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

校联盟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是,在革命文化与红

色文化的关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学者将红色文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

化,这既不利于把握革命文化在铺就红色文化的“红色底色”中的奠基作用,

也不利于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因此,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

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为革命

事业的生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原生动力。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

者根返一致、同向同行,共同印证了宏伟瑰丽的觉史和国史。

回望历史长河,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兴起于五四运动,以五四精神为最早的

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创造主体,在革命战争

年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具体的创造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

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有多少疾风骤雨、

惊涛骇浪,又经历了怎样的蜿蜒曲折,这段红色历史宛如一幅雄壮画卷,映入

眼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实践的主旋律;而红色不仅象征着革命、信仰,还有着浓厚鲜明的红色

政治色彩,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本质规定性上并非

宅全一致,而是各有侧重。

在“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曲折发展时期,

二者的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可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红色文化则

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此阶段的革命文化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向极左,

而这正是对红色文化科学导向的偏离。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在

改革开放前期,外来文化侵袭和冲击我国主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不

足,使得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邓小平南方

谈话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二者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各自依

托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对于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者的历史根基,

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

在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伴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进程,革命文化与红色

文化同频共振,呈现同向同行、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体

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显著的社会变革时期,还体现在改革开

放以来,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各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之上。

(摘编自钟师《对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联系的三维审视》)

材料二: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包含民族性格与情结,为“红色”作为象征符号并被广泛

认可奠定了文化基因。在自然索开基因中,古人对太阳、火和血液的崇拜最突

出。在国家意识基因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权力、喜悦、激烈、鲜血

等。从上古时代起,红色几乎一直是权力的象征,如“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

始祖之一又被称为“赤帝”。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红白喜事、贴年画、红腰

带、红娘等习俗说法,还有五色说、五行说等,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

传承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有着突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色是一种政治派别的象征符号,是一种政治理念的象

征符号。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革命和反

革命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一面是白色的反革

命的大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赤化”革命,许多革命根据地

纷纷提出“赤化全国”的革命目标,处处红旗招展。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真

是“赤化了的天下”。这些红色符号的建构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特色和目标。回

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程,“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

广泛运用,譬如,开肆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为红都,南湖的红船、井冈山

的红旗、抗日的烽火、闪闪的红星以及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两弹一星”精

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

起未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们以穿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

象征符号作为一种人为符号,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

思想等抽象的事物,并且是可以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维承的。政治传播的起

点是政治现实的符号化,将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用符号来概括,再将符号化了

的事物纳入,从而使受众形成统一的认知与意识。在视觉艺术里,色彩是情感

元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性元素,而是一

种具有革命、战火、流血、牺牲、信仰等象征意蕴在内的政治情感,被纳入中

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之中。“红色”渐渐在重大场合使用,并被冠以了“中国红”

的称号。

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

传承好”,就必须对“红色”这一象征符号有正确的认知,深到把握“红色”

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

(摘编自张改《红色文化之“红色”探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各有侧重,

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

B.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是革命事业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进程的力量源泉。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根同源、同向同行,这一特点始终贯穿于中国革

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

D.“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既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相关,也与

我们党的革命目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精神”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所以也是革命

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根源。

B.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关联交织,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

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

作时要发挥其协同效应。

D.只要正确认知并深刻把握“红色”这一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就一定能

在新征程上取得伟大胜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弘扬江色文化的做法的一项是()

A.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革命历史、传统

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

B.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做一个爱党、爱国

家、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C.媒体应持续做好舆论导向,学校、机关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

参观革命斗争遗址,了解红色传统文化。

D.全国各地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看革命题材电影、书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

热爱祖国、敬仰先烈、敬重英雄的社会风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国人

对中国红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请结合材料

二,简要说明“中国红”这民族认同心理的形成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

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

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

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

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

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

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

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

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衍,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

流,雾气氤氢,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

一棵竹子,胸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

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

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

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

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

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

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

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

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

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

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

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

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

先后任有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

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

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

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

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

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

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

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

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

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

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

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

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

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

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

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

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

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

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

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山的.竹文子章带写给井作冈者山的的心竹灵子震,撼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

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厥然而

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

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

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著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

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篷则待,大篷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争

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就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

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间也,

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日:

“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

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

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链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日:

“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

者,有摹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

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

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

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

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

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

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

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

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

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的

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

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

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

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

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

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

(2)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

14.孔子劝子路学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白牡丹

吴融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般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飕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2。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

战,酣战至日幕,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

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

境中与牡丹互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

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明月,在

风的吹动下,水面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

形。

D.尾联写只怕下次重来之时,和这次所见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风吹牡丹,

香消花落,只能见到凋零在地、衬着绿草的残花了,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16.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运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为人处世应宽以待人、能够换位思考的句子

7E,。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

前提条件是11"o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①)的,是中华民族(②)

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

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

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

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

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

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平125().个山头,凿通「211

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公里的“人造

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

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

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

正是一个个这样(③)、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

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

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

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语言文字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