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新高考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三新高考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三新高考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三新高考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三新高考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新高考语文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题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2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施和体现。农村生态文明建

设和建设美丽乡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点,美丽乡村建

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归宿,是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体现了深刻的生态内

涵。从内容上来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而美丽乡村建设则着眼于整体提升

新农村建设水平。从发展秩序来看,二者都是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GDP

至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转到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

(摘编自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一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

材料二: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在这春风激荡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在美丽黔西南,共同拉开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序幕。

我们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法则,借力一年一届“中国美丽乡村•万

峰林峰会”,加强生态保护,深挖民族特色,有效地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山地旅游发展。

中央领导人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美”。我们举办万峰林峰会,旨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新发展理念,凝聚大家的力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奋力开拓一条通往同步小康的创

新之路。

我们将着力推进美丽乡村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黔西南的乡村聚集着丰富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我们将发

挥旅游资源优势,景区化建设美丽乡村,全域化打造旅游景点,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山地旅游产品,加快实

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把山地变为“聚宝盆”。

我们将着力推进美丽乡村与山地文化融合发展。黔西南的乡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山地文化,我们将发挥独

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布依戏、苗族歌、彝族舞”等民族文化品牌,保护和植入文化元素,提

升美丽乡村的品读价值,把乡村变成“摇钱树”。

我们将着力推进美丽乡村与山地生态融合发展。生态文明时代,山地最珍贵。黔西南山地之贵,贵在生态,

绿水青山、天地人和。我们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厚植生态优势,让山更青、让水

更秀、让天更蓝、让土更净、让乡村更美。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合理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把黔西南的自然

之美、生态之贵转化成为支撑同步小康的大产业,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将以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新起点,加快对外开放,加强

交流合作,共建美丽黔西南,共谱发展新篇章!

(摘编自杨永英《在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材料三:

以美丽乡村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载体,契合了美丽中国建设中对乡村板块的诉求。在中国乡村振兴战

略中,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恩施州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10多年来,恩施州美

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在乡村产业发展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与升级,效果明显。恩施州村集体

因地制宜,推动耕作技术更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效益凸显。

【个案1】春沟村

1

春沟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林果、花卉等产业,最终形成“赏花一采果——育苗”三位一体

的新产业模式,改变了传统花木产业的单一性,促使其向现代花木产业转型。

第二,在乡村环境建设上,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优化村民生活空间。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

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须改善。截止到2017年底,恩施州69个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实现“旧貌换新颜”,

村民生活空间变得整洁、靓丽,层次感增强。

【个案2】A村

中央领导人就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指出“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在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前,进出A

村的主要是一条土坯路,2014年后,政府修成了3.5米宽的水泥路,并建起了垃圾池。

第三,在乡村文化服务上。引导村民深度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活力得以彰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恳施州

以建构文化活动物质空间为基础,为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音响设备设施,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

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同时,政府还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并提升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

的内在认同。

【个案3】舍米湖村摆手舞

摆手舞原本是土家族祭祀中的一种舞蹈,在舍米湖村至今仍保留着摆手堂等遗迹,当地政府从支持非遗文

化传承的角度,对破败不堪的摆手堂进行修复,复原了传承空间。

第四,在乡村社会治理空间上,不断推动村寨特色化发展。城乡空间治理根本区别在于对不同因素的关注,

乡村的空间治理离不开乡村性因素的结合与反馈。因此,具体的空间治理与文化传承应该结合地方性与地

方经验。恩施州关丽乡村建设谈点村在贯彻国家标准的同时,注重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追求村庄建筑外

形改造上达到“天人合一”;改造同时,还将国家乡村治理念镶嵌到村庄物质空间之中,使家风礼俗、乡规

民约、国家情怀等传统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嵌交融。

(摘编自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归宿是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要着眼于整体提升新农村的建设水平。

B.无论是在建设内容还是在发展秩序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都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

C.“天人合一”是恩施州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建筑外形改造的追求,也是黔西南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的法则。

D.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应以保护乡村文化为主,深入挖掘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

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改变传统的GDP至上的发展观,完成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转型,新农村建设

就难以启动。

B.只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道法自然的法则,就能促进绿色发展,开拓通往同步小康

的创新之路。

C.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应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契合美丽中国建设乡村诉求,因为民族地区在中国乡村振兴战

略中地位重要。

D.一旦缺乏与地方性、地方经验的结合,离开乡村性因素的反馈,乡村空间治理就不能体现与城市空间治

理的根本区别。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沟村大力发展林果、花卉等产业并形成“赏花一采果一育苗”三位一体的新产业模式,体现了乡村传统

产业的转型、升级。

B.从恩施州69个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实现“旧貌换新颜”可以看出,恩施州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环境建设方

面成效显著。

C.恩施州为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音响设备设施,说明当地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美丽乡村建

设的首要位置。

D.材料引用“中国要美,农村必美”“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强调了建设美丽乡村在建设美丽中

2

国中的重要性。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美丽乡村和生态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但材料二作为致辞更多地使用短句,有何

效果?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有人认为,一个活着的文化要素必然对于利用它的人有好处。如果要证明这一点,你认为材料三中的【个

案3]还应该补充哪两方面的信息?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及解析

LD(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一。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一。同C项相关的内容根据材料二以及材料

三中的“第四,,点总结。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中的“第三”点,但材料中并没有“民族地区”的限制,而

此项却缩小了范围,因而是错误的。)

2.D(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一。该项中“难以启动”的说法同材料中“发展的瓶颈”一语意思不同,所以该

项是错的。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该项错误在于使用了“只要……,就……”的假设关系,而实际上,

要“促进绿色发展,开拓通往同步小康的创新之路”,仅有“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道法自

然的法则”,是远远不够的。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一段,该项错误在于错设因果关系。同D项相

关的内容在材料三最后一段,该项说法同原文一致,是正确的。)

3.C(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个案一】,说法正确。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一段和“第二”点,

说法正确。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三”点,其错误在于错设因果关系,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同D项

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

4.①有助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②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共鸣。(此题主要考查对使用短句的修辞效果的分

析能力。回答此题,应根据平时所学着重从“致辞”的特点和短句的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说法正确。)

5.①舍米湖村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哪些举措对摆手舞加以利用。②舍米湖村的村民在对摆手舞的有效利用

中获得哪些好处。(此题主要考查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对利用它的人有

好处”一语,应抓住词语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筛选相关信息。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

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

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

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

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

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3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

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

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

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

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

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

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一一

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

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

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

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

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

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

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

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锄。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

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

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

4

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

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到“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的过程曲折与执着。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

折与看戏的执着。

B.看《秦香莲》,文中提到“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一细节既照应了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

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C.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

甚至影响了学业。

D.在整个看戏的过程中,有多处主人公“我”通过独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

强了文章表现力。

8.本文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得很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从文本的内容、

结构、主旨中任选两方面加以分析。(6分)

9.你认为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主特点?请结合文本举出两点谈谈。(6分)

答案及解析

6.D(D项“,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的说法错误,根据文本中“是日我看

完全场,尽兴而归”一语可知,“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的原因是终于可以完整地看完一场戏。故选D。)

7.C(C项中“甚至影响了学业”的说法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

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知,戏曲文化并没有影响“我”的学业。故选C。)

8.①内容上: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②

结构上: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③主旨上:将对戏

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回答本题要在通读

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

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可知,尾段记叙半

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根据结尾“半个世纪后……像

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开头“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可知,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根据“这是

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可知,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

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答出两点、意思相合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9.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

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

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散文和小说笔法的主

要不同。答出亮点、大意相合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

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姬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

5

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

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

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

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

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

所闻实多: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

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

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

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节选自

《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这三处括号内的字母写出来。(3分)

知从郡城【A】就童子试【B】归【C】老人略知[D]书【E】与语【F】久【G】命妪【H】煮芋以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邀请”之意,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的“延”含义相同。

B.向,“从前”之意,与《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的“向”含义相同。

C.西塾,本指门外西侧的堂屋后多作学校或教师的代名词,这里指的是学校。

D.社稷,原本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后来常常被用来作为国家或朝廷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芋老人为人善良、乐于助人,看到一位书生在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

悴,便给予其帮助。

B.芋老人帮助的书生后来考取进士官至宰相,于是派人查访芋老人夫妇,并让郡县官员帮助芋老人之子

摆脱了打工的困境。

C.芋老人转述了那些大小官员因国内发生变故、外寇挑衅入侵等事件,便争先恐后屈膝下跪、赔款逢迎

的故事,引人深思。

D.芋老人身处微贱,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连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有时说不出来的道理,他也能说出来,

因此宰相十分赞赏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2)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

14.本文所叙的故事明显是虚构的,试揣摩作者写作本故事的目的。(3分)

答案及解析

10.CE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芋老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书

生,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整体是动词“知”

的宾语,且“老人”是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D处断开;“老人略知书”中,“老人”作主语,“略知”是谓语动

词,“书”是宾语成分,句子结构完整,应在G处断开;“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表示老人的两个不同时间

段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在I处断开。故断句处为CEG。)

11.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含义相同”错误。前一

个“延”为“邀请”的意思,后一个“延”为“迎击”的意思。B、C、D项说法正确。故选A。)

12.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并让郡县的官员帮助芋老人的孩子摆脱了打工的困

境”的说法错误。根据文中“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一句可知,郡县官员

帮助芋老人,是认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而不是宰相所要求的。故选B。)

13.(1)不一会儿,芋老人的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

6

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关键词:已而、妪、进、辍,全句大意。)(2)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

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并派人送他回去。(关键词:遽、谢、道、资,全

句大意。)

14.①通过记叙芋老人与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②以及芋老人所讲的故事和话语,③告诫世人即

使时势地位发生变化,也不应忘记过去、改变本性。(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先概括文章的内容,然后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这篇文章记叙芋

老人与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尤其是老人列举的三个事例,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诫世人

不要因时、位变化而忘记过去、改变本性。)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他的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他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

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就越显出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这书生进屋里坐,知道

这书生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

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因此把肚子吃得饱饱的,笑着说:“我

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吃的这顿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十多年后,书生由考

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

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书生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

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

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芋老头到京城后,已经当上宰相的书生慰劳他们说:“我

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的妻子为我煮一顿芋头。”不一会儿,芋老人的

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

人上前说:“这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因为时势和地

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

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

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己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

T: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屋中只有一张床铺,

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就讥笑甲,不理睬甲,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

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住处的旁边有所私塾,那里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的事

情,其中的人物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然而这些人一旦国内发生事变,或者有异族自

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无不

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得,岂止单单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

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送他

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

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15-16题。

杏花天•嘲牡丹

辛弃疾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①第一。渔阳颦鼓②边风急,人在沈香亭③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④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注】①太真:指杨贵妃。②螯鼓:战鼓,词中指安禄山叛乱。③沉香亭:唐宫亭名,唐明皇与杨贵妃曾

在此赏牡丹。④解语:唐明皇曾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词中泛指美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以设问为开头,看似突兀,实则既能制造悬念,也能在问答中自然推进词意。

B.“渔阳肇鼓”一句写安史之乱,可让读者联系南宋时局,体会本词的写作意图。

7

C.“池馆”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凤池”一样,都用借代巧妙隐含了作者情思。

D.词人善于用典抒怀,如结句就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1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及解析

15.D(D项错误在于“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的说法。这首诗是作者以牡丹代指

杨贵妃,借对杨贵妃等美女的嘲讽,表达自己对当时权贵阶层玩物骄奢、不顾国家安危的误国行为的批判。

词的最后一句是假设句,其中的西施是“倾人国”的代表,意思是说,如果美女能让全国倾倒,那么,有一

个如西施一样的美女也就够了。因此这里的西施不是作者的自况,也没有表达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

怀。)

16.①上阕以牡丹比杨贵妃,嘲讽牡丹与杨贵妃粉饰太平、倾人误国。②下阕开头写一掷千金买栽牡丹之风,

作者借此讥讽权贵富豪玩物丧志、骄奢误国。③结尾两句运用假设,意在讥讽迷恋名花美人的统治者昏耳贵

误国。(回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注释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然后结合作者生平和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姚鼎《登泰山记》中“,”两句描摹色彩,用语简洁,寥寥几字,就将红日初升、霞

光四射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2)曹操《短歌行》中“,”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深切感

慨。

(3)春风是常见诗歌意象,古代诗人常在诗词中借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多种思想感情,如

答案

17.(1)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本题多解)例一: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例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例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例

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例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例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花瓣中的色素是花儿色彩的来源,其中尤以花青素最负盛名。花青素的最大特点是颜色可随环境改变。如

果环境偏酸性,花青素会让花儿显得红光满面;甲,花儿便变得蓝幽幽的。假如碱性太强,就是一副蓝黑

色的模样,墨菊、黑牡丹就是典型的例子。乙,还不足以染出花儿的百般姿色。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醍

类色素、甜菜色素等齐齐出动,才造就出这世间的(①)。

光靠美色还不够,花儿的气味也很重要。每一朵带香味的花儿都是一座小型的生化工厂。在这座工厂中,

花儿将多种化学物质调和在一起,如单菇、倍半菇、酚、醇、酮、酯等,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气味,让虫儿

们即便在夜间也可以闻风而至。

残酷的竞争下,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来,只得(②)。A虽然不能“流芳百世”,B干脆选择“遗

臭万年”,C如果想要“勾弓I”蝴蝶、蛾子、蜜蜂的花儿太多,D不如吸引不受欢迎的苍蝇、甲虫这些“逐臭

之徒”的到来。于是巨魔芋、大王花干脆散发腐肉的气味。反正终极目的是引来虫儿授粉,至于是什么虫,

并不重要。

说到授粉这个活计,最在行的是工蜂。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大规模作业的蜜蜂,将有多少花儿丧失繁育后

代的机会。可怕的是,上述疑虑正在变成现实。有科学家发现有些蜂巢里的成熟工峰突然人间蒸发,使得

整个蜂巢陷入瘫痪。这种现象被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蜂群崩溃综合征可能是农药滥用引发的恶果,可

能是寄生虫横行带来的灾难,也可能是蜜蜂营养不良所致……时至今日答案始终(③)。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8

19.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3分)

答案及解析

18.①万紫千红(或“姓紫嫣红”“五彩斑斓”)②另辟蹊径③扑朔迷离(本题考第①空缺处,上文语境中“百

般姿色”以及“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醍类色素、甜菜色素等齐齐出动”等,强调颜色丰富多样,因此可以填

“万紫千红”或“娓紫嫣红、五彩斑斓”等。第②空缺处,上文语境中“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来”,强

调这些花朵无法用香味吸引昆虫,只好另外寻找途径和方法,因此可以填“另辟蹊径”。第③空缺处,上文

语境强调不能确定“蜂群崩溃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因此可以填“扑朔迷离”。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19.(示例)甲: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乙:单是一个花青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语境。根据上文

语境“如果环境偏酸性”与下文语境“假如碱性太强”的提示,甲处空缺应填“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根据

上文语境“花瓣中的色素是花儿色彩的来源,其中尤以花青素最负盛名”与下文语境“还不足以染出花儿的百

般姿色”的提示,乙处空缺应填“单是一个花青素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A“虽然”改为“既然”;C“如果”改为“毕竟”;D删掉“的到来”。(本题中,A、C分句都存在关联词语误

用的毛病。关联词语的误用,导致语言衔接不顺畅,句间关系不合乎逻辑;因此将“虽然”改为“既然”,将“如

果”改为“毕竟”。D分句存在赘余的语病,删掉“的到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

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坐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

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

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

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文中加点的“移”“锈”分别换用为“飞”“立”,为什么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好?请简要分析。(6分)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

2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坐那里。

答案及解析

21.①“移”意为移动,比“飞”显得迟缓;从原文语境看,是从峡谷底部向峡顶“一线蓝天”仰望,距离远,

鹰之飞翔,仿佛只是渺小的点在缓慢移动。②“锈”意为锈蚀,契合“生铁”这一喻体,峭壁上的石头,黑如

生铁,锈迹斑斑,凸显其悠久、荒凉、静寂。(本题中加,点的两个单音节词都是动词,作者之所以用“移、

锈”,而不用“飞、立”,与作者写作此文整体的立意构思紧密相关,作者着重表现峡谷的蛮荒、古老、静寂、

苍凉、幽深、神秘等特点,而且其观察立足点在峡谷底部,因此他所用的“移、锈”就镀上了特别的韵味。)

22.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②把连根拔起的“大树”比拟为人,它被谷里的什么不测之事给吓唬了,跌

跤翻坐在那里。③这种方法化静为动,想象奇崛,以此烘托峡谷的幽深、神秘、不可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