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_第1页
第三章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_第2页
第三章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_第3页
第三章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_第4页
第三章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第一节新闻摄影工作的特点和要求第二节新闻摄影失实的表现和成因较为公认的摄影门类划分方法,是按照传播目的不同,把摄影划分为艺术摄影、实用摄影和新闻摄影三大类。艺术摄影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是其主要功能;实用摄影的目的就是其具体的实用价值和功能,首要的追求是“逼真性”;而新闻摄影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及时地传递新闻信息,最主要的追求是真实性,并兼顾善,即注重传播的社会意义及效果。第一节新闻摄影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一、摄影图片的新闻真实性赋予新闻性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门类的本质特性之一,其直接体现就是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新闻摄影报道的新闻真实性的实现包括两个递进过程:形成摄影图片,然后赋予其新闻真实性。下面,我们从影像作品产生和发布的过程来理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构建。在情境A中摄制的信息是由拍摄者及被观察对象共同直接参与完成的。它同时也提示我们,这一过程并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拍摄者在拍摄前就已经受到来自既定目标的不同硬件条件、身份定位等的限制。根据一定的拍摄目的,拍摄者首先进行器材选择,进而在有限的取景框中选择角度、构图、光圈、速度、景深、主体与陪体等。摄录者完成的“作品”中呈现的被摄对象空间关系,是经过主观选择的有限的构建,而不存在所谓的“如实记录”。情境B概括了在编辑流程中的新闻价值判断及在将一幅图片变为初级产品过程中的加工与选择。在实际工作中,编辑理念和具体操作———包括对于哪些属于新闻的判断,以及如何报道这些新闻的认识等和编辑加工的具体实施,对新闻价值判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清晰度必须满足媒介的印刷要求。其次是满足影像符号的“形式解码模式”。即符号信息足够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相对应,以便读者能够辨识和产生联想。拍摄者对景别、焦点、光线、角度以及对被摄对象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选择等等,都是预设解码目的的编码过程。除了上述“摄影语言”的选择外,报道者还通过编辑手段阐释图像的意义。对一幅摄影图片的阐释越详尽,读者在同一个语境里曲解影像符号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层级“把关人”设置能够使得信息得到最快的筛选和价值判断,也有利于问责。但是,它的运作也同时形成了因负责人不同(主编、部门主任、版面责任编辑、报道组负责人等)而不同的“编辑部文化”。因此,从初级摄影产品中选择哪些素材,从哪个角度编写图片标题和说明,用什么顺序排列组合照片和其他音视频与文字图表,把它们放在哪个版面上,什么位置,多大篇幅等,这些编辑操作都需要在一定的职业操作规范指导下完成。二、新闻摄影真实性是变动着的观念从事实本身来看,准确无误地报道事件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有两个层面,一是事件属实,二是过程属实。事件属实———新闻摄影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客观存在原则,照片记录的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对象。从这个层面上讲,摄影记者在拍摄传达时效性信息的新闻照片时,杜绝干涉对象、主观制造拍摄条件等行为是为了保证照片记录的空间和瞬间具有可信性。同样,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也要杜绝对图像符号进行修改。央视获奖照片被指作假/show/_HWKxEViGlBnCUWa.html过程属实———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捕捉记录眼前瞬间,要做到“眼见为实”,在新闻摄影中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程真实是一个宏观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判断,把握真实过程需要深入持续的调查研究和跟踪采访。阶段性报道推出后,坚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摄影记者和编辑,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受众的利益,常常会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总体认识和判断,以此对报道内容进行再次鉴别和选择。坚持过程真实,是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体现。20世纪中期时“客观性”原则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达到顶峰,然而也恰恰在此时,它开始被诟病为教条而日趋瓦解。持不同意见者认为,所谓的直白、不带偏见、不带意见色彩的“客观”只是一种不可知的理想化要求,即便可能实现,也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为不可能;何况,五个“W”要素式的交代给不了读者分析性解释,这会使媒体自身忽视其公共瞭望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客观性阻碍了媒体的自由发展,只有意见多样化表达才能体现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些抗议声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苛刻的“客观性”被抛弃,“真实性”让位于“个性化报道”、“个人视角”、“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等多元化追求。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技术被应用到大众传播领域,越来越多的个人网站和博客、微博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即时、交互、链接、多媒体(甚至富媒体、全媒体)等网络媒体的新发展都使传统媒体建立的专业准则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媒体又在重申准确、签发前审核把关、客观、节制、无偏见等“传统”的操作标准。在过去十年间,数字化图像生成和处理技术在新闻业的普及从物理角度摧毁了照片“证实”的观念,而在理念和操作实践两个层面对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质疑也在增多。首先,后结构主义已经解构了那种想当然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真实”。其次,媒体市场化运作使新闻从业者在利益至上原则和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之间很容易偏向前者。为了争夺第一时间发稿,提高媒体受关注度,追求发行量,向广告商屈服只要金钱效益等原因,导致因记者失职所造成的失实报道频见报端和网络。再次,越来越多的网民以“市民记者”和“博主”角色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给新闻报道增加了“非客观”的色彩,这使得公众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的尊重和信任度逐步降低。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经历了从“客观”到“解释”再到“客观”的变化过程,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摄影大众化、报业市场化的历史趋势下,坚持和维系新闻摄影专业壁垒的必要性。案例

《新快报》图片中心对一个新闻线索的挖掘案例准确无误的报道事实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新闻真实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个别事实的真实,二是总体判断的真实。案例“袖珍夫妻”炮制始末

2007年9月中旬到10月初,国内各大小媒体纷纷报道了广东顺德一对侏儒相识、相爱并“结婚”的故事。其间,不少媒体还做了追踪报道,跟踪这对恋人的爱情之路,许多网站、论坛进行转载,一时间人们对如此感人的爱情故事赞叹、祝福不断。案例三、形象性是新闻摄影“与生俱来”的特性从技术手段来讲,形象性是摄影的“先天特性”。新闻摄影就是采用摄影技术来报道新闻,形象性也就成了新闻摄影“与生俱来”的基本特性之一。第二节新闻摄影失实的表现和预防互联网的普及,既给新闻摄影报道带来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媒介融合的新闻操作理念倾向于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整合,而这一趋势正使得新闻价值判断朝着越来越生活化、娱乐化的方向变化,有思维深度且深入社会的报道则因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的投入支持正在减少。一、新闻摄影失实的表现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失实新闻照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导演摆布、伪造新闻,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非典时期的婚礼》是“非典”时期—2003年5月5日,邱焰在汉口南京路一带拍摄的一对穿着婚纱礼服的新人,戴着防“非典”的口罩穿过马路的情形,曾发表在《武汉晚报》2003年5月7日A7版上。二、新闻摄影失实成因(一)工作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想当然地赋予照片意义和解释(二)图像编辑软件操作越来越简易,媒介缺乏编辑流程技术监控(三)新闻摄影采编人员职业素养不高、职业道德失守、自律不严,缺乏对造假行为的有力惩处.2008年,网络新闻摄影打假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公众参与积极,“华南虎”、“藏羚羊”、“广场鸽”等一系列新闻照片造假事件被披露,改变了新闻摄影界仅限于“行业内打假”的模式,直接促成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关于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的出台。三、如何预防新闻摄影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