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一模生物试卷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章节综合_第1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一模生物试卷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章节综合_第2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一模生物试卷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章节综合_第3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一模生物试卷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章节综合_第4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一模生物试卷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章节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2北京初二一模生物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2·北京延庆·统考一模)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云南罗平发现了2.44亿年前的一种新的大型古鱼类化石——张氏翼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张氏翼鳕化石中观察不到鱼鳍B.由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可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D.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2.(2022·北京顺义·统考一模)“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唐代诗人牛峤的《忆江南·衔泥燕》形象地描绘出春燕筑巢的场景。下列有关鸟类繁殖说法正确的是A.筑巢是所有鸟类都有的繁殖行为B.春燕的筑巢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C.春燕通过产卵进行繁殖,其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D.鸟类的繁殖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2022·北京延庆·统考一模)蝽蟓是一种昆虫,口器上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植物坚硬的果皮而获得食物。有关蝽蟓喙的功能及形成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具有呼吸功能B.有利于蝽蟓取食C.与遗传和变异都有关D.为刺穿果皮不断伸长的结果4.(2022·北京海淀·统考一模)恐龙足迹化石记录了恐龙日常生活的精彩瞬间。右图为四种恐龙足迹复原图,通过其中信息不易推测出的是A.个体大小 B.肢体结构 C.运动方式 D.食物种类5.(2021·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下图中①-③是研究者根据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古鲸化石绘制的骨骼复原图。通过与现代齿鲸的骨骼比较,揭示了原始陆生哺乳动物到现代齿鲸的演化历程。下列排序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6.(2021·北京海淀·统考一模)分布在芬兰地区的灰林鹗有灰色和棕色两种体色,灰色占多数。近30年来,冬季气候变暖,积雪变得稀薄,棕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积雪较厚时,灰色是保护色 B.积雪变薄后,棕色个体更适应环境C.积雪厚度变化,导致灰林鹗出现变异 D.积雪厚度变化,自然选择的方向改变7.(2021·北京东城·统考一模)春天的马达加斯加群岛上有多种以花蜜为食的天蛾。其中,长喙天蛾在大彗星兰花朵之间灵活盘旋,因其具有长长的口器能吸食花深处的花蜜,而成为大彗星兰的唯一传粉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喙天蛾长长的口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长长的口器有助于长喙天蛾避开与其他天蛾的竞争C.大彗星兰可以在没有长喙天蛾的地方繁衍后代D.长喙天蛾和大彗星兰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8.(2021·北京通州·统考一模)研究者调查发现,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某鸟类种群,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9.(2021·北京延庆·统考一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与该趋势相适应的是(

)A.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B.无卵壳→有卵壳C.鳃呼吸→肺呼吸 D.单细胞→多细胞10.(2020·北京房山·统考一模)鮟鱇是长期生活在漆黑深海里的肉食性鱼类,其第一背鳍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钓线,末端膨大能发光,有利于吸引猎物。有关钓线的功能及形成原因,错误的是A.不具有游泳功能 B.有利于鮟鱇捕食C.与遗传变异无关 D.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二、综合题11.(2022·北京海淀·统考一模)乌贼属于软体动物,能够随环境改变体色,使其具有独特的生存策略。(1)乌贼的变色与体表皮肤中含有色素细胞有关。如图1所示,当眼球中的[①]_______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该信息[④]_______传到乌贼的脑做出综合分析,再由神经元支配皮肤中的肌肉,通过肌肉的_______控制色素细胞的大小从而改变体色。由此可见,该过程属于_______调节。(2)不同种类的乌贼变色能力有较大差异,如欧洲普通乌贼变色能力强,蜂鸟短尾乌贼变色能力弱。①研究人员对比了这两种乌贼单位面积内神经元和色素细胞的数量及两者间的关系(如图2)。据图分析欧洲普通乌贼变色能力强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②据此推测,_______的生活环境的色彩更加丰富。(3)乌贼通过改变体色,使自己隐蔽在不同的环境里,有利于避敌和捕食,这种特征从进化角度看,是长期_______的结果。12.(2021·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黄瓜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清脆爽口深受人们喜爱。请回答下列问题。(1)黄瓜花属于单性花,花大且有亮黄色的花冠(见图1)。根据图1推测黄瓜的传粉方式为__________(虫媒/风媒),其中_____花为雌花,果实是________发育而来。(2)栽培型黄瓜是由野生型黄瓜培育而来。根据图2可知,与野生型黄瓜相比,栽培型黄瓜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黄瓜果实有苦味是因为细胞中有苦味素,可以减少害虫啃食。苦味素的合成受苦味素合成酶基因控制。根据图3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该基因控制的果实有苦味这一性状为_______性状。(4)研究发现通过调整施肥比例、大棚温度和光照条件等因素可以降低黄瓜果实的苦味,这体现了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共同控制的。(5)野外自然生长的黄瓜中多数是叶和果实带有苦味的,极少会出现二者均不苦的个体,请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资料分析题13.(2022·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麻雀是北京地区常见的杂食性鸟。夏、秋季节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育雏期则主要以危害禾本科植物的鳞翅目昆虫,如玉米螟、水稻螟等为食。鹰、隼等猛禽是其主要天敌,威胁它们的安全。在地面觅食时,有些鸟类如喜鹊等能利用双足在地面上交替行走,而麻雀却只能利用双足“一起蹦跳”。这是为什么呢?麻雀后肢细、短,足小且细,单足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太小,支撑性较差;此外麻雀后肢胫骨与跗骨之间的关节角度固定(如图1),无法向前伸直,所以很难完成单足行走的动作。但是双足能继续向后弯曲带来的冲力,使麻雀可以轻松地跳跃。麻雀在地面觅食的风险性较高,这样的蹦跳方式也使得麻雀可以较快起飞,逃离被捕食的危险。为躲避天敌捕食,动物有多种多样的反捕食策略,逃逸是鸟类最常用的反捕食手段。逃逸距离包括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如图2),其中惊飞距离是指捕食者(包括人类)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研究人员测量了分布在北京城区及郊区麻雀的惊飞距离,结果发现二者有较明显差异。这对于鸟类的生存来说是有利的,可以使得它们在城市地区更容易获得食物,同时也减少因频繁逃逸造成的能量消耗。研究动物的逃逸距离在保护生物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能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生态旅游区的景观规划需要考虑到野生动物的逃逸距离,以确保野生动物安全的活动空间。(1)麻雀是雀形目、雀______、麻雀属小型鸟类的统称,我国境内分布广泛。(2)麻雀育雏过程中对禾本科植物(玉米、水稻等)生长是有利的,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与此相关的完整食物链:______。(3)麻雀在地面觅食时,双足不能交替行走,只能采用“双足蹦”的活动方式,原因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4)自然状态下麻雀遇到干扰会惊飞逃逸,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这是一种______行为,但这种行为会受到环境影响。根据文中信息推测,北京城区麻雀的惊飞距离比郊区______(填“远”或“近”)。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反捕食策略是______的结果。14.(2020·北京房山·统考一模)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是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这里分布有约六分之一的中国植物物种,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海芋是雨林中常见的一种巨叶植物,对于很多昆虫来说,是获得能量的重要食源之一、其叶片一旦被咬,储存在茎中的毒就会沿着叶脉输送到创口处,毒杀昆虫,避免叶片被过量取食。有一种聪明的小叶甲——锚阿波萤叶甲,很清楚海芋的秘密,它们会采取“画圆充饥”的策略来获取美食。小叶甲爬到海芋叶背面,以自己的身体做圆规画出一个个直径约3cm的标准圆圈。每个圆圈要精心地画三次。第一次仅仅在叶片表面上划出一条很浅的印痕,这不会引起海芋叶片的“警觉”;第二次画圆,将叶表皮外的角质层割裂;最后一次画圆,把圆圈上的叶脉切断。此时,海芋的毒素很难再通过断开的叶脉传输。这么多形状,为何要选择画圆?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是面积最大的几何图形。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么做能360°全面阻隔从叶脉传来的毒素。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小叶甲与海芋并不仅仅只是敌对的双方,也是“朋友”。两者在长久的斗争中彼此影响,相互制约。更为精明的小叶甲能够躲避海芋毒素生存下来,防御能力更强的海芋被选择出来,从而实现了共同进化。这就是热带雨林,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驱动了各自的演化,表现出自然界的异彩纷呈。(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热带沙漠相比,造成其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_____组成的,雨林中物种丰富,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使这一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能力。(2)小叶甲与海芋间的关系属于_____。根据文中信息判断,对小叶甲“画圆充饥”的过程及结果的理解,不合理的是_____。a、第一次画圆可使海芋的毒素汇聚于圆圈处b、第二次画圆未破坏叶肉细胞c、第三次画圆切断了输导组织d、可获得更多的食物(3)小叶甲与海芋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是_____的结果。

参考答案1.A【分析】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种类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种类越多。【详解】A.从题目提供的化石图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张氏翼鳕化石是有鱼鳍存在的,所以A错误。B.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所以,可以通过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可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B正确。C.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C正确。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所以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过程,D正确。故选A。2.D【分析】鸟类繁殖需要经过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六个过程,其中求偶、交配、产卵三个过程是所有鸟类繁殖都要经历的阶段。【详解】A.鸟类的繁殖行为不一定有筑巢、孵卵和育雏,如杜鹃,A错误。B.鸟类的筑巢行为是先天性行为,由遗传因素决定,B错误。C.鸟类分为雌雄鸟,到了生殖季节,会进行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内受精形成受精卵,由雌鸟产下,C错误。D.鸟类的繁殖行为是一出生就有的,是其本能,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D正确。故选D。3.D【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A.蝽蟓口器上的喙用于刺穿植物坚硬的果皮而获得食物,与呼吸无关,A不符合题意。B.蝽蟓口器上的喙长而锋利,利于刺穿植物坚硬的果皮,B不符合题意。C.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变异使蝽蟓子代的喙具有了不同的特点,C不符合题意。D.古代,蝽蟓的喙既有长而锋利,也有短而不锋利等多种特点,但环境中的食物既有坚硬的果壳,只有喙长而锋利的个体才可以获得食物,产生的后代就多,而其它特点的个体的后代则少,经过环境不断的选择,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喙长而锋利的个体了,D符合题意。故选D。4.D【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恐龙的足迹化石不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状,还提供了有关它的长度和重量的线索,留有足迹的岩石还能帮助确定恐龙生存的环境条件。【详解】A.4幅图中足迹大小不同,可推测出四种恐龙个体大小。BC.4幅图中足迹形状有差异,可推测出四种恐龙肢体结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的形态结构,其运动方式可多样,因此,可能推测出四种恐龙运动方式。D.食物种类难从足迹推测出。故选D。5.B【分析】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详解】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古鲸化石可知鲸是从陆地进化到海里。①罗德侯鲸比巴基斯坦古鲸略晚,更加适应水中的生活,化石证据表明后肢有蹼,与现在的水獭相似。并且,罗德侯鲸很可能更适应海水环境。②龙王鲸成为第一种完全水生的鲸。化石分析表明它们很可能已经演化出了定向的听觉,只是没有今天的鲸那么发达。自此,鲸永远定居海洋。③巴基斯坦古鲸的大小和狼差不多,尾巴细长、四肢瘦长,生活在接近淡水的环境中,代表了陆生偶蹄类向水生鲸类演化的第一步。④现代齿鲸与现代鲸非常相似,它们长着尾巴和短短的脖子,后足也退化为鳍状的附属物,习惯了在海中生活,从此它们就不再上岸来了。综上所述,原始陆生哺乳动物到现代齿鲸的演化历程是:③→①→②→④。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会分析图片总结动物的特征,推断出进化历程。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详解】A.积雪较厚时、灰色不易被敌害发现,灰色是保护色,A正确。B.积雪变薄后,棕色不易被敌害发现,棕色个体更适应环境,B正确。C.灰林鹗出现灰色和棕色个体是可遗传的变异而不是环境引起的变异,C错误。D.积雪厚度变化,自然选择的方向改变,棕色个体更适应环境,D正确。故选C。【点睛】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解题的关键。7.C【分析】长长的口器能吸食花深处的花蜜,而成为大彗星兰的唯一传粉者,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喙天蛾避开了和其他天蛾的竞争。【详解】A.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长喙天蛾长长的口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长长的口器能吸食花深处的花蜜,而成为大彗星兰的唯一传粉者,由于长舌才能取食大彗星兰的花蜜,也使长喙天蛾避开了和其他天蛾的竞争,B正确。C.因为长喙天虫蛾为该植物的唯—传粉者,所以大彗星兰不可以在没有长喙天蛾的地方繁衍后代,C错误。D.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C。【点睛】掌握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8.C【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详解】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而鸟类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导致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能遗传的。已知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则嘴型细长鸟类由于能更好的摄取昆虫,从而能获取到足够的食物,所以容易存活并能大量繁殖后代,而嘴型厚短的鸟类由于不能获取到足够的食物,则更容易死亡,经过一段时间后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由此说明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故选C。【点睛】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9.D【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详解】A.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体内受精使生物受精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A正确。B.无卵壳→有卵壳,卵壳的出现,可以避免生物体内的水分大量蒸发,更适应陆地环境,B正确。C.鳃呼吸→肺呼吸,用肺呼吸,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使生物适应陆地生活,C正确。D.单细胞→多细胞,不能体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如:多细胞生物鱼类,仍然在水中生活,单细胞生物细菌也可以在陆地生活,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和“生物适应环境”等知识点。10.C【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ABC、鮟鱇是长期生活在漆黑深海里的肉食性鱼类,其第一背鳍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钓线,末端膨大能发光,有利于吸引猎物,已经失去游泳功能,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BD正确。C、鮟鱇的第一背鳍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钓线,末端膨大能发光,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C错误。故选C。【点睛】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11.(1)

视网膜

视神经

收缩和舒张

神经(2)

欧洲普通乌贼的色素细胞和神经元数量更多,且单个神经元控制的色素细胞数量少,调控更精准

欧洲普通乌贼(3)自然选择【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2)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详解】(1)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乌贼的变色与体表皮肤中含有色素细胞有关。如图1所示,当眼球中的①视网膜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该信息④视神经传到乌贼的脑做出综合分析,再由神经元支配皮肤中的肌肉,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控制色素细胞的大小从而改变体色。由此可见,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2)①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功能是接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神经元的细胞数目越多。图可知,欧洲普通乌贼的色素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数量多,蜂鸟短尾乌贼的神经细胞和色素细胞少。据图分析欧洲普通乌贼变色能力强的原因可能是欧洲普通乌贼的色素细胞和神经元数量更多,且单个神经元控制的色素细胞数量少,调控更精准。②通过①分析可知,据此推测,欧洲普通乌贼的生活环境的色彩更加丰富。(3)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综上分析可知,乌贼通过改变体色,使自己隐蔽在不同的环境里,有利于避敌和捕食,这种特征从进化角度看,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2.

虫煤

B

子房

叶苦、果实不苦

显性

基因(遗传物质)和环境

叶和果实均不苦的个体容易遭到更多的虫害,不利于其生存和繁殖,因此该性状遗传给后代的概率较低不苦的黄瓜容易被害虫啃食而被淘汰【分析】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异花传粉的花又分虫媒花和风媒花。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体有许多性状明显地表现了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解】(1)黄瓜花有漂亮的颜色和较大的花冠,可以吸引昆虫来传粉,属于虫媒花。观察图1,B花有“小果实”属于雌花。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2)观察图2可知,野生型的特点是:黄瓜叶苦、果实更苦;栽培型黄瓜的特点是:叶苦、果实不苦。(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图3中,F1→F2过程中,亲代苦,子代出现不苦的现象表明,果实有苦味这一性状为显性性状。(4)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体有许多性状明显地表现了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题干中调整各种外界条件因素可以降低黄瓜苦味,体现了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的。(5)在野生黄瓜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叶和果实均不苦的个体更容易遭到更多的虫害,不利于其生存和繁殖,因此该性状遗传给后代的概率较低,不苦的黄瓜容易被害虫啃食而被淘汰。【点睛】牢记虫媒花的特点、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关系以及自然选择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13.(1)科(2)玉米(水稻)→玉米螟(水稻螟)→麻雀→鹰(隼)(3)麻雀后肢细、短,足小且细,单足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太小,支撑性较差;麻雀后肢胫骨与跗骨间的关节角度固定,无法向前伸直,很难完成单足行走的动作等(4)

先天性

自然选择【分析】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详解】(1)麻雀是雀形目、雀科、麻雀属小型鸟类的统称。(2)麻雀育雏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