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22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22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22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22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学业水平阶段性监测八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150分,分为A卷和B卷两部分,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按照题号在答题卷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炽热(zhì)镌刻(juān)不折不挠(náo)B.琐屑(xuè)倔强(jiàng)杳无消息(yǎo)C.遒劲(qiú)映衬(chèn)正襟危坐(jīn)D.胆怯(qiè)荧光(yíng)屏息敛声(píng)【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A.炽热(zhì)——chì;B.琐屑(xuè)——xiè;D.屏息敛声(píng)——bǐng;故选C。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佶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B.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C.我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D.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才,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A.佶责——诘责;C.狼籍——狼藉;D.就地取才——就地取材;故选B。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B.在学校演讲比赛中,王华的演讲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C.老行当展馆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物品。D.假酒销售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这些团伙被彻底粉碎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殚精竭虑:意为用尽精力,费尽心思。使用恰当;B.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使用恰当;C.摩肩接踵,意思是肩与肩相磨,脚与脚相接。形容人多拥挤不堪。使用恰当;D.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句中形容假酒销售团伙,褒词贬用;故选D。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积极主动交流,这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B.风油精的主要成分是由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等配制而成的。C.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D.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内容博大精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成分残缺,“我们要养成积极主动交流”后加上“的习惯”;B.句式杂糅,删去“的主要成分”或“由”与“等配制而成的”;C.否定不当,删去“不再”;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与朱元思书吴均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B.哀转久绝绝:消失C.任意东西东西:向东向西D.泉水激石激:激烈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至于夏水襄陵②于我如浮云B.①春冬之时②介胄之士不拜C.①则素湍绿潭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飞漱其间②其如土石何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B.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凄寒的树木。(重重叠叠的)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C.狭窄的河岸边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D.狭窄的河岸边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凄寒的树木。(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都是写景名篇。甲文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乙文则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B.两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甲文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以及回归仕途的期待;乙文由景生情,则表现出厌弃名利、渴归山林的愿望。C.两文写景,用词精妙。甲文第①段中用“隐”“蔽”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乙文第②段中用“箭”“奔”写出了水势的迅疾。D.两文语言,节奏鲜明。甲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句式较为整齐;乙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四字句为主,几乎通篇对仗。【答案】5.D6.B7.A8.B【解析】【分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解释有误。“泉水激石”意思是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激”是冲击的意思,而非“激烈”。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于:介词,到/介词,对于;B.之:都是助词,的;C.则:连词,就/连词,却;D.其:代词,那/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寒树:让人心生寒意的树。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据此,这句话意思是: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和分析有误。甲文是为《水经》作的注,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没有“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以及回归仕途的期待”之意。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乙】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①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②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③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2)请在崔颢的《黄鹤楼》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卷上写出题目再默写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答:______【答案】①.庭下如积水空明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星河欲转千帆舞④.《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鳞、舞、鹤、载、贾、莺。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亭子与园林叶朗①亭子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②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堤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③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丝飞翠小岛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选址极为恰当,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黄色琉璃瓦屋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④清新秀丽的济南大明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人因文而传,亭因文而名。可以说,正是亭为园林中游历的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提供了场地;也是它,丰富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⑤在我国园林中,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串,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在园林中高处筑亭,正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含蓄而又平添情趣。⑥亭子还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张宣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使中国园林的意境更为深远。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文章有删改)10.亭子在中国园林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11.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2.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亭子不仅仅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答案】10.①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构成了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或:能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②为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提供了场地,丰富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③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进亭内,使中国园林的意境更为深远。11.打比方,把园林比作文章,把亭比作句读(或:标点符号),用文章不能没有句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亭是园林中几乎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12.③④段之间,(或:第③段后)(或:第④段前)这句话承上启下,既是对前三个自然段介绍亭子在园林景观中作用的总结,又引出下文“亭”对文人士大夫和园林艺术作用的介绍(或:承接上文点出亭子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又引出下文“亭”对园林艺术文化内涵的介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理解概括。结合①段“亭子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②段“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概括可得: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构成了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结合④段“可以说,正是亭为园林中游历的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提供了场地;也是它,丰富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概括可得:为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提供了场地,丰富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结合⑥段“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使中国园林的意境更为深远”概括可得: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进亭内,使中国园林的意境更为深远。【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第⑤段画线句“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串,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可知,这句话把园林比作文章,把亭比作句读,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说明亭是园林中几乎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使说明更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材料还原。结合材料“亭子不仅仅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可知,此材料意在说明亭子为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提供了场地,丰富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这与选文第④段内容相一致,因此该材料应放在第④段开端。五、作文(60分)13.特别,就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特别的一片景,特别的一个人,特别的一天,特别的一段经历,特别的一件礼物,特别的一番滋味……总有一种特别,令你难以忘怀。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特别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例文特殊的生日晚会今天是爷爷的生日,在外地工作的姑妈带着表弟也赶回来为爷爷祝寿。爸爸一早就为我们三姐弟安排了一道任务:今晚的生日晚会,你们要每人表演一个节目。记住,要以“家庭文明建设”为中心,我们家要争取当选村的“文明家庭”。放晚学之后,我们姐弟都在各自房间里排练习节目,力争演出成功。很快吃过晚饭,一家人聚集在二楼的客厅。当村长的爸爸拿起话筒宣布:“生日晚会正式开始!”首先是爸爸献唱一首歌曲《父亲》,爸爸唱得很投入,当爸爸唱到最后一句:“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时,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妈妈朗诵了一首古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妈妈念得很认真,眼里泛着泪花,我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感受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挚爱。姑妈为大家奉上了一首《一双旧皮鞋》,唱到动情处还泛起了泪花,感谢爷爷奶奶把她养育成人,祝愿爷爷健康长寿。我上场了,我朗读了一首以新农村变化而作的小诗《家乡美如画》,博得了一家人的阵阵掌声,都赞我观察细致,把家乡的景色和物产都描绘出来了。妹妹用幼稚的童声唱了一首《生日歌》,并为爷爷献上了一幅《祝寿图》,令爷爷高兴得合不扰嘴。最搞笑的要数弟弟和表弟合作表演的《男儿当自强》了,他们模仿电视上的节目,边唱边跳,似模似样,逗得爷爷、奶奶都哈哈大笑起来。最后,一家人在爸爸提议下,合唱了《歌唱祖国》:“五星五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晚会在雄壮的歌声中完满结束。一家人在欢笑中点燃腊烛,品尝生日蛋糕。这次生日晚会过得真有意义啊!我们一家不但在欢笑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更重要的是长辈们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使我们懂得了尊老和感恩。同时,也为我们一家争取成为“文明家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1)审题立意。根据材料可知,“特别”就是“与众不同,不普通”。审题时,应思考什么东西特别,特别之处是什么。如黄山特别,特别之处是“秀”;学校特别,特别之处是理念先进;班主任特别,特别之处是班级管理屡出奇招等等。根据材料“特别的一片景,特别的一个人,特别的一天,特别的一段经历,特别的一件礼物,特别的一番滋味……总有一种特别,令你难以忘怀”提示,可知,补题范围宽泛,人、事、时、物、景、情均可补写。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完成补题,做好具体到某一类事物的具体个体上,如特别的交警、特别的国庆节、特别的研学、特别的爱等,然后根据补题叙写有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事物的“特别”之处要详细刻画,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立意之所在。行文时,可用对比、烘托等手法,突出特别的特点。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征①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4.首联写南行途中的盎然春景,有何作用?15.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概括。【答案】14.反衬,用盎然的春景衬托出内心的愁苦悲哀。(或:以乐景衬哀情,用春江美景衬托出诗人心境的凄凉孤苦)15.①颠沛流离之苦(或:羁旅他乡之苦);②年老多病之苦;③仕途坎坷之苦(或:壮志未酬之苦):④无人理解赏识之苦【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首联“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意思是: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结合颔联“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等可知,写自己漂泊异地衰病时的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运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让哀伤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反衬,用盎然的春景衬托出内心的愁苦悲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偷生”二句意思是: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表现了颠沛流离之苦(或:羁旅他乡之苦)。“老病”二句意思是: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表现了年老多病之苦和壮志未酬之苦。“百年”二句意思是: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表现了无人理解赏识之苦。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④,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⑤羔豚者弗饰贾⑥;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韶音:指“韶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⑤粥:通“鬻”,卖。⑥饰贾:亦作“饰价”,指以欺诈手段抬高价格。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尝为季氏史尝:尝试C.于是反鲁反:通“返”,返回 D.孔子去曹适宋适:到……去1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吾即没,若必师之。(2)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18.文末,司马迁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孔子的赞美和敬仰。选文中,孔子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请概括作答。【答案】16.B17.(1)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或: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2)他与齐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韶乐,就学习了起来,三个月期间,吃饭时连肉味都觉不出来了,齐国人都称赞他(或:齐国人都称道这件事)。18.①年少好礼;②尽忠职守(或:做事认真);③学习专注(或:求学深入);④处变不惊(或:遇事有定力):⑤为政有方。【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B.句意为: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尝:曾经。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①重点词:即,就要;若,你;师,以……为师。②重点词:语,谈论;乐,音乐;闻,听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今孔丘年少好礼”可知,孔子从小就喜好礼仪;根据“为季氏史,料量平”可知,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能概括出:做事认真,尽忠职守;根据“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可知,他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可以概括出:学习专注而深入;根据“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可以概括出:处变不惊有定力。根据“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可知,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政有方。【点睛】参考译文:孔子的名字叫丘,字叫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贫且地位低下。到长大了,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曾作司职吏一职掌管牲畜养殖之事。因此而做了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被呵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蔡国交界处被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国再次善待孔子。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孔子离开曹国到达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只得离开这个地方。弟子们催促说:“我们可以快点走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道的使命赋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名著阅读(4分)19.请根据你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积累,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人物/事件内容“他”是①______(人名)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你可以看出来,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他被称为“红色窑工”。“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指的是②_____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答案】①.徐海东②.长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①根据“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他被称为‘红色窑工’”可知,此人是徐海东;徐海东凭着自己的才华和“阶级意识”,一步步奋斗成为共产党领导人。他出生窑工,从小他被地主子弟和先生打,他奋起反抗;长大后,参与工人罢工,之后参加了连队,成立了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②从“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这些关键语句可知,“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指的是长征。20.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法布尔《昆虫记》后写的读书笔记,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代表昆虫的字母后填上恰当的序号。A圣甲虫①它是地下的潜伏者。它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B蝉②它是春天的歌唱者。四月的月底,它开始唱歌,最初是一种生疏而又羞涩的独唱;不久,它们都开始唱歌,就形成美妙的奏乐。C隧蜂③它是慈爱的家长。自己的食物可以是沾满草梗的粗糙面包,但孩子的食物必须精细加工。D蟋蟀④它是礼让的君子。当和同伴在洞口相遇时,要进去的便稍往后退,让要出的先出来。答: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答案】①.③②.①③.④④.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①根据《昆虫记》第五章的内容“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未发现的秘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爬到地面上来以前,地下生活经过了许多时间而已,它的地下生活大概是四年。此后,日光中的歌唱不到五个星期”可知,它是蝉;②根据“它是春天的歌唱者。四月的月底,它开始唱歌,最初是一种生疏而又羞涩的独唱”等内容可知,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对象是蟋蟀;③结合“自己的食物可以是沾满草梗的粗糙面包,但孩子的食物必须精细加工”可知,圣甲虫是慈爱的家长。④结合原著内容“隧蜂是礼让的君子。当两只隧蜂在洞口相遇时,要进去的便稍往后退,让要出的先出来。这种礼让的行为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可知,它是隧蜂。故A③B①C④D②(二)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夏日榴花开欲燃纪明涛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神清气爽。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③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喧闹,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石榴树。依稀听母亲说,那棵石榴树是从二姨家移栽过来的。刚栽种的时候,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④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和父老乡亲,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⑤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的石榴花将安静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但若是遇到较大的风吹拂,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⑥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这时候,她就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人生。在我工作后,每当我遇到难以逾越的关口时,想起这些,我总能咬紧牙关坚持往前走!到10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再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让我给左邻右舍和父老乡亲送去。她也会留一些,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⑦“不肯染时轻着色,却将密绿护深红。”中国人自古喜欢红色,石榴花鲜妍明媚,寓意“红红火火”,石榴又寓意“多子多福”,种植石榴树就是祈求生活红火多福。在我国石榴和石榴花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繁荣昌盛,各民族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这是多么美好的期盼与祝福啊!翻开浸润着古色古香的唐诗宋词,韩愈的“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杜牧的“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李商隐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灿然怒放的石榴花穿过清词丽句,泛漾着脍炙人口的诗意芬芳,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夺目。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徜徉在石榴树荫里,多种情感涌上心头。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跨越了千年的诗情画意,让我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的美好。(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23年第8期,有删改)21.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分析。2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喧闹,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23.文章不要第⑦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4.文末作者说自己“多种情感涌上心头”,从全文来看,作者心中会涌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答案】21.①勤劳质朴(或:勤勤恳恳、甘于奉献)。整日操持农活、家务却从无怨言。②慷慨无私(或:热情大方),将幼苗和成熟的石榴送给乡邻。③教子有方(或:爱护子女),在树下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我”做人的道理。22.“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三个叠词的连用,(构成排比),强调了石榴花的繁盛:“喧闹”“飞扬”则运用拟人,赋予石榴花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石榴花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3.①本段讲了国人喜欢石榴的原因,以及石榴的特殊含义,丰富了文章内涵,②引用多位诗人吟诵石榴花的诗句,既和文章多次引用诗词的风格相符合,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或: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24.①对美丽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②对勤恳而质朴的母亲的赞美。③对故乡依依不舍的眷恋(或:对故乡及儿时快乐的留恋)。④对中华灿烂文化的赞美以及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繁荣昌盛的祝福。【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④段“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母亲整日操持农活、家务却从无怨言,可知,母亲勤劳质朴(或:勤勤恳恳、甘于奉献);根据④段“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和父老乡亲,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和⑥段“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再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让我给左邻右舍和父老乡亲送去”将幼苗和成熟的石榴送给乡邻。可知,母亲慷慨无私(或:热情大方);根据⑥段“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这时候,她就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人生”在树下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我”做人的道理。可知,母亲教子有方(或:爱护子女)。【2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喧闹,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中的加点词“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三个词语都是数量词,三个叠词的连用,构成排比,富有气势,突出了石榴花盛开的状态;“喧闹”“飞扬”赋予石榴花以人的情态,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石榴花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用词毫不吝啬,足以表现对石榴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⑦段“‘不肯染时轻着色,却将密绿护深红。’中国人自古喜欢红色,石榴花鲜妍明媚,寓意‘红红火火’,石榴又寓意‘多子多福’,种植石榴树就是祈求生活红火多福。在我国石榴和石榴花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繁荣昌盛,各民族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这是多么美好的期盼与祝福啊”可知,交代国人喜欢石榴的原因,以及石榴的特殊含义,丰富了文章内涵;根据第⑦段“翻开浸润着古色古香的唐诗宋词,韩愈的‘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杜牧的‘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李商隐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灿然怒放的石榴花穿过清词丽句,泛漾着脍炙人口的诗意芬芳,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夺目”可知,引用多位诗人吟诵石榴花的诗句,既和文章多次引用诗词的风格相符合,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24题详解】本题考查主旨把握。根据第①段“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从里,灿若烟霞”可知,表达了对秀美、娇艳的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根据第④段“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从无怨言”“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可知,表达了对质朴勤恳,甘于奉献,聪明能干的母亲的赞美之情;根据第⑥段“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可知,表达了对快乐童年的留恋之情;根据第⑦段“在我国石榴和石榴花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繁荣昌盛,各民族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这是多么美好的期盼与祝福啊……灿然怒放的石榴花穿过清词丽句,泛漾着脍炙人口的诗意芬芳,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夺目”可知,表达了对中华灿烂文化的赞美以及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繁荣昌盛的祝福。根据结合第⑧段“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可知,表达了故乡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四、语言运用(共12分)25.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于10月18日至22日在成都科幻馆举行。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请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个字)①10月21日晚,在全世界幻迷的瞩目下,“2023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正式揭晓。在成都科幻馆举办的雨果奖颁奖典礼上,来自世界多地的科幻作家、编辑及科幻从业者共同见证了这一闪耀时刻。中国科幻创作者共获得四个雨果奖奖项:海漼创作的《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文复明获得最佳粉丝艺术家,创办于2020年的《零重力报》获得最佳粉丝杂志,赵恩哲获得最佳职业艺术家。②雨果奖是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由世界科幻协会在每年的世界科幻大会期间所颁发的年度奖项。该奖项设立于1953年。雨果奖和另外一个奖项——星云奖,都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2)中国科幻作家海淀凭借作品《时空画师》荣获第81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晶报记者专访了海淀。下面是记者与海漼的访谈对话的节选部分,请根据语境,推断出记者提出的问题。晶报:__________海崖:名字最初只是“海涯”,即海角天涯。但有次在爬一座小山时,虽然它不高,却离海很近,心中蓦然升起倚绝壁,眺碧海的畅快。山海之间,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