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甘肃会宁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届甘肃会宁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届甘肃会宁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届甘肃会宁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届甘肃会宁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

风的故事,至今让人o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

复始。多年的迁徙,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

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

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

关键作用。在令人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

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津津乐道革故鼎新目不暇接箪路蓝缕

B.乐此不疲继往开来目不暇接栉风沐雨

C.津津乐道继往开来眼花缭乱箪路蓝缕

D.乐此不疲革故鼎新眼花缭乱栉风淋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

神风貌。

B.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

神风貌。

C.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

D.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

神风貌的表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B.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

C.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D.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参加高考的尽(ying)届毕业生,出生在“非典”故后,如今又经受“隔离”时期网上授课的考验,可谓“天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jlng)骨”。

B.树是有情绪的,也会烦躁和焦虑,它似乎长了一幅直通心灵的耳朵,所以噪(z4o)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采,枝

头套拉,叶子萎靡(ml),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

C.“新冠(gu前)肺炎”疫情导致多地口罩脱消,一边是医疗物资匮乏而频频告急,一边是商家为牟利国(tiin)积居奇,

疫情照妖镜下的发国难财的行为令人不齿。

D.当年天目山窑址林立,宋词的温婉与奢美都被揉入茶碗,绵延至今,茶碗一盏^(ch6ng)千秋,承熟(z曲着悠悠茶

韵,远渡海外,开启了日本茶文化的源流。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俪是大家喜爱的演员之一,最近,她凭实力拿下“白玉兰”奖,有人对她获奖质疑,但我认为她拿下此奖还是

实至名归的。

B.有细心的球迷已经发现,在本届美洲杯赛中,梅西和阿圭罗都留起了胡须,这与他们之前的“青春风”大相争摩。

C.这个世界上成功的女人,应该说野竹旗节,可让每个女人都羡慕的,有一个一定就是有着“时尚达人、贝嫂、时

装设计师”众多头衔的维多利亚。

D.微信朋友圈现在已俨然变成了最大的谣言集散地。但是流言止于智者,对于任何消息,我们一定要用心甄别,不要

人百寿吞。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苏轼

其二

旋抹红妆看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落罗裙。®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莺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候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

[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

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蓿:同茜,绛红色。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堞丝姑娘。④筑:女嫁三日送食日"筑”,

此处指馈赠饭食。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

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莺翔,道旁老翁醉卧,

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

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

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2.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妙用“,”的譬喻,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方能获得成功。

(2)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条线交汇在

“,”这两句诗中。

(3)苏轼《水调歌头》寄托了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其中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并共赏明月的诗句

是“,"。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睢者,魏人也,家贫无以自资。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既归,心怒雎,以告魏齐。魏齐大怒,便舍人

笞击睢,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黄,置厕中,令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缪辱以惩后,令无安言者。范睢得出。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蹲考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待王稽,夜与张禄见

王稽。王稽辞魏去,载范雎入秦。待命岁余。

穰侯,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穰侯相,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范雎乃上书曰:“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格质,

而要不足以待专领。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哉!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

于是秦昭王大说,乃谢王稽,使以传车召范睢。于是范睢乃得见于离宫,详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

逐之,曰:“王至!”范睢缪为日:“秦安得王?泰独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昭王至,遂延迎,谢日:“窈

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秦王跑日:“事无小大,上至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然左右多窃听者,

范睢恐,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秦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王不如远交而

近攻。”卒听范雎谋,伐魏,拔怀。范雎日益亲,因茸用说目:“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见王独立于朝,

臣窃为王恐。”昭王闻之大惧,于是废太后,逐穰候。秦王乃拜范雎为相。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范雎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数目:“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要

归以告魏齐魏先避亡走赵匿壬原君所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其

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魏齐夜亡出,自到。蔡泽日:“今君之怨已锥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

也。”应侯口:“善。先生幸教,睢敬受命。”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申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足以

寄秦国之政,臣不如也。”秦昭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B.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C.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D.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者,指负责接待宾客的人,也可作官名,在秦汉时期,谒者掌管宾客接待及费礼。

B.斧钺,泛指兵器.象征军权和国家统治权,本文指酷刑,与“虽蒙斧钺”中的意同。

C.请间,也就是“请闲”的意思,意指请求于闲暇之时言事,表示不愿当着众人谈论要

D.山东,战国秦汉时指靖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右,亦指战国时秦以外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忍辱含垢,见机行事。范睢几乎被魏齐舍人打死,装死逃生后到了秦国。虽不被重用,却巧借秦外戚穰侯富

可敌国一事,抓住时机上书秦王,终获召见。

B.范雎能言善辩,谨小慎微。范雎入宫,寥寥数语便激起秦王内心的波澜,使其执宾主之礼。面对秦的君臣,小心

翼翼进谏,选择性地谈论军事和外交的策略。

C.范雎思虑周详,深受重用。对外他反对穰侯越过韩国魏国而远攻齐国的计策,提出要远交近攻;对内他建议废弃

太后,驱逐穰侯。这些均得到秦王的采纳。

D.范睢功成身退,举荐贤能。蔡泽劝范雎在心意达成后,应知足应变,范雎接受了建议并向秦昭王推举蔡泽,在蔡

泽做了客卿后,自己就称病辞职,交还了相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缪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

(2)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

衰的不朽名篇。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

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

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无论

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

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

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

原理新规律的发现。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

胎,萌芽。”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当代世界,完全停

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

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不能认为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这种看法说对了一

半。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还在于人的选择,尤其是

统治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和选择。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

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因此继承传统文化

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

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是糟粕。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我们敬仰的文化名人创造了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传诵不衰的名篇,成了文化的载体。

B.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中包含的令人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名篇巨著,是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C.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准则。

D.古人在文章中,多次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后分,论证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则。

B.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在文化上的贡献,及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文章论证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时,将创造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与在技术领域和科学领城进行了对比。

D.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理解文化传承的特点,所以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形式中,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B.文化的创造性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地转化,因此停留在先人智慧中是不可想象的。

C.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不在于文化自身,而在于人的选择,由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扬弃。

D.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了,而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

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

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

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

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

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

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

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

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

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

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

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⑪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

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

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⑫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

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⑬“您是见老。”我说。

⑭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

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⑮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

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⑯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

时“武装”。

⑰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

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

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

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

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

的心灵。

⑱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

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有人建议将①"⑥段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2.联系下文,请评析第⑦段写法上的特点。

3.捡豆子,糊窗缝,写作一一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文题“套袖”,除了是本文的线索,它显然与主旨有关。请分析“套袖”与本文主旨的关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公绰字仲裕,尊不卜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召试,直集贤院,辞,改校理,迁太子中

允。夷简罢相,复为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尝问民疾苦,父老日:“官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

多畜牛,田畴久芜秽。”公绰为奏之,自是牛不入籍。还判更帮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或请复太医局,

及请设令、丞、府史如天官医师。钧容直假太常旌意,为优人戏,公绰执不可,遂罢之。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

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因言:“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遂斩庆以拘。迁史馆修撰。

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辞修撰。夷简藜,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月艮除,复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

公绅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定乃荐,或后时陈败。公绰采《月令》诸书,

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

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改枢密直学士。安远青诸羌来献地,公绰顾其属日:“天下之大,岂利区落尺寸地以

为广邪?”却之。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碧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祀明堂.迁刑部

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岁余,愿罢府事,进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兼判太常寺。

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道士赵清睨受赂,杖脊道死。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潮以灭口,

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方杖清观时,实非公绰所临。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徙河阳,留侍经筵。时久

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日:“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帝亲虑囚,已而大雨。迁右司郎中,未拜,

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碧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B.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碧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C.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碧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D.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碧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也称为奏荫、恩荫、资荫、奏补、任子等,指在古代因先世荫庇而补为官职。

B.文中的“吏部”,指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文中的“薨”指死亡。古代称皇帝、诸侯以及有爵位的大官死亡都会用“薨”表示。

D.文中的“服”是指一种丧服制度。中国古代可通过丧服等级表明亲属亲疏远近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绰关心百姓疾苦。当百姓们认为官府依据财产的多少来评定赋役重轻都不敢养牛时,他把这种情况上奏,使得

朝廷改变了政策。

B.公绰有很强的原则性。有人请求设立太医局,让仪仗乐队借太常旌旗,提供给优人来演戏,他坚决反对,最终导

致这项提议废止。

C.公绰非常讲究礼制。他发现祭器不完备,制度多违礼法,时鲜食品又失时损坏,于是请求重新制造全部祭器,并

将物品与祭品编成图册。

D.公绰有谦逊精神。他认为自己担任了过多的官职,于是在升任刑部郎中,召见龙图阁学士之后,就请求辞去右司

郎中等一系列的府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2)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猊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目:“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

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副有罪,当相空。”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

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

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

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

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便牧瓶,秦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原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选文《苏武传》选自史书《》。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副有罪,当相当。

(2)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会论虞常,欲自此时降武国材施教

B.空以身膏草野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C.单于愈益欲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下列句子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o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C.夙遭闵凶。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2)武既至海上,康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6.选文第一段表现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意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肺炎隔离病房,一位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鞠躬致敬,护士忙回礼。

上世房时,小患者对他鞠躬致谢,他也顺势回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高三(1)班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2月日新华网刊发的这两张图

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生甲:小患者让我很感动。

生乙: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

生丙: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

老师: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许多收获。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给我们上课。

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了“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主题征文活动。请以该班同学身份,在这堂课后写一篇文章,向公众

号投稿,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①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

②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

③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本题中,D项,“消极情绪”错误。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

现实,准确把握。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为何而“愤”,需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关键诗句理解。首先分析题目“书

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愤”;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再分

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宗父”“岳

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

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

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

文后面的注解。

2、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面不知变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这里根据讲境,是说

故事为后人传颂,应用“津津乐道”;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继往开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这里根据语境,“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是对前

人精神的继承和创造,应用“继往开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

的东西而感到迷也比喻事物复架,无法辨清。这里根据语境,”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是时代给人的影响,应用“眼花

缭乱”;草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

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丽地辛苦奔波。“草路蓝缕”专指开创的艰苦,“栉风沐雨”侧重形

容辛苦。这里根据语境“创业艰辛”,应用“箪路蓝缕”。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

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A,搭配不当,“发展”与

“基因”不能搭配。选项C,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精神风貌”。选项D,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

搭配;句式杂糅,“体现了”和“的表现”杂糅。故答案选B。

3.本题考查的是语句复位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型特点,注意结合前后文文意,认真斟酌

文意和选项语句。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

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

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后文的“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主语应该是“辉煌文明”。故

答案选A。

【点睛】

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

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

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

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

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

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

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

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

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

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3、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

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筋jTng”注音错,应为“jin”;

B项,幅----副;

C项,消一一销。

故选D。

4、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

语境辨析正误。

C项,“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的写不完,多指坏事,而语境说的是“成功的女人”,属于褒义的语境,且所形容的

对象是人,所以情感色彩和对象都不当。

A项,“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使用正确。

B项,“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使用正确。

D项,“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使用正确。

故选C。

5、1.C

2.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

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②《其三》上阕,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

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堞丝的农家女,顺序从视觉、嗅觉、听觉中来,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

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

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勤锲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

人挨饿;又有“锲”语,特指馈赠饭食。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

聊充招待。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

故选C。

2.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

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注意题干要求“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乡村女子”,要回到两首词中找到表现乡村女子的相关句子,然后选取最主要的手法来分析。

《其二》上阕,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乡村女子的活力与热情。”三三五五棘篱门”,捕捉乡村女

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挨踏破蓿罗裙”通过

对乡村女子们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

《其三》上阕,主要运用了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乡村女子的勤劳。“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堞丝的农家女,“隔篱娇语络丝娘”从视觉和嗅觉再

到听觉的描写,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

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

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

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

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6、(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或: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试题分析: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要

特别注意如下字词:“锲”“婵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7、1.B

2.D

3.C

4.(1)魏齐又让宴饮喝醉了的宾客们,轮番往范睢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来恁戒后人,再没有(敢)乱说的人。

(2)现在太后擅自行功,毫无顾忌,穰侯出使也不(向你)报告,看到您在朝廷(被)孤立,我私下替您忧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

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

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大为惊恐,便逃到了赵国,躲藏在平原君的家里。范雎于是散

发家里的财物,全部用来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其中,“亡走”是一个词语,意思是“逃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尽以报所尝困厄者”意思是“全部用

来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尽”表程度的词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

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又称关右”错。“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靖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应是“关东”。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

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

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

发现问题。

C项,“对内他建议废弃太后,驱逐穰侯”错,原文是“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

报。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昭王闻之大惧,于是废太后,逐穰候”,可见他只是提醒和警示秦王,并没有建

议。

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

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

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更,轮番;缪辱,羞辱;惩后,惩戒后人;

妄言,乱说。(2)擅行不顾,擅自行动,不顾忌;报,报告;独立,被孤立;窃,私下里。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

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雎,魏国人,家境贫寒无法养活自己。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随从前往。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口才了

得,就派人赏赐范雎黄金十斤以及牛肉美酒,范雎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怒,认为范雎把魏国秘

密出卖给了齐国,所以才得到这种馈赠。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范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国相魏齐。魏齐听

后大怒,命令亲信笞打范雎,肋骨被打折牙齿被打掉,范雎假装死去,然后被用席子卷住扔在厕所里。魏齐又让宴饮

喝醉了的宾客们,轮番往范睢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来恁戒后人,再没有(敢)乱说的人。范雎得以被救出。魏国人郑

安平听到这件事,于是带着范雎逃跑了,他们藏匿起来,范雎改了姓名叫张禄。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到了魏国。郑安平

假装当差役,侍奉王稽。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辞别魏国后,载着范雎进入了秦国。等待任命一年多。

穰侯,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穰侯当国相后,由于宣太后的缘故,他们的私家财富超过了王室。于是范雎上书

说:“如今臣的胸膛不足以抵挡弓箭,腰也承受不了斧钺,怎么敢用不明确的事情来试探大王呢!臣听说善于增加家

财的人从国家取利;而圣明的君主能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就实行,有害就舍弃。”于是秦昭王心中大悦,便向王稽

表示了歉意,让他派车去征召范雎。于是范雎才得以在离宫拜见秦昭王,他假装不知道内宫的通道往里走。这时恰巧

秦昭王出来,宦官发了怒,驱赶范雎,喝斥道:“大王来了!”范雎故意乱嚷着说:“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

和穰侯罢了。”想要感化激怒秦昭王。秦昭王走过来,听到范雎正与宦官争吵,便上前迎接,并道歉说:“寡人糊涂、

不聪敏,现特向您敬作为宾主的礼仪。”秦昭王跟着说:“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全部都教

导我。”可是范雎发觉周围有不少偷听的人,心里惶恐,不敢谈宫内的事,就先谈外交事务,借以观察秦王的态度。

于是进言:“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纲寿,这不是好计策。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终于听从了范

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维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范雎一天比一天得到秦昭王信任,一次范雎请求昭王在闲暇方便

之时进言议事说:“现在太后擅自行功,毫无顾忌,穰侯出使也不(向你)报告,看到您在朝廷(被)孤立,我私下替您

忧心。”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废弃了太后,驱逐穰侯。秦昭王就任命范雎为相国。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

封号称应侯。

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责令须贾回国。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

把魏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大梁。”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大为惊恐,便逃到了赵

国,躲藏在平原君的家里。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秦昭王听说

魏齐藏在平原君的家里,想替范雎一定报这个仇,就假装交好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魏齐于是夜里逃出,自杀了。蔡

泽说:“如今您的大仇已报,恩德已偿还,心愿已经达成,计策却没有变化,我私下里替您不值得。”应侯说:“好。

幸得先生教导,睢尊敬地接受您的命令。”于是入朝,对秦昭王说:“有一个刚从靖山以东来的客人叫蔡泽,那个人

是一位辩士,他的才能足以将秦国的政事托付给他,我比不上他。”秦昭王任命蔡泽为客卿,应侯于是称病请求归还

相印。昭王刚刚特别喜欢蔡泽的计划,于是任命他为秦相。

8、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

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

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

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

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说法错误。

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

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即“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

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是因,“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

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是果。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

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说法错误。选项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

的胚胎,萌芽”是“差不多”,不是都能。

故选A。

【点睛】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

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

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

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1.不同意。①-⑥段交代了“套袖”的来历及“我”与“套袖”的渊源,揭示了“套袖”的内涵。如果删去,显得

突兀。“套袖”与“邻家姑娘”与“我”与普通劳动者……设计这些内容更符合散文的写法,更能体现“形散神聚”

的文体特点。同意。这样做使得本文聚焦于“我”与作家的三次交往上,内容更集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文章

的结构也更紧凑。

2,这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作家的“严厉”,为下文表现作家的“平易近人”作渲染铺垫;这种反差,

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前两件事是选择了生活中的平常事,反映了作家平易、朴素、节俭;第三件表明人物的职业身份。这些材料,是经

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在寻常与不寻常的交融中显示了“大作家”的人格魅力。

4.本文的主旨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来表现的,而“袖套”是二者之间的媒介物;“袖套”本身又有丰富的内涵,因

而又成了主旨的意象物。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思考。首先明确自己的理由,然后分析原因。如同意,从内

容、主题等角度分析;如不同意,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关系以及散文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看这几段写了什么。①②段写巧手的邻家姑娘送了我一副套袖;③段写我戴着套袖劳作;④段写我回城前套袖丢

7;⑤段写我见过很多戴着套袖工作的人,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⑥段写我没有想过那副丢失的套袖。可见,①-⑥段

交代了“套袖”的来历及“我”与“套袖”的渊源,揭示了“套袖”的内涵。如果删去,显得突兀。另外,以“套袖”

为线索,写了“邻家姑娘”、“我”、普通劳动者……等很多人物,“套袖”就是这些平凡质朴的人的象征,有了这

些内容,更丰富文章内涵,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如同意删掉,可从事件、人物、主题更集中、紧凑的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

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

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

完美的表现。

本段写作者去见孙犁之前的一段侧面描写,“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

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结过孙犁给作者以及读者的印象是“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这段描写与后文孙犁的

平易近人形成反差,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3.本题考查散文选材的特点及材料的作用。文章选材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通俗性、详略得当、引用诗词、故事等、

多角度选材、以小见大、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特点。解答时可根据具体的内容分析出选材特点,作用可从对人物、

主题等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本文写了关于孙犁的三件事。第一件是“捡豆子”,文中这样描写“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

子”“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

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

套袖”,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看出孙犁的节俭、朴素和平易近人。第二件事是“糊窗缝”,文中这样描写“他刚

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

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件事同样写出孙犁的节俭、朴素和

平易近人。第三件事是“正在写作”,这次终于有点大作家的意思了,“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

前两件事是选择了生活中的平常事,反映了作家平易、朴素、节俭;第三件表明人物的职业身份。这些材料,是经过

作者的精心挑选,在寻常与不寻常的交融中显示了“大作家”的人格魅力。

4.本题考查物象与主旨的关系。通常,物象的特点与主旨的内涵会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考生要找出物象的特点,看

看围绕这个“物”都写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这些事反映出人的什么特点。最后再分析主旨即可。

“套袖”平凡、普通,是劳动者的象征,文中写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

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也写了各种普通劳动者与套袖的关

系,“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可见,

“套袖”是劳作的人常带着的,是劳动者的象征,是平凡、质朴又充满劳作魅力的精神品质的象征。而文章的主人公

孙犁也戴着套袖,“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

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通过前面的铺垫,我

们不难看出,作者反复强调孙犁“戴套袖”是想告诉我们,这位大作家也是勤劳、质朴的劳动者,他的身上闪耀着人

格的魅力。由此可见,本文的主旨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来表现的,而“袖套”是二者之间的媒介物;“袖套”本身

又有丰富的内涵,因而又成了主旨的意象物。

【点睛】

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

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

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10、1.A

2.C

3.D

4.(1)虎翼卒刘庆告发谋反,交付官吏查验,却是刘庆首先谋反,众人不顺从,刘庆反而诬告众人来求取赏赐。

(2)至此,御史认为是公绰领受庞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