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2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2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2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2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2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2周周练语文试题(含解析)2024年2月份第2周

语文

一、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柯羽先生是中国词坛①__________的领头雁,其作品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当代中国无人能出其右。从宏观意义上讲,柯老渗透于一首首歌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元素、待人处事之道,以及对世事沧桑、人生况味的思索,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伴随着优美的曲调不胫而走,传遍神州大地,深入千家万户,熏陶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能够造就如此独特而巨大的影响力,是柯老的无上光荣,也是对他杰出天赋和辛勤耕耘最为丰厚的回报。

柯老说:“歌词不要文绉绉的,要活泼泼的。我喜欢大白话,不喜欢矫情。"所谓“大白话”,那是柯老的自谦,他的“大白话"是来自生活,又被柯老提炼过的高级的大白话,平和中有大气,浅显中有深意,直白中有曲折,朴拙中有奇巧,通俗中有优雅,清淡中有妙味,率真中有沧桑,明朗中有隐约,可谓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出自柯老的一首首歌词,虽然平白简短,却是②__________,百听不厌,犹如一座座山峰巍然屹立于浩瀚的词海之中。文化和旅游部老部长周巍峙评价说:“柯羽是一位没有离开过生活始终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尽管八方好评如潮,但柯老③__________,没有一点点沾沾自喜,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是旧媒介的兼容与完善,在当前,新媒介主要指围绕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当某一媒介的全部或部分功能被其他媒介兼容时,新旧之别就显现出来。当然,旧媒介①__,例如电影和电视至今仍然共存。历史地看,每次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介革新,②__。当前,新媒介催生出众多新的文艺形式,还以促进艺术与技术深度交融、促进美学与科学相互增益的方式,深刻影响文艺生产理论与实践。

新媒介为文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为文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作品储存载体与流布渠道。而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新媒介③__。可以说,新媒介既是文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文艺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

4.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有个无所顾忌毁坏风景的最可悲的事例在西部灌木蒿原野上演,那儿有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要除掉灌木蒿换成绿草地。如果有什么事业需要自然景观的历史和意义的观念去论证的话,这场运动就是了。因为这儿的自然景观,雄辩地说明了创造这一景观的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它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本打开的书,我们能从这些书页中读到这片土地成为现有状态的以及为什么我们要保持其完整性。但是,书页并未被阅读。

灌木蒿地地处西部高原,位于高山底坡,数百万年前,洛基山_____________,形成此地。这地方的气候极端恶劣:冬季漫长,暴风雪自山上滚滚而下,高原上;夏季炎热,雨水稀少,干旱使土地深深裂开,干燥的风偷走了枝叶的湿润。

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饱受暴风雪的洗礼,一个接着一个失败,肯定经过长久的试错期,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试图扎根高原,有一群植物终于适应了。灌木蒿在坡地和平原都能站稳脚跟,灰绿色的小叶子里保持着湿润,足以抵抗偷窃水分的干旱风。这是自然多少个世纪的实验结果,绝非偶然,所以,西部大平原成了灌木蒿之地。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

7.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饱受暴风雪的洗礼。有一群植物经过长久的试错期,一个接着一个失败,终于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适应了,高原扎根了。

B.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饱受暴风雪的洗礼。很多植物经过长久的、一个接着一个失败的试错期,终于有一群植物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扎根了,适应了。

C.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很多植物饱受暴风雪洗礼,有一群植物经过长久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失败的试错期,终于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适应了,扎根了。

D.这里的原野自然发展,很多植物为了高原扎根的目的,饱受暴风雪的洗礼,经过长久的试错期,一个接着一个失败,终于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适应了。

8.上述文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昭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注】,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与之战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节选自《战国策·卷三十三》)

【注】武安君:古代封号名,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文中指秦国名将白起。

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韩孤A顾魏B不欲先用C其众D魏恃韩E之锐F欲G推H以为锋。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指被称为,与《阿房宫赋》“输来其间"中的“输”用法相同。

B.旋踵,调转脚跟,指退缩,与“旋踵而至"中的“旋踵”意思相同。

C.专,指聚集,与《孔雀东南飞》“举动自专由"中的“专”意思不同。

D.列城,与前文的“国都"相对,指远离国都的城邑,具体指赵国边塞。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校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国战败,损失了许多士兵,因此秦昭王想派有显赫战绩的武安君出战,但武安君托言自己生病不能前去。

B.武安君曾以数万兵马击败楚国的百万雄兵,使楚国人害怕得只敢东迁不敢迎战,建立了卓绝功勋,秦昭王不解他如今为何不愿领兵伐赵。

C.武安君认为秦国能大败楚国,原因在于楚王骄恃自大,楚臣为争功相互嫉妒,且楚国士兵因为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军心涣散,没有斗志。

D.伊阙之战中,韩魏两军争利,不能同心协力,武安君因此能够设置迷惑敌人的军队攻打韩军,并出其不意攻打魏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

(2)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13.武安君认为此时不宜攻打赵国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②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材料二帝③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注释】①上志:古代记载。②伯禽:周公之子,鲁国始祖。③帝:指魏文帝

曹丕。

14.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陛下不A以臣不肖B置之C左右D厕之E谋议之官F安能不与臣G议邪

15.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有“偏斜、不正”之意。“偏颇"是偏义复词,同“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用法相同。

B.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灭商。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C.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曾为周守藏室史官。相传《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为其所著。

D.诚,作为副词有“的确、确实”之意。而“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中的“信”也有这样的意义和用法。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君主只有先做到“公",才能实现“天下平”;并且指出,古代的记载表明,那些失去天下的人一定是由于偏颇有私。

B.周公认为,治理国家,要施利给人民而不是谋取私利。孔子和老子都有“贵公"的思想,但孔子的境界比不上老子。

C.魏文帝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来充实河南郡,辛毗认为这样做会失去民心,所以据理力争,迫使文帝打消了念头。

D.魏文帝外出打猎取乐,听了辛毗的话后默然无语,以后就很少出去打猎了,说明魏文帝还是可以约束自己的私欲的。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2)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18.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的田野与草丛里挣扎。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空红窗,古意浸染。岁月如梭,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一是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庄,合情合理。二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农夫,半耕半读,住柳庄也符合身份。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楹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荫",颇值得研究。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4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众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

朴存阁是左宗棠读书的阁楼,上有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公23岁成婚时的新房自拟联。这也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蛰伏至45岁才迁居长沙。在他的人生行旅与政治生涯中,柳庄,就是他在湘江边的一个码头,他在苦苦等待着一艘船。许多船驶过去了,都不是他要搭乘的船。一天,突然有一只“大船"远远地泊在长沙……

1849年,时年64岁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左宗棠。于诚惶诚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将平生所学、毕生赍志尽付一夜长谈。林则徐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之。临别,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座右铭书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翌年,林则徐身染重病,临终前竟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由此,湘江边上留下了一段“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

柳庄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梦想高飞之地。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破旧的木柜蜷缩墙角;可能还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马灯、墨砚,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浆。但这的确是左公用过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封疆大吏陶澍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陶澍不但与左宗棠成为忘年之交,还结下儿女亲家,年龄悬殊不说,门第也相差甚远。其二,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何也那么赏识他,甚至“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过湘幕,且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惊天评语。可这都是林公逝世经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几幅书法作品,无论是集句还是原创,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其中有一联,字也俊秀,语也蕴藉:“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诗言志,歌咏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则在孤独地寻找,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

离开柳庄,望着院内两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边浩浩荡荡行军,一边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新疆杨柳成行,绿荫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它们还让我想到而今长沙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之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最终没能见到左宗棠,先生毕竟作古百余年矣。柳庄里,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庄”,可能是因为此地属于柳家冲,也可能是因为左宗棠特别喜欢和推崇柳树,柳树在他心目中是一种精神标志。

B.会试屡屡不第的左宗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经世致用"的杂书,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在左宗棠的为政道路上,林则徐和陶澍堪称伯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收复广袤之地。

D.作者认为,左宗棠能凭布衣之身而获得两位封疆大吏的赏识,缘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远,也缘于他才能卓异、充满自信。

2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春”喻为“小鸡",把“田野与草丛”喻为“硬壳",交代了拜谒柳庄的时节,生动地表现了冬春交接之际的气候特点。

B.文章第二段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现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朴简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敬仰之情。

C.本文多处语言有诗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陇亩,种稻植茶",还多处引用对联和诗句,风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文章以柳庄起笔,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绍他博览群书、与林则徐会晤、收复新疆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21.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22.作者在文中说:“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请结合全文分析左宗棠与柳树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细节是读者与小说之间的纽带。小说用细节唤起读者的经验,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细节。好的细节一定是让人感到真实的,能让读者觉得作品真切、鲜活。好的细节也一定是对生活进行了高纯度提炼的,不仅真实还要精彩,超越普通读者的经验,打捞出深潜于生活表象下的真相。

《红楼梦》中有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有的是语气神态,有的是眼神动作,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耐人品味。鲁迅的小说也有着很多耳熟能详的精彩细节,如《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锐张狂的言语和动作表情,闰土那一声恭敬的“老爷"……好的细节是小说招展的旗帜,让人感动、震撼和沉醉,赋予小说动人心魄的魅力。

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细小动作、细微表情、细致的生活场景,为塑造具有真实性、个性化的人物服务。鲜活的细节不仅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能增加文本的生动性。细节是构成小说魅力的重要部分,一个失真的细节会败掉整部作品。

外国文学有四大著名吝啬鬼形象,包括夏洛克、葛朗台、泼留希金、阿巴贡。虽然这四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是吝啬,但我们从不会将其混淆,他们都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吝啬鬼,而这都是通过细节来刻画的。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人物的临终表现都有精彩刻画。葛朗台离世之前,给他做临终法事的神父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放到他唇边亲吻,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里,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便送了他的命。而严监生临终之际,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他担心费油而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这两个细节对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成为吝啬鬼形象的点睛之笔。

文学是审美的,细节是小说重要的美学构成,经典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彩的细节早已跨越时空,被人们永久铭记。

细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储存丰富的信息和无尽的意义——那些显性和隐蔽的意义。显性的意义肉眼可见,隐性的意义却需要挖掘和辨析。细节使小说靠近生活,小说用细节征服读者。那些意蕴丰厚的细节一只手牵着生活,而另一只手牵着的是不断绽放的意义和隐喻。

鲁迅在他的《药》里设置了多处这样的细节。那些不辞辛苦跑来丁字街头看杀革命党的人,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夏瑜启蒙牢头红眼睛阿义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得到的回应是两记耳光。而华老栓茶馆里的一群普通人,交谈中对夏瑜之死流露出的愚昧和残忍,不分老少都是一个样子。鲁迅在小说中处处暗示,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启蒙,因与被启蒙者之间的隔膜,是不被启蒙对象理解和接受的,这是启蒙者的可悲,也注定了启蒙的失败。那些细节不仅仅构成小说的血肉,也担负着呈现意义和提供隐喻的功能,比如夏瑜坟顶上那一圈红白的花。

细节既来自写作者的显意识,也来自写作者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也就是说,某些细节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也可能携带着作者无意为之的信息和意义。而正是这样的细节使文本内蕴丰饶、充满张力,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巨大的二度创作和阐释的可能与空间。

细节是作者在海量经验中挑选出来的,它一定要细小而广大、真实而深邃,它要有弹性、有容量,能容纳那些可言说的意义和不可言说的秘密,承担起作者赋予它的使命和预期。

细节不是小说的赘物,它是为小说整体服务的。一个细节可以为情节的推动和故事的完成贡献力量。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用一个喷嚏和五次道歉撑起了整个作品。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人物本身就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经典品质,而这都是通过细节来呈现的。改变他的人生、导致他悲惨离世的不是那个喷嚏,也不是那位将军,而是以他五次道歉呈现出的愚蠢和胆怯。他一厢情愿地重复道歉,已经让将军不厌其烦,远比那个喷嚏更让将军恼火,而他对此毫无体察,仍然固执地挣扎在自己内心戏里并沿着自己的思路一路狂奔,最后自己吓死了自己。闪亮的细节成为小说的原点,原点的能量炸出小说这朵美丽的“蘑菇云”。

切尔维亚科夫因为一个喷嚏走向死亡,而果戈理中篇小说《外套》的主人公小公务员巴施马奇金则因为一件外套而死去。喷嚏和外套都是操控小说全局的重要细节生产器。巴施马奇金人生全部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件抵御风寒的外套。然而外套只给他带来了一天的新奇和荣耀,就被抢走,他四处奔走,最后被大人物的呵斥吓得一病不起,在念念不忘新外套的梦呓中抱恨而亡。细节诞生人物、影响结构、呈现主题,有时某个细节仿佛一颗耀眼的巨钻,光芒会映衬其他宝石并照亮整个文本。

细节能让小说接通经验落地生根,也能让小说飞起来,从形而下飞到形而上,从某个点飞过小说的经络筋骨飞遍全篇。

细节是扔进湖中的石子,能激荡层层涟漪;细节是魔术师的箱子,藏着道不尽的秘密;细节更是小说的表情,站在那里,任你揣摩它的心思。

(摘编自韩春燕《细节是小说的表情》)

2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好的细节源于生活,作者能够通过细节让读者用心感受,建构起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B.“细"是细节描写的重要特征,而细节描写越“细”,文学作品往往就越真实、越生动、越富有魅力。

C.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成为文学经典,是因为其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细节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作者有意为之,需要读者深入思考,才能挖掘出来。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细节能增加文学作品的魅力,然而不真实、不成功的细节描写也会成为整部作品的败笔。

B.《药》中鲁迅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夏瑜等启蒙者的悲哀,但读者能通过小说中的细节推断出其意图。

C.《小公务员之死》中“一个喷嚏"“五次道歉”两个细节操控小说全局,但是后者要比前者重要。

D.《外套》中主人公与外套的关系说明“外套"这一细节对于塑造人物、呈现主题等意义重大。

2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一主人公在身体、生活甚至是思想上无处不在的“套子”,它正是小说的“眼"。

B.《红楼梦》中对焦大出场时骂人的场面进行了详细的语言刻画,既塑造了焦大的忠仆形象,又委婉表达了作者对贾府众人的态度。

C.《阿Q正传》通过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展现了旧中国国民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揭示了普通的人性弱点。

D.《百合花》中写小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发现他为“我”留下的“两个干硬的馒头",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质和“我”内心的悲痛。

26.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7.请根据原文,分析下面所选鲁迅《祝福》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狗皮

莫言

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集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

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往前追赶着,向着西南方向。西南方向玫瑰色的天空,飘游着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

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把脑袋伸进去,脚踢倒凳子,绳套勒紧了他的咽喉。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成麻子的身体跌在大门槛上。

1940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

这天,为解决寒冷和饥饿问题,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有一脸色枯黄的干部说:“依我看哪,咱们来个假投降,去投伪团长张竹溪,混上棉衣,补足弹药,我们再出来。"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愤怒地站起来:“我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以解决这问题。”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农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胶高大队是日头将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的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

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掖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

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的营房里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撕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路的一堆木料的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

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

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撕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

成麻子模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

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撕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

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似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

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是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2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窨子,让人觉得可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

B.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的洗礼,他的思想发生了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C.莫言曾言,自己的小说创作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文中“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一句就具有明显的魔幻色彩。

D.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以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

2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头大窨子里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们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

C.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撕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这从正面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特点。

D.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红彤彤的天、玫瑰色的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血红的暮色等,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30.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现成麻子复杂矛盾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1.小说最后写到“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中国戏曲的方方面面。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相互依存,相生相克;而戏曲音乐有宫商角徵羽,表演有手眼身法步,角色有生旦净末丑,服色有红黄蓝白黑……都如五行一样密不可分。因此,戏曲属于综合艺术。戏曲从萌芽之时就蕴含了多种艺术基因,所以从汉朝“百戏"开始延展成得以千年活态传承的国粹。

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形成了戏曲写意性的特征。戏曲舞台是囊括天地万物存在的“小天地”。戏曲舞台上“境随象生,天马行空",一个演员用舞蹈能表现天女出入六合、在云端向人间散花的情境;两个人在空旷的台上就能表现上元节“东风夜放花千树”、人挤人观看花灯的热闹场面。

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时随意幻,弹指瞬间"。《夜奔》中林冲逃出草料厂夜奔梁山,在小庙的佛像前只困顿了不到5秒钟就度过了一夜;《沙家浜》中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三人瞬间同时的心理较量,却可以使时间定格,分别展开心理陈述。

戏曲舞台象征性的表演,“立象尽意,以一当十”。演员用一支马鞭可以代表人在骑马,一支船桨可以表现驾船,四个举着旌旗的演员能够表现千军万马……舞台上最简陋的一桌二椅只要变化摆放的方式,就可以表现公堂、内室、客厅等不同场景。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中国戏曲,在戏曲中显现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远早于欧洲中世纪的精神追求。

戏曲“万象我裁"的宇宙意识,人物形象是天人一色,物我一体,意与境浑。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滩……”唱词使用比兴手法,展现了主客体合而为一的意境。戏曲表演中的云手、探海、卧鱼、兰花指等技巧,音乐和曲牌中的急急风、凤点头、水底鱼等都取象于自然,提炼为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程式。

戏曲艺术的程式体现了天人一色、物我一体的理念。事实上,意与境浑的艺术形象、万象我裁的宇宙意识还引导着广泛的社会审美,形成了以美传礼的文化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都有规矩,都有讲究,并合于礼法。“横平竖直"“方圆棱角”“字正腔圆"“行肩跟背”“头顶虚空"等等,包括戏台上的举手投足,强弱、快慢、轻重、动静、急缓、松紧、繁简、丑美、文野、雅俗、悲喜、哀乐、跌宕、曲折、突转、变化都有一定的程式。戏曲程式是在传统礼乐文化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由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有程式积累才能称为“粹”成经典。

戏曲中很多情节都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认知和理想。如《清风亭》中雷神施威怒劈负心人;《御碑亭》里魁星暗助文虽欠佳却知礼无邪的书生高中;《目连救母》既表现了鬼神代天惩恶,又褒奖了一心孝敬的目连。千百年来,戏曲引导着人们在看戏后产生向善心理,这就是所谓“借戏文制人欲”,使人欲在膨胀时不敢、不能、不想;引发内心自觉的良知,理性的克己自律、自我约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做有道德的人。

(摘编自吴江《中国戏曲的哲学精神》)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剧,是纷纭复杂的多层级、多种类的演艺系统,从原始形态演化为各种表演形态,直到完型戏剧的产生,历经数千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具有本质意义的转捩点,是“具有一定长度故事"戏曲剧本的产生。元代一批文人加入剧本写作,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渐成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演出依托剧本才有活力和意义,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完型化发展时代。

戏曲不同于话剧对生活真实的模仿,表演形式是取样现实生活而修饰之的“写意"——修饰性“戏腔”念白,程式化肢体动作、格式化脚色行当、象征性脸谱及服装道具和舞台布景——从表演到场景、皆非现实情景的仿真再现,而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虚拟性的意象化表现。戏曲剧本与戏曲表演相表里,故戏曲文学同样是“写意"。

写意,本是中国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古老传统,中国古代没有如同西方严格而精致的写实艺术,中国人所云艺术的“写真”,不在外部形态,而在神态之真、情意之真,戏曲亦不例外。戏曲以音乐、歌舞、说话扮演有头有尾的故事,最初是市井民间娱乐活动中的创造,娱乐本是人的一种天生习性,娱于意,乐于情,动于心,故“写意"是娱乐文化的戏曲与生俱来的文化本性。当宋代市井书会才人加入戏剧活动并参与戏曲创作俗文化的戏曲便开始加入了文人文化因子;当元代文人成为戏曲写作的主群体而输入文人文化,戏曲乃成雅俗文化交融的载体,在历代雅俗群体的共同娱乐中凝聚为中国特质的“戏曲传统”。

戏曲文学,广言之为“故事文学"。中国古代戏曲极少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模糊一点看,可以视为历史剧的如《长生殿》《桃花扇》,而两剧的直接主题都是言情,《长生殿·自序》“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戏曲文学不是对历史的理性评判,对历史的反思总结是史家的“专权”。中国古代这一集体意识的“故事文学"书写语境,成为古代故事文学的写作指向和文学精神的潜在规定。因此,雅俗交融的娱乐文化戏曲,以情感表达为主旨乃是“文化的定位”,也是中国古代“故事文学大系统"对戏曲文学的定位。戏曲文学的“写意”乃对生活的情感理解和评判,所以戏曲古装戏的“历史故事"和语面上的种种“从前的故事”,本质上与理性反思的历史书写完全不同,戏曲文学表现的是情感的人,历史文学书写的是理智的人,史书和戏曲书写的人合之乃是完整的“人"。

(摘编自李昌集《中国戏曲文学阐释视角论略》)

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曲从萌芽之时就蕴含了多种艺术基因,并且不断传承发展成为流传千年的国粹。

B.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时随意幻,弹指瞬间”,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变长或缩短,是戏曲写意性的表现之一。

C.剧本在元代出现,成为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使演出更具活力和意义,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完型化发展时代。

D.与话剧对生活真实的模仿不同,戏曲在表演、场景等方面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虚拟性的意象化表现。

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学说使中国戏曲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在音乐、角色、服色等方面呈现出密不可分的状态。

B.戏曲表演的很多技巧、音乐取材于自然,受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在实践中经过提炼、积累形成艺术程式。

C.宋代市井书会才人加入戏剧活动,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使戏曲成为雅俗文化交融的载体。

D.中国戏曲中没有真正的“历史剧",而是以叙述“故事”为主要形式,以情感表达来塑造完整的“人"。

3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戏曲“立象尽意,以一当十”的一项是()

A.京剧《红灯记》中革命者的任务是保护、传送密电码,为此他们前仆后继。

B.京剧《管仲拜相》描写公子小白不计前仇,任用管仲为相,终于成就霸业。

C.京剧《岳母刺字》中岳母在岳飞后背刺“精忠报国"四字,用以激励岳飞。

D.京剧《单刀会》的舞台上摆放了一个酒壶,用以表现一场正在进行的宴会。

3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关汉卿的《窦娥冤》如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6.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中国戏曲具有“写意"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四、材料作文

3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习近平总书记

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奥运冠军丁宁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戚继光《练兵实纪》

以上三则材料以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普遍的道理,能够给努力拼搏的青年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辩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等。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病,而且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乃至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治所在今湖北武昌。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归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凄凉的秋色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直率显露,情感表达自然,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40.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①

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此词是姜夔客居江淮间合肥所作,合肥曾被金人入侵劫掠,当时是宋、金对峙的前沿。

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空城晓角"与《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清晨紧张萧条的氛围。

B.上片从听觉、触觉和视觉三方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其中后两句运用了借代和拟人的修辞。

C.词中“马上单衣寒恻恻"一句写出了词人的境况,而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出空城的荒凉和词人的凄清。

D.下片写在异乡逢寒食,更增添乡愁,“强”字表明词人排遣愁思很勉强,“怕"字点明词人有感时伤春之忧。

42.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评论此词“语妙”,请指出下片后三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妙在何处。

六、默写题

4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3)以“雪”喻指波涛汹涌的浪花,来描摹壮阔之景、抒发特定情感,是古人常用之法,如“___,___"。

4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明用不同态度对待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描写苏轼等人在绝壁下听到的鸟叫声的句子分别是“____"和“____”。

(3)小刚参加飞花令的游戏,游戏要求每人都要说出带有“草"的诗词,你会向他推荐:“____,____。”

4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七、基础知识

4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地坛》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

B.《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湘江秋天景色的描写,由眼前之景想到革命的道路无比曲折,由此抒发了自己对革命未来之路的担忧之情。

C.《反对党八股》中列举了党八股的多条罪状,重点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并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李白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恂恍的梦境,并在这奇特的梦境之中寄寓着诗人深沉的慨叹。

47.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以下文常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羽扇纶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为宋代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用来指年轻人,出自《沁园春·长沙》。作者为毛泽东,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4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C.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

D.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49.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A.表示解释表示说明表示中断表示转折

B.表示说明表示解释表示中断表示递进

C.表示说明表示解释表示中断表示转换

D.表示递进表示转换表示中断表示延续

参考答案

1.答案:①众望所归;②举重若轻;③心如止水

解析:①结合语境分析词坛“领头雁"的头衔是大家公认的,有优秀作品为证,可填“众望所归”。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②此处和“平白简短"相对,再结合后文“犹如一座座山峰巍然屹立于浩瀚的词海之中”,指作品有内涵,有重量,可填“举重若轻"。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③结合“没有一点点沾沾自喜,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可知,面对荣誉柯羽内心平静,可填“心如止水"。心如止水:指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

2.答案:八组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内容上全面而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柯羽歌词的特点。用对举的方式列出其歌词特点,更鲜明的表明其歌词的情思售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

解析:八组“……中有……”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有节奏感;内容上“平和中有大气,浅显中有深意,直白中有曲折,朴拙中有奇巧,通俗中有优雅,清淡中有妙味,率真中有沧桑,明朗中有隐约"全面而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乔羽歌词的特点,来自生活,成于艺术。“平和”“大气"“浅显”“深意"“直白”“曲折"……,八组内容以对举的修辞呈现,让读者在两相比较中能更鲜明地领会其歌词的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的特点。

3.答案:柯羽是一位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他的作品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一位没有离开过生活始终的作家”语序不当,“始终"是副词作状语,应放在“没有”的前面;二是“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前面加上“他的作品”。

4.答案:它是对旧媒介的兼容与完善,在当前,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

解析: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旧媒介的兼容与完善"前缺少介词,应在“旧媒介”前加“对";二是“围绕以……为依托”句式杂糅,删掉“围绕"。

5.答案:①不会因此销声匿迹;②都有助于文艺的创新发展;③是他们接受文艺的重要渠道

解析:第①空,由后文“电影和电视至今仍然共存”可知,旧媒介没有消失,因此此处可填写“不会因此销声匿迹"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由后文“当前,新媒介催生出众多新的文艺形式……深刻影响文艺生产理论与实践”可知,新媒介推动了文艺的发展,因此此处可填写“都有助于文艺的创新发展"之类的内容。第③空,由“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可知,该句说的是新媒介对受众的作用,由“为文艺的传播提供了……流布渠道"“新媒介既是文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文艺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可知,新媒介是受众接受文艺的渠道,因此此处可填写“是他们接受文艺的重要渠道"之类的内容。

6.答案:①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前世今生;②拔地而起;③皑皑白雪/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解析:①语境说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像一本打开的书,我们能从中读出这片土地成为现有状态的过程,可填“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前因后果:指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前世今生:指今生之前的世界或之前一个场景。②语境指落基山脉的形成,可填“拔地而起"。拔地而起: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③前面有“冬季漫长,暴风雪自山上滚滚而下”,那么高原自然是被白雪覆盖,可填“皑皑白雪/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皑皑白雪: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白雪皑皑: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银装素裹:常用来形容冬天雪下过之后的场景。

7.答案:C

解析: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饱受暴风雪的洗礼”的主语应是“植物",可在句子前面添加“很多植物”;语序不当,“一个接着一个失败,肯定经过长久的试错期,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试图扎根高原"都是写的“一群植物”,因此应把“有一群植物"放到句子前面;“一个接着一个失败”也是修饰的“试错期",可改成“经过长久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失败的试错期”;成分赘余,删掉“肯定";“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试图扎根高原”不合逻辑,既然“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说明已经适应了环境,能够扎根高原,因此“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试图扎根高原……终于适应了”可调整为“终于综合了存活所需的全部特性,适应了,扎根了"。A.“扎根”的是很多植物,不是“高原"。B.中途易辙,前面句子主语是“很多植物”,没有说完,下句主语换成了“有一群植物";语序不当,先“适应”最后“扎根"。D.句式杂糅,“为了高原扎根的目的”改为“为了在高原扎根"或者“以扎根为目的”。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选C。

8.答案:①句子:“它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本打开的书。"比喻:将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比喻为一本书,形象生动具体,后文“并未被阅读”表示深深的遗憾和痛惜。②句子:“有一群植物经过长期的试错期,一一适应了,扎根了。"拟人:把灌木蒿扎根的过程拟人化,生动地说明了植物适应气候的过程,有助于读者理解适应过程的艰辛,以及警醒世人要尊重自然选择。

解析:①“它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本打开的书”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大自然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喻体为“一本书”;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地展现了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让高原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应该“保持其完整性",后文“并未被阅读”表示深深的遗憾和痛惜。②“有一群植物经过长期的试错期,适应了,扎根了"运用拟人手法,“试错”原本是人的行为,这里用来描写植物,把灌木蒿扎根的过程拟人化,生动地说明了植物适应气候的过程;“试错"免不了要付出代价,这里的代价就是部分植物失去生命,这样写有助于读者理解适应过程的艰辛,以及警醒世人要尊重自然选择。

9.答案:BDF

解析:画框的句子句意为:“韩国势单,等待魏国,不愿首先动用自己的军队。魏国依仗韩国的精锐军队,想推韩国的军队为先锋。”“顾魏"与“不欲”的主语都为“韩",且其作为谓语引领下一句,故应在B处断开;“众”指韩国的军队,做“用"的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欲”与前面的“不欲"相照应,故F处应断开。故本题断点为BDF。

10.答案:B

解析:A项,“输来其间”意思是(奇珍异宝)被运送到阿房宫中,“称"和“输”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项,“旋踵而至"中的“旋踵”指转足之间,形容时间极短,与文中的“旋踵"意思不同,错误。C项,《孔雀东南飞》“举动自专由”中的“专"是专擅的意思,与文中的“专”意思不同,正确。D项,原文中武安君列举了攻打赵国的几种情况,先指出围困国都不行,按照逻辑,可知之后指出的应是攻打边塞也行不通,所以“列城"在文中指赵国边塞,正确。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原因在于……”错,秦国能大败楚国不仅仅是因为楚国内部出现了问题,还因为武安君的策略和士兵同心共建功劳、至死也不退缩的精神。

12.答案:(1)所以我才大力发动军队,人数是赵国军队的几倍,希望派您率领军队,一定要灭掉赵国。

(2)贤良的大臣被排挤疏远,百姓不同心,城墙和护城河得不到修整,既没有贤良之臣,又没有防御装备。

解析:

13.答案:①错失良机,使得赵国得以休养生息;②赵国君、臣、民同心同德,上下同力;③若久攻不下,诸侯们援助必至。

解析: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要求分析武安君认为此时不宜攻打赵国的原因,阅读原文可以发现,武安君认为此时不能攻打赵国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文末。第二步:联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由“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增城浚池以益其固"可知,武安君认为秦国错失良机,使得赵国得以休养生息,养民、强国、固城池;由“主折节以下其臣……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可得出,赵国国君对臣下以礼相待,将帅谦恭对待士兵,上下同心;由“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可得出,久攻不下,诸侯们必然会援助赵国。第三步:据此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秦昭王说:“寡人已经起兵了。”于是派出五校大夫王陵率军攻打赵国。王陵战败,损失了五校军队。秦昭王想派出武安君,武安君托言有病不能去。秦昭王于是派应侯去见武安君,责备他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您从前率领数万军队攻打楚国,攻取了楚国的鄢都和郢都,烧了他们的宗庙,向东打到竟陵,楚国人震惊恐惧,往东迁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韩、魏两国相继派出大规模军队,您和他们在伊阙交战,大败韩、魏两国的军队,血流成河,可以漂起盾牌,斩首二十四万人。韩、魏两国因此至今被称作秦国东面的藩属之国。这是您的功劳,天下无人不知。现在赵国士兵死于长平之战的已有十分之七八,赵国虚弱,所以我才大力发动军队,人数是赵国军队的几倍,希望派您率领军队,一定要灭掉赵国。您曾经以少攻多,获胜如神,何况现在是以强攻弱,以多攻少呢?"

武安君说:“当时楚王依仗他的国家强大,不顾及国政,大臣们为争功互相嫉妒,善于谄媚奉承的人执掌政权,贤良的大臣被排挤疏远,百姓不同心,城墙和护城河得不到修整,既没有贤良之臣,又没有防御装备。所以我能够领兵深入楚国,占领很多城邑,拆除桥梁、烧毁船只来坚定士兵(的决心),在郊野掳掠,来补充军粮。在那个时候,秦国的士兵,把军营当作自己的家,把将帅当作自己的父母,不用结约而互相亲近,不用商量而互相信任,同心共建功劳,至死也不退缩。楚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都顾念自己的家,各有离散之心,没有斗志。所以我才能够建立战功。在伊阙战役中,韩国势单,等待魏国,不愿首先动用自己的军队。魏国依仗韩国的精锐军队,想推韩国的军队为先锋。韩、魏两军争利,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才能够设置迷惑敌人的军队,来对付韩国的军队,聚集合并精锐军队,攻打魏国没有防备的地方。魏国军队战败以后,韩国军队自然溃散,乘胜追击败军,因为这个我才能够建立战功。现在秦国在长平打败了赵国军队,不在当时趁赵国震惊恐惧而灭掉它,(却)有所顾虑而放过了它,使得赵国能够耕种以增加积聚财物,抚养孤儿、养育幼儿以增加人口,修理整治兵器铠甲以增强战斗力,增高城墙、修浚护城河以巩固防守。国君降低身份对臣下以礼相待,将帅屈身推诚,谦恭地对待敢死的勇士。至于平原君这类人,都让他们的妻妾到军营中为战士缝补衣裳。臣民一心,上下协力,如同越王勾践当初被困在会稽山上的时候一样。包围它的国都,一定不能取胜。攻打它的边塞的城邑,未必能攻下。掠夺它的郊野,必然一无所获。出兵毫无战功,诸侯就会产生抗秦救赵的想法,诸侯的援助一定会到达。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危害,没有看到有利之处。再加上我有病,不能出征。”

14.答案:BDF

解析:根据文意,本句中的“以"是动词,是“认为”的意思,前面的“不"是否定副词,从属于谓语动词,所以中间不能断开;“臣不肖”作“以"的宾语,“陛下不以臣不肖”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应在“肖"后即B处断开。“置之”与“左右"各不成句,中间不应断开,“置之左右”紧承上句,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厕之谋议之官"与“置之左右”句式相同,故E处不能断开,F处要断开。“议"是下一句话的谓语,所以“议”前面的G处不能断开。

15.答案:A

解析:A项,“‘偏颇’是偏义复词,同‘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用法相同"说法错误。“偏颇”是同义复词,“偏"与“颇”意义相同。“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是偏义复词,单指婆婆。

16.答案:C

解析:C项,“迫使文帝打消了念头"理解有误。由材料二中的“帝乃徙其半”可知,文帝并未打消念头,而是只迁徙了一半士卒家属。

17.答案:(1)阴阳的调和,不会只让一类(事物)生长;适时的雨露,不会偏爱某一种生物;万民的君主,不会偏袒某一个人。

(2)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都请求觐见,文帝知道他们要劝谏,脸上现出怒色等着他们,(大家)都不敢说话。

解析:(1)长:使动用法,使……生长。私:偏私,偏爱。阿:偏爱,偏袒。(2)俱:都。作色:脸上现出怒色,指生气。莫:没有人。

18.答案:①材料一的观点是:君主治理天下,首先要做到公正无私。②材料二中魏文帝控制了自己的私欲,体现了“公"的观点。如他听取辛毗的劝谏,减少迁徙的士兵家属,很少出去打猎取乐。

解析:材料一第1段首先提出了“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中心论点,“公"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材料二中,魏文帝听了辛毗的劝谏后,减少了迁徙的士兵家属,很少再出去打猎取乐,说明魏文帝控制了私欲,体现了“无或作好"的“公”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放在首位。(做到)公正那么天下就安定了。天下安定是由公正得来的。试着从古代的记载考察,取得天下的人很多,(如果说)他们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那么)他们丧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私。大凡设立君主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鸿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的调和,不会只让一类(事物)生长;适时的雨露,不会偏爱某一种生物;万民的君主,不会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要谋取私利。”

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荆人得到它,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这件事说:“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因此老聃算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材料二魏文帝想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充实河南郡。当时天大旱又闹蝗灾,百姓饥馑,(朝廷)各部门(都)认为不可以,但文帝态度很坚决。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都请求觐见,文帝知道他们要劝谏,脸上现出怒色等着他们,(大家)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要迁徙士兵家属,这计划出自哪里?”文帝说:“你认为我迁徙他们(的做法)不对吗?"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和你讨论。"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不贤明,(所以)安排我在身边,安置我(作为)咨询的官员,(陛下)怎么能不和我讨论呢!我的话并非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而是为国家着想,怎么能对我发脾气呢!”文帝不回答,起身要进内室;辛毗跟上并拉住他的衣襟,文帝于是猛地拽过衣襟头也不回(地走进内室),过了很久(他)才出来,(对辛毗)说:“辛佐治,你逼我怎能这样急呢!"辛毗说:“现在迁徙(民众),既会失掉人心,又没有什么可以用来(给他们)吃的,所以我不敢不力争。”文帝于是迁徙了其中的一半。文帝曾出外打猎野鸡(取乐),回头对官员们说:“猎野鸡(实在)令人高兴!"辛毗回答说:“(这)对陛下来说十分高兴,对臣子来说十分痛苦。”文帝默然无语,以后就很少出去打猎了。

19.答案:C

解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收复广袤之地"错误,原文中提到林则徐临终前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和1876年左宗棠征战新疆,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0.答案:D

解析:“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错误,原文只是提及左宗棠“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并未对此进行详细叙述;且“博览群书”不能突出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21.答案:①把左宗棠称为“中国符号",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理想人格代表的“密码”。③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解析: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句子含意的关键是理解句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词语,探究其意蕴及其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此句中需要重点理解的是“中国符号"“破译的‘密码’”等。由上文可知,“中国符号"指的是左宗棠,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作者认为左宗棠是“中国符号”,即左宗棠为什么能代表中国,所以我们就要分析左宗棠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典型人格。“破译的‘密码’"意味着要解释左宗棠人格和精神形成的原因,而破解的方式就是回顾左宗棠的生平事迹。整体来看,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到左宗棠故居探寻其精神,饱含了作者对左宗棠深深的敬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