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能力第三章人类行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_第1页
中级能力第三章人类行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_第2页
中级能力第三章人类行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_第3页
中级能力第三章人类行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_第4页
中级能力第三章人类行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能力(中级)考试内容:(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2、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3、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二)人生发展阶段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人个体

群体(社会性)生理、心理家庭、朋辈、学校、单位、社区等社会角色(社会功能)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的含义需要(生理、心理):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驱力:由内部和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个体指向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倾向。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第一节人类行为需要内驱力动机行为(生理、心理)环境(文化内化、刺激物)需要行为动机内驱力人类需要的特征(1)对象性

人的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自己的内容。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过程、活动的结果(2)动力性

需要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为暂时的满足而终止。周期性:如饮食的需要、睡眠的需要;升级性: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3)独特性

个人的需要与其个性密切相关,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没有两个人的需要系统是完全相同的。(4)社会性人类需要和动物需要的本质区别。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AbrahamH.Maslow(1908-1970)(二)人类需要的层次(重点)需要层次图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特点:层次性、递进性1、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2、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3、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而处于次要地位;4、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则是人特有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是()。A.安全需要B.生理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E.认知需要答案:B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ERG(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1、E(existence)生存需要:有机体的存在或生存,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2、R(relatedness)关系需要:人际关系,相当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的需要。

3、G(growth)成长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相当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ERG理论的特点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的需要的满足受挫后,个体也可能会降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一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3、莫瑞的需要理论(新增内容)莫瑞认为需要的特点是:1)需要与需要之间是相互关联的2)需要作为力,对人产生影响3)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4)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1)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2)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①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成就、避免失败等)②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把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尊重、归属、援助等)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排斥、侵犯、防卫、统治等)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人类需要的类型根据需要的起源(1)生理性需要——原发性需要(与生俱来)关系到保存和维持机体生命及延续繁衍的需要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需要(2)社会性需要——习得性需要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需要交往需要(安全感、归属感)成就需要(工作、知识、实现理想)从需要的对象来划分:物质需要(包括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智力、道德、审美发展的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如:理想、志向)直接需要(随着间接需要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系列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考大学等)下列属于社会性需要的有()。A.性需要B.交往需要C.成就需要D.权力需要E.进食需要答案:BCD练习: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的含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行为公式:B=f(P.E)B:行为P:人E:环境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分类)1、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行为的起源

(天性与教养对人的行为同样重要)2、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行为对社会的作用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行为价值判断(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3)行为适应性标准(4)个体主观性体验(观察者的主观体验)

注意:划分的标准是相对的社会工作视角下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与大众存在差异,并不代表个体一定有问题。(三)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个因素相互交叉影响人类行为的发展第二节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活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社会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主要特点)(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系统)2、复杂性3、层次性(直接的、间接的;巨大、微小)4、稳定性(微观、宏观都具有相对稳定性)5、变动性(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相对统一)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重点)

主要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一)家庭:由夫妻与子女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发生影响

家庭背景和家庭中的过去事件(纵向)

家庭成员间互动(横向)

家庭结构及其变化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控制变量民主型专制型纵容型放任型感情纽带+一+-行为控制++--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独立性强性格果断社交能力强暴躁懦弱缺乏安全感骄横跋扈疏懒散漫自私缺乏责任感行为偏差是指年龄相仿,或社会地位相同,或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规模较小的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对个人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直接影响;2、伴随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这种角色越来越重要。

3、朋辈群体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二)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是社会工作可以动用的重要资源。

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1、进行系统的正规教育;

2、灌输社会价值规范、培养良好习惯、学习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互动。

(四)工作单位(组织)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属的正式社会组织

1、使个人学习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2、指导个人简历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要与社会需要

组织的三要素:目标、人和人际关系(三)学校(五)社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对人的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1、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

2、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影响彼此的行为方式;

3、社区本身是一种组织,具有本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4、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影响着社区成员的行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社会环境。文化通过依附于语言、文字、艺术作品及其他文化载体,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成为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六)文化原始生活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互联网积极影响:帮助个人、团体及组织获取信息、做出判断、满足要求达成目标。消极影响: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模式,误导大众。(七)大众传媒家庭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A.家庭结构B.家庭规模C.家庭教养模式D.家庭排行E.家庭形态答案:C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主要包括()。A.物质技术B.社会规范C.精神体系D.山林E.湖泊答案:ABC(1)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完成社会化,符合社会期望(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各年龄段的人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人格未定型、社会化未完成的人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反之,受影响小。(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和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启示: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的互动都是重新达到人和环境间适应性平衡的专业方法。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重点)——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角色是人与环境的中介点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基本观点

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每一次转换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2、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阶段年龄段个体的主要满足方式口唇期0~1岁吮吸、进食肛门期1~3岁生理排泄性器期关键期3~6岁压抑对异性父母的爱慕,与同性父母建立认同潜伏期6岁~青春期从相对平静到青春期躁动生殖期青春期~成年发展出成熟的性特征,并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主要贡献:潜意识动机的论述及重视童年期经验性器期是发展的关键期,该时期儿童与异性父母产生所谓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通过冲突和焦虑,发展出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感,开始学习同性父母的行为方式。如果认同失败的话,可能会演变成为同性恋,或者异装癖等性心理障碍。3、关键期概念二、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1、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既考虑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格发展推演到了人的一生。认为人生包括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2、基本理论观点3、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非常重要)发展阶段主要冲突影响因素美德/品质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母亲希望幼儿期1~3岁自主还是羞怯和疑虑父母意志力儿童早期3~6岁主动还是内疚家庭目的儿童中期6~12岁勤奋还是自卑学校、家庭、朋辈能力青少年期12~20岁

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学校家庭社会忠贞成年早期20~40岁亲密还是孤独爱人、伴侣、亲密朋友爱成年中期40~65岁繁殖还是停滞家族、同事、社会规范关怀老年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还是绝望所有人类智慧3、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主要冲突和任务美德婴儿期0~1岁冲突: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母亲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希望幼儿期1~3岁冲突: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父母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意志力儿童早期3~6岁冲突:主动还是内疚家庭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目的儿童中期6~12岁冲突:勤奋还是自卑学校、家庭、朋辈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能力青少年期12~20岁

冲突: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学校家庭社会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忠贞成年早期20~40岁冲突:亲密还是孤独爱人、伴侣、亲密朋友任务: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爱成年中期40~65岁冲突:繁殖还是停滞家族、同事、社会规范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关怀老年期65岁以后所有人类智慧4、关键期概念

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8个阶段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B.发展自我同一性C.专注自我D.对他人做出承诺E、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答案:B1、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出生-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到12岁)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发生认识论)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阶段年龄特征感觉运动镜中我0-2运用感觉和身体运动探索和获取对环境的理解初步具有自我和个人的感觉能够认识到即使看不见的物体也依然存在前运算挂钟认知2-7可以用脑思考;同一时刻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自我为中心;游戏很重要具体运算7-12脱离物体在头脑中运算;行为控制能力增强;不再将世界看做自我或人格的扩展形式运算12-15用更抽象、逻辑的词语思维;热衷于假设性的事情;能够考虑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图式原则、同化原则、顺应原则图式的变化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外内)顺应就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内外)当有新的事物和刺激出现时,个体先用同化原则使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使新的信息被吸收到已有的图式之中;同时再用顺应原则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从而使之与新的环境与刺激相适应,并最终形成新图式。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本观点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美国现代心理学家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20世纪60年代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设计道德两难问题:“海因慈的困惑”阶段年龄特征前习俗水平0-9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习俗水平9-15道德戒律是外部世界永久性存在道德是不能更改的道德是由上帝、家长、老师等权威所规定的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道德戒律是灵活的道德是社会性的相互同意和协商的结果,必要时可以变更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习前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享乐主义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社会契约定向普遍伦理准则123456时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从表面看行为的后果,盲从权威,旨在避免惩罚2、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看行为的后果是否能带来需要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习俗水平3、好孩子定向阶段寻求别人认可,别人称赞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4、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遵从社会规范,规范中规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规范是公意的体现,只要大家同意,规范可以改变6、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考虑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准则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海因兹困境海因兹的妻子因患某一种特殊的癌症而濒临死亡边缘;而实际上有一种药品可以治愈此女人所患的特殊癌症——某药剂师所配制的镭制剂。这种药剂不仅制作费用昂贵,售价更贵——是成本价的10倍。也就是说,200美元的成本,却要卖到2000美元。海因兹四处举债,却也凑不够药费,所以只好去哀求那个药剂师,能否卖得便宜一点,或者容许他分期付清。可是药剂师却说,“不可能。我千辛万苦发现这种配方,当然要用它赚大钱!”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问题:“海因兹是不是应该去偷那个药剂呢?为什么?”

处于不同的阶段的人对海因兹困境的回答分别如下:1、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他害怕会因此坐牢。2、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他妻子会因此痊愈,而他自己也会因此更快乐。3、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他妻子希望他这样做。4、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偷是违法的。5、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管他法律怎么说呢。6、海因兹应该去偷,因为从根本上看,人的生命比所有权更值得重视。7、海因兹不应该去偷,因为疾患只不过是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夫妻俩应该做的是去享受剩余的共同时光

科尔伯格指出,每个人的道义观成熟程度不同,于是出发点就随之不同。科尔伯格原本划分了三个层面共计六个阶段。但是后来,他自己又补充进来两个阶段,而这其中的一个是作为第四个阶段的补充,总计是“七个”。前习俗水平

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该偷的理由: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2、以工具主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要是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兹救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该偷的理由:要是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兹就该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水平

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不该偷的理由: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烦恼和耻辱;该偷的理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不该偷的理由: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该偷的理由: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么做的话,海因兹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后习俗水平

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中的组成部分。海因兹已经为救妻子的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手段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理由:法律禁止人偷窃,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的这种情况。海因兹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当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不该偷的理由:海因兹设法救自己的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该偷的理由: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宝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五、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1、符号互动论:人们的互动主要是由沟通组成的。通过语言、手势和行动,人们实现了互相之间的沟通。主要观点:1)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2)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4)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景定义的影响。2、常人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完成的。第四节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

面临的主要问题人生发展阶段婴幼儿阶段(0—3岁)学龄前阶段(3—6岁)学龄期阶段(6—12岁)青少年阶段(12—18岁)青年阶段(18—35岁)中年阶段(35—60岁)老年阶段(60——)一、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0~3岁)(一)生理发展1、大脑发育迅速:一切行为发展的基础

大脑重量占成人的25%(刚出生的婴儿)

——50%(半岁)——75%(2岁)2、动作发展迅速:学会独立行走、手操作物体(二)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

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慢慢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

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2、情绪发展:新生儿(愉快兴趣愤怒恐惧)、1周岁(害怕骄傲负罪感)、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3、语言的发展迅速:(三)社会性发展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意识出现阶段(依恋的形成)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婴幼儿的遗传和心理发展不健全,照顾者没有给与充分的照料可能导致的行为偏差: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心理自闭二、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3—6岁)(一)生理发展脑重接近成人;大肌肉发育逐渐成熟,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以达到某种母=目的;肌肉与手眼逐渐协调,获得胜任感和独立感。(二)心理发展语言与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记忆能力增强,开始逻辑思维。(三)社会性发展在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了性别角色判断的标准开始了道德的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社会交往范围从家庭扩大到了社会(家庭、幼儿园、学校)学龄前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个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也产生一些问题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口吃、攻击、沉迷于电视等解决方法:正确评估其主要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三、学龄期阶段的主要特征(6—12岁)(一)生理发展1、身高、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生理的发展、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的教育,促进了各方面技能的发展3、掌握了完整的动作,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协调程度日益提高。(二)心理发展1、能够不出声地思考问题;2、注意力稳定性增强,范围扩大,转移能力增强(三)社会性发展形成自我的道德意识;能够以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事实求是地评价他人;与父母、同伴、老师的关系有了新发展。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心理障碍2、交往障碍3、学习困难具体表现: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学习障碍四、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2—18岁)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一)生理发展1、各种生理逐步增强;2、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基本发育成熟,具备生育能力(二)心理发展1、智力发展达到高峰;2、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性发展特征,经常出现反抗情绪;3、性心理有了相应发展。(三)社会发展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青少年要度过”危险期”,经不住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