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古代篇魏晋宋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魏晋宋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魏晋宋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魏晋宋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魏晋宋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第1页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魏代汉—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方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魏晋时出现儒、佛、道“三教并存”局面,士族深刻影响中国艺术发展方向。隋唐科举制扩大知识分子队伍,推进文学艺术进步。宋代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提升,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这些都推进市民文化发展。魏晋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经过三百多年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伴随新生产工具曲辕犁推广,隋唐农业到达新高峰;宋代商业大发展,城市突破坊市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宋元时期,海上和陆地外贸空前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和宋元时期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深入完善,基本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矛盾。一、阶段特征综述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上:第2页时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形态准确时空定位第3页1、政治上: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成熟与发展(1)魏晋时期: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____________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2)隋唐①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____________,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提升行政效率。②科举考试选官取代按________选官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③唐末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分裂局面。(3)宋元

①宋代:中央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

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②元代:中央以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

山东等地;设________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域;

地方实施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九品中正制

门第三省六部制枢密使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度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二、通史知识整合第4页2、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与繁荣(1)农业①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_________,将犁耕技术推向成熟。②生产技术:魏晋时实施耕耙耱技术,推进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宋以后_________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_______引种,提升了水稻产量。③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施______,宋代不抑制

土地吞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2)手工业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______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②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_________”两大系统

③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______

改进棉纺技术。(3)商业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②隋唐:出现许多商业城市,唐都长安尤其繁荣;

南方工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繁荣;出现______和飞钱。③宋朝:城市商业突破___________限制,展现繁荣局面,出现

世界最早纸币____;海外贸易兴盛,出现许多大港口。曲辕犁江南地域占城稻均田制南青北白灌钢法黄道婆时间和空间柜坊交子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第5页3、思想文化上:儒学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繁荣(1)思想:魏晋时佛教、道教广为传输;隋唐时佛道盛行,形成“________”局面;宋代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关键新儒学“____”;南宋陆九渊____,深入完善封建伦理体系(2)科技:隋唐创造__________;宋代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

火药广泛用于军事,______用于航海。(3)文学艺术①文学:隋唐时期____进入黄金时代,出现李白、杜甫等诗人;

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元代____繁盛,成为兴起新诗体。②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________,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

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格调多样,楷书、草书流行,

出现欧阳询、______、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③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______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唐代绘画进入繁盛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______发展④元朝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理学三教合一雕版印刷术心学指南针诗歌元曲自觉时代颜真卿风俗画文人画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第6页

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

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唐、宋、元时期中央官制演变简图第7页

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

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特点(1)中央制度创新: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

元朝汉蒙综合制度(中书省、宣政院)。(2)地方制度变革:唐朝设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

元朝实施行省制度。(3)表达两个趋势:皇权不停加强,相权不停被减弱;

地方权力逐步被减弱,中央集权不停加强。1、[·天津卷]从秦至清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因为年幼庸弱,或因为当初形势和力量对比改变,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造成权力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第8页2、[·新课标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祖先。这反应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敬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3、

[·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演变。这表达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各地经济联络日益亲密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升4、[·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减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主要办法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第9页5、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一样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

6、《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无须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应了元代政治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第10页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

2、对古代选官制度认识(1)围绕一个关键:维护以皇权为关键中央集权。(2)突出两个特点:人才择优标准;制度化、专业化标准。(3)表达三个趋势:选官标准:由重视血缘门第到重视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步发展到公开考试;

选拔形式:日益完善,表达相对公平、

公开、客观。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其目标就是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但对我们今天公务员招考、反腐倡廉含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因而高考命题常考查不一样选官制度利弊,以到达借古鉴今目标。复习时要注意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改变历程、特点及影响把握,分析其演变实质。高考备考:

第11页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

2、对古代选官制度认识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时期制度标准夏商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战国按军功授爵制出身(血缘)战功两汉察举制、征召制才、德\门第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至清(1905)科举制才能7、(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渎职官员B.选官须重视才学C.官员渎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重视品行8、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实施A.活跃了人们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秩序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第12页[·福建卷](36分)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告废除。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主要特点。(6分)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不然虽富不荣…所以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勉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同上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未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主动影响。(10分)延续时间长;不停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②被近代西方国家借鉴;③提升官员和社会整体文化素质;④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垄断;⑤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⑥促进社会稳定。(五点即可第13页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基本看法。分析他上述议论目标。(10分)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步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急剧增加需要众多含有新知识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知道相关专业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当代转型》(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

废除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它答案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需要。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标: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表达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第14页9、(江苏卷)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络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统合功效。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能够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终结果是形成一个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有效稳定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选官制度,并经过与上述选官制度比较,说明科举制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含有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功效。

(2)功效:选官制度:汉朝时察举制;晋朝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方面:确保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整体方面:维护文明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特权;扩大了官员起源;提升了从政人员文化素质。第15页材料三作为一个上千年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历史合理性,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持久性。……科举创新之处就在不但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连续流动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机会均等”…机制,对知识分子社会心理是一个塑造,客观上激励个人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当代人才选拔历史借鉴价值。借鉴价值:建立合理人才流动机制;坚持客观公平选才理念;创造有效人才激励机制。

第16页四、深化提升1、唐朝三省六部制特点及其演变趋势(1)特点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订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这么可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升了行政效率。②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

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经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填补君主才能之不足。(2)演变趋势①“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久发展形成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一直到清末。②三省制,不一样时期统治者都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废中书省,其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三省六部制等。总趋势是减弱、分割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其实质是强化皇权。

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第17页

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四、深化提升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及特点(1)城市功效:先秦至唐代主要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经济功效逐步增强;宋代经济功效逐步超出政治功效(2)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步放松。

宋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时间和区域;宋代开始逐步打破坊市界限。(3)数量和规模: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域出现大批工商业城镇。(4)城市布局和分布:唐以前城市布局表达君主专制理念,

城市分布区域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主要分布在北方;

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城市逐步增多。(5)社会生活:商品经济发展致市民阶层扩大,促进市民文学

发展,同时推进价值观、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第18页10、[·重庆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江南经济区取得了显著发展,使长久以来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快速超出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1、【·重庆卷】宋代文件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支票B.中国最早纸币C.国家发行债券D.兑换货币凭证12、宋徽宗时期,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这一政策A.折射宋朝开放时代特色B.说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认可了“侵街”正当性

第19页

第2讲中华文明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四、深化提升3、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及评价(1)演变: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地方监察有改变。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汇报,公文须经

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2)评价:加强政府对官吏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主要伎俩。第20页

13、(年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现象,如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这表达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造成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改变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14、(高考海南卷)北宋早期,行使监察职能御史弹劾官员时极少包括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应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深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第21页

4、宋元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标志儒学逐步成熟。理学出现适应中央集权

强化需要,实质反应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封建君主专制需要。(2)科技:宋元时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创造广泛使用达成熟,而且外传西方,反应宋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空前繁荣,也反应社会生产发展需要。三大创造外传,推进世界文明进程。(3)文学①宋词成为宋朝主要文学形式。首先反应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悲愤,如辛弃疾;另首先反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愈加适应了市民生活需要。②元曲成为元朝主要文学形式。反应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施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统治黑暗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呐喊控诉等。(4)书画艺术①宋代伴随手工业、商业不停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应了北宋东京繁荣景象。②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应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

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文人画产生。

四、深化提升第22页15、(·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