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2023-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2023-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2023-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2023-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3-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

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2023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语文试卷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

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

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

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

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

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

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

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

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

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

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

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

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

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

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

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

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

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

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

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

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

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

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

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

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

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

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

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

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

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

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

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

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

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

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

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

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

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

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

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

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

“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

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

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

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

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

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

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

“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

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

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

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

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

件。

(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

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

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

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

乡愁的意义不只止于个体,它还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

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

城市文明,城市化的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我们将面临新问

题。

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

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

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

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

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

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

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

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

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

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

谈中的一项是()

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

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

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D.你对在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

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

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

结构”的理解。

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

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

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

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

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一一《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悟语

雨后的田野小路上,雨水早已被泥土吮吸殆尽,大地如浴后的肌

肤,微张毛孔,柔软细腻,散发着醉人的湿润芬芳。

路旁,仍有经冬的小草倔强地招摇。桔树们挺直了腰杆沐浴着初

春的阳光,似乎还沉浸在秋之丰收的骄傲里。偶尔有料峭的春风拂过,

但在阳光的抚慰下,却让人并不感到寒冷。

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遥遥望去,灿烂的金黄从远处碧蓝的天际

汹涌而来,直扑胸襟,简直要将人也融化浸染成一色。我想,经春之

后,又该是油菜籽出油的时候了吧。

满头白发的父亲,欢快跳跃的儿子,还有我,漫步在空旷的田野

里。在时光之眼看来,我们也许无意中走成了一个以基因和血脉为轴

的梯形。

父亲一边走着,一边向我介绍自家每块土地的收成,提醒着我同

它们之间的历史。儿子一边跳着,一边拿着采摘的各种叶子,在我眼

前晃来晃去。他们,都有自己关心和期待收获的世界。

我的思绪,却像小时候一样,在这片熟悉的田野里疯跑。

如果不是从小就持着努力的护身符,然后一步一步地走离故乡,

直到辗转到小城工作,这一片田野,原本可能还是属于我的。

不过,这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也可能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只能在异乡的城市边缘蜘躅怀想,用流浪的方式,追逐着关于故乡、

童年和田野的回忆。在时代和命运的劲风席卷下,谁能清晰地明了,

自己最终将飘落在哪一个角落?

生命就像一颗松子,偶然落地、悄悄萌芽,寂然生长,然后站立

在丛林之间,隐藏于碧绿的汪洋。

路旁的田壤和土地上,不时可以看到匍匐于地、独自开着的小花,

在阳光下的微风中瑟瑟地颤抖。它们,茎叶虽然柔弱,却能不畏严寒,

独处一隅,随意而安,静享独自绽放的欢喜。在孤芳自赏的情状下,

天地在它们那里,是否会变得更加小而精彩?

刘再复说,导师,常常是脚下与身旁的小精灵。想起这些田野里

的花草,我的内心就充满感念,变得平和柔软。

每次回到故乡的小村,我都会从心底萌生一种触动和纯净的安详。

那一线深藏的触动和安详,虽在刹那闪现,却被我暗自捕捉收藏,令

我油然而生惶惑,恍如初生,似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

这个原点,其实不是抽象的。我之呱呱坠地而诞生的老屋,现在

就废置在村子中央,只是屋瓦稀疏,房柱腐蚀,墙砖斑驳。再过几年,

也许就会在哪一场风雨中坍塌,回归青草蔓延的怀抱了。

老屋坍塌,仅是万物流变不驻之一端,再好的美屋华厦,也终将

坍塌腐朽。于我而言,并不足叹惜。

只是这样的村子和这样的田野,似乎在一片寂然中,悠悠地将我

引入另一个世界,如入桃花源之小舟,载着我这个客旅般的游子,与

我所熟悉的城市的世界越来越远,原本充斥心怀的有关追逐的欲望、

阴郁和焦虑,都如梦境一样,被清醒的意识阻隔在外。

我没有想到,停驻在心间的事物,以为无可摆脱的重负,竟会因

为时空的换位而如此迅捷地变得陌生和遥远。这种变化,难道仅仅因

为,我在这方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曾经一无所有过。

人生之初,我们原本都一无所有,无所丢失,因为一无所有,无

所丢失,才勇气百倍,仿佛一路花香。

直到我们走向风雨,不断拥有,见惯了鲜花凋零,走过泥泞道路,

甚至险些被暴风疾雨埋葬之后,才懂得拥有有时只是一种幻相,无所

丢失的心境来临之时,才是幸福起航的最佳时机。

此时此刻,虽然离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还有一段时日,但阳光灿

烂,四野寂静,枝头的柳芽日益饱满丰盈,地下的草根正酝酿着新生。

远近的村庄潜伏在祥和的氛围里,一两声犬吠鸡鸣划破漫长的宁静,

新修的柏油路上,不时有几辆车子绝尘而去,马达之声嚓亮无比。

我多么愿意沉缅于这样的世界,就像路旁的小草沉湎于它们的春

之梦一样。弱小的花草之精灵,它们也许并非知道生命最终要落地成

泥,只知道努力开花结果是天然的使命。

造物所赋予我们的,只是多了一个明知的意识,让我们知道自己

要消亡。明知生命是一次迈向坟墓的悲剧性旅行,但还是要炼就疾走

的脚和欢喜的心。人之伟岸的身影,只有此时才能显明。

大地如此辽阔,乡村如此寂静,时间如此完美。

在这样辽阔静美的时空中,我忽然想到,时代的繁华和喧嚣,只

是世界一角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只是某个村庄、某个城市和这个世界

临时的主人,在如同市场般的扰攘之中,我们都在努力忘却自己,尽

情地燃烧欲望,不断向动物性靠近。

结果是,封存在本能中优雅自在的植物性,被我们彻底遗忘,人

们在无法接近自己心灵的同时,也难以走进他人的心灵,个体的孤独

和悲伤成为时代之痛,精神之痒。

只有沉浸在故乡小村赋予我的别样氛围里,我才能在小草的引导

下,朝着内心深处行走。这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只有朝着自己内心深处行走成为可能,人之为人的大喜、

大悲、大美才能清晰显现,充盈心间。此刻,江水无言,大地无语,

但万物滋长的声音,却萦绕耳际。听,那些草丛枝叶间的沙沙声,都

是大自在的心声。你听到了吗?这就是我要传达给你的乡村悟语。

6、分析本文开头三段描写乡村环境在行文方面的作用。

7、请分析作者在第二部分塑造“不畏严寒”“随意而安”的小花

形象的意图。

8、作者要传达的“乡村悟语”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

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

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

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

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

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

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藉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

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

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

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

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

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

与人膝齐。

桐城姚舜记。

9、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区分)/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在)/道皆砌石为

磴(台阶)/余始循以入(沿着)

B.道少半(不到一半)/遂至其巅(山顶)/苍山负雪(背,覆盖)

/明烛天南(照亮)

C.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稍见云中白若樗篇数十立者(渐渐)

/绛皓驳色(黑色)/多平方(平坦方正的石头)

D.而皆若偻(引申为“鞠躬”)/僻不当道者(阻挡)/多平方,

少圜(通“圆”)/生石罅(缝隙)

10、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

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

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

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

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同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

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

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

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

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2、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青眼: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

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之情;

与下文登上快阁,倚栏远眺的惬意形成对比。

B.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

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C.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横”字勾勒

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D.尾联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对归隐

而去的冀望,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14、本诗颔联与杜甫《登高》颔联都写登高所见秋景,但着眼点

和所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不同,试加以分析。

四、默写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化用了《阿房宫赋》的“—,—

(3)杜甫《登高》中“—,—”两句,借落叶和江

水,表现了秋天肃杀苍凉的景象。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国持续

时间最长的老根据地之一。从1938年到1949年,在十余年艰苦卓绝

的沂蒙革命斗争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

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奋勇支前,党政军

民、生死与共,共同筑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沂蒙这片红色

土地上,诞生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

的事迹。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o今天,我们站

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回望沂蒙精神,可以感受到其超越时空的强

大力量和永恒价值。

16、下列与文中加粗字“卓”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A.啄B.灼C.酌D.拙

17、文中画框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艰苦B.铸就C.事迹D.永恒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乳交融擢发难数荡气回肠B.水乳交融不胜枚举感人肺腑

C.珠联璧合擢发难数感人肺腑D.珠联璧合不胜枚举荡气回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与延安精神是一样的

B.与延安精神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党和国家

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C.与延安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改革开放

以来已得到进一步升华,但还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D.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与延安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

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六、基础知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报告指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不会减少一国的贸易赤字,

相反会增加逆差。

B.音乐家们用多样的音乐形式,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创作了优秀的

大量作品。

C.力争到2022年,我国冰雪运动总体发展更加均衡,参与人数

大幅提高。

D.“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街心公园举行的,王主任给获奖

家庭颁发了证书。

21、中学生小华给《爱语文》杂志投稿并给编辑写一封信,下列

各句放在信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A.今向你刊投稿,寄去作品一篇,敬请指正。

B.今向你刊投稿,奉上新作一篇,敬请拜读。

C.今向贵刊投稿,寄去佳作一篇,敬请拜读。

D.今向贵刊投稿,奉上拙作一篇,敬请指正。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平地起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告诫师

生:“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中国“中兴”

“华为”等科技公司受到制裁的事实让国人更加清醒;仅仅拥有移动

支付、共享单车等科技应用还不够,科技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科学,

需要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能急功近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

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错误,原文是“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

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

构成思乡的前提”,因果关系不成立。

C.“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错误,原文是“传统乡村

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

D.“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

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错误,原文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

带开始发生变化……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可见,人们的生命意

义没有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故选B。

2、答案:A

解析:A.“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

论述重心并不相”错误,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对乡愁内

涵变化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论述内容。故选A。

3、答案:C

解析:C.“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不符合访谈调查的目的。故选

Co

4、答案:①材料一划线部分侧重于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

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群体价值和

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放。

②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于人对外在的生活环境的依赖的角度。因

为进城的人在文化上可能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人们游

走在城乡之间,进而生发了“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

解析:根据“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

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

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

放”可知,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

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

放。材料一划线部分侧重于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

根据“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

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可知,“既离不开城市,也离

不开乡村”是说人要在城市打拼生活,但是他们又保留着原有的文化

和价值认同,所以最后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

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于人对外在的生活环境的依赖的角度。

5、答案:①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是指乡愁是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又

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

②这种圈层式结构是受血缘和地缘影响的。家庭与社会圈子的范

围是可变的,且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③因时代变迁,由于“己”在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等多方面产生

了变化,“家”与“乡”的概念也不断扩大,从而引发甚至加速了乡

愁概念的扩大。随着圈层式结构的扩大,乡愁也正由个体、群体进而

扩展为全社会共有的乡愁。

解析:首先理解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概念。结合材料一“中国式

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

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

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

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

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可知,乡愁的圈层式结构

是指乡愁是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是以血缘为中

心而不断向外扩展的),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

然后结合《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理解。结合“这个“家”字可

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

不清”可知,从血缘关系看,以家为中心向外伸展,使自家人的圈子

不断扩大;结合“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

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

变化而大小”可知,从地缘关系看,受地缘关系的影响,家庭也可向

外扩大。由《差序格局》可以看出,这种圈层式结构是受血缘和地缘

影响的。家庭与社会圈子的范围是可变的,且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根据“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

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

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

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

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

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可知,因时代变迁,乡愁概念

扩大,随着圈层式结构的扩大,乡愁也正由个体、群体进而扩展为全

社会共有的乡愁。

6、答案:通过描写初春雨后的乡村田野万物生长的景象,表现

了生机勃勃、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引出三代人漫步田野时不同的表

现和思考,为下文抒发对乡村的眷恋情感和人生感悟作铺垫。

解析:通过描写初春雨后的乡村田野万物生长的景象,表现了生

机勃勃、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引出三代人漫步田野时不同的表现和

思考,为下文抒发对乡村的眷恋情感和人生感悟作铺垫。

7、答案:作者通过努力走出了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陌生的

环境和人生的无常让作者内心产生了迷茫,他渴望回到乡村,获得心

灵的慰藉。路旁不畏严寒、随意而安的小花,给作者以如何面对困境

的启示,让作者的内心变得平和柔软。

解析:作者通过努力走出了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陌生的环境

和人生的无常让作者内心产生了迷茫,他渴望回到乡村,获得心灵的

慰藉。路旁不畏严寒、随意而安的小花,给作者以如何面对困境的启

示,让作者的内心变得平和柔软。

8、答案:要以随意而安、孤芳自赏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遭际。

要以无所丢失的心境面对宠辱得失,并以努力向上的行动和积极乐观

的心态走好人生之路。要排除欲望的纷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追

求精神的满足。

解析:

9、答案:B

解析:A.“分”,分界。

C.“绛”,红色。

D.“当”,面对着。故选B。

10、答案:A

解析:A.“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错,应为“北岳恒山”“南岳

衡山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颖。故

选Ao

12、答案: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表

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解析:结合“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

君祠东”“道中石刻”可知,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

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意思是,从唐朝显庆

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这些祠庙和石刻都是泰山的人文景观,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

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13、答案:C

解析:C.“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横'

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错。“青眼”运用阮籍的

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此句意思是: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

露出喜色。

14、答案:①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

黄诗写到夜月下的江水,着眼于江水的明净;②思想感情上,杜诗表

达了对国运艰难和个人潦倒的悲情,黄诗则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解析:《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

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侧重

描写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也

表达了对国运艰难和个人潦倒的悲情。

《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无数秋山,

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

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

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

写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

15、答案:

①鸣琴垂拱

②不言而化

③覆压三百余里

④隔离天日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B

解析:第一空:“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

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

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语境说的是党政军民关系紧密,

故选用“水乳交融

第二空:“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语境强调的是诞生的英雄儿女数量多,故选用“不胜枚举二

第三空:“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感人肺腑”,

使人内心深受感动。语境说的是“事迹”,故选用“感人肺腑故选

Bo

19、答案:D

解析:根据括号前的“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可知紧接着应说

“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前后语句街接更连贯,排除

BC;

对比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