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分数:150分试卷说明: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些人类学家甚至认为,啤酒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农业生产提供的剩余粮食使一些社会成员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成为特殊职业者,专门从事手工业或其他商业活动,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推动了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这个过程开始于公元前9000年,新月沃地的人们已开始种植大麦和小麦,这就与之前单纯以果腹充饥和储存为目的的简单野谷采集有了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打猎采集到农耕种植的转变是几千年逐渐演变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耕种的农作物在人类的食谱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这只是瞬间的变化:在700万年前从猿进化成人后,人类就一直靠采猎获得食物。后来,他们突然弃猎从耕,弃采归田。人类为何这样?为何是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史学界对此争论不休。目前有许多假设:可能是新月沃地地区可供采猎的食物由于气候变化、物种死亡或过量采猎等原因而灭绝;可能是一种更加稳定的生活方式(但仍属于狩猎采集的方式)提高了人类的生育能力,致使人口激增,从而需要新的粮食来源;更可能是啤酒见之于世后,在社会交往、宗教祭祀等诸多方面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希望通过栽培来确保稻谷供应,从而摆脱靠天吃饭和野谷充饥的境遇。从最后一种假设来看,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部分原因是为保证啤酒的供应。尽管这种假设有将农业的开始归功于啤酒的嫌疑,但在历史天平由采猎向农耕和小范围定居倾斜的过程中,啤酒似乎更像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这是个棘轮效应:如果一个特定种群越依赖农作物作为其主要的食品,那么它的人口就增加得越快,就越难返回以狩猎采集为主的旧式游牧生活方式。也可以说,啤酒的饮用对农业的转变起了微妙的辅助作用。因为当时啤酒很难长期储存,完全发酵只需一个星期,多数啤酒在完全发酵之前就被喝完了。以现代标准来看,这种啤酒酒精含量相对较低,但富含悬浮酵母菌,极大地提高了其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尤其富含维生素B,从而避免在狩猎让步农耕的过程中,由于肉类(富含维生素B).摄取减少导致的营养结构失调。此外,即使在最小的部落里,人的排泄物也会很快污染到饮用水源。由于啤酒是由开水酿造的,所以比生水饮用起来更安全、更卫生。虽然直到近代人们才意识到饮用脏水有害健康,但他们早就知道要警惕来源不明的水,尽量从远离居住地并且水质清洁的地方取水(而采猎者就不必担心饮用到污染水的问题,他们人数少,始终到处流动,迁徙之后废物就遗留在了原地)。换句话说,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之后,食物质量下降,而啤酒恰好提供了相应的营养成分,作为安全的液态饮品,喝啤酒的农民比不喝啤酒的人具有营养优势。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5000年,新月沃地的农业迅速发展。人们种植的作物和驯养的牲畜(主要是山羊和绵羊)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新的灌溉技术使干燥的美索不达米亚低地和埃及尼罗河流域也能适合农业生产。这一时期典型的村落都是由泥和草盖的圆顶房,稍好一点的用曝晒而成的土坯建成。村外就是种植谷物、枣树和其他作物的农田,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散养或圈养的牛羊,到处是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当然,人们也会尽可能捕获一些禽和鱼等野味来丰富食谱,但总体来说,这种生活方式与几千年来采集狩猎的方式已截然不同。此时的社会正向一个更复杂的模式发展,村落通常会用仓库来存放贵重物品,包括圣物和余粮。毫无疑问,这些仓库是公用的,因为其存储数量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家庭的需要。为了避免粮食短缺,人们一方面把余粮存入仓库,另一方面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丰收。二者相互交织,所以人们一直把捐余粮当作对神之供奉,从而将仓库逐渐演变成了神庙。在新月沃地的许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刻着字的泥石。这些泥石在当时是用来记载捐粮的明细,以保证所有村民都尽可能将余粮拿到公共粮仓。这种宗教意味的捐粮仪式由行政祭司主持,他们靠余粮生活,也指导集体活动,如房舍的建造、灌溉系统的维护。这也播下了管理体制的种子,开启会计和写作等职业的先河。(摘编自《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研究显示,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打猎采集到农耕种植的转变只是瞬间变化。B.啤酒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能促使悬浮酵母菌生长,从而减少人们营养结构失调。C.啤酒比生水喝起来更安全卫生,原因是生水一定会被人的排泄物污染而啤酒是用开水酿造的。D.古代村落中的祭祀在主持捐粮仪式、指导集体生活等活动中发展出了写作和会计等管理职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业生产的剩余粮食使一些社会成员从生产中解放出来,成为某类特殊职业者。B.人类的生活模式从采集渔猎转为定居型农业生产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啤酒的供应。C.人类难以返回到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人口激增需要新的粮食来源。D.公元前5000年左右,新月沃地人们的食谱包含谷物、水果、牛羊肉、鱼肉等。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啤酒见之于世后,在社会交往、宗教祭祀等诸多方面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苏美尔遗址出土了大量大小相同的斜边碗,考古学家经过研究推测这种碗可能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标准量器。B.有一个埃及石碑,上面的碑文告诫母亲给上学的孩子每天准备两坛啤酒、三小条面包,以保证孩子的健康发育。C.在埃及语中“盖一座啤酒大厅”或“到啤酒大厅里坐坐”的意思是“玩得开心”或“(在热闹的宴会上)饮酒作乐”。D.一份公元前的埃及医学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用到啤酒的药方,比如洋葱与啤酒混合可治疗便秘;啤酒加橄榄粉治消化不良等。4.仔细阅读文章,概括公元前5000年新月沃地的啤酒的主要特征,并简述酿酒过程。(4分)5.归纳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后,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改变。(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材料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撄头一撄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一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材料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外貌描写突出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把他的手比作“小耙子”很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富有生活气息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小说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陈秉正的性格特征。从“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到“手套不住”的一串儿故事中,把陈秉正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套不住的手》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强调有头有尾和前后照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适应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B.套不住的手原因有很多,例如活多,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陈秉正在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买桑杈,陈秉正在招待所院里清理剩余木料。C.《套不住的手》将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小说叙述多于描写,描写溶于叙述。在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D.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8.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9.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如果将标题改为《老农陈秉正传》,和原标题比较你认为哪个好?(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季氏将伐颛臾》)【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文本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今A夫B颛C臾D固E而F近G于H费I今J不K取L后M世N必O为P子Q孙R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孔子,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B.“毋吾以也”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不相同。C.子路,是仲由的字,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供晚辈或平辈称呼。只限于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D.端章甫,端是古代的一种礼帽。章甫是古代的一种礼服。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和章甫在这里都是用作动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比喻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季氏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B.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分)(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分)14.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思考:两篇文章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不同的态度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凤栖梧柳永帘内清歌帘外安。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B.开头三句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人美歌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C.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D.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16.词人是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音乐声的,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纹,接着作者感叹“__________________”,建筑之多,让人不能分辨东西方向,是因为这些建筑“__________________”。(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之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只要确认正确,就无怨无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大衣哥”朱之文成功了,荣誉①:单县先后授予他“创先争优先进人物”、菏泽市授予他“劳动模范”、“菏泽慈善形象大使”等,还有宣传部主任为朱之文鞍前马后地服务。我对这种做法颇②:朱之文已经成名了,这些对于他已不再重要了。假如当地政府在他没有出名之前,荣誉称号就提供给他,也会教他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在朱之文穷途潦倒时,送他一斗米,二块钱,那都可谓③。可那时,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温暖之手?推延开来,对朱之文的成功,我为之喜;对“张之文”“刘之文”们的埋没,我为其悲。毕竟,单县政府的“及时”关照,岂能人人得遇?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共3分每个成语1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0.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6分)。(二)语言文字运Ⅱ(本题共2小题,8分)21.读下面的文字,参照例句中画线部分仿写,内容符合原文意思。(4分)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任用)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例句:宽,待人宽厚。对周围的人,都要宽厚。要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容忍他人的缺点,正确对待与别人的矛盾问题,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仿写: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材料二:“志于道”,这意味着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养能够践行儒学“大道”的人才,意味着品质的优秀要优先于知识的拥有。但是,道是抽象的,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于是,孔子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在孔子看来,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德”的本质属性最直观也最具体的反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当然,人才培养不能托之以空言,必须有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否则依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具体的学习对象。至此,孔子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规划了一张充满希望的路线图。请根据选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依次填写出①—④的内容。(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某高中一次“中学生成长体验主题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表达了对于“实现健康成长,追求高远发展”普遍认同的基础上,逐项阐发了“讲美德,爱读书,会思考,有才情,敢担当”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但是大家对于其中哪一项“最重要”的看法不尽相同。请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项,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C【解析】A.必限定“但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原文“从打猎采集到农耕种植的转变是几千年逐渐演变的结果”B.因果颠倒C.会计和写作不是管理职业。2.D【解析】A.应为“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手工业也是生产”B.不是主要原因C.只是“可能”3.A【解析】斜边碗只是推测可能是标准量器,可能用来量啤酒,但也可能用来量水或者别的液体。4.(1)特点:发酵时间短、难长期储存、富含悬浮酵母菌(或蛋白质和维生素)。(2分)(2)制作流程:将大麦、小麦、稻谷为原料加水煮沸,然后发酵。(2分)5.①农业生产提供的剩余粮食促使了手工业、商业等特殊职业者的产生。②相比于狩猎时期,人类肉类摄取减少,食物质量下降,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③人类酿造啤酒,喝啤酒以补充营养,保持健康。④人类以村落方式聚集,出现了公用的仓库,储存余粮。⑤人类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丰收,把捐余量当作对神的供奉并发展出神庙。⑥人类用泥石记载捐粮的明细,后世的管理体制,会计、写作等职业也从中发展起来。(每点1分)【答案】6.D 7.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矛盾冲突并不激烈,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没有抒情。记叙也不多于描写8.①细节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一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9.原标题好。①从表达效果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情节看,标题“套不住的手”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使情节一波三折,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从主旨看,标题“套不住的手,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平凡而崇高的劳动人民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一点2分,答出3点满分)10.DIK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11.CA材料一说的是季氏。B“毋吾以也”中的“以”是“停止”的意思。D端和章甫说反了12.A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人是冉有13.(1)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状语后置句1分,被动句1分,柙1分,是1分)(2)(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省略句1分,居1分,宾语前置句1分,何以1分)14.[答案]①《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态度亲切温和、循循善诱。(2分)②不同的态度反映出孔子以“仁”(或者写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1分)在《季氏将伐颛臾》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5.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错误,歌女演唱时能听到“清歌”,却“不见如花面”,是虚实相生,“虚”指如花面,歌女的美貌:“实”指隔帘听到的“清歌”。16.①用典。“梁尘”“梧桐”“孤凤”“玉山未倒”等都属于用典,词人化用典故,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