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现代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1页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2页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3页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4页
专题10 现代中国的探索与创新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现代中国的探索与创新板块三:中国现代史知识网络·整体构建

(图表数据分析类题型|2023·湖南卷·T9)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高考真题1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考向突破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迁知识]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主要存在于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等区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民主主义经济已经全面形成。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思维流程余项分析A干扰项材料仅反映出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信息,据此无法判断其形成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推动的结果,还是民族工业自然发展的结果B错误题干时间为1949年,当时我国还未实行社会主义经济C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是首要任务

(《论十大关系》节选|2023·山东卷·T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高考真题2思维流程选项判断理由A正确依据材料,毛泽东强调工厂独立性的重要,即适当提高工[提示]可以转化为自主性。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错误材料中未能体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企业改造中的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D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2023·全国甲卷·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高考真题3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析:答案:示例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解答开放探究型试题应注意的事项1.解答论题类开放探究题的注意事项(1)注意答题格式,此类题目的答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论题,一般是一句话,注意表述不要繁琐,不可以是两句或以上的文字。二是论证,可以是一段文字,亦可以分段论证,多段文字。三是总结,一般1~2行文字,回扣论题,简单总结升华。(2)注意审题。审准题目要求,包括拟定论题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求。(3)注意论证要紧扣主题,注意文字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题后反思2.注意提炼“观点”和“论题”的区别提炼的“观点”是一个陈述句,应当主谓宾齐全,所涉及的范围较小;“论题”则范围更大,即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语,也可以是一个陈述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及经济体制的变动答题必备时间经济模式特点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经济(1)市场调节和计划调控同时存在,国家计划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共同存在1956—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1)国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排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时间经济模式特点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1)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国家计划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2)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私营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2)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总和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和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

)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B.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C.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解析:民族独立使得中国人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和扬眉吐气,人民更加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而土地改革和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工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说民族独立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总和生育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故选B项;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但总和生育率却逐渐下降,说明“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是总和生育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是客观需要,但是总和生育率的较高水平还需要民众的主观愿望才可能维持,排除D项。2.(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下面是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内容:一、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二、此项地产上所建筑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三、目前此项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之需要,先予征用。四、此项征用,自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该布告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

B.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D解析:据材料“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内容”可知,针对帝国主义近代以来掠夺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其进行否定和推翻,这属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选D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打破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而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要通过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废除列强在中国特权,体现反帝内容,无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排除B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指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公告中未体现,排除C项。3.(向社会主义过渡)《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官方媒体,其叙事与话语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立场态度,又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巨大变迁。下列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国家话语部分核心词词频统计数据中,按年度顺序处于明显上升趋势的应该是(

)A.人民、新民主主义、苏联B.民主、革命、土地改革C.社会主义、和平、抗美援朝D.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D解析:1949—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所学可知,按年度顺序来说,最初三年以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为主要任务,而后四年则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任务,故选D项;人民、新民主主义、苏联这三个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前三年政治领域里的主要核心词,在后四年中这几个词词频则处于下降趋势,而不是上升趋势,排除A项;民主、革命和土地改革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三年,不符合题干中的“按年度顺序处于明显上升趋势”这一条件,排除B项;社会主义符合题目要求,属于按年度顺序处于明显上升趋势的词,但是和平、抗美援朝则属于1950—1953年间处于上升趋势的词汇,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4.(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共中央在1954年对一份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对于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应当解决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助手的困难和其他困难。这一批示(

)A.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

B.加快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步伐C.旨在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助推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解析:据材料时间可知,该批示时间为“一五”计划时期,据材料“对于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批示有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而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建设,故选D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保障科技人才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过渡时期的工作中并没有出现右倾错误,排除C项。5.(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材料说明我国(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关系A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视对外贸易,这说明我国积极探索自身的建设道路,故选A项;“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属于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特征,排除B项;“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与区域经济合作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据材料“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等可知,材料不仅涉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涉及亚非国家,D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6.(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并要求1961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这种逆城市化的举措(

)A.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B.促进了人口的自然流动C.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压力

D.推动了产业布局的调整C解析:据材料“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要求1961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为了克服困难,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中“1961年”“减少城镇人口”等信息体现了中央对八字方针的实施,以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压力,故选C项;材料“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反映了材料主旨是减少城镇人口,没有涉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得出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排除A项;材料“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反映了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减少城镇人口,并不是人口的自然流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布局的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7.(2023·湖北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指标比较表

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发展导向经济增长导向型经济发展导向型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目标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标准工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途径增长优先增长为主,发展为辅发展优先

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发展重点重工业工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外延式与粗放式外延式与粗放式内涵式与集约式发展型式积累优先积累和消费并举积累和消费并举区域发展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发展动力生产关系革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社会全面进步发展层面经济经济兼顾社会经济、社会、人、生态提取上表中的若干信息,围绕“中国发展观”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其主要阐释了在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个时间段中,中国所制定的发展观指标的诸多方面的横向变化,如发展导向由经济增长导向型到经济发展导向型再到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目标由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人的全面发展,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其发展指标的具体内容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据此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国发展观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在具体阐述阶段,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来深刻论述“变化的原因”。在论述的结尾部分,还要做一个小结,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使得论述结构更加完整,二是再次深化所要论述的主题。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发展观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威胁。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工业化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经济的增长,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为了释放发展动力,国家进行了三大改造,重视积累。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农、轻、重全面发展,积累与消费并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更加全面合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动力,强调协调式、均衡式、内涵式和集约式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综上所述,时代的变迁深刻塑造了中国的发展观,使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内涵。(“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

(周边国家:中国外交重点工作方向|2023·山东卷·T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政策高考真题1思维流程余项分析A错误国家之间的分歧很难消除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且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D干扰项改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同世界各国合作

(周恩来外交贡献|2022·浙江1月卷·T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高考真题2思维流程选项判断理由A正确据材料“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关键]将材料时间信息与历史背景相联系是解题关键。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选项判断理由B干扰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C干扰项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干扰项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基本特点与全球治理方案答题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沃土中。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基本特点(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新知]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1)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4)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5)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拉萨—林芝铁路于2021年6月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助于(

)①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②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③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④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C解析:“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①错误;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实现了西藏各族群众“坐上动车去拉萨”的梦想,有助于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故②正确;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西藏的路网结构,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故③正确;拉林铁路的通车,进一步提升了沿线各族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有助于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故④正确。故选C项。2.(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先谈判后建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特的建交模式。与英国的建交谈判经历复杂曲折的过程。1954年,英国“承认新中国,同蒋介石断绝了外交关系,但在联合国又支持蒋介石,不承认新中国的地位”。周恩来说:“英国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它建立‘半建交关系’。”即相互建立代办处,不设大使馆。这一做法(

)A.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至于处于孤立境地C.体现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D.展现了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原则C解析:据材料“英国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它建立‘半建交关系’”“相互建立代办处,不设大使馆”可知,同英国建立半建交关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坚持建交原则,体现了原则性,但是由于英国支持蒋介石,因此我们同其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体现了灵活性,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使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境地,排除B项;独立自主原则是指在对外交往中,各国的事情都由自己国家的人民作主,既不依赖别国解决本国内部事务,也不干涉他国内政,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3.(中法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前,美国政府及政客有“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法国‘承认中共为不智而有损于自由世界利益之举’”之类表述。据此可知(

)A.中法建交影响美国利益

B.冷战思维决定美国外交C.中法建交不利于中美正常化

D.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当时法国与中国建交打破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影响了美国的霸权利益,故选A项;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关系,冷战思维对于国家外交有一定的影响,但“决定”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率先突破意识形态及冷战思维与中国建交,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美国针对中法建交的态度,没有明确各国及集团之间的具体实力对比情况,故“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20世纪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变化)根据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计量分析,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一变化从侧面说明当时(

)A.“一边倒”方针被废止

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C.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D.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并加以准确理解、合理解释的能力。舆论宣传中“帝国主义”一词通常代表着对西方国家的批判,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带着和平的诚意积极走上国际舞台。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判断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前期,“一边倒”方针没有被废止,A项错误。中美关系缓和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B项错误。材料内容可以反映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无法得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D项错误。5.(20世纪70年代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71—1975年,日本、法国、丹麦、联邦德国、匈牙利等国先后在中国举办工业和科学技术展览40余次;1970—1973年,来自10多个国家的外商与中国技术人员进行了1700多次技术洽谈。这主要得益于(

)A.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

B.“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C.中美正式建交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启A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史实,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时期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如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故选A项;结合所学,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排除B项;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于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6.(中美关系改善)观看漫画,关于该漫画反映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该事件(

)A.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的提高C.表明美国以台制华政策的破产

D.是中国外交政策转向的表现D解析:漫画体现的是1971年乒乓外交,两边人物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和基辛格为代表的美国政府,漫画中周恩来和基辛格通过“打乒乓球”来表明中美都有改善外交关系的意愿,比喻乒乓外交使得中美关系有了缓和的迹象,而原来与美国一唱一和的蒋介石却被晾在一边,这表明中美两国开始改变彼此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外交政策转向的表现,故选D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是中国国力的提高,排除B项;乒乓外交表明中美两国都想改变对外政策,这是美苏冷战和博弈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意味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正走向破产,而不是以台制华政策的破产,排除C项。

(中国经济走向市场、走向世界|2023·湖北卷·T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高考真题1思维流程余项分析A错误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B错误1982年党的十二大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C干扰项中国入世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改革深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是中国入世谈判的重要外部因素

(开放,中国新形象|2022·湖北卷·T10)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高考真题2思维流程选项判断理由A干扰项奥运精神指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与“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不符B干扰项“开放的中国盼奥运”是中国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体现,与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无关选项判断理由C正确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表明了中国开放的态度,给世界各国呈现出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敲黑板]对外开放必要性: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D干扰项口号强调的是中国开放的态度,上升到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然有夸大成分

(2023·山东卷·T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份人才招聘启事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高考真题3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按以下思路分析作答:首先,明确短文论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拟定论文题目为“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次,进行论述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以及材料“一份人才招聘启事”中的内容进行具体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对论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论题答案: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自拟题目开放试题解题流程题后反思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的四点规律性认识答题必备维度阐释从影响的领域看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不像政治运动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从重点表现看(1)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2)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维度阐释从进程特点看(1)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2)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化解社会矛盾看(1)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2)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这需要政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力[迁知识]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1.(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革中国的面貌。”出现如上现象的原因是(

)A.中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

B.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B解析: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据材料“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农业改革效果……私营企业有所发展……经济自由已经在改革中国的面貌”可知,中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故选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的中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这一“触底反弹”的变化根植于当时(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C.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D解析:据材料“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政府进行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有关。第一次改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核心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与城市增强企业活力改革;第二次改革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第三次改革与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WTO有关。这三次改革从根本上讲,都提升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1978年尤其是1992年以后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这是经济调整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故选D项;A、C两项是第一次高速增长的原因,排除;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第二次高速增长的原因,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3.(农村改革成果)下表是1978—1982年登封县全县销售“大件”的情况统计。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

)A.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B.商品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农村改革推动社会大幅变迁

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缝纫机(架)11901200173514012188手表(块)793900189546657455自行车(辆)17841772179926923429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78—1982年登封县全县销售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的数量显著增加,这说明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即农村改革推动社会大幅变迁,故选D项;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属于生活消费品,仅这几类销售数量显著增加不能说明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排除A项;“取代”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4.(民生投资)下图为1952—1985年我国年平均投资(单位:百分比)统计图。据图可推知,我国(

)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政府日益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