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6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把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力量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及语言表达力量。
德育目标:通过讨论氧气的性质,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试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把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试验现象的精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讨论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
【学生答复】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依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答复】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的燃烧
【试验】【试验1-2】【引导学生观看】
【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化学方程式:C+O2===CO2
【板书】2.硫的燃烧
【试验】【试验1-3】
【归纳板书】现象: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光明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O2====SO2
【板书】3.磷的燃烧
【补充试验】磷的燃烧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板书】4.铁丝的燃烧
【试验】【试验1-4】
【归纳板书】现象:①猛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黒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问题争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
或在集气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解释】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板书】5、铜.铝也可以燃烧
【板书】6、石蜡的燃烧
【试验】【试验1-5】
【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④瓶壁上有水雾产生。
化学方程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小结】
【作业】P141.2
【教学反应】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1、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推断化合反响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推断和氧气的用途。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学问的力量,通过对反响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推断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打算物质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育学生对科学严谨仔细的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争论、分析、归纳、熟悉反响的本质。
重点、难点:化合反响、氧化反响概念的建立及对反响根本类型的推断。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初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燃
【投影提问】写出碳、硫、磷、铁、石蜡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点燃
【学生板答】化学方程式:C+O2===CO2
点燃
S+O2====SO2
点燃
4P+5O2====2P2O5
3Fe+2O2====Fe3O4
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板书】三、化合反响.氧化反响
1、化合反响:
【归纳板书】Ⅰ、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
Ⅱ、特点:多变一
Ⅲ、表示方法:A+B→AB
【投影】练习:
1、以下化学反响中属于化合反响的是(B)。
A、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B、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点燃
2、以下反响不属于化合反响的是(C)。
A、C+O2===CO2
点燃
点燃
B、S+O2====SO2
点燃
C、2C2H2+5O2==2H2O+4CO2
D、4P+5O2====2P2O5
【板书】2、氧化反响: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响称为氧化反响。
【争论】1、氧化反响肯定是化合反响吗?举例说明!
【学生答复】1、氧化反响不肯定是化合反响。例如石蜡的燃烧。
【板书】四、氧气的鉴定
【讲解】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定.现象:木条重新燃烧
【试验】鉴别氧气和空气
【板书】五、氧气的用途
【讲解】性质依靠打算用途
【投影】医疗
供应呼吸登山、潜水
航空
氧气的用途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炼钢
宇航
化学教学教案篇二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
及工作单位
梁红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拟浅但学问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学问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预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进展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纳争论法、试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学问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教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动身,课前要做充分的预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简单从身边的常识动身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学问进展综合分析,找出与学问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把握本节课的学问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究者。
3、本节对自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形本钱节课学问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行再生性,熟悉合理开采和节省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熟悉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力量,实际动手操作力量,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熟悉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加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索、阅读和争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学问,以培育学生的力量。
教学难点:化学反响中能量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篇三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根本概念为根底,与试验严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连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拟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熟悉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留意不要随便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生疏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阅历的积存,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纳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一样,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一样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识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生疏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
(1)熟悉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熟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根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忙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稳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熟悉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讨论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育学生
敬重科学的思想。(2)调动学生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预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纳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略)
初三化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归纳概括力量及查阅资料的力量。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拟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拟多,学生对这些学问的把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根底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稳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拟清楚的比照、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根本的化学用语,必需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学问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纳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展元素符号进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问面,又培育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力量。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拟抽象,在教学时应从详细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一样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一样:是由于它们具有一样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但凡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育了学生的归纳总结力量。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准时地进展元素和原子的比拟,使学生清晰元素与原子的区分与联系。留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简单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洁物这个前提下进展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需是纯洁物。
教学设计例如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但凡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争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争论思索]
a、推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分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推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但中子数不肯定一样。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争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分于联系:[投影片展现]
元素
初三化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把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推断化合反响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推断和的用途。
力量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和描述试验现象的力量;及通过试验来讨论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推断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方法,培育学生分析、归纳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初步把握试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响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根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响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响的区分。
力量目标:
初步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力量、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初步培育学生分析、比照和迁移学问的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厉仔细的科学态度,及试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局部。
这三局部应以的性质为中心,由于物质的用途主要打算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熟悉物理性质的挨次,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看的全面,又起到了对比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看和描述的挨次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承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外形,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挨次。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根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响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忙理解。如很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方法,做个家庭试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比照。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良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留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匀称而不分层?
初三化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怀环境,乐于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试验力量,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育学生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育学生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看和争论法。
教具预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忆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忆时要用多媒体协作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假如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测假设:
1、学生分组争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看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展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舞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测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试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展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试验进展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效果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企业战略变革试题及答案
- 伪随机数生成考试考题及答案
- 抖音双十一活动策划方案
- 2025年云计算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技术员考试试题及答案概述
- 项目合同协议书
-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度公开招聘笔试和合格分数线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公共关系技巧的训练计划
- 行政法学的评估标准及试题及答案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协议
- 新兴原料市场分析-洞察阐释
- 社工岗前培训课件
- 《企业的股权规范化落地实务》-20250506
- 山东省青岛市、淄博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英语试题及答案(青岛、淄博二模)
- 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 2024年新疆额敏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
- 2025年上海市静安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二诊)成都市2022级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英语试卷(含标准答案)
- 楼梯 栏杆 栏板(一)22J403-1
- 2024届九省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MP3及录音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