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病因病机浅析_第1页
喉痹病因病机浅析_第2页
喉痹病因病机浅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喉痹病因病机浅析

癫痫发作最初出现在《51条病方》中,在《内经》中许多讨论。在《素文阴阳》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阴一阳,叫做曲切。”。关于喉痹,历代医家对其认识各不一致,如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唐·王冰《内经》疏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清·袁仁贤《喉科金钥》:“喉痹,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清·余二田《喉症指南》:“凡喉间肿痛,统名之曰喉痹。”清·石顽《咽喉症类》:“喉痹乃喉症之总名”等。诸多医家对喉痹的认识不尽一致,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论述,多偏于临床症状的描述,对病因病机的论述较少,使人觉得论述多而不精确,不易明理。现代学者公认喉痹对应于西医的咽炎,然而西医对于咽炎,尤其是慢性咽炎,临床疗效仍欠佳,临床表现为病情反复,难于根治。笔者认为中医对喉痹的治疗具有整体把握,辨证施治的特色。从根本上进行辨证治疗能发挥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崇尚从源到流,返璞归真。就“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对喉痹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1关于喉充公之以胃为本、以少阴为经三焦手少阴之病,有病机之证型《内经》中的论述是中医关于喉痹理论的基础,是以后历代医家论述之肇始。其中唐·王冰在其《内经》疏注里的解释得到较多医家的认可,其曰:“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这是从十二经的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即三阴三阳中: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王氏认为“一阴”为“心主之脉”,即指厥阴,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一阳”为“三焦之脉”,即指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肝胆属木,易化火,心包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热化,并络于喉,故四经感邪则结郁化火,而为喉痹。这是从经络关系及病因病机方面阐明了喉痹的含义。然而笔者对王冰的疏注有两点疑惑,其一:王氏解释“一阴”为厥阴,即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一阳”为少阳,即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但在《灵枢·经脉》篇里有:“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足阳明胃之脉……循喉咙,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心手少阴之脉……上挟咽,系目系;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三焦手少阳之脉……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由此可见,五脏六腑之经脉均循于咽喉。且在《内经》各篇中散在论述喉痹的发生与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各经均有关系。在《伤寒杂病论》的少阴病篇也有对喉痹的论治。综上所述喉痹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厥阴经和少阳经,与其他经脉均有联系,这样“一阴即指厥阴,一阳即指少阳”并不能完全解释喉痹的病因病机。其二:临床上喉痹除了热的证型外,还有寒、虚、实等证型,王氏认为“气热内结”为喉痹的主要病机,这对临床上喉痹的症候与证型也不能完全解释。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王氏的解说不够完善,尚需进一步探讨。《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咽者,嚥也,主地气;喉者,候也,主天气。这怎么理解呢?从《素问·太阴阳明论》整篇的论述中可以理解。六腑为阳,传化物而不藏,咽居上位,为六腑之通衢,食纳之物经六腑下行,泄而不藏。五脏为阴,藏精气而不泄,喉居上位,为五脏之总门,五脏精气由此而吐纳,藏而不泄。而胃为戊土,中气之右旋者,为一身气机降之枢也,故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正如《重楼玉玥》所言:“咽者,嚥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同理,脾为己土,中气之左旋者,为一身气机升之枢也,故喉通五脏而脾为之主。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故六腑为阳,阳中有阴则气降,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脏为阴,阴中有阳则气升,清阳自喉而上腾。清阳上腾即为天气,故喉主天气,实乃太阴脾土之气升;浊阴下降即为地气,故咽主地气,实乃阳明胃土之气降。故《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即五脏之精气由脾而上升,经喉而吐纳,为天气,为阳,故曰“阳道实”;六腑之浊阴经咽而入于内,由胃而降泄,为地气,为阴,故曰“阴道虚”。总而言之,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为一身气机之要道。清阳升,浊阴降则咽喉通利而不痹,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咽喉壅塞不通,而为痹病。故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由上段论述可知,咽通六腑而胃主之,喉通五脏而脾主之。又《素问·太阴阳明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故外感六淫之邪,六腑先受之。因同气相求,六淫中以风、热之邪为六腑最易感,《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外感风热之邪壅塞于咽部,气通而食塞,为咽痹。若因饮食起居失常而为病者,五脏受之,喉痹而不通,气塞而食通,为喉痹。然而阴阳是相互联系的,阳伤可及阴,阴伤可及阳,咽痹可及喉,喉痹可及咽,咽喉总而为阴阳升降之要道,所以在历代的医家著作中,咽喉并没有严格区分,总而言之为喉痹。2喉充神以全神《伤寒杂病论》的少阴病篇中有论述喉痹证。其中猪肤汤证:“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而烦,猪肤汤主之。”猪肤汤证对应的是太阴脾土虚,少阴寒水上淫于土,清阳不升,反而下陷,则下利,胃土上逆,胆胃不降,相火刑金,则为咽痛。方中用猪肤、白蜜补脾气而润燥,白粉涩而止利。又“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甘草汤证为少阴水旺,少阴心火与少阳胆火不能正常下降,郁热抟结于上,是以咽痛。用生甘草泻郁热而清肺金。桔梗汤中,桔梗的量为甘草的一半,就是在甘草汤的基础上,加桔梗以开冲塞以通利咽喉,仲景组方用药真乃精之至也!又苦酒汤证:“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此证实为阳明胃土不降,浊阴不降,壅塞于咽而为痹,右降失常,少阳相火上升而为逆,伤咽而生疮,故苦酒汤中用半夏为主药降胃气,又用米醋助半夏收降之功,鸡子清清润。气机右降复常,则少阳相火循经而下,不上作逆,疮毒自消。不得不再次感叹仲景用方之神!又半夏散及汤证:“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此证是少阴水逆,阴气上冲,壅于咽喉,方中桂枝、半夏平冲降逆,甘草缓急。后世医家以《伤寒杂病论》为大法,对咽痛四证之理、法进行加减运用,如黄元御配甘草桔梗射干汤治咽喉肿痛生疮者,贝母升麻鳖甲汤治喉疮脓成者;近代医家刘大新论述了喉痹与脾胃的关系,临床上用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治疗喉痹;李士懋采取温阳法,应用甘草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苓甘五味姜夏汤等治疗喉痹,每获奇效;李洵等用健脾培土法治疗喉痹等,均谨守喉痹之病机,不离阴阳升降之理。3对喉充的认识喉痹一病,病在咽喉,实为阴阳升降之机失常所致,故治疗喉痹重在调节阴阳之升降恢复正常。而气机升降的调节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密切联系。其中脾胃为人身中气之所在,为升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