体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做法,拓宽了教师们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2016年学校引进1名留学英国工业机器人专业硕士充实师资队伍。2016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了与印尼UGM大学教师交换项目,双方互派老师完成了课程教学及课题研究合作,适度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标准服务课程教学内容,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三)存在的问题对照标杆院校专业群,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机电综合特色,但与一流高职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解决如下关键问题:一是为适应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需求和专业群内涵发展要求,需要探索建立各专业之间交叉融合新机制。专业群涉及了机械、电气及控制等课程内容,如何在专业之间寻求课程关联及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培养起机电综合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改革,专业群将围绕纺织服装装备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和服务型专门化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通过师资互派、资源共享、课程共选的原则培养学生成为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缺乏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职教名家、学术名家,缺乏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三是特色专业需要进一步做强。专业群机电综合特色鲜明,但存在“特而不强”的问题,高水平、高起点专业建设成果不足。四是实质性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方式较为单一,规模较小,促进学生境外就业的措施不完善,引进境外优质资源还不够。二、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服务江苏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目标,以助力“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为重点,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应用电子技术五个专业,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中提出的“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服务发展”的原则,面向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以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将专业群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二)总体目标面向纺织服装产业,服务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与设计、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为重点,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促进社会服务、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形成特色优势鲜明、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三)具体目标牵头成立1个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联盟;推行1个完全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班;制定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核心专业的专业标准;组织教师和学生全方位参加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获奖20项以上;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申报教学成果奖2项,形成专业群统一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快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新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门;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教学设计系统化、课程建设结构化、资源开发颗粒化,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1个、智能制造工程案例库1个、职业技能认证学习库1个,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打造专业群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骨干团队3个,学校领军科研技术团队1个,学校递进科研技术团队1个,建成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2个,引进1名企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或引进3名专业建设领军人才,培养2名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培养2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4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骨干。采取校企“共育、共建、共管、共享”建设国内一流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实训条件,建设智能生产制造实训中心1个,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开放型实训基地1个,省级电子产品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机电一体化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建设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教师工作室,助力学校建成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继续完成年劳动力培训200人次以上,建设省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个,申报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申请专利80项,建设期内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达600万元以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引入《XX协议》范式,提升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拓展中外师生交流渠道。建设期内培训纺织服装智能装备方向国际学生50名,250人日,为海外纺织服装企业或离岸企业开展培训人才25名,建成国际交流特色课程2门,落实4人次国外培训计划。专业群建设标志性成果统计表如表7所示。表2-15预期标志性成果序号成果类别国家级省(部)级1重点建设专业2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技能竞赛4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5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创新创业示范课程8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或参与)9教学团队10实训基地11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2科学研究项目13申报专利合计三、建设内容(一)产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炼已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东部服装职业教育联盟为依托,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专业群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的人才。1.“政、行、企、校”合作,牵头成立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联盟面向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以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核心,依托学校发起成立的东部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发挥专业群多年来紧密联系产业的优势,联合主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优势企业、中高职院校,组织成立,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行业协会理论指导、信息咨询作用。对接《XX协议》范式,制定智能制造专业标准,组织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推动专业群持续改进。学校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成果的转化。2.融合行业优势企业,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行业优势企业共同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现代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构建顶层设计、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的体系。以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为原则,通过共同招生、共同育人,探索校企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共同制定学徒管理办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标准。依托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联盟,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中推广应用。3.融入企业文化,构建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通过建立立体化双创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类创新创业品牌社团,构建起双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通过培育“创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团队、开设系列化双创培训课程、开设特色专项培训班及创新创业实验班、做好双创竞赛指导、构建跨界综合实践基地,构建起创新创业专门能力培养体系,厚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素质培养,使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二)“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为更好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满足纺织企业生产全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在线监测信息化以及服装产业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接国际国内职业岗位标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平台基础共享、专业模块并行、拓展应用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与专业深度融合的贯穿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业群对接产业、岗位群见图2所示。图2-18专业群对接产业、岗位群示意图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XX协议》范式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按培养目标达成度设计课程,包括以专业群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含符合本专业群的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包含工程实践,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创新创业应用型课程等。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反馈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分为底层公共共享平台、基础共享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拓展应用互选模块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涵盖有理论知识学习与技术技能培养两个部分,同时,探索与专业深度融合的贯穿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个阶段融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培养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平台共享课程阶段,以专业群各专业培养基础知识、操作技和人文素养、职业基本素质以及创新创业基本理念、意识为主程;二是专业模块课程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为主;三是拓展应用课程阶段,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对于满足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满足学生自我成才与智能制造对专业交叉复合、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允许学生在群内进行跨专业选择课程和开展综合训练,并实行学分互认,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具体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下图3所示。图2-19专业群课程体系示意图在推进和落实“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中,依据学生认知和技能成长的规律,逐层开展识岗、学岗、熟岗、顶岗的递进培养。技能的训练划分为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大赛训练和研发训练四个层次,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赛中学和探中学四种形式,系统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强化单项训练,掌握工程应用基本技能;通过校企融通、现代师徒制等教学方式开展综合训练,加强对学生工程应用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大赛强化学生对工程应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掌握;通过创新型研发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整合行、企、校优质资源,建设国内独有纺织服装装备资源库1.建设职业技能认证学习库、智能制造工程案例库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优质资源,服务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建设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融入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由关注教师资源建设向关注学生资源建设、由只读学习资源建设向互动学习资源建设、由传统静态资源向微课、慕课等视频资源建设、由专题资源建设向教学做一体化资源建设、由资源分布式存储向统一集中云存储等转变。加大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学习库、智能制造工程案例库。2.建成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设计系统化、课程建设结构化、资源开发颗粒化。按照“国家急需,全国一流”建设要求,整合全国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领域内企业、行业、高职院校资源,为行业企业专家、授课者、在校生、在职(求职)者、社会访客等多元用户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等方面提供了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开放网络支撑服务,建设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形态多种多样、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的,具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国内一流的共享型、开放性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素材、积件、模块、课程分层建设,开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质量顶尖、国内同类院校共享度高的颗粒化资源1万余条。围绕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围绕智能制造专业群核心专业的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统一引进并开发“智慧校园”和“CX平台”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开发在线网络课程、建设专业群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工程案例库、职业技能认证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门户框架结构如图4所示。图2-20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门户框架结构(四)依托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实施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对教师发展过程科学规划和指导,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服务区域经济行业产业能力突出的一流专业教师团队。1.校企双基地,培养专业带头人、引领型双师教师制定专业带头人和引领型双师教师遴选和培养计划,采取交流学习、研修、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和企业专家引进等措施,重点引进1名企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或引进3名专业建设领军人才,培养2名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培养2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4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骨干,引领教学团队发展。2.校企协同培养教师双师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托产教联盟通过新教师“常态化”顶岗实习,骨干教师“实职化”挂职锻炼,资深教师“融合化”科技服务等途径,全程化持续培养、全员化覆盖培养、全域化协同培养和全球化拓展培养;支持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广泛运用信息化技术,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各项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提升双师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3.引企入校,建设兼职教师专家库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4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每年定期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培训和考核,与专任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4.校企共建双师培训基地,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加大海外人才、具有留学访学背景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教学队伍;重点依托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与大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递进培养计划,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骨干团队3个,学校领军科研技术团队1个,学校递进科研技术团队1个,建成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1个,申报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五)打造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实训基地,建设一流实训条件江苏及苏州地区的纺织服装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作为东部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依托智慧服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打造智能生产制造实训中心,建成东部地区具有服装设计、制造、技术服务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示范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环境真实性、设备先进性、功能多样性、资源共享性、使用开放性”五大特点,培养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人才的同时提升专业群的科研、创新能力。围绕智慧服装实训基地建设,将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绿色理念贯穿服装纺织服装产品制造全过程。建设智能生产实训中心、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省级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机电一体化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四大专项实训中心,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关键技术和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快速定制的能力。实训基地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现“管理企业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来提高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实训教学质量和承载能力,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满足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六)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融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资源,打造跨专业、跨学院“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应用转换和社会服务工作。构建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系统集成-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创新和工程服务平台,服务于纺织服装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中心以项目为驱动,根据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特点,下设CAD/CAM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等5个科研创新工作室。通过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活动,着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为重点的“四技服务”,打造成“生产、教学和科研一体化”,推动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服务现代化等试点应用。创新中心将以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制度,深化校政、校企、校行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入探索“四方联动”动态管理机制。特别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产业园区屏山纺织工业园等江苏十余个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彭州市、浙江绍兴市、江苏匹菲特科技、苏州质丰科技、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数十家政府、企业、行业合作。通过“双向挂职、订单班、科研项目”推动东部服装职教联盟、中高职衔接、行业和产业学术信息交流平台的发展。建设期内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达600万元以上,申请专利80项。创新中心还将建设省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个,培育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技术培训2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能力可达200人次。(七)引入《XX协议》范式,提升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XX协议》,把国际认证标准如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7大领域内容和纺织服装企业界对技术员的要求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融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高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引进教材、人才培养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建成国际交流特色课程2门。通过与西门子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等合作,以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依托,将部分课程的国际认证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计划培训国际学生50名左右、250人日,为海外纺织服装企业或离岸企业培训人才25名。与境外工程类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选派专业教师赴德国、新加坡等部分国家就现代装备制造类专业进修学习,开展合作项目与师生双向交流合作。通过培训交流,引进并开发与国际衔接的职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教材、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和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推进职业技能大赛国际化。鼓励优秀学生前往国外或境外地区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四、建设进度具体建设进度见表2-16所示。表2-16专业群建设进度表建设任务2018年底(阶段性验收)(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9年底(中期验收)(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20年底(终期验收)(预期目标、验收要点)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预期目标: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确立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将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转换成项目加入到相关课程中,筹备产教联盟,组织智能制造专业标准调研。验收要点:1.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2.智能制造专业标准调研报告;3.获得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项。预期目标: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进相关制度建设,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验收要点:1.现代学徒制《学校教学标准》、《企业教学标准》《学徒待遇标准》、《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标准》2.全方位参加区域性技能竞赛,获得省级奖项20项,国家级2项;3.获得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项。预期目标:成立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建成区域优势鲜明的特色专业,构建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验收要点:1.纺织智能制造产教联、盟章程,2.专业群核心专业的专业标准;3.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培养方案;4.建设专业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个;4.申报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5.获得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项;6.完成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课程体系建设预期目标: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拟定“平台基础共享、专业模块并行、拓展应用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探索与专业深度融合的贯穿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验收要点:1.专业群课程体系调研报告;2.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1门;3.建设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预期目标:建设专业群“平台基础共享、专业模块并行、拓展应用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验收要点:1.专业群的专业教学计划及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2.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1门。预期目标:推行“平台基础共享、专业模块并行、拓展应用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与专业深度融合的贯穿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验收要点:1.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1门;2.建设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3.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1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预期目标:建设职业技能认证学习库。验收要点:1.融入维修电工、工业机器人、PLC等智能制造相关职业标准,为企业开发量身定做的员工培训与考核方案2个;2.可编程控制系统工程案例10个;3.工业机器人工程案例10个;4.参与建设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5.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资料。预期目标:建设智能制造工程案例库。验收要点:1.可编程控制系统工程案例10个;2.工业机器人工程案例10个;3.机械创新设计案例5个;4.纺织服装设备维修保养案例10个;5.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资料。预期目标:建成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设计系统化、课程建设结构化、资源开发颗粒化。验收要点:1.机械创新设计案例5个;2.纺织服装设备维修保养案例5个;3.参与建设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资料。双师队伍建设预期目标:制定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为创新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验收要点:1.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协议》;2.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兼职教师管理办法》3.建设专业教学骨干团队,引进1名企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3名专业建设领军人才,1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预期目标:教师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提升。验收要点:1.培养2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骨干;2.建设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培养1名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1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预期目标:形成结构合理,教师综合能力强的双师队伍;验收要点:1.培养2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骨干;2.建设学校领军科研技术团队,学校递进科研技术团队,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培养1名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20以上人的兼职教师。实训条件建设预期目标:理清校企合作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的实训教学质量和承载能力有效提升。验收要点:1.省级电子产品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2.省级机电一体化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方案;预期目标:建设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陪训中心和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陪训中心,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验收要点:1.建设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陪训中心1个;2.建设省级机电一体化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预期目标:开发实训项目,建成西部地区具有服装设计、制造、技术服务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示范性生产性实训基地。验收要点:1.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2.智能生产制造实训中心1个;3.省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个;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预期目标:建设纺织服装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验收要点:1.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2.劳动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结;3.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申请国家专利20项;4.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150万;5.完成年培训劳动力200人次。预期目标:推动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教师工作室,提高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验收要点:1.举办主题学术研讨会1次;2.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申请国家专利20项;3.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200万元;4.完成年培训劳动力200人次。预期目标:推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建设,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将高职院校建成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验收要点:1.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申请国家专利40项;2.省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个;3.教师技术服务的制度与政策;4.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达250万元以上。国际合作与交流预期目标:中外师生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形成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实施计划验收要点:1.2人次国外培训计划;2.赴国(境)外教师学习交流资料;3.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实施计划。预期目标:结合国际先进标准开发与之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引进相关专业的国际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扩大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