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概述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概述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概述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概述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概述一轮复习考题特点1.选择题加简答题2.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3.从题材上看,涉及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等;4.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5.从考察的角度来看,涉及词语理解、句子理解、内容理解、情感理解,需借助意象、表现手法、修辞等协助理解。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形象炼字/句语言风格语言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手法思想情感观点态度内容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表现什么理解诗歌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以形象、技巧、情感、整体结构简析为重点。即三赏二评:三赏——赏形象、语言、技巧;二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分布

围绕三方面设置试题:(1)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2)语言、表现技巧。(3)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设题方向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诗歌的意象:指作者用以寄托情感的物象。(识记常见意象的含义)诗歌的语言:炼字妙处、语言风格等;诗歌的表现技巧:主要指修辞手法、描写方式、表现手法等;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诗缘()而作因为景物人事史…写诗言()抒发,表达志政教怀抱政治抱负人的思想、意愿、感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言。”——《毛诗序》“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言志”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先“懂”后“答”古诗词鉴赏规律——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关键我们做诗歌鉴赏题常出现的问题:1、读不懂诗歌——阅读方法

(“读不懂诗歌不做题”)2、不知怎样作答——答题方法(没有规范答题意识,头脑中无术语、模式等)先从整体上(宏观上)读懂诗歌“写什么”(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为何写”(情感、主旨、观点态度)“怎么写”(语言、表现技巧)

我们细读完一首诗歌后,可针对该诗歌追问三个问题,从而初步读懂诗歌:第一课时一.诗歌常识理解二.如何读懂诗歌一.诗歌常识理解P259-2682.诗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①前后内容(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喜韩少府见访唐·胡令能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第一句从“忽”字起笔,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传达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中诗人“笑着荷衣”出门迎接远客来访,呼应了标题中的“喜”。标题中的“喜”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整首诗写出了诗人迎接友人时的喜悦心情。这首诗写当官的韩少府乘驾车马来访,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此诗委婉含蓄,富有生活气息。2.诗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②前后内容(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称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过故友旧居唐.许浑往年公子宅,夜宴乐难忘。高竹动疏翠,早莲飘暗香。珠盘凝宝瑟,绮席递华觞。今日皆何处,闭门春草长。

往年夜宴快乐难忘,“今日”表达了时过境迁、繁华不再之感,由“闭门”可知,“春草长”体现的是冷清萧条。往年公子的住宅里,夜晚宴会的乐趣让人难以忘怀。高高的竹子稀疏的竹叶随风摇动,刚刚开放的莲花飘来阵阵幽香。吃着精美的盘子的食物,凝神听着瑟音,坐在华丽的席子上,喝着美酒。今天它们都在何处,宅门紧闭,只有春草长得很长。景象:通过描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春晚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一种树。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P259景象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展示人物性格。通过人物周边的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身份、个性等。3、推动情节的发展。景物描写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一个过渡,通过对景物状态变化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渲染气氛。通过渲染气氛,烘托特定的氛围,体现人物心情。5、借景抒情。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二)诗词的结构章法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写景(次)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起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总结,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1)“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内容上、结构上、手法上、情感上)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听流人[注]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交代了环境、时、地;(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P260(2)“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作用:(内容上、结构上、手法上、情感上)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斋即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我爱琴只是因为琴弦是正直的,我爱棋只因为棋盘是方正的。我从不利用下棋来计较输赢得失,也不能够清楚记得宫商等五个音阶。年龄越大越被世俗疏远,一次次正道直行,百事受妨碍。虽然有秦棋二物相伴,但是与国家兴亡没有关联。P260(3)“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作用: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注]

①谩:徒然、空自。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分)(1)情感上,这一句既点明了羁旅思乡的题旨。(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片写他乡明丽祥和的村市景象,领起下文个人孤苦处境的叙写,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青玉案曹组秋雨初晴,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山路突然转陡,让人怀疑到了尽头。忽然看见弯曲的水流附近有人家。竹篱茅屋,酒旗沙岸,形成了一簇村市。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凤楼渺远,回首空自望。今晚将会宿在哪座孤馆中呢?秋雁一声长鸣,残月映照半窗。总是离人的眼泪。P260(4)妙“合”主旨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淋漓尽致,感情强烈)暗结:以景结情。(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抒情: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羁旅思乡的情怀。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二.如何读懂诗歌(一)怎样才算读懂诗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如何读懂诗歌1.看标题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P262标题作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牌怀古的地点题材怀古诗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写作缘由写作目的写作方式题材奉和诗常见标题类型类型举例题目蕴含信息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事飘零或登临揽胜、即景抒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青春蹉跎)。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蝉》《菊》《早梅》《孤雁》《柳》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3.以人物为标题《山中寡妇》《卖炭翁》《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1)如果是下层人民: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底层。(2)如果是历史名人:怀念景仰或寄予同情,怀古。(3)如果是朋友同事:关心挂念,勉励祝福。(4)如果是晚辈学生:激励勉励,寄寓希望。4.与节日有关的诗歌标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寒食寄京师诸兄弟》《邯郸冬至夜思家》往往是表现节日风俗、诗人处境、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思考你从下面这些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名称试卷蕴含信息《苦笋》陆游2020全国卷Ⅲ《赠郑炼赴襄阳》杜甫2020新高考卷Ⅰ《赠赵伯鱼(节选)》韩驹2020新高考卷Ⅱ①咏物诗(苦笋,直接事物命名)②表明写作对象(苦笋)③暗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①赠别诗(赠)②写作的缘由(郑炼赴襄阳)③暗示感情基调①赠别诗(赠)②写作的对象(赵伯鱼)③诗歌文体信息(节选)读下面的诗歌题目,回答能读出哪些信息。1.《读史》①交代了写作目的;②启以我们思考怎样读史,怎样评判历代高贤。2.《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①交代写作缘由;②暗示作者情感;③表明诗歌题材。3.《精卫词》①点明所咏对象(精卫);②暗含作者的情感、态度。P263

标题蕴含信息《残春旅舍》①点明了时间(

)②点明了地点(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秋夜纪怀》①点明了时间()②交代了写作目的()《寻南溪常山道隐居》①点明了地点()②交代了人物()③提示了写作对象(

)《望江怨∙送别》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

)②暗示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残春残旅舍秋夜纪怀南溪道人常山道人隐居送别诗怨2.看作者---知人论世

(二)如何读懂诗歌

生活经历、思想性格、风格流派、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知人创作背景与目的、时代背景论世结合诗句,以文为本具体分析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P263知人论世“3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注]

①迮:狭窄。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紧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头上已经满布稀疏白发,回到故乡已整整三年。醉酒后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大宋山河破碎,仕途狭窄;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明天早上我要去被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P264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虽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后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二)如何读懂诗歌3.看注释

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P264考生需要结合注释,读懂诗题诗歌。这是一首奉和之作,必然关涉到二人的友谊。友人“抱病杜门”,不能践约而游春赏景,作者又希望友人的疾病早些康复,再续前约。这样对当下“失期”的遗憾,与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相聚的展望就构成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两个基本点。4.抓意象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意象概念“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二)如何读懂诗歌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意象类别常见意象寄寓含义①送别类意象杨柳、长亭、南浦、美酒、兰舟、关山(月)、鹧鸪鸟等。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思乡类意象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③愁苦类意象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斜阳、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④抒怀类意象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⑤爱情类意象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⑥战争类意象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⑦闲适类意象五柳、东篱、三径、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常见意象归纳举例意象特征辨别忧伤的情调:残缺的形状、暗淡的色彩、阴冷的时节、沉闷压抑的环境;愉悦的心情:圆满的形态、明朗的色彩、温暖的季节、开阔明丽的环境。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注]

①一说作者为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把抒发的情感写得有形有色有温度。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心中愁绪更浓。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P264解析:1.审题。题干有两方面的限定:一是仅对上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而不是全篇的景物描写;二是谈“作用”,只针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而言,而不是面面俱到。2.弄清全词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显然是词中女主人公的“愁”——内心的痛苦——深闺独处的无奈和孤寂。3.将“愁”与上阕的写景联系起来分析,景物的色调,与“愁”的情绪具有一致性,所以,可认为其作用是以哀景抒哀情,奠定了一种“悲愁”的基调。4.梳理思路,先谈具体作用是什么,即亮出观点,再联系具体词句作分析。5.抓典故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处出处的词语。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二)如何读懂诗歌典故类型:1.历史事件2.历史人物3.传说故事4.前人诗文用典的方法:1.明用典故:直接引用典故、用作正面的比喻寄托,达到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2.暗用典故:诗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行文流畅贯通,如若己出。即使不如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3.正用典故: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将典故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含义融为一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4.反用典故: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借以抒发一种与典故相反的思想感情或见解。用典的作用: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4.简洁精练,丰富内涵效果:寓万于一,以少胜多,言简意丰,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借古喻今,情思隽永,含蓄深刻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增强艺术感染力等,有的用典还能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1)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2)《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王

君[唐]李商隐①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注]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和聂仪部明妃曲[明]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毛延寿善画美女,他的画真能通神。他贪图的只是黄金,他只认黄金不认人。王昭君马上弹着琵琶,怨愤地踏上沙漠行程。君不见那汉朝宫廷,长有隔生春的怨魂。北国下雪之后,祁连山上北风凛冽。王昭君骑着马儿,演奏琵琶。她已经完全为曲调所吸引了,仰视青海明月,还以为是汉宫月明。(1)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①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3分)②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3分)①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2分)②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3分)(2)《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6.抓关键字词句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结句和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二)如何读懂诗歌P266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一、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二、隐性词语(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①显性词语:悔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②隐性词语:忽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请找出这首诗歌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6分)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7.看选项

古典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所以说,积极对待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掌握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二)如何读懂诗歌真题研习【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标题作者诗句注释【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P267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B

看选项看标题析注释读正文抓情语通过阅读选项可大致了解此诗的基本内容: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杨巨源作为白居易的好友,此时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劝勉和鼓励。《寄江州白司马》是一首典型的寄托惆怅诗,作者在题目中特别点出被贬之地“江州”、被贬之微官“司马”,引发读者思考作者要“寄”(表达)什么心意。注释①明确点出白居易;注释②③均与白居易被贬之地的佛教有关。白居易晚年信佛,且古代文人士大夫遭遇挫折后常以佛道自慰排遣。首联连声问候: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问是否住得,其实是想说住不得,劝告朋友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颔联写景,隐含着对朋友的安慰;颈联由景及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本诗的情语是尾联,是直抒胸臆的写法,点明了诗歌的主旨。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而为官的白居易是不能总是与之紧紧联系的,因此“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抓关键字眼(显性词语、隐性词语)注意1.明确题型设计①设题“点面结合”,两道小题由易到难,由客观到主观,有一定梯度。“点”上设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面”上设题则重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②问题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记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2.提升综合能力①要读懂诗歌,积累常见的诗歌题材、情感、意象。②能分类识别重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特征、作用。③能正确辨别命题人的不同要求。如“描述”与“概括”的区别,“表达情感”与“表达的情感变化”的区别等。④要规范答题。如分点答题,每部分先总述然后再具体展开;要规范答题用语。⑤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第二课时掌握诗歌十大题材十大诗歌题材一、题(咏)画抒怀诗

二、干谒言志诗(酬和投赠诗)三、咏物言志诗

四、咏史怀古诗五、羁旅思乡诗

六、边塞征战诗七、送别怀人诗

八、山水田园诗九、即事(景)抒怀诗十、哲理思辨诗题画抒怀诗诗歌题材男人志在四方,为理想而奋斗远走他乡女子留家亲友送别闺怨诗送别怀人诗边塞诗征战沙场进京赶考理想受挫酬和投赠诗

归隐田园四处漂泊瞻仰历史赏花看水即事抒情题画写意哲学道理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生活哲理诗一、题(咏)画抒怀诗—试君眼里看多少,咫尺画图千里思什么是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写。诗的内容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或抒发作者的感情。这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③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常见情感①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②对画作技艺的品判。③对画面意境的咏叹。④借画表心志、寄感慨。常见技法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题画竹》郑燮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题画》弘仁片石太古色,虬松千岁姿。相看两不厌,共结岁寒时。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画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1.(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其一无盐丑女,再怎么妆饰描画她都美不起来。梅花骨秀,抹去色彩却更显清秀美丽。梅花自有高贵的本质,纵然白花画成黑色,俗艳的桃李在她面前也只有奴仆的份。其四美人面与梅花融合,更能衬托出梅花的意态。这么巧夺天工的绘画出自画师的生花妙笔。梅花的意态已经足够美丽,不求外表相似。大概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相马时的境界。[教你读诗](1)抓标志:和、水墨梅。(2)读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④“含章”,暗含赞美画作之情。(3)读诗句:“此花风韵更清姝”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C(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B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纵使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C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总体而言,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技艺来写梅花的,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无关。A(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解析:第一首诗赞美梅花虽然被画成黑色,但梅花“清姝”的气质和风韵立现。第二首诗说画师将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拘泥于梅花的外在颜色,尤其“意足不求颜色似”道破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的境界。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2019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C)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翠的山岚又属于哪一郡的山。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现在都收纳于一室(壁)之间了,亦即一画之内。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描述出画中之意。解析:选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关键是对“一窗间”的理解,画显然是不能挂在窗上的,这里所说的“一窗间”,实为“一室间”或“一壁间”之意,这是一种借代的表现方法。这一联的诗意为:从前江山万里的美景(实境),现在都收纳于一室(壁)之间了,亦即一画之内。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①“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回答第一问,要紧扣尾联两句诗的意思来答。

关键要理解诗人对许道宁画和自己的诗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即“画中有诗”,是赞美许道宁的画有诗意;“吟断不相关”,即“诗不能道出画的神韵”,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吟断”指吟诗(之苦),也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吟鞭”来理解,“吟”,特指吟诗、作诗。回答第二问,则要透过第一问中问及的“含意”,推测出诗人的评价。

虽然也是从许画陈诗两个方面来考虑作答,但要深入挖掘。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宋诗。题竹石牧牛(并序)(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宋诗,回答(1)-(2)问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①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②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二、干谒言志诗(酬和投赠诗)—人生贵相知,此意投赠君干谒言志诗(酬和投赠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1)酬和投赠诗的基本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诗人们利用诗歌抒发一己之怀。(2)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标志(1)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2)标题往往有“上”“酬”“和”“投”“赠”“奉呈”“献”“奉赠”等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常用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2.(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D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施舍恩惠。(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②阔。空听潺潺清颍③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注]①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②长淮:即淮河。③颍:颍水,淮河支流。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补充练习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颖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生命像草上秋爽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睡,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一天就会渐渐缺捐。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②阔。空听潺潺清颍③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注]①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②长淮:即淮河。③颍:颍水,淮河支流。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空听潺潺清颍咽”,写词人泛游颍河的见闻感受,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B.“佳人犹唱醉翁词”,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仍被传唱,其为文、为政、为人从中可见一斑。C.“草头秋露流珠滑”,与曹操的《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异曲同工之妙。D.“三五盈盈还二八”,表达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我安慰和旷达胸襟。D(2)词的最后两句看似平易淡泊,实则意蕴丰富。请稍加分析。作者直抒感慨,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末句以景结情,借凄清秋月传递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和叹惋;同时表达了时序更替、生命无常的悲凉和物是人非、知音难觅的孤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霜余已失长淮②阔。空听潺潺清颍③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④波底月。[注]①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②长淮:即淮河。③颍:颍水,淮河支流。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三、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景,亦不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咏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理想追求、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常见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常见意象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常见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常用技法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苦笋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3.(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苦笋陆游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媚妩:美好可亲。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C项,“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因此,“苦笋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C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常见意象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⑤其他:吴钩、《后庭花》。常见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借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历史演变时期内容主题代表人物及作品初唐以史为鉴,咏朝代兴亡以戒当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盛唐热望功名积极进取王维、李白、杜甫《登金陵凤凰台》《蜀相》中唐吊古伤今针砭时弊(水平最高)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晚唐追忆伤怀(尤为发达)李商隐、杜牧《咏史》《过华清宫绝句》宋代借古说今风格慷慨悲壮王安石、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刘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咏史诗】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荆门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荆州的山川过去曾经是帝畿,宋台梁馆残留着依稀的遗迹。古树下马儿嘶鸣呵行人小憩,空城中长满庄稼呵野鸡乱飞。寒风呵,吹落树叶填平宫井,野火呵,烧进荒陵焚毁宝衣。徒使留居北方的词臣庾信呵,在咸阳一天到晚苦苦地思归。【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东)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教你读诗](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2)读注释:①交代写作背景,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介绍作者情况,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②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②[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遭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用典。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荆门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东)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景色旷远苍凉,令人神往。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4.(经典高考题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C项,“令人神往”错误,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晚唐诗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C(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诗人由眼前的“荒郊”“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常见标题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常见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注】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常常在外漂泊流离,习惯了离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孤灯之下,一觉醒来,仿佛刚才睡梦中回到了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见一轮明月,已经斜挂山顶。[教你读诗](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注】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5.(2017·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注]树杪:树梢。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城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明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