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生态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生态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生态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生态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生态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生态学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在(

)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A.干扰性B.资源利用性C.种间D.种内2.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目______,出生率与死亡率______,能量的输出与输入______,自我调节能力______。3.1859年______发表了《物种起源》。4.同在热带地区,但却可能形成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等不同群落,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B.空气C.阳光D.水分5.单元顶极论把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叫______。6.人类生态学7.影响噪声污染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3部分。8.一个山坡上的一片毛白杨生态系统是一个

。A.空间概念B.功能实体C.形态现象D.物种集合9.临界温度10.______、______、______是当今对人类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与许多门科学相关,但与______有着特别密切的关联。11.试述风的生态作用。12.环境13.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有哪些?1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B.照射到该系统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C.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15.邻接效应(effectofneighbors)16.狭温性植物17.阳生植物18.喜温植物19.濒危植物(endangeredplant)20.人口数21.简述Tansley、Lindman、Odum、Carson的生态学贡献。22.生物的解毒是抗性的基础,解毒能力强的生物一般具有较强的抗性。

2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24.陆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动物分为哪些类群?25.试述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假说和非平衡假说。26.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27.人口密度28.影响噪声污染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3部分。29.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30.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31.什么是限制因子?(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它有何实际意义?32.简述群落演替与波动(fluctuation)的基本区别与联系。33.生物群落中的空间异质性可分为______的异质性和______的异质性。34.遗传漂变(geneticdrift)35.为什么种群在大范围的分布格局中多呈集群分布?36.现存的生物基本上都能适应环境,但有些生物却面临灭绝的危险,这说明

。A.物种是不变的B.生物的新旧更新C.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D.适应是相对的37.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38.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39.人类的存活曲线一般是(

)。A.A型B.B型C.C型D.A或B型40.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41.育龄妇女42.顶极群落(climax)43.环境梯度(environmentalgradient)44.种群(population)45.冻害46.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47.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5级,其中属于E级频度的种类往往是

。A.优势种B.伴生种C.残遗种D.偶见种48.臭氧层破坏有哪些危害?49.由于地形条件起伏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肥力以至于生境类型等生态因子的交替变化,而导致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有规律地重复交替的结构格局,叫______。50.生态幅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稳定

相等

相等

最强3.参考答案:达尔文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亚顶极6.参考答案: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7.参考答案:噪声源

传声途径

接受者的保护8.参考答案:B9.参考答案: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0.参考答案:自然保育

生态系统恢复

地球资源的科学管理

生态学11.参考答案:(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

(2)风对生物的影响: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义也不同。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借助风力传送花粉)、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态与结构。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折等危害。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数量和分布。12.参考答案: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13.参考答案:(1)在人口数量方面,面临三大人口高峰的考验:一是人口总量增长高峰,到本世纪中叶,将达16亿;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00年60岁以上老人已达1.3亿,占10%;2030年60岁以上老人有可能达3亿;三是劳动人口增长高峰。2000年,农村劳动人口为5.9亿,需求量2.8亿。到2010年我国劳动人口达到10亿,届时就业、交通、住房、基础设施、社会福利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2)在人口质量方面: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多,目前已为5164万人,此外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000万;文化素质低。据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每1万人中,大学生只有142人,高中生804人,初中生2334人,小学生3706人,每1万人中文盲半文盲1588人。现在至少有文盲、半文盲人数1.8亿,比巴西、俄罗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新文盲;另外我国从业人员仅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达70%,文盲占10%,大专以上不到4%,发达国家为20%,我国每万人中的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14.参考答案:C15.参考答案: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问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16.参考答案:不同种类的植物的耐受范围很不相同,只能耐受很窄的温度范围的植物称狭温性植物。17.参考答案: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发育健壮,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群落的先锋植物均属此类。18.参考答案:有些植物在45℃以上就会受到伤害,称为适度喜温植物,如陆生高等植物和某些隐花植物;有些植物则在65~100℃才受害,称为极度喜温植物.如蓝绿藻、真菌和细菌等。19.参考答案:在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地带处于灭绝危险中的植物。这些植物种群不多,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植株数量已经减少到快要灭绝的临界水平;生境也退化到不再适宜其生长。20.参考答案:一定时间、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21.参考答案:(1)英国的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著成了《实用植物生态学》、《英国的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生态学家R.L.Lindman于1942年在对美国塞达波格湖生物群落能量流动的研究中,提出了群落营养动态理论,发表了著名的“能量转化十分之一”定律,创立食物链学说和创立金字塔营养结构学说,从而建立了现代生态理论体系。

(3)美国生态学家H.T.Odum和E.P.Odum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和模式。1983年E.P.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E.P.Odum于1971年发表了FundamentalsofEcology专著,提出了种群能量学、群落能量学和生态系统能量学的概念,还于1997年提出生态学是“科学与社会的桥梁”的著名论断。

(4)美国生态学家RachelLouiseC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同时也警告社会有关部门注意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22.参考答案:B应改为:解毒不是抗性的全部,解毒能力强的生物抗性强,抗性强的生物不一定解毒能力强。23.参考答案:它涉及到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21世纪人类共同追求的则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尤为重要,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肮脏。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今天“一流的环境政策就是一流的经济政策”的主张或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士所接受。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

(4)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少投入、多产出、洁净生产,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不要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是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员,与之和谐相处。24.参考答案:一般根据身体大小把陆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动物分为下列4个类群。

(1)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体宽在100μm以下,包括原生动物、线虫等,它们都不能碎裂枯枝落叶,属黏附类型。

(2)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体宽100μm~2mm,包括弹尾、螨、线蚓、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大部分都能进攻新落下的枯叶,但对碎裂的贡献不大,对分解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微生物种群的大小和对大型动物粪便进行处理和加工。

(3)大型(macrofauna,2~20mm)和巨型(megafauna,>20mm)土壤动物,包括食枯枝落叶的节肢动物,如千足虫、等足目和端足目、蛞蝓、蜗牛、较大的蚯蚓,是碎裂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主力,因而对分解和土壤结构有明显影响。25.参考答案:对于形成群落结构的一般理论,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平衡学说和非平衡学说。

(1)平衡学说认为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种群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其中心思想是:①共同生活的物种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问相互作用而互相牵制;②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稳定性特点,种间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稳定特性,在稳定状态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各种群落数量都变化不大;③群落实际上出现的变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即所谓的干扰所造成的,并且干扰是逐渐衰亡的。因此,平衡学说把生物群落视为存在于不断变化着的物理环境中的稳定实体。

(2)非平衡学说的主要依据就是中度干扰理论。该学说认为,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群落不能达到平衡状态,自然界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恢复性(群落在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3)平衡学说和非平衡学说的区别:除对干扰的作用强调不同以外,一个基本的区别是,平衡学说的注意焦点是系统处于平衡点的性质,而对于时间和变异性注意不足;而非平衡学说则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系统在平衡点周围的行为变化过程,特别强调时间和变异性。两个学说另一个重要区别是把群落视为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26.参考答案:B27.参考答案:指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数来表示。28.参考答案:噪声源

传声途径

接受者的保护29.参考答案:C30.参考答案:D31.参考答案:(1)在有机体的生长中,相对容易看到某因子的最小、适合与最大状态。例如,如果温度或者水的获得性低于有机体需要的最低状态或者高于最高状态时,有机体生长停止,很可能会死亡。南此可见,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因此,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

(2)限制因子的概念具有实用价值。例如,某种植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生长缓慢,或某一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这并非所有因子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只有找出可能引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通过实验确定生物与因子的定量关系,才能解决增长缓慢的问题。例如,研究限制鹿群增长的因子时,发现冬季雪被覆盖地面与枝叶,使鹿取食困难,食物可能成为鹿种群的限制因子。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在冬季的森林中,人工增添饲料,降低了鹿群冬季死亡率,从而提高了鹿的资源量。32.参考答案:(1)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演替发生新种和个体数的定向代替,具有方向性;波动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仅发生个体数量上的变化不具有方向性,并且波动具有可逆性,但这种可逆是不完全的,只是向平衡状态靠近。

(2)群落演替与波动的联系:在群落演替和波动中,其生产力、各组分的数量比、群落的外貌与结构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可促进或阻碍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同时波动过大可能会引起的群落演替,使群落基本性质发生改变。33.参考答案: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34.参考答案: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一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即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南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35.参考答案:各种群的大小、种群间距离及种群内个体的密度都是不相等的,是一种最广泛分布格局。集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②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36.参考答案:D37.参考答案: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节律。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38.参考答案: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

(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3)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年个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39.参考答案:C40.参考答案: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先期的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的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南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竞争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

(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41.参考答案: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人口统计中一般以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