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突破专项指导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新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突破专项指导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新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突破专项指导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新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突破专项指导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新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突破专项指导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突破专项指导学案(含答案)

新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突破专项指导

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

想感情等4个方面。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查选材集中在唐宋两代,

大多是名家作品。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眼点放

在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上。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

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意境的理

解能力;主观题则考查了内容概括能力、意境把握和比较、句子赏析、

人物形象鉴赏、炼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等。解答古诗鉴赏题,分

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

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

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

较低的原因,一是归纳概括不全面,分析不具体;二是鉴赏评价找不

准思考方向,不会运用术语。为此,一轮复习时,我们针对这两种情

况还要深入系统复习,力求能规范答题。

突破一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

方面的错误。“概括不全”,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

遗漏人、事、景、物、理(情)等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

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

“理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

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

(一)概括人物形象,要避免3个方面的失误

1.避免断章取义,乱贴标签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梳理、熟悉概括人

物的常见词语。

(2)仔细阅读诗句,把握关键,深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对诗词

中描写人物行为、心理、神态的词句,要细心体会。

2.避免梳理不全面

树立“要点意识”,一是因为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二是

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按诗句

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合并同类项”,明确答案要点。

3.避免不结合原文分析

(1)为理寻据法

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

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2)抓关键词法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往往透过关键词语表现出来,可紧扣筛选

出的诗句中关键词语分析。

(二)把握诗歌形象两步骤

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

“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

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情)”的词

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

[典题印证1]

(2019•河北张家口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这首诗展示了戍边将士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诗中找出直接写戍边将士的诗句以及有关

“人、事、景、物、理”的词语,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角度

相关内容

行人、名王、天子

行军打仗,擒获了敌酋

边陲“日暮”凯旋的情景

胡笳、战马

理(情)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的爱国、自豪之情

【答案】

(1)奋勇争先,征战沙漠,不辞艰辛;(2)生擒敌酋,“系名王颈”,

英勇善战;(3)忠君爱国,以胜利“报天子”。

突破二分析有据,归纳诗歌情感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

之重。情感分析题,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分析时,

要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

句论句。

图片

(一)分析情感要“3抓”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

情感。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

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

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

乐、愁、怨等。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

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

衣,想起了当年许下的报国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

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

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

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

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如塞外(常

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

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特别提醒】

特殊“情语”

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

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

“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

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

式较为少见。

[典题印证2]

(2019•山东滨州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为江宁(南京)通判,

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

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客思似杨柳,春风

千万条”,结合“杨柳”“客”分析可知,抒发思乡之情;”更倾寒食

泪,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

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

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

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

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

渔樵”,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

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弹精竭虑,以至于

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

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答案】

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

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

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

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

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2.抓住抒情方式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备考中对间接抒

情更要加强复习,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考生对诗歌情感

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表达方式,

“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

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

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

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例如:南朝诗人何

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是写离别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一

一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响。

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情感,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

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

室内一一天将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

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离人心境的凄凉。就这样

抓住“滴”与“暗”、“夜”与“晓”、“空”与“离”等词语,不难读

出景物中的凄凉之情。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

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

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

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

二关乎物之志。

(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

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

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

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

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

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

二关乎作者情感。

[典题印证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

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耙(si)(古

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

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

自是十分惬意。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

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

步深化。

3.抓住时空转换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

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

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比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

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想象)将来,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

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

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有思念之苦、

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比如:在家

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转

换,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

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典题印证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阳台•除夜

(宋)韩嘤

频听银签①,重燃绛蜡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

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青尊、多谢梅花,伴

我微吟。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

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③登临、残雪

楼台,迟日园林。

【注】

①银签:更漏,计时工具。②绛蜡:红蜡烛。③恣:随意,无拘

束。

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除夕夜守岁,引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年老体衰的伤感,“饯旧

迎新,能消几刻光阴”便是明证;“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初开的梅

花给了作者些许安慰;“邻娃已试春妆了”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

作者认识到应当趁精力尚未全衰去感受大好春光的昂扬情感,正是

“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二)答题时注意用“术语”

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感情差别较大。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感

情时,可以先看一看诗歌的题材,然后根据题材的不同,运用不同的

术语答题。

题材

术语

怀古咏史诗

建功立业、缅怀古人、昔盛今衰、不满现实、忧国伤时、讽谏帝

王、悲天悯人、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咏物言志诗

高洁志向、不媚世俗、特立独行、怀才不遇、闲适恬淡。

山水田园诗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山川、厌弃官场、农事之乐、田家之

情。

边塞征战诗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

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

无望的哀痛。

送别怀人诗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

的想象。

羁旅乡愁诗

旅途艰辛、寂寞孤独、思家想亲、迁谪之痛、重用之盼。

思妇闺怨诗

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自由的渴盼、对青春逝去的无

奈。

针硬时弊诗

战乱饥荒的痛苦、流离失所的同情、黑暗昏庸的批判、山河沦落

的惋惜。

[典题印证5]

(2019•四川资阳市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

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

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

佑军中任职所作。②桧:一种常绿乔木。③龙象界:佛界。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分析诗

人感情时要考虑到诗歌的题材特点。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是写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

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龙象界中成宝盖,

鸳鸯瓦上出高枝”写现在的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

耸于寺瓦之上。这两联表达了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

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

建功立业。“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是写古桧木历经沧

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

答题时,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分析。答出具体抒发了什么情感后,

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谢寺前的古

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

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

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

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手”,

分别作一些引导。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

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

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

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

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

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

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

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

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

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

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

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

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

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

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

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

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

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

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

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3.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

效。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

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

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

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

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愁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写建功立

业,或抒怀才不遇之情,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

读文示范

真题文本

有效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

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析标题。

①交代了人物(苏轼、子由)。②点明了事件(送子由使契丹)。③

暗示诗歌内容(送别时所感、所思)。

2.读注释。

①注释的对象,多是难读懂的字词句,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

“清禁”“

武林“。②帮助理解写作技巧,如“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安肯来邪?'

”运用了典故。③帮助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悟意象。

①“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

用以代异族。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

以之代辙。

4.辨句法。

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即省略了主语

—“苏轼

5.明题材。

此诗应是送别诗,侧重营造氛围,在景物或生活画面中透露出送

别时的主观情感。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或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

是临别时坦诚的慰勉,或是依依不舍的留恋,或是发自肺腑的感慨。

此诗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

殷盼归。

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以想象、典故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

兄长的情景,且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

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BD)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

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

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

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

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

心谨慎,平安归来。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和D(鉴赏评价)。

【解析】B项,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

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

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项,苏轼告诫苏辙“切

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

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

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

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D(鉴赏评价)。

【解析】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

了其豁达的一面。

【诗意】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

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

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

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

物只在苏家门庭。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槿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

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

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欣羡之情。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

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

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

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

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2.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沈学士张歌人①

(唐)杜牧

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

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绿烟。

孤直继云定,光明滴水圆。

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

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旅悬。

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②边。

(注)①沈学士,即沈述师,字子明,曾任集贤学士,当时与杜

牧同在其兄沈传师宣州幕。张歌人,即张好好,沈述师之妾。②杜陵:

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杜牧家在长安杜陵。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到访,沈述师让张歌人歌唱助兴,“拖袖”则是张歌人歌

唱准备的姿态。

B.歌声清沁肺腑,使人如沐吴苑春风,以美丽之景衬动听歌声,

构思新颖别致。

C.后两句承景入情,写诗人听歌后的感受,劝慰沈学士一醉方

休,借以解乡愁。

D.赠诗对象为二人,但诗歌以描写张好好歌声为重心,可见诗

人对张赞赏有加。

4.诗中二至八句是如何表现张歌人乐技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六子•倚危亭

秦观(宋)

倚危亭、恨如芳草①,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嬲别后,水边红

袂②公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③,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

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鹏又啼数声。

①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②袂(mei)红:红袖,指女子,情人。③娉(ping)婷:美貌,

指美人。

5.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景起,出笔突兀。“恨如芳草”两句,兼有写景与比喻

两意,意象很美,思巧语也巧。

B.“念柳外青照、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是虚写,“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是实写。

C.下片无端怨天,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而且正是作者那种不

能自制的痴呆之情。

D.本词是一首离别相思之情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

精工而无斧凿之痕。

6.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词的下片创

设了三个情景体现这一点,请简要赏析。

四.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鹏鸽天?上元启醮①

张孝祥

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光里佩环声。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

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金童双引到通明②。三湘五管同民乐,万岁千

秋与帝龄。

(注):①醮:祈祷神灵的祭礼。②通明:开通而贤明,代指君

主,这里指君主官邸。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二句写词人设醮祈福消灾,然后深夜叩击宫门,再议

抗战事,进献平敌计。

B.上片后二句对仗工整,多处用比喻手法,如“龙鸾”喻战报,

“孔翠”喻接引礼仪。

C.“瑶简”即玉简,可指道家符箓,也可指帝王封禅诏诰用的文

书,此处指战事文书。

D.本词在上元夜景的描写和设醮祈祷一事的叙述中,巧妙抒发

词人对于时况的看法。

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跳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躁践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③且直!

(注)①鲍照:南朝宋文学家。②躁矍(die

xie):小步行走。③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9.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

行路难》是作者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B.《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

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

C.《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

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

D.《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

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

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间,走向各异。

B.《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

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

C.《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

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

D.《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

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11.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

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

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

六.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矶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②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曾被卷人新旧党的斗争后被贬谪到四川,51岁时,

奉召回到湖北,在荆州沙市候命。这年冬天,作者在沙市写了四首有

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为有名。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

州做官。②真成:真个是。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

“轻盈”漫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

态写得非常动人。

B.颔联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进一步把花人格

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

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C.颈联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

芳韵;下句则拿山矶、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矶之上。

D.尾联上句“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因看到水仙花很美而

触发美好事物转瞬即逝而“被花恼”,总结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

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

13.结合写作背景,从表达感情和顿悟真理的角度,赏析尾联末

句“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鹃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

半年多。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②鹃(he)冠:

传为楚隐者鹃冠子所戴的帽子。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虽有

多病之身而不耐酒力但仍然要纵酒人生之意。

B.颔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

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第一句“娟

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

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

D.尾联“云白山青万余里”一句,云说“白”,山说“青”,正

是春来寒食佳节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

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铺垫。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绝大漠: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②出自《世说新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久凋零”写出诗人被弃置已久的失落,“未勒铭”点出

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想。

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

面临外寇侵凌却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

C.尾联点题,回笔写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意象传情,直

抒胸臆。

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

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17.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真题训练

一(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鹭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

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纵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

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鹭去虾果较多的“远浦”

“别渚”。

C.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

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

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二(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甲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

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

高土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

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

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

敬佩之情。

4.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三(2021年全国高考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渝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

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

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

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

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

依然很远大。

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

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四(2021年新高考浙江省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

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代堪夸。把瘦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

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馒生涯。

(注)①瘦尊,即建樽

用瘦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7.词中“衰翁”的身份是o下片中“”

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8.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五、【2020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

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现

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

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

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

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

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

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2020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嶷^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

“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

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

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

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七、【2020年高考新课标H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苦笋

陆游

藜着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点: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

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

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

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

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

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

析。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c

2.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

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

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错误。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

君。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

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

有听觉感受,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

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

振响。

这两句诗歌是写景,但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他想象的,

因此可以从想象的手法来分析,同时“万壑”“千山”又采用了夸张

的手法。既是写景,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如虚写、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等。

3.C

4.①使用比喻(通感)。歌声停顿时如碎玉落地,歌唱结束如轻

烟袅袅,抽茧出丝,绵延不断,歌声圆润又如滴下的水珠。②正面描

写。正面描写歌声“孤直”“光明”,突出其高亢响亮、清亮圆润的特

点。③侧面烘托。用节奏急速的管乐为之迟滞,来烘托歌声的缠绵俳

恻;用悠长的琴声为之呜咽,来烘托歌声的痛苦幽怨。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劝慰沈学士一醉方休,借以解乡愁”错误。不是劝慰沈学士

借酒消乡愁,而是此情此景触动了作为“客”的自己的乡思之情。注

解②已提示杜牧家在长安杜陵。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断时轻裂玉,收处

远绿烟。孤直继云定,光明滴水圆”,意思是歌声停顿的时候就像碎

玉落地,歌唱结束如轻烟袅袅,抽茧出丝,绵延不断,歌声圆润又如

滴下的水珠。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歌声停顿”的间隙比作

“轻裂玉”;把“歌唱结束时的余音”比作“轻烟”“蚕丝”;把“歌

声”比作“水珠写出音乐的动听,余韵袅袅。

“孤直继云定,光明滴水圆”从正面描写歌声的“孤直”“光明”,

突出歌声高亢响亮、清亮圆润的特点。

“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旅悬”,意思

是歌声情深处急管舒缓,伤心处弦音长咽。吴苑的春风又吹起,飘飞

着河桥边酒店的酒旗。这四句从侧面进行烘托,用节奏急速的管乐为

之迟滞,来烘托歌声的缠绵俳恻;用悠长的琴声为之呜咽,来烘托歌

声的痛苦幽怨。

5.B

6.①当年的欢娱之景:回忆当年共醉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

拂着你我,可惜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悦耳的琴声都

渐渐渐渐消逝,含蓄的表达了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感慨和无奈;②

离别之景:词人创设了了片片残红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又晴雾

气一片迷迷蒙蒙的凄迷之景,含蓄地表达了怅惘、伤感之情;③愁思

被打断之景: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禧的啼

叫声,含蓄地将划尽还生,难以排解的离愁表现出来。三个情景的创

设,使得词的下片景中含情,情中有境,情致悠长,耐人寻味。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实写"错误。“夜月一帘

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曾经的事,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

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属于虚写。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的设题区域在下片。

首先根据上片把握这首词的意蕴情感,上片中“萋萋划尽还生”

以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

生生不灭。

然后到下片中找到能体现这一意蕴的三个情景。

如“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追思当时欢聚的乐事,但“怎

奈向、欢娱渐随流水”,奈何当初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

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

如“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这是渲染离别之时的情境,

“片片飞花”“蒙蒙残雨”,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

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此其二;

如''销凝之时,黄鹏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

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

两种情境,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这是以景

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此其三。

7.A

8.①上片写想象在半夜时分,词人拿着关于战事的奏章,紧急

呈送到朝廷,表达了词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以及对收复失地的企盼之

情;②想象自己身穿祭服,在他人的引导下进宫拜见君主,表达了词

人急于陈述见解的迫切之情;③下片末二句写为官一任需与民同乐,

表达了关心人民的情怀;祈祷江山社稷永远太平,表达了对国家前途

命运的担忧与关注之情。(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然后深夜叩击

宫门,再议抗战事,进献平敌计”错误,上片前二句词人设醮祈福消

灾,企盼着夜深还叩击宫门,再议抗战事,共进平戎计。但这只是一

种“企盼”,并非实际发生的事情。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该词于写

景叙事之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上片前两句,

词人设醮祈福消灾时,都在盼望着夜深还叩击宫门,再议抗战事,共

进平戎计,可见,词人对国事的关注,他关心前方战事,渴望收复失

地,因此内心焦急,企盼能为朝廷献计献策。

“子夜封章扣紫清“,“子夜”指夜半子时;“封章”,言机密事之

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紫清”,原意天上,

谓神仙居所,这里指翰林院,以翰林乃清贵之职,故称。作者因关心

国家战事,竟欲在子夜时分进谏帝王去献计献策,可见词人急于陈述

见解的迫切之情。最后两句既是贺词,更是企盼。第一句写的是为官

心得,为官一任,当关心百姓,“同民乐”,造福四方。后一句“万岁

千秋与帝龄”写的是为臣心期,作者祈求江山能万岁千秋太平永存,

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关注之情。

9.C

10.D

11.⑴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2)(任选一

首)①(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

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

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

②(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一一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又于

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后表面自嘲,实则

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错误,鲍照是南北朝时

期,李白是唐朝,鲍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诗句。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最后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

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

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的能力。共同原因:拟行路

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

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

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

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

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拟行路难(其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

况我辈孤且直”可见,出身寒门,地位低微;“对案不能食,拔剑击

柱长叹息”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一波三折:拟行路难(其四)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

象,哀叹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

的心态剖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

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诗的

结尾,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

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然而出

人意料的是,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瞬躅”克制

住了。

(其六)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

“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

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

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

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

写,一跃而为牢骚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