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窑区蓝岸嘴一带出土的陶瓷与瓷器_第1页
湖南长沙窑区蓝岸嘴一带出土的陶瓷与瓷器_第2页
湖南长沙窑区蓝岸嘴一带出土的陶瓷与瓷器_第3页
湖南长沙窑区蓝岸嘴一带出土的陶瓷与瓷器_第4页
湖南长沙窑区蓝岸嘴一带出土的陶瓷与瓷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长沙窑区蓝岸嘴一带出土的陶瓷与瓷器

长沙瑶位于湖南省望城县丁字市古城村西南部,南距长沙市27公里(图1)。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窑区内的瓦渣坪一带调查时发现了烧制釉下彩瓷器的窑址。1978年,长沙市文化局为配合石渚湖整修堤垸,对窑区再次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发现陶、瓷器1928件。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窑区内的蓝岸嘴、谭家坡、廖家坡、尖子山、都司坡等地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共400平方米,发现陶、瓷器7211件。近几年来,在长沙窑区内经常发生盗掘事件,特别是蓝岸嘴一带,盗掘相当严重。1999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窑区内的蓝岸嘴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蓝岸嘴一带为地势低洼的平地,地处长沙窑区的西南部,其范围约长160、宽30~40米。此地西依湘江,南隔一条宽20余米的新河与石渚湖垸相望,北与一条狭长低洼的垄地(即胡家垄)相接,西北面为陈家坡,东北邻近蓝家坡、廖家坡等窑址分布较密集的山坡。1此次发掘的时间为11月5日至12月25日,共发掘10米×10米的探方3个,揭露面积为300平方米,出土了大批长沙窑釉下彩瓷器。现将此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土壤有砂带的土壤水面,厚为9.蓝岸嘴一带为大量瓷片和匣钵堆积区,地层比较简单,未发现其他遗迹现象。下面以T1北壁剖面为例说明地层堆积情况(图二)。第1层:表土层,呈灰黄色,土质松软,厚0.6~0.8米。此层夹杂有许多碎瓷片。第2层:红褐土,土质疏松,含大量红烧土块和红烧土颗粒,厚1.2~1.55米。此层的包含物较丰富,以匣钵为主,同时有较多的壶、碗、罐、盘等瓷器。第3层:匣钵、瓷片堆积层,夹杂较多淤泥,并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厚0.5~0.68米。此层出土遗物丰富,除匣钵外,还有大量釉下彩瓷器,器类以壶、碗居多。第4层:灰黑土,土质疏松,含沙量较大,厚0.6~0.9米。此层出有较多陶、瓷器残片,器类多为青瓷碗、盘等。第4层以下为黄色生土。二、丰富物种类,种类受精本次发掘区的文化堆积较厚,出土遗物丰富,种类繁多。除匣钵外,器形可辨的总计有1692件,包括陶器104件、瓷器1587件及滑石器1件。(一)第二本印模图12共104件,器类有印模、碾轮、碾槽、网坠等。印模11件。均为阴模,有草叶纹贴花印模3件、动物纹印模2件、人物纹印模1件,另有纽、系、耳等附件印模5件。T1③:102,附耳印模,侧面有“元和四年”题款。长9.4、宽8.6、厚2厘米(图三,1)。T1②:75,双鱼纹贴花印模,背面有“戴家鱼”字样。长11.2、残宽5.6、厚3厘米(图三,4)。碾轮与碾槽共71件,二者配套使用。碾轮为圆形,中间厚,四周薄,中心有一圆孔。直径大多为14、中间厚2~2.5、边缘厚0.2~0.4、中心孔径1.5~2厘米。T1②:42,残,器身一面刻划有“贞元十七年□月廿一日□□毛相奉”的题款。外径14厘米(图三,2)。碾槽呈长条形,中部内凹。T1②:51,长28.4、宽6.8、高4.8厘米(图三,3)。(二)青釉发展出土工艺共1587件。胎一般呈灰白色,瓷土应取自当地。器表釉层较薄,易脱落。以青釉瓷器为主,釉色泛黄,占瓷器总数的81%;其次为酱釉瓷器,约占瓷器总数的10.5%;还有少量绿釉、白釉、蓝釉和铜红釉瓷器,各占瓷器总数的5%、1.75%、1.5%和0.25%。器表装饰分为素面、贴花、釉下彩及题款四类,各占总数的56%、4%、39.4%和0.6%。其中,素面者共889件,均为单色釉,以青釉为主;装饰贴花的有65件,主要见于壶的肩、腹部,图案包括双鱼纹、草叶纹、人物纹三类;釉下彩绘器共624件,主要饰于壶、罐等类器的腹部,形式、风格多样,包括褐彩290件、绿彩162件、红彩3件、褐绿彩156件和红褐彩13件,纹样有山水、花草、树叶、鸟、鱼等;器身发现题款、题诗的共9件,内容多见于过去长沙窑出土的瓷器上,诸如“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声”,“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万里人南去,三秋雁北归,不知何岁月,得共汝同归”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现了两首新诗。在一青釉碗(T1①:6)内题有一首五言诗,为“住在録(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字迹清晰有力,略带行草风格。碗口径13.5、圈足径5.2、高4.2厘米(图四,1;图版陆,1)。在一青釉壶(T3②:26)的腹部也题有一首五言诗,为“君弄从君弄,拟弄恐君嗔,空房闲日久,政要解愁人”。其文字隽秀、优美,笔力细腻、均匀。壶已残,腹径13.1、残高12.9厘米(图四,2)。长沙窑的瓷器种类繁多,造型各异,风格多样,产品均为生活所需的日常用器。此次出土的器类主要包括壶、罐、碗、盘、盒、灯等。壶488件。器形多样,可分九型。除F型外,均为八棱形短流。A型:25件。小口,短流,短颈,颈壁较直,深腹,平底。器表均施青釉。此型壶口部由微侈演变为侈口,颈壁由直到微内凹,腹壁由直到斜内收,施釉技术不断提高。可分四式。Ⅰ式:6件。口部微侈,尖唇,卷沿,肩部微鼓并对称分布有一短流和三纽。器表施釉不均,釉层已脱落。流及纽下各饰有一大块褐斑。T1④:192,口径11.6、腹径17.8、底径16、高24.4厘米(图五,6)。Ⅱ式:6件。侈口,尖唇,鼓肩,腹壁略斜。T1③:142,肩部有一流和双纽。器表施釉均匀,双纽和流下饰草叶纹贴花。口径8.8、腹径16、底径14.4、高20.8厘米(图五,1)。Ⅲ式:8件。侈口,尖唇,肩及上腹部圆鼓,腹下部内收。肩部有一流和对称双纽,另外—一侧的一纽变长而演变为。T1③:121,纽及流下饰褐斑。口径7.4、腹径17、底径14.4、高20.8厘米(图五,2)。Ⅳ式:5件。侈口,尖唇,颈壁微内凹,鼓肩,腹壁内收,肩部有对称双纽和一流,另有一较长鋈连于颈、肩部。器表施釉均匀。T2②:56,纽、流及鋈下饰有褐斑。口径9.6、腹径18.6、底径12.8、高22.4厘米(图五,5)。B型:140件。尖唇,短流,颈部较长,颈壁略内凹,肩部鼓出,腹下部斜收,鋈较长,多为平底。器表均施青釉。此型壶的器形由矮胖逐渐向瘦高发展。可分五式。Ⅰ式:2件。侈口,颈部很长,肩、腹部圆鼓,腹较浅,肩部无双纽。T1④:181,施釉不均,釉层多已脱落。口径10.2、腹径13.8、底径12.1、高19.3厘米(图五,7)。Ⅱ式:18件。侈口,长颈,圆腹较浅,肩部无双纽。T1③:146,口径9.4、腹径12.3、底径10.2、高18.7厘米(图五,13)。Ⅲ式:19件。侈口,颈部内凹,鼓腹较深,腹壁下部内收,肩部有双纽。T1③:117,纽及流下各饰有大块褐斑。口径9.4、腹径12.2、底径9.6、高16.8厘米(图五,14)。T1③:167,纽及流下饰有褐斑和草叶纹贴花。口径10.2、腹径13.6、底径10.4、高18.9厘米(图版陆,3)。Ⅳ式:75件。器形较瘦长。侈口,颈壁略内凹,鼓腹较深,肩部无双纽,腹部多呈瓜棱状。T1②:81,口径8.7、腹径12.6、底径10、高18.7厘米(图五,16)。T1②:90,口残。表施青釉,腹部釉下饰红褐彩,图案为一鸟立于花草丛中。腹径12.2、底径9.8、残高15.4厘米(图版陆,6)。T1②:84,釉下饰绿彩,图案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飞鸟,其下有花草纹。口径9、腹径12、底径9.6、高17.3厘米(图版陆,4)。T1②:83,口残。釉下饰褐绿彩,为花枝纹组合图案。腹径12、底径9.2、高17.8厘米(图版陆,5)。V式:26件。器形瘦高。侈口,颈壁微内凹,深腹微鼓,腹部大多呈瓜棱状。T1②:39,口径7.4、腹径12.2、底径9.7、高20厘米(图五,12)。T2②:41,釉下饰褐绿彩,图案为茅庐,其两旁各有一树。口径8.6、腹径11.3、底径8.2、高20.2厘米(图版柒,5)。C型:168件。侈口,尖唇,颈壁内凹,溜肩,颈、肩部之间无折痕,腹部大多呈椭圆形,一流及一对称分布于肩、颈部。器表绝大多数施青釉。此型壶的口部由微侈向喇叭口发展,颈部由短变长,器形由矮胖向瘦高发展。可分七式。Ⅰ式:2件。口部较小而微侈,短颈,肩部不明显,腹下部圆鼓。T1④:176,器表施釉不均,釉层多已脱落。口径7.4、腹径12.5、底径9.2、高18.9厘米(图五,10)。Ⅱ式:4件。侈口较大,短颈,肩部不明显,腹下部圆鼓。T1④:152,口径9.5、腹径12.3、底径9.1、高18.4厘米(图六,1)。Ⅲ式:25件。喇叭口,颈部较长,腹部圆鼓,最大腹径上移到腹中部。T3③:149,釉下饰有绿彩。口径9.7、腹径12.4、底径8.9、高18厘米(图六,2)。Ⅳ式:21件。喇叭口,长颈,圆腹。T2③:142,釉下饰有绿彩。口径8.7、腹径12.2、底径9.4、高18.9厘米(图六,3)。V式:28件。喇叭口,长颈,圆腹,腹下部鼓出明显。T1③:133,釉下饰有褐彩。口径8.5、腹径12.4、底径9.2、高19.2厘米(图六,4)。Ⅵ式:46件。喇叭口,长颈,颈壁内凹,腹部较深而呈椭圆状。T1③:103,釉下饰有绿彩。口径10.4、腹径15、底径10.5、高23.5厘米(图五,4)。Ⅶ式:42件。器形瘦高。喇叭口,长颈,腹部较深而呈椭圆状,腹下部内收。T3②:34,釉下饰有绿彩。口径11.3、腹径14.7、底径11.2、高23.4厘米(图五,9)。T1②:40,器表除底部外,均施铜红釉,釉色局部微泛绿。口径9.4、腹径11.6、底径8.6、高18.4厘米(图版柒,4)。D型:132件。大喇叭口,尖唇,短流,长颈,颈壁内弧,折肩不突出,深腹鼓出不明显,略呈圆柱状,平底,一流及一对称分布于颈、肩部。器表均施青釉。可分四式。Ⅰ式:4件。口部较大,腹部微鼓,最大径在下腹部。素面,釉层多已脱落。T1④:161,口径10.5、腹径10.8、底径10、高20厘米(图五,15)。Ⅱ式:12件。腹部呈圆筒状,腹壁较直。多为素面,釉色较均匀。T1③:139,器表饰有数周弦纹。口径11.2、腹径12.4、底径12.2、高22.6厘米(图五,8)。Ⅲ式:56件。颈壁内凹,直腹略斜。釉下多饰有绿彩或褐绿彩。T1③:127,口径11.4、腹径13、底径12.2、高24.2厘米(图五,3)。Ⅳ式:58件。喇叭口,颈壁明显内凹,腹壁下部微内收。釉下多饰有绿彩。T1②:28,釉下饰有绿彩。口径10.1、腹径10.5、底径9.9、高19.2厘米(图五,11)。T1②:33,釉下饰褐绿彩花草纹。口径9.4、腹径11.8、底径10.8、高20.2厘米(图版柒,3)。E型:6件。侈口,尖唇,短流,颈部较短,颈壁内凹,腹部圆鼓,平底。颈、肩部有一流及一,肩部还对称分布有一对附耳。器表均施青釉。此型壶的口部逐渐外侈,颈部逐渐变长,颈壁由微内凹到明显内凹,腹部由圆鼓到椭圆,整个器形由矮胖向瘦高发展。可分三式。Ⅰ式:2件。器形矮胖。口部微侈,短颈,颈壁微内凹,腹部圆鼓。T1④:172,口径7.4、腹径13.9、底径9.2、高15.4厘米(图六,14)。Ⅱ式:2件。器形较瘦高。侈口,颈部较Ⅰ式长,颈壁内凹,腹中部鼓出。T1③:131,肩部有一对带有椭圆孔的方形附耳,其下饰有褐斑。口径8.2、腹径12.6、底径7.7、高16.3厘米(图六,7)。Ⅲ式:2件。器形瘦高。侈口,颈部较长,颈壁明显内凹,腹部鼓出而呈椭圆状,腹壁下部内收。T1③:107,肩部有一对带有圆孔的方形附耳。素面,釉色均匀。口径8.3、腹径13.5、底径8.4、高16.9厘米(图六,9)。F型:6件。口均残,器形瘦高。颈部较长,流很长,腹部呈椭圆状,圈足,底部内凹。器表施青釉,釉色均匀,釉下均饰有褐、绿等色彩绘。T1①:3,腹径11.4、圈足径7.2、残高18.1厘米(图六,8)。G型:3件。口均残,短流,束颈,腹下部鼓出,平底,龙形均残。器表均施青釉。T1①:7,釉色均匀。腹径12.4、底径10、残高16.8厘米(图六,6)。H型:6件。器形小且矮胖。小口,直颈,浅腹,平底,流及均残。器表均施青釉。T1②:29,釉下饰有绿彩。口径4.6、腹径10.4、底径9.2、高10.2厘米(图六,5)。Ⅰ型:2件。为背水壶。口部微侈,短颈,颈壁微内凹,腹部呈椭圆状,侧面扁圆,有对称的四纽分布于腹部两侧,平底。T3③:92,通体施绿釉。口径7.2、腹径13.6、底径10.4、高20.6厘米(图五,17)。罐41件。器表多施青釉,有少量施酱釉。可分三型。A型:32件。尖唇,深腹,肩上有双系。此型罐的口部由大渐小,颈由短变长,器形由矮胖向瘦高发展。可分五式。Ⅰ式:3件。微侈口,短颈,颈壁外斜,颈与肩分界不明显,鼓腹,最大径位于腹上部,平底。T2③:136,器表施青釉,双系处釉下饰有褐斑。口径9.2、腹径16、底径9.6、高15.2厘米(图六,11)。Ⅱ式:4件。侈口,卷沿,短颈,颈壁略斜,鼓腹,最大腹径稍下移。T1③:151,腹部呈瓜棱状,圈足。器表施青釉,釉色均匀。口径10.4、腹径16、圈足径9.6、高16.4厘米(图六,16)。Ⅲ式:9件。侈口,短颈,颈壁较直,深腹微鼓。T1②:81,器身呈瓜棱状,平底。器表施青釉。口径12、腹径15.2、底径11.6、高16厘米(图六,17)。Ⅳ式:11件。器形较瘦高。唇外卷,颈部变长,颈壁较直,腹微鼓,最大径下移至腹中部。T1②:73,器表施青釉。口径10.4、腹径14.4、底径9.6、高15.6厘米(图六,18)。B型:5件。无系罐。尖唇,束颈。器表均施青釉,素面。可分二式。Ⅰ式:2件。侈口,短颈,颈壁内凹,肩部鼓出,深腹,平底。T1③:138,器表釉层已脱落。口径9.6、腹径13.6、底径10、高14.4厘米(图六,13;图版伍,6)。Ⅱ式:3件。器形较瘦高。喇叭口,颈部稍长,肩部微鼓,最大径在腹中部偏上。T1③:116,底部微内凹。器表釉色均匀。口径10、腹径14、底径8.6、高15.2厘米(图六,19)。C型:4件。无系罐,器形小且矮胖。浅腹。器表均施青釉。可分二式。Ⅰ式:2件。唇外卷,短颈,鼓肩,平底。T1③:119,口径12.2、腹径15、底径12.4、高9.3厘米(图六,21)。Ⅱ式:2件。颈部稍长,颈壁较直,鼓腹,平底。T1②:85,口径9.1、腹径14.8、底径11.1、高10.2厘米(图六,20)。瓶7件。器表均施青釉。可分二型。A型:5件。器形较大。盘口,流、及双纽对称分布于颈、肩部。器表釉色均匀,纽下往往饰有褐斑。可分二式。Ⅰ式:2件。尖圆唇,短颈,短流,腹上部鼓出,平底。T1③:129,口径9.5、腹径16.2、底径12、高21.5厘米(图六,15)。Ⅱ式:3件。器形较瘦高。尖圆唇,束颈,颈部稍长,鼓腹,最大径在腹中部,平底。T1②:55,口径8.8、腹径13.2、底径10.2、高18.5厘米(图六,10)。B型:2件。器形很小。小盘口,腹部圆鼓,平底,口、肩部有一长。器表均施青釉。T1②:59,口径4.7、腹径6.6、底径4.3、高8.2厘米(图七,11)。盒33件。器表多施青釉,也有单色绿釉或酱釉。多为素面,少量在釉下饰有绿彩。可分二型。A型:6件。敛口,深腹,腹壁较直,圜底。T1③:110,口径10.2、腹径11.5、高7.2厘米(图七,21)。B型:27件。小口,浅腹,腹壁较直,平底。T1③:93,口径5.6、腹径10.4、底径8、高3.6厘米(图七,3)。盘26件。胎壁较薄。均为敞口,尖唇,折腹,平底。腹部逐渐变浅。器表均施青釉,以素面居多。可分三式。ⅠI式:5件。折腹较深。T1③:125,口径14.8、底径5.2、高4.2厘米(图七,20)。ⅡⅡ式:11件。折腹较浅。T1②:87,口径14.8、底径6、高3.6厘米(图七,7)。Ⅲ式:9件。浅折腹。T2①:9,口径15.2、底径5.2、高3厘米(图七,14)。碗274件。器表均施青釉。可分二型。A型:271件.碗口呈圆形。可分四式。Ⅰ式:22件。胎壁较厚。口微敛,尖圆唇,深腹,腹壁内收,圈足。T1④:187,器形较大。口径18.4、圈足径7、高8.2厘米(图八,9)。Ⅱ式:56件。胎壁较薄。敞口,尖唇,腹较深,斜直壁,圈足。T1③:137,口径13.5、圈足径5.6、高4.9厘米(图七,15)。Ⅲ式:127件。胎壁薄。敞口,尖唇,腹较浅,斜直壁,圈足。T1②:78,口径15.2、圈足径6.8、高4.6厘米(图七,1)。Ⅳ式:66件。胎壁薄。敞口,尖唇,浅腹,圈足。T1②:50,口径15.2、圈足径5.6、高4厘米(图七,2)。B型:3件。碗口呈葵花形。器表素面。可分二式。Ⅰ式:2件。敞口,尖圆唇,腹较浅,圈足。腹壁外有四道瓜棱纹。T1③:96,口径15、圈足径6.8、高4.2厘米(图八,6)。Ⅱ式:1件(T1②:47)。侈口,尖圆唇,折沿,腹较深,圈足较高,足下端外撇。口径14.2、圈足径7.4、高8.2厘米(图八,2)。钵7件。器表均施青釉。可分二型。A型:4件。器形较大。敛口,腹较深,矮圈足。器表釉色均匀,口沿处多饰有三块对称分布的褐斑。可分二式。Ⅰ式:2件。尖唇外卷,腹壁圆鼓。T1④:163,口径11.8、圈足径6.8、高7厘米(图八,7)。Ⅱ式:2件。唇沿内敛,弧腹,腹部较Ⅰ式稍浅。T1③:95,口径15.1、圈足径5.8、高6.3厘米(图八,14)。B型:3件。器形较小。敛口,尖唇,腹较深,腹壁圆鼓,矮圈足。T1②:63,口径8.5、圈足径3.8、高3.5厘米(图七,10)。盂32件。器形极小。小口,鼓腹,平底。器表多施青釉,少量施蓝釉。可分三式。Ⅰ式:7件。深腹,腹壁圆鼓。器表施釉不均,口部釉下多饰有三块对称分布的褐斑。T1③:143,口径3.6、腹径7、底径3.4、高4.2厘米(图七,19)。Ⅱ式:16件。腹较浅,腹部扁圆。釉下多饰有绿彩或褐绿彩。T1②:68,口径2.4、腹径7、底径3.4、高4厘米(图七,18)。Ⅲ式:9件。浅腹,腹部扁圆。器表多素面,有的釉下饰绿彩。T1①:9,口径2.8、腹径7.2、底径3.2、高3.2厘米(图七,17)。笔掭9件。形似小碗。敞口,尖圆唇,斜直壁,平底。器表均施青釉,釉层薄,往往露出化妆土。T1②:79,口径10.8、底径4、高4.3厘米(图七,6)。水注17件。器形小,形似壶。侈口,尖圆唇,束颈,短流,鼓腹,平底。在颈、肩部附一长。其中2件器表施绿釉,其余均施青釉。多为素面,有的釉下饰绿彩。T3②:57,器表施青釉。口径5.1、腹径7.1、底径4.9、高11.2厘米(图七,12)。砚台1件(T1②:62)。形似马蹄形,一端较窄呈弧形,另一端平。器表部分施绿釉。长10.4、厚2.4厘米(图七,22)。炉11件,可分二型。A型:6件。子口,折腹,腹壁较直,圈足,其上有三个镂孔。器表施青釉或绿釉。可分二式。Ⅰ式:3件。腹较深,圈足较矮,足下部外撇。T1③:99,器表施青釉。口径8.3、腹径9.2、圈足径8.7、高5.1厘米(图七,5)。Ⅱ式:3件。腹较浅,圈足较高。T1②:66,器表施绿釉。口径9.2、腹径10.6、圈足径9.3、高5.3厘米(图七,8)。B型:5件。腹较浅,下附三足。器表均施青釉。可分二式。Ⅰ式:2件。口微敛,折腹,足微外撇。T2④:169,口径8.2、高6厘米(图七,4)。Ⅱ式:3件。口微侈,唇外卷,折腹,足外撇。T1③:122,口径9.7、高6.1厘米(图七,9)。枕7件。顶面大致呈长方形,中部微凹,侧面呈梯形。器表均施青釉,多为素面,其中2件釉下饰有花叶纹绿彩。T1②:72,釉下饰有绿彩。长15.8、宽10.2、高8.3厘米(图八,1)。洗21件。敛口,圆腹,圈足,肩部多附双纽。器表均施青釉,多数在肩、腹部饰有对称分布的四块褐斑。可分二式。Ⅰ式:9件。尖圆唇,腹部较深。T1④:165,口径13.2、腹径14.5、圈足径7.2、高6.9厘米(图八,3)。Ⅱ式:13件。尖唇,腹部略浅。T1③:106,口径12.4、腹径14.6、圈足径7.2、高6.7厘米(图八,4)。灯32件。形似碗,内壁附一半环形,平底。器表多施酱釉,少数施青釉。可分三式。Ⅰ式:7件。口微敛,腹较深,腹壁圆弧,低于口沿。T1④:183,口径11.9、底径4.6、高4.4厘米(图八,13)。Ⅱ式:14件。敞口,腹较浅,高出口沿。T1③:113,口径12.4、底径4.2、高4.7厘米(图八,12)。Ⅰ式:11件。敞口,浅腹,斜直壁,略高出口沿。T1②:58,口径12.7、底径4.4、高4.1厘米(图八,10)。烛台13件。器形较高。小侈口,尖圆唇,卷沿,颈部较长,腹内空,八棱形底座,平底中部有一圆孔。腹部有数周凸棱。器表多施乳白釉,少数施青釉,釉下多饰绿彩。可分二式。Ⅰ式:5件。腹部较鼓。T3③:145,口径4.3、底径15.2、高15.9厘米(图八,5)。Ⅱ式:8件。腹部较Ⅰ式深,腹壁较直。T3②:39,口径4.7、底径15.6、高17.5厘米(图八,8;图版陆,2)。擂钵19件。形似碗。敞口,弧腹较浅,平底。口沿处施一周青釉,其余部分未施釉。腹外壁为素面,内壁布满刻纹,多为四瓣葵花图案。T2②:76,口径14.4、底径5.6、高3厘米(图八,11)。镇纸47件。上部多为动物造型,下面附一底板。形式多样,有狮、虎、豹、龟、蛙等。器表多同时施青、绿、酱等几种釉色。T1②:70,豹形。上部施酱釉,下部施青釉。宽7.4、高9.6厘米(图九,6;图版捌,2)。T1②:71,狮形。器表施酱釉。宽3.9、高6.2厘米(图九,5;图版捌,1)。T2②:60,龟形,背上附一纽。龟背施酱釉,釉下有“王”字。长6.6、宽4.5、高3.8厘米(图九,7;图版捌,3)。哨20件,包括鸟形哨9件、兽形哨11件。造型有鸟、鸭、鹅、象、狗、猪等,形象生动,腹部有三孔用于吹奏。长约6、高约5厘米。T1②:45,鸟形。器表施青釉。长6.4、宽4、高5.3厘米(图九,1;图版捌,6)。T1②:49,鹅形,作俯首状。器表上部施酱釉。长6.8、宽5.3、高5.2厘米(图九,4;图版捌,5)。T1②:64,象形。器表上部施褐釉。长6.3、宽4.9、高4.6厘米(图九,3;图版伍,5)。T1②:65,狗形,作昂首状。器表施褐釉。长5.8、宽4.8、高6.1厘米(图九,2;图版捌,4)。笛1件(T1③:140)。残,仿竹笛形状,残留一孔。器表施青釉。残长9、直径3厘米(图七,13)。铃1件(T1③:148)。圆形,上有一纽,底部有一条状切口,器内衔有直径约8毫米的圆珠。器表施酱釉,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直径3.3、高4厘米(图七,16)。纺轮数量较多。形状及大小基本一致,中心有一穿孔。侧面大多施酱釉。T1②:53,直径4、厚1.6、孔径0.8厘米。(三)对于不同底端的陶质栈,其物权化证为印模1件(T3③:166)。以半透明滑石制成。正面阴刻两人,背面阴刻一人和一蝴蝶,图案繁缛,形象生动,集西域风格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堪称艺术精品。长11.5、底端宽8.8、厚2厘米(图一O,1、2;图版柒,1、2)。此外,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质匣钵,胎较厚,皆为圆筒形,高矮不一,腹壁较直,腹部多有一个或数个小圆孔,孔径一般约为1厘米。从采集标本中残留的器物痕迹分析,每件匣钵仅装烧一次,器形稍大的器物仅装置一件。T1①:11,器形较矮。腹壁直,平底较厚。腹部有两个对称小圆孔。口径20.8、底径21.8、高8.4厘米(图一一,2)。T1②:43,器形较高。口残,底部内凹。底径24、残高19.8厘米(图一一,1)。三、罐、碗、罐、罐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的形制特点,可将本次发掘的文化堆积大体分为三期。第一期主要包括第4层堆积。出土遗物以青釉瓷器为主,器类以碗、盘居多,器形多继承岳州窑的风格。此外,还出有部分壶、罐,造型略显笨拙,形体多矮胖。器表施釉不均,釉层多已脱落。这一阶段是长沙窑产生和发展时期,年代约为中唐前期。第二期主要包括第3层堆积。出土较多釉下彩瓷器,器类以壶、碗、罐为主,器形向瘦高发展。器表施釉均匀,釉色多样。所出遗物中有“元和四年”印模。这一阶段的年代约为中唐后期至晚唐前期。第三期主要包括第2层堆积。出土大量釉下彩瓷器,器类以壶、碗、罐为主,器形多样,形体瘦高。器表施釉均匀,釉色多样,有青、绿、酱、白等色。釉下彩绘包括绿、褐、红、褐绿、红褐等色,图案多样。这一阶段是长沙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年代约在晚唐后期至五代。此后,长沙窑迅速走向衰落。四、长沙窑瓷器生产1.蓝岸嘴一带是长沙窑区内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地层堆积较厚,一般达3~4米。尽管本区域曾被多次盗掘,但此次发掘出土的遗物仍然非常丰富,器类及形制复杂、多样,釉色和彩绘图案风格各异。瓷器种类比较齐全,主要包括壶、碗、罐、盘、盒、盂、灯等,均属日常生活中所需器皿。这些器物的发现,使我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2.蓝岸嘴一带现今地势较低,在湘江涨水季节,这一地区全部被水淹没。如果除去3米多厚的地层堆积,在长沙窑发展时期,这里的地势还要低于现在3米多。其南面的新河和石渚湖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工开凿的河道和修筑的河堤,以前应与湘江水面连在一起。蓝岸嘴西南面的湘江中心处还有一条较长的绿洲,将湘江分流,东面的江水流量较小,水流平缓,与石渚湖连成一片而构成天然的大港湾。蓝岸嘴即位于该港湾北侧,交通位置极佳,这为古代瓷器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3.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器虽然得到空前发展,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规模,窑址多而分散。从出土瓷器的题款看,有“戴家鱼”、“张家”、“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