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成新发传染病诊疗思路_第1页
朱玉成新发传染病诊疗思路_第2页
朱玉成新发传染病诊疗思路_第3页
朱玉成新发传染病诊疗思路_第4页
朱玉成新发传染病诊疗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市传染病医院ICU朱玉成新发传染病诊疗思路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医药研究所发表了《新发传染病:细菌对美国公民健康的威胁》,首次提出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1994年提出“处理新发现传染病的威胁——美国的预防策略”

1995年创办了《新发传染病》杂志。1999年又进一步提出预防新发传染病——21世纪的策略2002年编写“全球传染病控制策略”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EID)是指近三十年在人群中新认识到的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的和以往未知的传染病。定义新发传染病的特征新发的传染病同样具有传染病的特征:

有病原体:新发传染病病原包括新发生的、新变异的和新传入的病原有传染性:不同的传染病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有流行病学特征:即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有感染后免疫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一、人兽共患性

新发传染病中有超过四分之三是人兽共患病。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先仅存在于动物体内,但在与人接触后,发生基因变异,导致人被感染。艾滋病病原是非洲灵长类动物的疾病疯牛病是牛、羊的疾病禽流感是家禽的疾病埃博拉出血热是非洲猎人吃了得病的野兽肉后患上的;尼帕病毒脑炎是在马来西亚由带有尼帕病毒的蝙蝠将病毒传给猪又传给人引起的。动物和人类的疾病史鼠疫:出现时间公元6世纪

-传播动物|鼠,由鼠的寄生虫跳蚤传播给人

-病死率30%~100%

霍乱:出现时间18世纪

-传播动物|鸡;最早说的鸡瘟也就是鸡霍乱

-病死率30%~100%

炭疽:出现时间19世纪

-传播动物|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

-病死率20%

艾滋病:出现时间1980年10月

-传播动物|仍不十分明确,疑是非洲绿猴

-病死率61%

疯牛病:出现时间1985年

-传播动物|牛,人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

-病死率100%

禽流感:出现时间1997年

-传播动物|鸡、鸭、鸽子等

-病死率33.3%

猴痘:出现时间2003年5月

-传播动物|岗比亚土拨鼠

-病死率10%左右

据有关文献记载,动物传染病有200余种,其中有半数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另有100种以上的寄生虫病也可以感染人类。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已知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存在并流行的有34种。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

人畜共患病的种类人类与动物为什么会

患同一种疾病?1、人与动物基因相近人类基因的构成跟其他哺乳动物没有太大区别,比如人同老鼠相比,在3万个左右的基因中,只有300个基因是老鼠所没有的,这正如2000年前孟子所感叹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动物的基因型是有差别的,因此,在别的动物身上寄生的微生物与之相适应,无法引起病害.可是如果人和野生动物甚至和家养的动物接触,微生物传染其变异体,对人或许就是致命的!狗与人类的基因数量大致相同

狗的基因资料有助于人类研究与基因相关的疑难病症。由于长期选择性繁殖的关系,许多种狗也很容易患有与人类同样的基因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聋哑、失明和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等。目前在人体上直接进行这些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非常困难,但却可以借助对狗的研究直接进行。2、环境恶化增加传染机会亚洲大型养鸡场中鸡只的密度大,鸡笼环境狭窄,加上活家禽市场,导致鸡的生长环境不卫生,可能使禽流感病毒迅速改变基因结构,助长了病毒基因的“重组”、变种,如果它与人类流感病毒相混合,将可能造成人传染人的灾难。现已证实,造成1918年流感大流行流感H1N1病毒,确实含有禽、猪和人流感病毒的多种基因片段。

3、人与家畜(禽)亲密接触,

为疾病传播搭建桥梁(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人畜共患病首先是由家畜和家禽的饲养而产生的。比如,天花是由牛传染的,流感是从养猪开始的(从猪身上的病毒变异而致人患流感)。而猴痘病毒主要寄生在猴子身上,一旦感染人类,可以发生热性传染病,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特殊的丘疹,迅速发展为水疱和脓疱,类似天花。人与家畜(禽)亲密接触,

为疾病传播搭建桥梁(2)比如朊病毒在羊身上只引起搔痒症,在人身上,就可能产生类同疯牛病的症状果子狸身上含有大量非冠状病毒,经过分子生物学检验,其S基因和SARS基因片断有99.8%的同源性,果子狸的免疫系统已适应该病毒,但SARS传染给人以后产生的变异,就出现了非典的症状.更要命的是,这些病在人类流行开后,家畜和家禽仍然是疾病的传染源,不时制造着新的疾病。4、人类活动也扩大了人与动物

接触的途径

比如,猎杀野生动物和食用野味,使得人与动物的接触越来越多,病原微生物不可避免地就会从动物传播到人。艾滋病和SARS的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前者是与捕食灵长类动物有关,后者是与吃果子狸相联。捕获动物(旱獭)并利用其皮毛等,也是人畜共患病(鼠疫)的一条重要途径。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如西尼罗河出血热是原发于非洲的疾病,鸟类是其储存宿主,由于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将该病毒带至世界各地,1999年美国就发生了西尼罗河出血热的小范围爆发。2003年12月17日,一名病人因输血感染疯牛病而致死,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疯牛病。在此之前疯牛病的传播都是经食物链感染,也就是食用了感染病毒动物的肉、脑及内脏等引起,因而,这个全球首例疑似血液感染疯牛病人,打破了人类的常规认识,使人们更加重视新发传染病的传播特点。三、预防和诊治困难

由于缺乏基线资料,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流行的趋势很难预测的。新发传染病的病原涉及到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及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但大部分都是被病毒感染所致,而病毒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1981年发现的艾滋病,其病原体可能早在60年前就传染给人类。病毒来源仍不能确定但具有较强传染性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其感染性极强,叫人防不胜防。四、传播速度惊人,危害严重

人群没有免疫力,而且无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的办法,因此新发传染病比已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危害性大。被人类形容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自1981年被确诊以来,其在全球范围传播速度极其惊人。2003年春季在全球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疫情。2003年12月中旬后,由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均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发达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国际间的密切往来也是新发传染病能迅速在全球蔓延的重要因素。五、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性

病原微生物为了生存会不断变异,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出现新的宿主,可以抵抗人体的免疫系统和抗病毒药物的攻击,使人类在新的病原体面前表现得格外无力。如现在的流感病毒变异的速度之快,甚至使流感疫苗跟不上形势,并逐渐呈现对已有药物的抗药性。六、潜伏期长

如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它对所有杀灭病毒的物理、化学因素均有较强的抵抗力,其在136℃

高温2h才能灭活,从感染到发病平均28年,一旦出现症状,半年到一年内死亡。新发传染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新病原体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即出现了对人类致病的新病原体并引起新的疾病,如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等。新发传染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2)新变异株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原已认识的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后出现新的型别而引起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由冠状病毒变异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3)新认知的新发传染病:有些疾病早已存在,但未被认知,近年才被认识,如丙型和戊型肝炎、军团菌病和莱姆病(lymedisease)等。新发传染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4)新确认的新发传染病:一些疾病早已存在并被认识,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近年来,发现这些疾病是传染病,如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新发传染病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5)在某地新流行的新发传染病:某种传染病早已在一些地方流行并被人们所认识,而当它在新的地方流行时,通常被认为是该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如西尼罗病毒病和猴痘在美国发生流行。新发传染病的表现形式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导致新传染病发现原已存在的疾病,因致病病原体的发现而被确认的传染病来自动物的病原体感染人并致病原来极少发生或散发、近来出现流行的传染病发病区域改变或明现扩大的区域性传染病原来临床症状较轻现在变的严重或出现新的症状的传染病曾经得到控制,但出现抗药性或重新流行的传染病出现了慢性病症新发传染病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新的传染病的发生与微生物的进化及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适应宿主环境而发生生态进化,是导致出现新的病原体的内在因素。

病原体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基因的获得和缺失、重组或转移,产生许多突变株,部分突变株成为新的致病源。病原体通过上述机制获得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毒素的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缺失一部分基因,增强生命力,由弱毒株变为强毒株等;微生物的这种突变,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传染病。例如抗药株引起的疟疾、登革热、结核等老传染病再度流行,给治疗带来困难。变异株引起霍乱和流感的暴发和流行等。自然因素全球自然环境的改变,是新老传染病频发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的变暖影响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因气候的变化改变了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了虫媒繁殖的速度与侵袭力,缩短了病原体在人体外的繁殖时间,使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和其他一些虫媒性传染病频发。气候变化还可影响经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如霍乱。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使亚热带流行的传染病北移,使原本没有亚热带传染病的地区出现了新疫情。社会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乱砍乱伐森林,会迫使野生动物离开它们的栖息地,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带给人类。人类猎食野生动物,可直接受到病毒感染饮食方式的改变养宠物可导致包括猴痘在内的传染病;将不同动物混养,可以发生来自于不同物种的病毒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新的病毒或病毒的新亚型,如流感病毒的新的亚型。抗菌药物滥用可造成耐药菌的感染。社会因素日用电器的使用,有利于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军团菌病的暴发,可能与空调使用不当有关。食物中毒的病原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可以在冰箱内生长。旅游事业的发展,使人口大量流动,社会交流的增加等等,都会促成新老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和蔓延。其他如不良的行为方式、人口老龄化、食品的集中供应等等。年份病原疾病1980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成人T细胞白血病/白血病1982伯氏包柔螺旋体莱姆病1983HIVAIDS1983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1983幽门螺杆菌胃炎、胃溃疡、胃癌1988人类疱疹病毒-6幼儿急疹1989HCV丙型肝炎1990HEV戊型肝炎1992霍乱弧菌O139:H7新类型霍乱1992巴尔通体猫抓病部分新发传染病年份病原疾病1993Sinnombre病毒汉坦病毒肺综合症1993HGV庚型肝炎1996朊粒克雅病1997甲流病毒H5N1人感染H5N1禽流感2003新型冠状病毒SARS2008EV71手足口病2009甲流病毒H1N1甲型H1N1流感2010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1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出血性肠炎2012甲流病毒H7N9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2新型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17种1972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体细菌11种寄生虫6种国外发现32种国内发现2种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病毒(viruses)流感病毒腺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

中国新发传染病形势国内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扩散性病、结核病上升明显,登革热近年有所回升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H7N9等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如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一些传染病威胁依然存在及卷土重来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新发传染病的挑战

1、早期发现流行

2、迅速应对非同寻常的疾病事件和暴发

3、有效和可行的监测体系

4、及时的卫生信息

5、有效的应对暴发的国际措施

6、国际基础结构的失能

7、耐药的蔓延

8、动物接触疾病的发生WHO控制新发传染病的目标

1、加强全球监测能力

2、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3、建立一个应用研究计划

4、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

5、增进与有关方面的信息交流预防策略新的控制措施以及综合性的防治策略监测手段诊断治疗疫苗必须不断测试、改善和更新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临床医学三者的联系干预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各级监测和反应能力,迅速调查和监测新发病原体以及所导致的疾病和影响因素整合实验室科学和流行病学,优化公共卫生实践充分加强各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监测和实施预防控制计划针对不同疾病的预防策略向卫生专家、医护人员和大众发布与传递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信息预防新发与再发传染病需要的行动监测与应对应用研究多宿主、病原体、环境因素诊断方法、疫苗、治疗基本设施/基层组织与培训预防与控制新发急性传染病处置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积极实施脏器功能支持传染病发病机制诊断典型病例诊断不困难难的是不能及时识别不典型病例新发生的传染病,缺乏相应的意识?

新发传染病的威胁1、SRAS2、手足口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4、流感4、猪链球菌病5、大肠杆菌O1571、SRAS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而有别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传统的非典型肺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调查研究(1)果子狸“主凶”身份被认定:2004年10月,广东防治SARS科技攻关组的专家们在“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科技成果的鉴定会上再次作出结论: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是人类SARS病毒重要的动物宿主之一,具有传播SARS病毒的能力。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调查研究(2)果子狸是目前SARS病毒最易感染的野生动物和较理想的试验动物模型。虽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果子狸就是人类传播SARS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但是专家们在鉴定会上肯定地认为,果子狸是SARS样冠状病毒在市场的主要携带者。

传染途径近距离飞沫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为主,双眼也可能是传染途径,由于职业原因,医务人员较容易受传染。北京某SARS狂传案例传播链2023/11/2962鉴于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中国卫生部将SARS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丘疱疹及口腔疱疹或溃疡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儿童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并发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病原学(Etiology)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是一组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

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排出病毒,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出病毒可持续2-3周。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直接、间接)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地区

全球性传染病,无明显的地区性。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我国: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以后各地陆续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2007年在内地开始流行临床表现(Manifestations)潜伏期:2~5天急性起病发热口痛:以进食时明显,婴儿表现为流涎、进食时哭吵、拒食。口腔粘膜有散在疱疹或溃疡。皮疹:部位:手或脚,多见于手掌、脚掌及指趾间。少数患儿皮疹可扩散到膝盖、臀部或手臂、腿部。即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形态:斑丘疹和疱疹。疱疹质地较硬,疱内液体较少。2-3天自行吸收,不脱屑,无瘢痕,无色素沉着。皮疹不痛不痒。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治疗(Treatment)1.一般治疗:隔离,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2.对症治疗: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并发症的治疗。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2004年~2006年,华东等省份报道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类似病人。当年共报告10例,死亡1例。2007年,河南报道首例类似病人。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及江苏省发现病例,大多分布在丘陵、林木区以及山区。该六省共计疑似SFTS住院病患有241位,其中171例确诊,21例(12%)死亡,病患多为山林区的农民。确认病原体为新布尼亚病毒。2013年,日本与韩国亦确诊数例并有死亡发生。^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防治指南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Severefeverw/thrombocytopeniasynd.-Japan,SouthKorea:updateArchiveNumber:20130526.1738022病例的地理分布流行病学1.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3.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4.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本病由长角血蜱叮咬人而传播病毒,检测病患住所饲养动物身上186只长角血蜱,有10只(5.4%)带有病毒核酸,但病毒核酸序列接近但不完全相同于患者身上的病毒。流行病学证据显示病毒可人传人,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临床表现潜伏期: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治疗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流行性感冒近100年流感突发事件及其首发地名称首发时间(年)首发地点西班牙流感(H1N1亚型)1918/1919美国堪萨斯州/法国亚洲流感(H2N2亚型)1957中国贵州西部香港流感(H3N2亚型)1968中国香港特区猪型流感(H1N1亚型)1976美国新泽西州俄罗斯流感(H1N1亚型)1977中国辽宁H1N2亚型流感1988中国黑龙江禽H5N1流感1997中国香港特区禽H9N2流感1998中国广东禽H7N7流感禽H5N1流感猪H1N1流感禽H7N9流感

200320042009荷兰越南、泰国墨西哥2013中国

病毒特性1.核心

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甲型、乙型由8个节段、丙型由7个节段组成;每个RNA节段与核蛋白(NP)结合构成核糖核蛋白(RNP),即病毒的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流感病毒的形态以球形最多见,新分离的病毒可呈丝状或杆状

病毒的变异抗原性漂移—抗原结构发生经常性,逐步的连续改变原因:HA或NA基因发生突变特点:变异幅度小(<1%),属于量变(亚型内变异)结果:引起小规模流行(1-3年)抗原性转变—突出的、激烈的、不连续的改变,形成新的亚型原因:HA和NA的基因突变或重组特点:变异幅度大(20-50%),属于质变,形成新亚型结果: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造成大规模流行(10-15年)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Dr.KANUPRIYACHATURVEDI86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种新型变异病毒,是人类流感病毒、北美洲禽流感病毒,以及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可以在人间传播。甲型H1N1流感病毒KaplanK.Howthenewviruscametobe.LATimes,14Sept,2009;/health传染源主要为携带病毒的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可以传播病毒感染这种病毒的动物均可传播传播途径

主要为呼吸道传播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流行病学特征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患者多数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应注意老人和儿童潜伏期一般1~7天左右-----较一般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隔离期

1~2周流行病学特征重症患者临床表现病情可迅速进展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

继发严重肺炎ARDS

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实验室检查

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血清学间接ELISA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胸部影像学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渗出影重症肺炎时片状渗出影范围广泛

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4月24日在线发表题为《与禽流感之战》的社论说,中国此次对H7N9禽流感疫情反应迅速、措施得当,“改变了过去应对疫情的负面形象”。接下来要继续保持开放性,增加信息共享。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其它禽类、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染源野鸭等水栖候鸟携带H5N1病毒最多,但它们对病毒具有免疫力家禽如鸡、鸭、火鸡等对病毒高度易感,家禽与野生候鸟直接或间接接触,可能是禽流感暴发的原因之一其它禽类有鹌鹑、雉鸡、鸽、鹧鸪、鹦鹉、虎皮鹦鹉等,国外报道已发现带毒鸟类达88种活禽市场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传播的重要场所禽流感病毒易感动物候鸟是禽流感风险最大的传播途径

野生动物中活动能力最强的类群是鸟。鸟类迁徙的活动范围具有全球性长途跋涉过程中还要中途停歇以补充能量和体力,同时有可能与家禽接触,病原交叉感染。鸟类的这种迁徙行为也是一种风险最大的疾病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目前尚缺乏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病情较重从事家禽养殖业者,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的人员、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易感人群流行病学

(四)流行季节

多发生于冬春季,通伴随着禽尤其家禽中禽流感暴发,呈零星分布。

(五)流行强度

禽流感是常见病多发病,常可大面积跨区域流行。一般情况较难传染给人,但近几年禽流感特别是H5N1亚型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情况屡有发生,感染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人群的发病与人类和动物密切接触程度流行的病毒亚型及其变异情况相关。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2、临床症状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感染H7N9亚型的患者死亡率高

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临床表现猪流感、普通流感、禽流感的异同4、人-猪链球菌病病原学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球形,链状排列,有菌毛,无芽孢、鞭毛,兼性厌氧。多属于溶血性链球菌(β群)刚分离典型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链长达二十多个,二代培养后细菌形态不典型,多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不成链。因此刚分离到的细菌形态观察十分重要。猪链球菌人链球菌流行病学(1)流行概况猪链球菌感染是猪的常见病,人体感染比较少见。国外多数学者认为猪链感染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动物源性职业病。猪链球菌是动物致病菌,可致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心内膜炎等。1968年荷兰学者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脑膜炎病例。在1968—1984年间,荷兰在30位脑膜炎病人中,分离到30株猪链球菌,其中28株为猪链2型,1株为猪链4型,另1株不能确定。流行病学(2)1984年到1993年香港有25人感染,1998年江苏省南通市在猪群暴发猪链球菌病期间有25人感染发病,14人死亡。2003年在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克罗地亚、泰国都有人-猪链球菌病的病例报道。至目前,全球已有200余例猪链感染病例描述,地理分布偏重于北欧和东南亚一些食猪肉的国家。人-猪链球菌病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病人均为病猪处理工人或接触过病猪肉的人群,以及打猎者。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或经口感染人。在临床诊断时应注意与临床表现相似的猪瘟、伪狂犬病、水肿病等区分,人-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多数病例发病急,约50%病例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初期都会有高热、全身不适、眩晕。该病主要分为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败血症型比较危险,常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病人肢体出现瘀点、瘀斑,早期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休克,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并导致死亡。有的死亡者上肢、面部、躯干,都可看到黑色的斑痕。脑膜炎型临床表现较轻,病死率较低。

5、大肠杆菌(E.coliO157:H7)1986年中国分离到大肠杆菌O157:H7菌株。1999年我国苏皖毗邻地区发生了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流行7个月,住院195人,死亡177人(病死率90.8%)。2000年入夏,疫情再度肆虐,波及到临近的河南省。目前,我国有十多个省市已经从家畜家禽、市售禽肉食品、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病原菌。1993美国大肠杆菌O157:H7暴发726casesidentified4deaths$160millioncosttocompanyE.coliO157报告9451例其中1808例住院12例死亡。

1996年日本大肠杆菌O157:H7流行排泄粪便含大肠杆菌O157:H7直接污染通过苍蝇、蜣螂等传播病原环境熟食腌菜生肉水良好的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的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健康发病!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羊、牛、鸡、猪1999年苏皖大肠杆菌O157:H7流行O139霍乱1992年10月中旬,O139群霍乱首次在印度发生,死亡230人。我国于1993年5月在新疆柯坪县发现O139群菌霍乱病例,报告病例165例,死亡4例。在喀什、和田等地发生流行,估计发病9060例,死亡127例。目前,我国每年均有20多个省市地区报告O139病例,沿海、内陆均有发生。环境标本和某些进口海产品中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离率不断增高,发生较大范围的O139霍乱的流行可能性不能够排除。

登革热全身皮下出血点猴痘

由猴痘病毒引起的少见传染病,与天花病毒类似HIV感染

在我国的流行经历了三个时期:散发期(1985-1988):全国共报告HIV感染者19例,多为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局部流行期(1989-1994):1989年10月在云南西南边境瑞丽吸毒人群中发现了146例HIV感染者,此后疫情扩大到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泛流行期(1995至今):流行地区继续扩大,感染人数急剧上升。许多地区在性病患者、CSWs中发现的感染者迅速增加。据预测我国目前的感染者人数已达100万。

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简称EHF严重急性传染病于20世纪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