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必修四认识论 课件(35张)_第1页
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必修四认识论 课件(35张)_第2页
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必修四认识论 课件(35张)_第3页
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必修四认识论 课件(35张)_第4页
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必修四认识论 课件(35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

认识论2024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备考建议】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议题,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和深化认识、追求真理。【课标要求】【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整合】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联系(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知识拓展】图表对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全面认识实践的特征:特点理解侧重点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联系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知识拓展】深入理解实践的含义(1)实践的主体是人。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并不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对象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实践≠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原因:第一,主观认识不能作为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第二,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第三,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②如何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知识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历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探索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不懈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伟大国家而奋斗,改革开放之初,党结合这一时期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探索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特点原理内容方法论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真理及特点【知识拓展】通过“三个统一”深刻把握真理①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②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时,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③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2.真理与谬误(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有着原则上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不能说真理中包含谬误成分。(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可以转化为真理。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对立联系相伴而行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其一,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其二,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有可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其三,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比较真理与谬误的关系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①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原因:从认识的对象来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从认识的基础来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在哲学模块的贯穿(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典例1】(2021.山东卷)◆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暗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憾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巍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高考真题】命题点1实践的特征第一步:解读问题“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用什么阐明?阐明什么?怎么阐明?实践及其特点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第二步:审读材料,分清层次,找关键词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①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③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总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追逐梦想,砥砺前行,每个时代,总是------持续奋斗使梦想变成现实分述: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分述: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奋斗创造了中国奇迹。

分述:③开启新征程,揭开新篇章,离不开新一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直接现实性实践的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第三步:生成答案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答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直接现实性”中的任意一点给1分;答出梦想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之意给1分】②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分)③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持续奋斗的结果【答出“前人的奋斗让梦想变为现实之意给1分”】;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答出“新时代仍需接续奋斗”之意给1分】2+2+2命题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题1】(2023·全国乙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正确。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提升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因此说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有其道理,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人们去认识去研究,②不符合题意。③:“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表明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③正确。④: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检验标准的功能,④排除。【答案】B【例题2】(2023·湖北高考真题)“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影响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②: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了实践提出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③: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说法错误。④: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答案】D【例题3】

(2023.江苏卷)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标准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过去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体现了①;随着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进步,不再完全依赖动物实验,表明实践的A站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推动着认识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答案】B【例题1】(2022.山东卷)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必经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②④: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③:选项本身的表述有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③。【答案】C命题点3认识与真理【例题2】(2023.新课标Π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认识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推翻前人的认识,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材料涉及到科研成果推动了人们对月球演化的认识,体现了认识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答案】B【例题3】(2023.湖南卷)“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①:实践具直接现实性,真理没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说法错误,②排除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等等,这些说明“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③正确切题。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因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巨大的人间奇迹,这说明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④正确切题。【答案】D【例题1】(2022.广东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观点白开篇立论白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反方:偏见不可克服白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命题点4认识论知识综合考查【参考答案】一、支持正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偏见的出现是因为认识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时代延续,认识也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无限发展。二、支持反方:①认识主体: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认识活动会受到人们身处其中的历史传统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等。历史传统是认识产生、发展的必要前置条件,认识总是受到它的制约。【例题2】(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