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第六讲 碰撞中的升华(上网新)_第1页
(396)-第六讲 碰撞中的升华(上网新)_第2页
(396)-第六讲 碰撞中的升华(上网新)_第3页
(396)-第六讲 碰撞中的升华(上网新)_第4页
(396)-第六讲 碰撞中的升华(上网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习目的、重点及难点教学目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重点: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教学难点: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毛泽东:《唯心史观的破产》(1949年)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3.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2004年)4.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六章(2006年)参考书目教学内容一、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三、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一、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案洋务派实践“求强”“求富”的方案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改良派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方案一、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原因国内原因(一)国际原因1、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的认识开始质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必须性,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并进而由仰慕变为厌恶悲观。

“全社会人都陷入了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盘,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是生是好?”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陈独秀

中华民族几千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化的滋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

——瞿秋白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坏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毛泽东2、十月革命的影响(1)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A、马克思主义指引落后国家走向解放;B、苏俄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C、苏俄政权向中国人民伸出友谊之手。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本阶级从中国残暴地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苏俄对华宣言(1919

.7)第一、中国的先进分子将救国救民的希望从欧洲转向俄国,不把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当作唯一的最高理想。第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指导行动。

第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工农群众力量的伟大。(2)十月革命的影响[以俄为师.rm]

“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

——李大钊

“东方思想固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

——毛泽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总是靠军阀,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我们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因为我们从俄国革命中见到了搞群众革命的方法。”

——董必武(二)国内原因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阶级基础2、中国文化的影响3、新文化运动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思想解放的通道优点:(1)集中;(2)具有彻底的革命性;(3)容易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4)没有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弱点:人数少;文化素质低;封建思想影响重(农民意识和帮会意识严重)。聚集城市上海、武汉、广州、天津、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工业城市聚集行业铁路、矿山、纺织、面粉等企业中

产业工人:1894年9.8万;1913年117.6万1919年200万左右

时间罢工情况1895—191370余次1914—191889次1919年1-5月19次2.中国文化的影响※大同性※开放性※相容性※中庸性※同化性中国文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容1、集体主义观念提倡的是社会本位主义。2、相似的社会理想,对未来目标有一定的趋同性。3、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不但形似而且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和谐社会“等贵贱、均贫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达贤与睦,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戴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2)先进知识层的社会文化心态A、超越西方的意识:向西方学习——振兴中华——雄视五洲;

B、叛逆心理——“中不如西”的文化观念。任何社会意识只有与社会心态相吻合,并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才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3、新文化运动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思想解放的通道.(1)新文化运动(1915-1919)[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用科学解决宇宙之迷”,“人类将来真实之信解行证,必以科学为正规”。李大钊(1889—1927)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指出:救中国,必须“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李大钊号召:青年要与旧思想决裂,“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蔡元培(1868年—1940年)胡适(1891年—1962年)吴虞(1872—1949)鲁迅(1881—1936)

第一,中国先进分子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尤其是青年学生,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二,各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自然科学及其流派传入中国。把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引到了现代化道路。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第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通道。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想如“欧风美雨”乘机传播,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壮观局面,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二、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认识2.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3.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4.中国先进分子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思考1:早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认识1899年,《万国公报》刊载英国进化论者颉德所著《社会进化论》前三章的中文译文,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梁启超1906年,朱执信写《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朱执信1912年

孙中山称赞马克思“发阐真理,不遗余力”。2.李大钊十月革命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思考2:为什么说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播火人?1918年2月,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

1918年下半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1918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五四运动概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2)表现[思想启蒙]

1.进步刊物大量涌现2.宣传和研究团体广泛建立3.马克思主义著作大量翻译出版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论无政府主义之辩思考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有哪几次重要的论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的论争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意义: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求得根本解决。

张东荪、梁启超等宣扬非社会主义,认为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只能采用资本主义方式,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李达、陈独秀等认为社会主义不反对开发实业,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方式.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开发实业,只能采用社会主义。

实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中国抛弃了资本主义,选择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大加指责,主张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者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观点,强调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指明了建立无产阶政党的道理。

4、中国先进分子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

(2)五四进步青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1920年邓小平留学法国16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朱德吴玉章董必武

(3)原同盟会会员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三、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历史应当完结了。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