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3年下学期入学考试高三语文试卷_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3年下学期入学考试高三语文试卷_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3年下学期入学考试高三语文试卷_第3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3年下学期入学考试高三语文试卷_第4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3年下学期入学考试高三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2023年下学期入学

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

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

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

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

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

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

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

-0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

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

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

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

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

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

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

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

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

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

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

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

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

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

面更加赢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

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

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

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

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

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

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

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

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

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

"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

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

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赢弱直至走向灭

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

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

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

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

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

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

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

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

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

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

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

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

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

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

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

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

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

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

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

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裕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颖、张

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

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

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

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

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

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

现出苏轼、程颍、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

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

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

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

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

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

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

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

行博买、禁椎,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6分)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

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

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

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

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

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

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

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

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至||

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

乐,什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

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

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

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

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

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

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

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

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

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

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

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

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龊牙

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

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

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

我站在一个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

--那是竹子。刹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

是还有一个我吗?可这个我,也像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

有烧焦了的竹枝,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个表情,表示刚刚还

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

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

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郁郁沉沉了。有

黑色的,不是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

反正裂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

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

佛往一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

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

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

腾:

"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

"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

"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

"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

忽然----

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

出来,直上天空。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

_啾啾,叽-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

在北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投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

般的小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

果绕过一个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

推着,推着我呀!

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

坳里边。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

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

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竹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

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

点言过其实的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

的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

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

听一遍。

(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书信体小说。②竹子:写信人“我”的妈妈的名字,"我"是

她的女儿竹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回到了南方祖籍--妈妈的老家,这里是当年妈妈参加革命的地方,

青山绿竹,风景如诗,乡民热情、好客。

B.竹山、九节街、木头房子、石头牌坊、丁步等意象组合,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空间环境,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

C.走丁步,过小溪,上山坡,入山谷,到坳口,“我〃一路走走停停,见闻

感想新鲜奇异,写出‘'我"孩童的幼稚。

D.〃我〃写信告诉妈妈〃我"上竹山赏景寻旧、遇见小伙的见闻感受,但是〃

我"自觉未能充分表达出来,因而感到歉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横线句子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

节街的盎然诗意,洋溢着欣悦之情。

B毗牙咧嘴"逗"缠〃‘'推''等字词,把小溪当作淘气的孩子来写,比拟形

象生动,突出“我”的惊喜之意。

C.文中描写''我〃置身山谷中的所见所感,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凸显那〃

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予〃我'’的影响。

D.〃我〃在山谷中感到自己脑里有两个思想在争执,这部分对话描写,突出

作为女孩子的“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常给读者以“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

为例,简要分析。(4分)

9.茅盾曾在《读书杂记》中说:“林斤澜有他自己的风格。这风格表现在

炼字、造句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假如要从"炼字、造句”角度,就《竹》

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提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日:"使除患无至,

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

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

吾言而说赵王日:‘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

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

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

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

以与寡人有邵,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

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

(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

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

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

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

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

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

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

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日:"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日:

"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

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

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

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

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

同。

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

相同。

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

隔绝。

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

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

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

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

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

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4分)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文中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3分)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

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故将军庄

李端

曾将数骑过桑干,遥对单于伤马鞍。

塞北征儿音用剑,关西宿将许登坛。

田园芜没归耕晚,弓箭开离出猎难。

唯有老身如刻画[注],犹期圣主解衣看。

[注]刻画:三国吴将周泰为救孙权,身受十二创,肤如刻画。孙权亲为

解衣探视,委以重任。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将军年少时率领数骑迎战敌人、直面单于而镇定自若的情景,突

出其英勇豪气。

B.领联叙将军毕生征战经历,他本是边塞征儿,武艺高强,虽然年老但也

期望能受命出征。

C.颈联写将军年迈体疲、无力开弓、出征困难的窘境,表达他对晚年归隐

田园终老的渴望。

D.本诗紧扣〃故〃字展开抒写,对仗工整,音律响亮,于沧桑情调中蕴含几

分顿挫之意。

16.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陈情表》中,

”两句写前后两位地方行成长官都推荐李密为人才。

(2)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小船在江面自由漂荡的两句是

〃〃

(3)中国人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唐宋诗

词中很多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月亮,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花瓣中的色素是花儿色彩的来源,其中尤以花青素最负盛名。花青素的最

大特点是颜色可

随环境改变。如果环境偏酸性,花青素会让花儿显得红光满

面;—,花儿便变得蓝幽幽

的。假如碱性太强,就是一副蓝黑色的模样,墨菊、黑牡丹就是典型的例

子。,还不

足以染出花儿的百般姿色。类胡萝卜素、类黄酮、晶类色素、甜菜色素等

齐齐出动,才造就出这世间的(①)。

光靠美色还不够,花儿的气味也很重要。每一朵带香味的花儿都是一座小

型的生化工厂。在这座工厂中,花儿将多种化学物质调和在一起,如单菇、

倍半菇、酚、醇、酮、酯等,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气味,让虫儿们即便在夜

间也可以闻风而至。

残酷的竞争下,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米,只得

(②)。A虽然不能"流芳百世",B干脆选择“遗臭万年",

C如果想要"勾弓I"蝴蝶、蛾子、蜜蜂的花儿太多,D不如吸引不受欢迎

的苍蝇、甲虫这些“逐臭之徒"的到来。于是巨魔芋、大王花干脆散发腐肉

的气味。反正终极目的是引来虫儿授粉,至于是什么虫,并不重要。

说到授粉这个活计,最在行的是工蜂。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大规模作业的

蜜蜂,将有多少花儿丧失繁育后代的机会。可怕的是,上述疑虑正在变成

现实。有科学家发现有些蜂巢里的成熟工蜂突然人间蒸发,使得整个蜂巢

陷入瘫痪。这种现象被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蜂群崩溃综合征可能是农

药滥用引发的恶果,可能是寄生虫横行带来的灾难,也可能是蜜蜂营养不

良所致……时至今日答案始终(③)。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

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题。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

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

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坐那里。峡顶一线蓝

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

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

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

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

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

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21.文中加点的"移"锈''分别换用为〃飞”立〃,为什么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好?

请简要分析。(6分)

2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因才学优异而任鲁国宰相。他很喜欢吃鱼。

国内不断有人给公仪体送鱼,公仪休不受,他的学生劝说道:"老师爱吃鱼,

却又不受鱼,这是为什么?"公仪休答道:"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栗这

鱼。如果接受了这鱼,那么,就会因受贿而被罢免宰相之职,到那时,我

虽然还爱吃鱼,却再也不能满足这一嗜好了。现在不接受这鱼,就不至于

被罢免宰相职务,就能永远地、经常地吃到鱼了。"他还说:"依靠别人不

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相助,还不如自己帮助自己。"

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总有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会触发我们的联想和思

考。对上述公仪体的故事,你有怎样的认识与评价?请写一篇发言稿,参

与班级组织的〃感先贤智慧,促德行修养”专题讨论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

出评价的能力。c项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

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

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

因果关系。

2.A【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两个材料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的逻辑做出评

价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A项中”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

'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这一解说不正确,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

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

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

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而A、B、C三项分别列述的

宋代茶事、宋代山水画、宋人诗词都仅论及优点,而未涉及弊端,不符合

材料二论旨内涵的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思维观;D项举宋代香事之例,

既肯定其''鼎盛完全日常化''等长处,又指出朝廷采取专制手段''坐收其利

”(实则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这一弊端,符合客观分析、理性评价的

原则,因此D项为最佳选项。

4.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②深

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

沿袭的共性。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

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

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利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多个文本信息并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题干从〃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角度来设问,解答"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

化''这一问题,可从两则材料入手筛选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概括。材

料一着重从〃宋韵〃文化的内容、代际异同、形成的内外原因等角度展开阐

述,材料二侧重从如何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宋韵”文化内容之精华与糟粕

的角度来论析。通读两则材料,逐一归纳出有关正确对待〃宋韵"文化的要

点即可。

5.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

美格调。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

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

其精华,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每

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

的能力。题干给出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改编为舞蹈诗剧在春晚舞台

上亮相这一时闻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之加以讲评。解答此题,可以

从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可从舞蹈诗剧内容推断得

知),指出其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世俗味的特点,或说''雅俗兼具”的特色,

呈现了当时的审美格调;进而指出将《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蹈诗剧《只

此青绿》的好处;再从如何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的角度,指出“有创意的

当代表达"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必要性。

6.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人物、情节、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能力。

B项”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这一理解属于过度解读,从上下文语境

来看,并无突出当地闭塞、落后之意。C项〃写出‘我’孩童的幼稚“这一理

解不当,应是表现“我"回到南方老家爬上心心念念的竹山而产生的兴奋、

欣悦之情。D项〃因而感到歉疚〃这一分析,缺乏充分依据,属于过度解读。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修辞技巧、人物描写艺术等方面

的能力。D项分析鉴赏不正确。不是〃对话描写”,而是〃我”的心理描写;

也不是为了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的好幻想、懵懂无知,而是呼应上文,

强调〃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同时也为下文伏笔,即

篇末的”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

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8.①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幽深奇的意境。青山绿竹、流水、阳光明亮,突

出竹山清幽深邃;叫天子欢鸣,反衬竹山幽静;"我”在竹山中走仿佛被谁

推着跑:这样写给读者以曲径通幽、如入奇境之感。②人物心理刻画,着

眼奇异幻觉的描写。置身翠竹环绕的山谷中,“我"感觉阳光在做梦,看见

有黑色东西在“盘旋〃,恍惚间林子或〃我〃裂了缝,闪现出过往的生活。这

些心理描写富有梦幻色彩。③情节设计与众不同。没有按照事件的发展顺

序进行叙述,而是根据主人公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进情节发展。④

形式新颖。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将回乡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她的妈妈,展

现当地当前的生活,新颖别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表现特色的能力。题干引述相关评论指出

林斤澜小说具有“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要求考生结合本文内容加以分析。

从本文看,“尚奇求异〃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描写讲究意境的“幽深奇峭〃与

人物心理刻画凸显奇异幻觉,以及情节设计与众不同与小说形式新颖别致

这几个方面。考生回答时须先列述要点,再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①多用叠词,状物细腻,特征鲜明,增强语言韵律感。②多用短句、散

句,参差错落,简洁明了,活泼灵动,富有节奏感。③穿插整句,或对称,

或反复,或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④多用口语,点缀方

言词,平易浅显,有乡土气息。(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解析】本

题考查鉴赏、评论作品语言表达艺术与风格的能力。题干引用茅盾对林斤

澜小说风格的评论,并设定了文学短评写作的情境,要求考生从“炼字、造

句''角度评析《竹》的语言风格。解答此题,可从字词选用与句式选用两方

面切入。通观全文,其语言特色(从炼字、造句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多用

叠词,多用短句、散句,穿插整句(对称、排比句),多用口语词,点缀

方言词(如“齐簇簇"丁步"毛蓬蓬''等)诸方面。题干要求列出评论提纲,

应采用分论点式表述该文炼字、造句的特点及其作用。

10.BEG【解析】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文言知识和语感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

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

化知识的能力。《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意为"推辞,拒

绝〃与文中〃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中的”谢〃含义不同。

12.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

能力。A项说法不正确,原文的意思是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

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

13.(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

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

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

计''意为"打算";"遇"意为"对";"意"意为''情谊"。第(2)小题的关键点:”

左提右挈〃意为"相互支持";〃直义''意为"正义〃,〃责〃意为〃讨伐每小题关

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乙。(1分)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

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

文字不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

文字不能放在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

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

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

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

(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

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

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

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

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

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

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

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

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

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

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

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

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崎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比目鱼,

不能互相配合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

如今靖山以东各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靖山以东六国人的才

智赶不上比目鱼。)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

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崎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

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

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

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

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

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

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

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

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

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