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课件_第1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课件_第2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课件_第3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课件_第4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1过程设计:

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过程设计:

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2目标:知识和技能积累重要的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提高认知能力,迎接中考过程与方法熟练文言文虚词,合作探究学习情感与价值观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语文修养目标:3导入: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对联: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导入: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4新授文言常见虚词的类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新授5文言常用虚词的分类1)代词2)副词3)助词4)介词5)连词6)叹词文言常用虚词的分类1)代词6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通晓古今4.注意特殊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7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2、全句关照法3、句位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5、代入检验法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8解题方法:

1、语境分析法2、关系分析法3、比较区分法4.句位分析法。5.语法分析法。解题方法:1、语境分析法9十八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十八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10(一)、而1、表并列关系2、表递进关系3、表修饰关系4、表假设关系5、表承接关系6、表因果关系7、表修饰关系8、表假设关系9、表承接关系10、表因果关系(一)、而1、表并列关系11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13三、乎

一、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2、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可乎。——《列子·汤问》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7、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8、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三、乎一、语气词:14二、介词:1、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3、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4、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唐·柳宗元《捕蛇者说》5、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6、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7、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三、用于形容词后:单独不能翻译: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二、介词:153、乎hū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乎hū

1.语气助词。16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3.作词尾。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174、【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乃】(一)用作副词。18(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无乃„„乎/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二)用作代词。195、其qí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5、其qí1.代词。20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2.副词。21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3.连词。226、且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6、且qiě1.连词。23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例③且暂还家去。2.副词。247、若ruò

1.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更若役,复若赋……(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7、若ruò1.代词25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复音虚词。“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①: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2.连词。268、所suǒ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例③: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8、所suǒ1.助词。27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289、为wèi

1.介词(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例②:公为我献之。(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9、为wèi1.介词29(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例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302.助词。

读阳平声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2.助词。3110、焉yān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焉yān1.语气助词。32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足道邪!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是”。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②:青麻头伏焉

(2)相当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2.代词。3311也yě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①: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例②:环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3)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4)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11也yě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34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3512、以

1.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12、以1.介词。36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连词。37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例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例①:自以3813、因yīn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例②:变法者因时而化。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例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例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13、因yīn1.介词。392.连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例②:相如因持璧却立。2.连词。4014、于yú

1.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14、于yú1.介词。41(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良曰:“长于臣。”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42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4315、与yú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②: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15、与yú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44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例①:“管仲非仁者与?”例②:无乃尔是过与?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参加”等。例①:与斗卮酒。例②:不欺其与。例③:蹇叔之子与(yù)师。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4516、则zé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例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例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例②: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例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16、则zé1.连词。46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②:非死则徙尔。

2.副词。4717、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或许不同于两者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呢?)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的样子)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17、者(一)助词。48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