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1: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1: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1: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1: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题型01:现代文阅读I客观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01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试题考查要求:1.考查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2.命题特点(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命题角度(1)文本研讨类。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2)个性解读类。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要与文本不即不离。(3)知识积淀类。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5)技巧分析类。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写作启示。3、试题分析:新高考I和II卷都设有主观简答题,在语文试卷的4、5小题上,一般来说4小题是4分,5小题是6分,主观题总分10分。以下归纳了2020-2022三年现代文阅读I的主观试题所涉及的试题。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2021新高考Ⅰ卷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新高考Ⅱ卷4.请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2020新高考Ⅰ卷4.请结合材料,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2020新高考Ⅱ卷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2022新高考Ⅰ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2021新高考Ⅰ卷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3新课标Ⅰ卷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2023新课标Ⅱ卷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有以下方面的考查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个性化阅读);⑤论证分析方面;⑥分析主要信息的作用;⑦语言特色,⑧梳理异同点等;本节主要研究前四个要点。《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二、考情及变化说明1.注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传承。如2020年全国卷Ⅰ论述家庭伦理中的“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含意的变化;全国卷Ⅲ的《谈谈〈古文观止〉》以现代眼光评价古代经典,立足高远。2.注重国家重大决策或事件,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卷Ⅱ的“脱贫攻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国卷Ⅲ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3.注重专业性,新增对学科研究性文本的考查。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地理学”,涉及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再如全国卷Ⅱ的美术史的相关研究;等等。4.体裁范围扩大,注重考查文本特征。如2020年全国卷Ⅲ的《谈谈〈古文观止〉》有“书评”的影子;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一则访谈,并从访谈主体(组织方、采访者、访谈对象)的立场和关注点命制试题。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人与微生物”是一篇科普文章,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命制试题等。◎新高考题型变化1.试卷结构改变。将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合二为一,呈现形式多样化。2.主观题增加。由传统高考全国卷的5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变为新高考全国卷Ⅰ的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新高考全国卷Ⅱ的4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新高考在主观题中考查了文本的行文脉络等。3.融合语用题。将“下定义”这一常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的题型,融合在阅读题中。三、预测与备考建议1.从选文来看,信息性阅读侧重选取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反映人们对社会热点的评价和看法以及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2.从考查能力来看,信息性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命题仍将注重对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考查,对理解概念的考查成为命题的重点,这有利于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知,不断增长知识与见识。3.新高考全国卷对信息性阅读的考查进行了创意性变革,题型设置有了重大突破,从命题立意到分值设置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后仍将有所创新。4.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信息性阅读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为准确锁定正确选项做准备。还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比如比对法、归纳概括法等。

第一步:读懂文意:许多同学在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由于对阅读材料有陌生感甚至排斥感,常常静不下心来细致认真地阅读文本,而是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用这种方式解题,每做一道题目甚至是每看一个选项,都要把全文浏览一遍,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与本题、本选项有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做完整个阅读题可能要把全文浏览检索多遍,白费时间。此外,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想要高效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提高得分率,需要全面理解论述类文本特征,只有读懂文本内容,探索该文本的考情和题型应对策略才有意义。以下从论述类文本的特征、类别、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真题分析,理解并掌握论述类文本特征。一、论述类文本的三大特征内容的说理性以议论和说理为主,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有的议论文直接阐明理论,有的议论文则以某种理论为指导来论述某一问题。语言的概括性议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做理论上的分析,它的语言往往是抽象而概括的。理论性越强,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越强。写法的逻辑性议论文是议论和说理的,它的写法就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有把文章写得有条有理,才能使读者信服。二、论述类文本的类别及特征(一)政论文概念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文章。特点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二)学术论文概念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理论性文章。特点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三)文艺评论概念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或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实践的文体,是学术论文的一种。特点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于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做一定的交代。(四)时评概念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特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五)书评概念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特点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阅读论述类文本,需要学会明确判断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系类型意义解说关注关键词因果关系原因产生结果。因为、所以、因此前提条件关系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只要、就可以、才能目的关系做事都有目的。为了、使承接关系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然后、之后并列关系句子之间是并列存在的,没有主次。同时、又……又……选择关系按照目的进行选择。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递进关系一步步地加强或增加性质。不仅……而且……、不但……还……转折关系先肯定,然后否定。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假设关系句子之间是假想的情况。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么……1.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关系类型子类型具体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分总关系总分总关系二、读懂论述类文本,要做好“标记”方法。标注内容关键词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③已然未然词(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④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因为、……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不……而是、不仅……还”等)。⑤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的词语)。关键句①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②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含“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词汇的语句。③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①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括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等)。②依据关键词概括。③对于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①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②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照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第二步:确定考查点:任何一个考题都是对一定知识点的考量,作为考生,在看到试题的第一时间能够判断出所要考查的考点,是答题有的放矢的关键。第三步:明确答题的模板。模版不是死板的套用,而是每一个知识点它实际上是有一定的知识点和思维能力的考量,所以,高考作为一个对学生语文素养考查的筛选,综合素养是必须进行的考查

【本节考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者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命题角度①为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落实关键能力符合定义格式,抓住概念特征1.符合下定义的格式要求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根据这个格式,在试题指定的材料当中,分析并选取这三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即可。2.抓住定义项特征找到被下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3.下定义,要用好“四条原则”(1)定义必须相称: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如“知识分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都可称为“知识分子”。(2)定义不能循环:如“魔术是一种……魔术”。(3)定义不能否定:如“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4)定义不能比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规范答题思路【典例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找到“历史地理学”的邻近属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的邻近属概念应该是“学科”。第二步:找到被下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就是“种差”(1)在材料一第五段中,有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性质,即“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得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2)在材料二中,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研究的对象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变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其规律。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一般情况下,可以套用定义格式,即形成“历史地理学是……分支学科”的答案,但有时因圈定要点的需要,也可灵活掌握。【组织答案】【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2023新课标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答案】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调查者的错误调查方式和调查态度,即:欺骗,对立,居高临下。从反面论证了调查者的立场应该是对方的利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态度是尊重。这三个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论证语言也要具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特点。命题角度②概括归纳分析文本要点概括分析内容要点是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要点加以概括。这里主要涉及作用、影响、模式、特点、措施、原因等方面。这类题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筛选是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整合是对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文本信息的概括与整合信息的概括与整合是信息性阅读的重中之重,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考生常因信息概括不全或不准而失分。信息的概括与整合要注意抓住以下“三关键”:关键点(一)学会审题,明确解题方向这类题目的题干,不论是连续性文本还是非连续性文本,基本分为两部分:一是答题内容的指定范围,或针对一则材料,或针对所有材料;二是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说明”等。要从题干中领悟、明确答题的具体要求及解答思路。若题干问材料的“侧重点是什么”,则答题形式以“对象+特征”为佳;若题干问“有哪些作用(影响)”,则答题形式以“举措+结果”为佳;若题干问“哪些原因(相关条件、方面)”,则答题形式以“概括分类+举例分析”为佳。关键点(二)学会筛选,注重全面概括审题之后,进入筛选信息、整合概括信息的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筛选信息(1)明确筛选范围,避免旁逸斜出题干通常会明确答题内容的指定范围,或就某则(段)材料,或就几则(段)材料。返回阅读原文时,务必提醒自己勾画出筛选范围,以免超出指定范围答题以至于劳而无功,还会因此耽误宝贵的时间。(2)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新闻类文本,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论述类文本、科普类作品、演讲稿的段首、段尾,通常是说明的中心或观点性内容,也是关键部位。(3)注意前后勾连,挖掘隐性信息材料的所有段落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因而对某些问题的阐释,有些是显性信息,有些则隐含在或牵涉到其他问题的评述中。阅读筛选时,注意材料中的前后联系,特别是有关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价值倾向之间的相同、相反、反证、互补等的论述。关键点(三)增强意识,确保规范作答1.要点意识利用题目的对应文本,尽可能地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关键词句,多指文眼句、中心句、段首句、段尾句及句中的关键词,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处的关键词和关键句。2.角度意识答题时,要善于分角度、分层次分析归纳信息,或从不同对象,或从不同侧重点,或从不同措施等角度展开,以避免答案要点重复,角度单一。请看下例,揣摩答案是如何分角度作答的:特定内容要点的概括主要是按照题干规定的概括角度进行概括,如上面第2题针对原因的筛选概括,第3题针对方法措施的概括。对于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通读。要带着问题仔细通读所给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2)定点读。根据题干关键词的提示,迅速锁定答题范围(在哪则或哪几则材料中),然后对这些文字进行定点细读,圈点关键信息。(3)提取整合,精准表述。①准确概括。用词不要过于宽泛,也不要太窄。如上面第3题,从交通方面答题,相比较答案表述的“发展对外交通,增强交通优势”,如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则显得太宽泛,如用“建造地铁”又显得太窄。②分类概括。合并同类信息,分条陈述异类信息。作为多则文本与图表混编的一个材料汇编,肯定有多条同类和异类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在概括时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条,避免信息重复;将异类信息分条陈述,避免信息遗漏。☞落实关键能力概括分析内容要点“3步骤”(2023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第4题【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是要求概括分析“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的“竞争性真相”。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体现“竞争性真相”的关系,二是要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与题干要求紧密相关的是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等。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比如《独立报)以“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和数据,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有侈品”这一结论;《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一具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标题来强调黎麦价格上涨对黎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答案】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第5题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首先要明确该文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然后结合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得出恰当的结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第三段则重点探讨了“我”的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向导说“我们有许多藜麦”。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对以上三个段落进行整合,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就可以得出这道主观试题的答案。【答案】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意在强调片面地使用“竞争性真相”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在此处用“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的常规逻辑认知进行类比论证,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温馨提示】这类简答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①信息筛选不全,遗漏要点。②缺少层次意识,同类信息不知道归纳合并。③缺少提炼意识,不能指出事物的特点、意义等。命题角度③

分析文本行文脉络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它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落实关键能力把握行文思路“4步骤”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真题体验T二”),完成后面的题目。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尝试解答】(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解题思维】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第二步:圈点勾画,抓关键句第一段抓起始句“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第二段找关键词“《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历史地理学”。第三段找收束句“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第四段抓起始句“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第五段抓起始句“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第六段抓起始句“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第三步:厘清思路,把握结构材料一共有六个段落,根据文意将这六个段落分成三个层次,即历史地理学的溯源;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对比;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成就。第四步:合并段落,概括要点前四段合并,主要介绍传统的沿革地理。第五段对比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第六段,论述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成果。【组织答案】【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命题角度④

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个性化阅读)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是一种自由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见解具有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观点评价与推断题是信息性阅读的必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往往是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和推断。命题人常在依据与结论的一致性、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方面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无中生有、推断过度、强加关系等。侧重考查考生对相关材料信息的分析、评价、逻辑推断能力。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倾向,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一直把评价作者的观点倾向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作出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倾向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倾向推断的。但归根结底都会落脚在以下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倾向,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倾向;(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倾向,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和透露某种倾向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特别提醒】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倾向应注意的两点:一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概括。

落实关键能力文本综合探究题答题“4要点”作为探究题,本题充满了思辨性和论证性,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具有“小论文”的意识,以严密的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答案,努力让自己的解读条理清晰,论点鲜明,观点清楚,论证有力,有理有据。具体而言,答案应包含四点:(1)亮明自己的观点。(2)分要点列出事实、理论依据。(3)联系文本观点做出论证。(4)强调点明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思路(2023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