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15: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15: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15: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15: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15: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024届中考一轮复习

15诗词阅读

1飞-------------------------------------------------------------------4

|.考点呈现

赏析古诗词,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一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主要意境和基本情感。其次,要联系整首

古诗词的内容,对其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揣摩、品味,理解它们的内涵及表达作用;进而把握古诗

词的人、景、物,体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再次,要注意古诗词中具有特殊情感意蕴的意向或

典故,发现作者隐含在这些意向或典故中的细微的情感或精妙的情思。最后,要懂得诗歌中修辞手法的

运用和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

要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应该多读、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并有意识有目的地读一些诗歌赏析文章,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也是提高诗歌鉴赏解答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J真题呈现

1.(2022♦桂林)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是如何描绘出猎“壮观”场面的?请从善用夸张,巧用动词等角度,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

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

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

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

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解答】(1)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

第1页共37页

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运用比喻修辞,

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力量、表明决心;引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这一句勾勒了

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

壮志豪情。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千骑卷平冈”意思是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其中的

“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场面壮观。“卷”字写出了出猎人马

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显示了声势浩大,暗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答案:

(1)表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2)“千骑”“倾城”夸张地写出参与出猎的人员众多,排场盛大,表现出了场面壮观。“卷”字写出了

出猎人马越过小山冈时速度之快,显示了声势浩大,喑示了空间广阔,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

译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

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

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2022•安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南园(其一)

【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此诗是李贺组诗《南园》之一,大约写于元和十年春,李贺辞官离京,回到故乡昌谷,闲居南

园之时。

(1)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2)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请比较此诗与《雁

门太守行》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分析】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花枝草蔓眼中开”,这句说眼

见南园花草繁茂可爱。“小白长红越女腮”这句用了一个比喻形容花朵的娇艳。后两句写花落。“可怜”二字

第2页共37页

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嫁与春风不用媒”,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这首七言绝句,

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额理解与赏析。

ABC.正确。

D.有误,诗中没有写听觉。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比较理解。《南园》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

花开。“花枝草蔓眼中开”,这句说眼见南园花草繁茂可爱。“小白长红越女腮”这句用了一个比喻形容花朵

的娇艳。后两句写花落。“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嫁与春风不用媒”,结句婉曲深沉,制

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

情佳品。《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

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

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

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

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据此分析概

括即可。

答案:

(1)D

(2)《南园》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写花开花落,

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之感。《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诗人誓死

报效国家的决心。

译文

眼见南园花草繁茂可爱,花朵颜色白少红多,色泽鲜嫩恰如美女的香腮。

可惜到了黄昏,娇艳芳香的花儿凋零,随着春风飞落,像草草嫁出的女儿连媒人也不用。

基本理教材•夯实必备知识

炼字题技巧点拨

1.抓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

具有动态美。

第3页共37页

2.抓形容词。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

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3.抓数量词。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唐代诗人齐己《早

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如“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

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炼句题技巧点拨

I.把握关键字词,理解语句含意。理解语句含意是赏析语句的基础,而理解语句中的关键字词又是

理解语句含意的基础。

2.赏析表达技巧,明确表达效果。要求考生赏析的语句大多是表达技巧较为丰富的语句,考生在理

解语句含意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倒装句、反问句、

设问句)、用词(叠词、量词)特点等。

3.结合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考生要吃准题干要求,若题干要求赏析某个语句,则答案应包括

理解语句含意,分析表达技巧,理解思想情感三个部分;若题干只要求分析某句的表达特色,就可主要

分析表达技巧和内容,不必分析情感;若题干要求分析某句的作用,则拟写答案时除了分析语句含意、

情感外,还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如第1题的答案“为下片写作者感慨自己英雄不

再、豪情尽失、人生垂暮、漂泊江湖,只能借酒消愁的凄凉现实做铺垫”就是对语句作用的分析。

诗眼题技巧点拨

1.关注词语词性。

(1)动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意的动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是诗眼,因为

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

(2)形容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比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是诗眼,

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

(3)词类活用现象。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

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

(1)题目。题目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主要内容,比如上述题,“闻泉”中的“闻”是诗

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词语。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中的诗眼是“归”和“下工

(3)诗句。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

时要关注这些诗句。比如《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

诗歌的诗眼。

第4页共37页

1.(2022•资阳)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2)“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请简要分析。

【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杰出代表作,该词表达了词人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词人

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

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

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

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学生需通读全词,通过关键字词帮助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而不是说

他意境亲自射杀了老虎。

故选:Co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们需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首先词人的“少

年狂”主要表现在:一,“锦帽貂裘”劲装出猎;二,千骑相随“卷平冈”;三,全城百姓出动,“倾城随太

守”;四,词人自比孙权,“亲射虎,看孙郎词人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

未己的英雄本色。词的下阕言志,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

业的雄心壮志。这是词人的内在狂。

答案:

(DC;

(2)首先词人的“少年狂”主要表现在:一,“锦帽貂裘”劲装出猎;二,千骑相随“卷平冈”;三,

第5页共37页

全城百姓出动,“倾城随太守”;四,词人自比孙权,“亲射虎,看孙郎。”。词人以“老”衬“狂”,充分表现

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词的下阕言志,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

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词人的内在狂。

参考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

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我决心亲自

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英姿。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

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

射向西夏军队。

2.(2022♦荒泽)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立秋

刘翰

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

【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到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分析】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

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

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

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

度也低了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

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满

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

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

比较显著。

答案:

(1)夏天秋天。

(2)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温的变化明显,突出了诗人的闲情逸

致。

第6页共37页

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鹄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

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

在朗朗的月光中。

菁选好题

1.(2023•莲湖区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辅”字用得极好,请简要赏析。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请简要赏析。

【分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

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

五津”的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重点句子的理解。抓住句意体会作者意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又

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

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

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

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答案:

(1)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2)王勃的这两句诗一改过去送别诗的悲伤、低沉,而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表达

了作者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第7页共37页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2.(2023•咸宁一模)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棚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①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③。

我行殊未己,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久

【注释】①宋之间:唐代诗人,其诗是其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

驿的一首五律。②阳月:阴历十月。③至此回:传说中冬季大雁南飞,至秦岭而返,故有雁飞不过岭南的传

说。④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⑤陇头梅:岭上的梅花。

(1)【甲】诗的颔联脍炙人口,是历来传诵的佳句,请你简要赏析这两句。

(2)【甲】【乙】两诗在写景抒情上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

运用及其好处。

【分析】《商山早行》这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

月迹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

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题大庚岭北驿》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

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诗旨在写“愁”,

全诗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

切,动人心弦。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方法、全名词罗列、所描写的意境、所抒写的

情感等方面来欣赏。言之成理即可。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

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

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

第8页共37页

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可

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

足”的佳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2)本题考查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甲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棚叶

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鸡声、茅店、月亮、人迹、板桥、霜等这些早行之景是实写,“因思杜陵梦,凫雁

满回塘”这两句写梦回故乡所见,是虚写,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乙诗

诗人途径大庾岭时所见大雁等是实写,明朝望乡所见之梅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得怀乡之情更感人肺腑。

答案:

(1)在旅店听见鸡叫声,起身时天上晓月还没有落下,然而板桥上早已有行人留下的结了霜的足迹。

这两句诗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2)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甲诗实写早行之景,虚写梦回故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

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乙诗实写旅途见闻,虚写明朝望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使怀乡

之情更缠绵婉转,感人肺腑。

译文:

商山早行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己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瞭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

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柳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

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题大庾岭北驿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庚岭,它们就全部折回。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

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

散不开。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芟袁练习

1.(2022秋•应城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赤壁

(唐•胡曾)

第9页共37页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都是咏史诗;诗人杜牧与李贺合称“小李杜”。

B.【甲】诗中"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残酷,“认”字表现出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C.【乙】诗前两句写赤壁之战曹操旗帜被烧毁,吴国胜利;后面两句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为。

D.【甲】诗中诗人认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主要是东风的作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乙】诗通

过战争场面的描写,赞美了周瑜的智慧。

(2)请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

(3)这两首诗均咏唱三国赤壁之战,但写法和表达情感不尽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

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咏史•赤壁》和杜牧的同名诗一样,此诗也是咏唱三国赤壁之战。不过,杜牧是由古战场上一柄“折

载”引出对往事的感慨,婉转而深沉;而胡曾则直接由战争本身起笔,另具一种雄健道劲的气势。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和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

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

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立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

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写法的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赤壁的泥沙中,埋

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

被重用,以小见大。杜牧是由古战场上一柄“折载”引出对往事的感慨,婉转而深沉。《咏史赤壁》诗热烈

地赞美了周瑜在这场决定性战役中的不朽功绩,并且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使周瑜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

(1)A

(2)示例一: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

大战的风云人物。这可谓大内容却是通过“小物”来显示的,这是以小见大并写得具体可感。

示例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可谓大主题

却是通过“小事”来显示的,这是以小见大且显得有情味,有风韵。

(3)杜牧的《赤壁》前两句含蓄委婉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后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

第10页共37页

果,婉转而深沉,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借史倾吐心中的抑郁之气0胡曾的《咏史•赤壁》直接陈述历

史,表达对周瑜的热情赞颂。

译文:

《赤壁》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

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咏史•赤壁》烈火借着东风一路向西焚烧着曹操的旗帜,这是周郎为了吴国的建立而进行的一次龙争

虎斗。两军交战时他不用动用兵戈,就挫败了曹操的百万雄师。

2.(2022秋•柘城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引出下文。

B.第二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第四句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因改革而受打击的悲愤心理。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2)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的表达效果。

【分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

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

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

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表现了诗人因改革而受打击的悲愤心理”错误,应该是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

乐观的情怀。

故选:Co

(2)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表达效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

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

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表面写鹤,其实写的也是诗人自己。“排”是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

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答案:

(1)C

第11页共37页

(2)“排”字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

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四种常见的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诗(词)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

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

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方法。

2.借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通常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

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3.托物言志。诗(词)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词)中

的物一般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第1题中,李诗中展现的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就是诗

人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载体。

4.咏史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借古讽今,就是借历史上的

事件来讽喻当朝之事;二是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几种相似修辞手法的区别

1.比喻和比拟。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

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

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

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

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第2题中,根据注解可知,“簪

弁”指官员身上的服饰;根据上文,“荷衣”应该是农人的衣服。这样就可判断二者分别指代官场生活和

田园生活。这属于具体代抽象。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

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夸张如何确定。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

第12页共37页

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

4.设问与反问。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鹏鹄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第1题的第二首就运用

了衬托的手法。

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5.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

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7.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8.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

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作者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

I.开门见山。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诗歌结尾处,才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

3.承上启下。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承接上面的,同时又引起下面的。如上题中的“春半如秋意

转迷”一句。

4.情景分写。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5.情景合写。即情景交融,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

6.小中见大。即通过描写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

7.画龙点睛。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8.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头,“承”即紧承上文,“转”即意思的转折,“合”即全文的结束。

练好题•提升解题能力

优解中考

1.(2022•六盘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13页共37页

减字木兰花

【北宋】苏轼

己卯脩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②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③,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海南岛储耳(今储县)之时。春词:为立春所作之词。②丐:乞求。③

天涯:海南岛在宋朝被称为“天涯海角”之地。

(1)下列诗词的感情基调与本词最不接近的是

A.杜甫《春望》

B.韩愈《晚春》

C.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秦观《行香子》

(2)本词中“卷起杨花似雪花”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界曲同工之

妙,请比较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分析】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

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己卯彳詹耳春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

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A.不接近,杜甫《春望》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

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BCD.接近。

故选:Ao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卷起杨花似雪花”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海南地暖,其时已见

杨花;而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

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花盛开的奇景。

答案:

(1)A

(2)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不同点:“千树万树梨花开”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译文: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

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坚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2.(2022•湘西州)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问题。

第14页共37页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写出了雨的量大、势猛的特点。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

C.本诗的作者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本诗笔调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2)本诗三、四两句描写小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分析】《城南》是北宋年间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曾巩。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

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

很强大。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这是绝句。

故选:Bo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及诗人情感的理解。“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意思是热热闹闹

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

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

生命力却很强大。

答案:

(1)B

(2)对比,表达对青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

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给趣好题

1.(2023•天门一模)古诗赏析。

送沈子归江东

王维

物挪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第15页共37页

【注释】①罟(gu)师:指洵夫,这里借指船夫。

(1)本诗以描写“杨柳”起笔,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惟有相思似春色”。

【分析】这首诗以杨柳起兴,关合送别情事,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随形,无处不到,且以

春色之清丽和暖喻人间友情,亦颇宜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意象的理解。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

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

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

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村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这句话运用比喻.把

相思比作春色,诗人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

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

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无限的惜别之情。

答案:

(1)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杨柳”起笔,烘托了送别的氛围;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相思之情”比作“春色”,并赋予“春色”人的情态,他觉

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相伴友人归去,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

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2.(2023•仙桃校级一模)古诗词赏析。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细小的尘埃。

(1)“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描写景物时采用了什么样写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诗的内容看,“极目”和“无氛垢”的原因是否是相同的?说说你的理由?

【分析】《新晴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在初夏雨后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

写出了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全诗语

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开阔,紧紧扣住初夏农村雨后初晴的特征,融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为--体,

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表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艺术水平。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意思是:田填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

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近处是田野和田外白水,远处是山后的碧峰。近景和远景,组成了

第16页共37页

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立体的景深。画面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

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意思是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

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

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

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所以‘'极目”和“无

氛垢”的原因是相同的。

答案:

(1)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给人颇有层次、立体感。

(2)是相同的(雨后);因为雨后,明净清新,才能够“极目”看得更远。也因为雨水的作用,空中才

“无氛垢”。

译文:

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

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田境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芟史练习

1.(2022秋•应城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是一首绝句,作者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乙】诗是一首寓情于景的小令,有“秋思之祖”

之称。

B.【甲】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乙】诗用极端简练的白描,勾勒出

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C.“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第17页共37页

D.“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值得细品,请你对句中的“涨”字略作赏析。

(3)【甲】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和【乙】诗中“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诗

句内容分析反衬手法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分析】《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

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

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

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应该是情境交融、虚实交替的手法。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

环境的抒写一一写实,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一一虚

构,反衬今夜的孤寂。

故选:Bo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

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涨”字,既

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深重。

(3)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了反衬手法,以眼前的美丽乡村景

色衬托出流落他乡的游子彷徨无助之心。眼前这一切情景,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

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却话巴山夜雨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未来的乐,自然

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答案:

(1)B

(2)“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3)“小桥流水人家”运用反衬手法,以眼前的美丽乡村景色衬托出流落他乡的游子彷徨无助之心。“却

话巴山夜雨时”运用反衬的手法,诗人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参考译文:

夜雨寄北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

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第18页共37页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天净沙•秋思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

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2.(2022秋•西宁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篇首句,诗人在繁花杂树中独取杨花,在诸多禽鸟中特选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时令,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