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_第1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_第2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_第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_第4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含义知识点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一国两制”是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2)过程: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3)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2.澳门回归(1)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的不同点知识点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缓和(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2.破冰: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3.对话(1)团体: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授权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2)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4.新发展(1)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大陆访问团。(2)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而不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3.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4.目前,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与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5.统一后的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区的身份出现,并可保留军队,但绝对不是完全的自治。1.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都涉及领土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2.“一国两制”最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3.中央政府与台湾当局在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4.“九二共识”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主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1.“一国两制”出台的背景。材料: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登载的《告台湾同胞书》(1)材料中刊论发表的目的是什么?表明中央人民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有何转变?提示:①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②政策转变:由武力对峙转变到和平统一祖国。2.“一国两制”的地位。材料: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材料中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提示:“新办法”指“一国两制”;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3.“一国两制”的意义。材料:(3)材料历史现象出现的意义是什么?提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澳门新的一页,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提示:1.“一国”是前提:“一国两制”必须在“一个国家”之下实行。“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2.“两制”是保障:“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回归后的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和平解决,协商处理。但对外国干涉势力和“台独”分子不放弃使用武力。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主要原因何在提示:1.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实际;3.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4.《联合声明》及《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5.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已为许多国家所推崇;6.其中,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政府能够收回香港、澳门的根本原因。香港问题的由来提示:1.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2.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3.19世纪末英国强行租借“新界”。台湾问题解决的历史必然性提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拥有绝对主权。国家统一不单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大义之所在,更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具有历史的必然性:(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2)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5)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例]从下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部分)A.港澳回归促使两岸由隔绝走向交流B.海峡两岸交流限制在民间交往层面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联系的加强D.“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解析]从材料“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首次会晤”“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首次握手”“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中可以分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就由隔绝走向交流,故A项错误;“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高等教育双向交流”说明海峡两岸交流不局限于民间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一国两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1.下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某课的知识结构。据此判断该课的主题是(C)A.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B.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C.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D.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材料中的知识结构,构建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结构。这与C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有直接关系。其他几项与之关系不是太密切。2.1949年,这串“东海捧出的珍珠”再次与“母亲”分离。为了让她早日“回来”,邓小平提出(C)A.“九二共识” B.“九条方针”C.“一国两制”构想 D.八项主张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与祖国分离的是台湾,为了让她早日与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故C为正确答案。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结果。这次会谈是(D)A.1937年国共谈判 B.1945年重庆谈判C.1949年北平和谈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下半期”。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是20世纪80年代,故D项正确。4.“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C)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C.香港回归 D.改革开放解析:从材料中“喜迎回归”的信息可以看出与香港或澳门有关,再结合“求和割地”可知只与香港回归有关。5.“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该“殖民地”是(B)A.香港 B.澳门C.台湾 D.西藏解析:澳门回归时间是1999年12月25日,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可知描述的是澳门的回归,故本题应选B项。6.下图为澳门邮政发行的邮品,它将特区成立的美好回忆传递到千家万户。该邮品纪念的事件直接体现了(A)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人民民主,社会主义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D.睦邻友好,平等互利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知与“一国两制”有关,故本题应选A项。7.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A)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C.两岸三通的扩大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解析: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是“九二共识”的实现,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故本题应选A项。8.“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所反映的场景最早可能大规模出现于(C)A.20世纪70年代末 B.21世纪初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初解析:本题考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由“少小离家老大归”“争传客从台湾来”等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故选C。9.阅读下列三幅图,完成问题。(1)以上三幅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首先是为解决哪一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