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人间烟火朱长伟①烟火是立在生命里的一道风景,是飘在岁月里的一种味道,是活在记忆中的一抹乡愁。从呱呱坠地起,熊熊之火,缕缕炊烟,便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而最先让我认识烟火的便是母亲。儿时,或伏背上,或拥怀中,或立一旁,看着母亲擦燃火柴,火光一闪,瞬间升腾起一股刺鼻的硫磺味,母亲迅速点燃手中的柴禾放入灶中。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飘溢出人间幸福的味道。②记忆中,灶屋低矮窄小,靠墙垒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台,上蹲一口大铁锅,锅上扣有一个用玉米苞叶编织的锅盖,左边配有烧火用的风箱,锅头前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木、炭盆和灰铲等。不大的壁龛内放置着一个小小的煤油灯,灯芯如豆,发出昏暗的光,映照出主人忙碌的身影。黑乎乎的墙壁上张贴着灶王爷像,灶王爷慈眉善目,心存仁爱,护佑着朴实善良的凡俗人家。③在凡尘行走的日子,总是充满烟火气。印象最深的是在春节“哗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下饺子时的情景。母亲一只手托举着上面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排列着饺子的盖垫,另一只手则灵巧、麻利地往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只见它们在母亲的“催促”下,一个个奋不顾身地“跳入”热锅里。母亲边下着饺子,边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而来的热气,以防遮挡住视线。当饺子完全下到锅里,一时间便热闹起来了,饺子们在沸腾的大锅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翻滚着、嬉闹着、追逐着。母亲不敢怠慢,迅速抓起笊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然后盖上锅盖,任凭饺子们在锅里再“调皮”上一阵。④母亲手拿笊篱站在锅灶旁认真候着,等饺子在锅里煮三个滚才能熟。姐姐也没闲着,她与母亲密切配合,左手卖力地拉着“咕哒、咕哒”的风箱,右手不时地往火塘里填充着柴禾,努力把炉火烧旺,让鼓煸起的烈火起劲地烘烤着锅底。干柴燃烧得很彻底,也很壮烈。呼呼响的火苗扭着身子,跳着舞蹈,郑重地完成了它在人间的最后一个仪式后,便化为了灰烬和青烟。青烟最需要安抚和疏导,烟道则是其告别人间的最佳路径。它们多数都能顺从乖巧、井然有序地滚滚涌出,排向天空。但也有少部分青烟自由散漫,随机开了“小差”,从灶口“偷偷溜出”,先是顽皮地钻入烧火人的眼鼻里,然后再在灶屋里四散开来,一边“捣乱”,一边乘机和锅里冒出的热气搅和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烟雾弥漫,能见度低,咳嗽流泪,环境“恶劣”,但我们心中有期盼,嘴上便无怨言。⑤每天的炊烟都是在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啼鸣声中醒来,伸伸懒腰,然后从烟囱里袅袅升起,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在母亲蒸、煮、熬、炒的忙碌中演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至深至纯的烟火气里,弥漫着饭菜的甜香,充满着家庭的温馨,满载着心底的快乐。当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⑥每次摊煎饼,母亲从一旁的盆里舀出一勺玉米糊倒在烧热的鏊子[注]中间,赶紧用煎饼耙子转着圈均匀地摊满鏊子,轻盈飘逸的动作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更像是在用心描绘着美好生活的蓝图。随着“吡吡啦啦”的声响,热气蒸腾起来,飘浮在母亲的脸上。其间要适时续柴,掌好火候,瞬间煎饼的边沿翘起,一张泛着豆香玉米香的酥脆煎饼便从母亲灵巧的手上揭了下来。母亲要把满满的一盆磨糊变成一摞厚厚的煎饼,非个把小时不可。有时遇上逆风,排烟不畅,灶屋内浓烟滚滚,常传出母亲被烟熏的咳嗽声。⑦母亲每次摊完煎饼,便能攒出一个冒着轻烟的大火堆,余烬闪闪烁烁,热度持续良久。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地瓜埋入火堆中进行焖烤,熟时取出,皮焦瓢甜,香气扑鼻,口味胜于煮地瓜,常吃不厌。⑧家里喂着十几只鸡,它们常常溜达到柴垛旁,时不时地从垛上扒拉下些柴禾来,无聊地啄来啄去,大风一吹,刮满院落。母亲每次摊完煎饼,都把掉下来的碎煎饼渣扔给它们吃。鸡们扑扇着翅膀一窝蜂地围过来抢食,狗也撒开腿窜了过来,吓得鸡们扑棱棱惊叫着飞出去老远,狗则伸出红红的长舌头贪婪地独吞着。小时候看母鸡趴窝下蛋是一件乐事,眼瞅着鸡蛋从鸡屁股里亮晃晃地滚落出来,落在身下软和和的麦穰上,我第一时间抓在手里,热乎乎的。几只鸭子也不闲着,当姐姐从水井里打上水来,担着两只水桶颤颤悠悠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将水倒进水瓮,几只鸭子便一拥而上,争先把头扎进了水桶里。⑨有一年遇到了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垛在院子里的柴禾禁不住缠绵雨水的细浇慢涸,变得湿漉漉的。柴禾点不着,冷锅冷灶难见烟火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⑩每当黄昏时,炊烟便迎着余晖在村庄的上空依次袅袅升起,飘出一股股幸福的味道。这时,母亲便开始在锅台旁忙碌了。我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外边疯玩,常常忘记了吃饭。天一擦黑,大街上便响起了母亲们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⑪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注】鏊子:(àozi)烙饼的器具。用金属制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烟火”为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聚拢来是烟火,散开来是人间,通过对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解读来传递对生活的理解,令人回味无穷。B.第二段关于灶王爷的描写,突出灶王爷在凡俗人家心里的慈善形象,也表现了人们的迷信思想。C.通过对烟火、家庭等元素的描绘,构画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使读者能够深入其中,体验生活的真实与美好。D、文章主要描写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从灶火的燃起,到饭菜的烹饪,再到烟火的消散,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乡村生活的气息与温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亲下饺子的动作刻画很有特色,如使用“托举”“吹拂”“抓起”等动词,表现了母亲下饺子动作的娴熟、麻利。B.作品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挖掘与呈现,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生活的韵味与温度,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挚的美学风格。C.“有一年遇到了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一事属于插叙,体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生活的辛酸。D.文章综合使用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展现生活,使文章内容充实,富有感染力。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关于“饮食”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分)9.试探究本文标题“人间烟火”的意蕴(6分)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也表现了人们的迷信思想”错误。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C.“插叙”错误,这部分内容是记忆的一部分,是按正常顺序记叙的,不是插叙。8.【答案】①通过对准备餐食或就餐时的动作描写,如母亲“扯过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涔涔的脸”的神态,母亲摊煎饼时遇逆风被浓烟呛得咳嗽等细节,表现母亲操持全家生活的辛劳与坚韧。②通过对准备餐食或就餐时的氛围描写,表现一家人的和睦温馨生活状况。③一家人的饮食“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写出了平凡人家生活的清苦。(共4分,任选两点进行作答,答出两点给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对准备餐食或就餐时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根据“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而米的热气”“迅速抓起筑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母亲不时地扯过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涔涔的脸”等做饭时的动作描写,“有时遇上逆风,排烟不畅,灶屋内浓烟滚滚,常传出母亲被烟熏的咳嗽声”等细节描写,表现母亲操持全家生活的辛劳与坚韧;根据文中“弥漫着饭菜的甜香,充满着家庭的温馨,满载着心底的快乐”等句子,感受到一家人的和睦温馨生活状况:根据“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写出一家人的饮食,表现出平凡人家生活的清苦。9.【答案】①首先是真实的烟火:灶台的柴火与蒸汽,烟囱里的炊烟:(2分)②其次是农村日常生活:下饺子、摊煎饼、烤地瓜等:(2分)③最后是作者内心的“烟火气”,对故乡和母亲的怀恋。(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文分别写了现实中真实的烟火、农村日常生活、作者内心的“烟火气”三个主要内容。文段中“熊熊之火,缕缕炊烟”“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禾”“热气腾腾的大锅”“烟雾弥漫”“从烟囱里袅袅升起”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烟火:文段中“摊煎饼、烤地瓜”“煮饺子”“捡拾鸡蛋”“村庄里的炊烟和母亲吆喝”等等,描写的都是儿时农村日常的生活;“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等是作者是回忆与感受,是心中永不灭的烟火气。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边城(节选)沈从文(甲)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做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①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乙)这一对难兄难弟原来同时爱上了那个撑渡船的外孙女。那天那哥哥同弟弟在河上游一个造船的地方,看他家中那一只新船,在新船旁把一切心事全告给了弟弟,且附带说明,这点念头还是两年前植下根基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两人从造船处沿了河岸又走到王乡绅新碾坊去,那大哥就说:“二老,你运气倒好,作了王团总女婿,有座碾坊。我呢,若把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来划渡船了,我欢喜这个事情。”那二老仍然默默的听着,把手中拿的一把弯月形镰刀随意斫削路旁的草木。到了碾坊时,却站住了向他哥哥说:“大老,你信不信这女子心上早已有了个人?”“我不信。”“大老,你信不信这碾坊将来归我?”“我不信。”两人于是进了碾坊。二老又说:“你不必——大老,我再问你,假若我不想得到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那大哥听来真着了一惊,望了一下坐在碾盘横轴上的傩送二老,知道二老不是说谎,于是站近了一点,伸手在二老肩上拍打了一下,且想把二老拉下来。他明白了这件事,他笑了。他说:“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二老把眼睛望着他的哥哥,很诚实的说:“大老,相信我,这是真事。我早就那么打算到了。家中不答应,那边若答应了,我当真预备去弄渡船的!——你告我,你呢?”“爸爸已听了我的话,为我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大老说到这个求亲手续时,好像知道二老要笑他,又解释要保山去的用意,只是“因为老的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就走了车路”。“结果呢?”“得不到什么结果。老的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马路呢?”“马路呢,那老的说若走马路,我得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把翠翠心唱软,翠翠就归我了。”“这并不是个坏主张!”“是呀,一个结巴人话说不出还唱得出。可是这件事轮不到我了,我不是竹雀,不会唱歌。”“那你打算怎么样?”“我想告那老的,要他说句实在话。只一句话。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成呢,便是要我撑渡船,我也答应了他。”“唱歌呢?”“二老,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赶快去吧,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②二老看到哥哥那种样子,也沉默不语了。不久,二老想出了个主意,就是两兄弟月夜里同过碧溪岨去唱歌,莫让人知道是弟兄两个,两人轮流唱下去,谁得到回答,谁便继续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办可说是极公平了。大老把弟弟提议想想,作了一个苦笑。“娘的,自己不是竹雀,还请老弟做竹雀?好,就是这样子,我们各人轮流唱,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树林子里的猫头鹰,声音不动听,要老婆时也仍然是自己叫下去,不请人帮忙的!”两人便决定了从当夜起始,来作这种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那天晚上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其父母的故事及他们的对歌之事),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吐子作伞。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的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大老望着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的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会唱歌的竹雀吧。”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他的意思。大老从一个吊脚楼甬道走下河去了,老船夫也跟着下去。到了河边,见那只新船正在装货,许多油篓子搁在河岸边。一个水手正在用茅草扎成长束,备作船舷上挡浪用的茅把。老船夫问那个水手谁押船。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老船夫搓着手说:“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见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鱼网。(节选自《边城》,有删改)6.下列对乙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开始于新船,也结束于新船,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构思巧妙;而且,新船的设置也使大老“竞争”失败后马上“驾船”外出这一情节更加合理。B.首句交代大老二老爱上翠翠的事实,为后文兄弟俩的矛盾冲突做了铺垫;末句则以老船夫望见二老在“整理鱼网”以回应大老的话,表达含蓄且别有情趣。C.老船夫反话正说称大老是个“狡猾东西”,但大老的反应让他意外,他最后“搓着手”肯定大老“走马路”是有希望的,但也表现了他的不安与担心。D.节选部分的人物对话,紧贴着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带有比较鲜明的湘西的地方特点,如“走车路”“走马路”,就形象地写出了娶亲的两种不同途径。7.根据大老与二老的对话及语境,下列对大老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老把“一切心事都告了弟弟”,还对二老说自己“事情弄好了的话”,就要去“划渡船”,而且“喜欢这个事情”,表现出大老的坦诚实在、重情轻利。B.在证实二老也喜欢翠翠后,大老说“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还说“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可见大老的心胸宽广,也可见他对二老的理解。C.大老对二老说,老船夫在翠翠这个问题上“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实际上在他看来“成”与“不成”“只一句话”,可见他对这门亲事也并不是很重视。D.面对二老要替他唱歌的提议,大老“苦笑”后表示“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从“也”和“吧”两字当中,可以看出大老的自尊和无奈。8.根据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翠翠和二老当时复杂的心理。(4分)①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②二老看到哥哥那种样子,也沉默不语了。9.同是写梦,文中画波浪线的两段叙述有何差异?请简要分析。(6分)6.C“反话正说”不对,称大老为“狡猾东西”,其实是肯定大老能作出车路走不成走马路的改变,内心是欢喜的,所以应该是“正话反说”。7.C“可见他对这门亲事也并不是很重视”理解错误。8.(4分)①翠翠:一方面情窦初开,为偷偷喜欢上了二老而心怀忐忑,另一方面却为如何让爷爷知道或不让爷爷知道(怎么办)而烦恼。②二老:一方面为大老对自己的包容而心有歉意;另一方面也因未能想到两全其美之计而苦恼。评分说明:每点2分,不需要分析,只要“指出”结果即可。9.(6分)①叙述角度差异:第一处为“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介绍相关情节;第二处转化为“有限视角”,由翠翠以第一人称的言语直接展现叙述内容。②叙述内容差异:第一处重在介绍翠翠做梦及梦见摘虎耳草的原因;第二处重在写翠翠的心理感受及该送谁虎耳草的迷惘。③叙述语言的差异:第一处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翠翠梦中采摘虎耳草的过程,表述生动,描写具象,具有梦境的朦胧诗意的氛围。第二处以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的角度展开,叙述翠翠欣喜和迷惘的心情,表述口语化,语言欢快活泼。评分标准:每点2分,需结合内容分析。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浙江省金华一中、温州中学等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灯怨【德】哈克伦德尔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是好朋友;像她们那样的朋友,在现在这个被败坏了的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宫廷顾问夫人吃不惯酱汁烧鳕鱼,国务顾问夫人也就把这种烧法的鱼给恨透了。在不穿绿色衣服这一点上,两人也达成默契。在个性方面,宫廷顾问夫人比国务顾问夫人要高傲一点,原因是她认为自己的头衔联系着“宫廷”二字要高贵一些;国务顾问夫人废了许多口舌,才打消了她这个想法。“亲爱的宫廷顾问夫人,”她说,“如果您愿意查一下等级册,那就会看见咱俩都同属第七等哩。”“可是,”宫廷顾问夫人打断她,“您千万别忘了,在第七等里,宫廷顾问紧接着御医,然后排着矿务总监、盐务总监,之后才轮到国务顾问呐。”国务顾问夫人指出:宫廷顾问不过是个空的头衔,几乎没有在宫中议过事,相反,自己的丈夫经常在首相府里出主意。这样的争论成了危险的暗礁,幸好后来给平安地绕了过去,她们和好如初,又肩并肩地航行在日常生活的平静水面上了。她们两家住在同一层楼,用餐的房间当中只隔着一堵薄薄的墙。中午,国务顾问夫人用餐刀敲敲墙壁,朝隔壁喊:“祝您胃口好!”隔壁便传来闷声闷气的回答:“谢谢,您胃口怎样?”在皇家宫廷剧院里,两位夫人合订了一个包厢,一块儿欣赏美妙的演出,情投意合,正应了《荒野之子》一剧中的台词:“两个灵魂——一种思念,两颗心脏——一起跳动。”然而,刁恶的命运却极力要在麦田中播下莠草。在快散戏之前,在皇家宫廷剧院大门外,仿佛是在一个温暖的五月之夜,一座充满馥郁之气的大森林中,只见从四面八方都有萤火虫飘飘而来。皇宫广场上到处是灯光,都急急忙忙向着剧院而来。这是接太太们的侍女们打的普通的灯笼。第八等的灯笼,属于内廷文书的太太们使用,体积小,正方形,白铁皮造,内点油蜡烛一根。第七等的灯笼,属于宫廷顾问、国务顾问、林务总监的太太们使用,个儿大一些,也长一些,仍为白铁皮造,点蜡烛一根。第六等的灯笼,比上面的大得多,枢密顾问的太太们使用,黄铜造,点硬脂烛两根。第五等的灯笼,主人秘书、使馆参赞的太太使用,大得无以复加,也是黄铜造,点蜡烛两根。第四等和第三等,不再打灯笼照路;而是通常派来一名男仆,充作大臣夫人的守护神。第二等和第一等,也就是殿下们,他们要么根本不上剧场,要么就使用自备的华丽马车和轻便马车。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通常都是搭伴回家,所以便有两盏灯用,一前一后,别有一番风味。谁知命运作祟,让国务顾问在一次拍卖会上贱价买进一盏灯,一盏显然属于第六等级使用的灯。要是国务顾问识相,他就应从拍卖人的惊愕和在场的各位太太正当的不满中,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然而,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灯带回家里,便被侍女擦得亮锃锃的。啊,友谊的墓碑,惹祸的灯笼!戏散场了,两位夫人漫步回家。前面,由宫廷顾问家的侍女莉克打着第七等的灯笼开路。在她们身后,跟着国务顾问家的贝贝拉,手提新买的那盏灯。宫廷顾问夫人突然心血来潮,在皇宫广场中央停住脚步,提醒她的朋友欣赏美丽的夜色。“真是一个迷人的晚上!”“是啊,从那园林中传来的,敢情是夜莺的啼叫吧!”“不错,还有在剧场的屋顶上,那月光照耀下的少女像有多美啊!还有……嗯——贝贝拉,你那是什么灯?”“宫廷顾问夫人,这是国务顾问夫人的灯。”“国务——顾问——夫人的——灯?”“对啦,我真忘记了告诉您,我的丈夫最近在一次拍卖会上买了这盏灯。”宫廷顾问夫人的神圣感情受到了伤害,她的心一下子痉挛了。她那为泪水模糊了的目光,先停在自己小小的、白铁皮造的、仅有一根蜡烛的灯上,随后瞅了瞅那盏第六等的大灯一眼,最后可怕地瞪了瞪国务顾问夫人,便闷声不响地朝黑夜里冲去。国务顾问夫人摇着头,没有料到宫廷夫人会有此一举,也自己走自己的路,径直回家去了。贝贝拉还有事必须出去一趟,竟随手把灯放在楼梯口上,自个儿摸黑上街去了。一会儿,宫廷顾问夫人也回到家,情绪已经差不多冷静下来。她推开了房门,那个倒霉的灯笼,正蹲在过道的楼梯口上,发出明亮的光,好像想说:喂,瞧瞧咱呐,宫廷顾问夫人,瞧瞧咱这两根硬脂烛,嘿嘿,第六等哩!宫廷顾问夫人感到眼前发花,那个灯笼几乎占据了整个楼梯,不幸的妇人没法不碰着它,灯滚下楼梯,四面玻璃都摔碎了,烛全灭了。灯笼破碎了,友谊的桥梁也断裂了!两位夫人气鼓鼓地睡去,一整夜都在做梦,都在梦着第六等级,以及那个刑事豁免权。第二天一早,国务顾问夫人就去买了顶绿色的帽子,宫廷顾问夫人买了条绿色的披巾。宫廷顾问和国务顾问都大为诧异,怎么下一礼拜竟一连吃了三次酱汁烧鳕鱼。剧院的票打折出让了,吃中饭的时候也听不见敲墙壁的声音。到了下一季度,两家都搬走了。一些年过去了,正巧在一八四九年一月十七日那天,两位夫人又相逢在皇宫广场上。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使她们的腰背都伛偻了,她们泪眼汪汪,言归于好,互相拥抱;嘴里一边念叨着德国宪法第七条的规定——取消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选自《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杨武能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宫廷顾问夫人更加高傲的个性源于等级制度中的第七等级还有更加细小具体的等级划分。B.作者没有给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取姓名,这有助于体现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C.“她的心一下子痉挛了”,表现了等级被僭越、友谊遭背叛的宫廷顾问夫人内心的痛苦。D.“不幸的妇人没法不碰着它”说明等级制度激发了宫廷顾问夫人强烈的虚荣心和嫉妒心。7.关于文中描述不同等级灯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家宫廷剧院门前的灯笼可以被看作是从第八等级开始的等级制度的详细图解。B.作者从使用者身份、灯笼大小、制作材料、蜡烛数的角度写出灯笼的不同等级。C.作者先写八到五等这些有形的灯笼,再写无形的灯笼,虚实结合,突出等级差异。D.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灯笼,充分揭示了两位夫人产生“灯怨”、友谊破裂的根源。8.文中三个画线句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4分)9.小说最后一段,写了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因“灯”生怨之后,又因革命废除等级而重归于好。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6分)6.A(两位夫人同属第七等级,无更细小划分。“头衔里联系着‘宫廷’二字,要高贵一些”和“排序先后”只是宫廷顾问夫人的想法,而且她最后“打消了这个想法”)7.C(一到四等并不用灯笼来区别,“无形的灯笼”是过度解读,且均为实写,“虚实结合”错)8.①独句成段,过渡自然。②作者评说,表达看法和感情。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评分标准】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共4分。9.①使情节再起波澜,引人入胜;(1分)同时照应开头两位夫人“和好如初”。(1分)②“因灯生怨”与“重归于好”两相对照,突出两位夫人追求等级特权的思想(1分)和能互相迁就的性格。(1分)③揭示等级制度影响(或决定)友谊的道理,(1分)也暗示着革命取消等级制度,更易使人们消除隔阂,(1分)丰富了主题。【评分标准】答对1点得2分,共6分。浙江省衢州温州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①梁晓声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人们叫它“鬼沼”。我到北大荒后,听了许多关于“鬼沼”的传说: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的深夜,荒原在静谧的黑暗中沉睡的时候,可以看见那里有绿荧荧的忽闪的“鬼火”飘动,可以听到当年被“鬼沼”吞陷的熊的巨吼、猎人求救的枪声和其他不幸遇难者们绝望悲惨的哀呼……鄂伦春人把那万顷沃土叫做“满盖荒原”。“满盖”是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恐怖的“鬼沼”!神秘的“满盖荒原”!我到北大荒的第三年冬季,我们连队由十几个知识青年组成了一支垦荒先遣小队,向那里进发了!我们这个连队,由于当初选点错误,耕地有限,低洼,麦收时一碰上雨季,收割机就陷在麦地里,像一只只瘫痪的大蛤蟆,无法作业。因此,连年歉收。那一年更惨,连种子都没有收回来。团里决定解散我们这个连队。全连二百多朝夕相处的知识青年,将被分插到各个兄弟连队去。这意味着,我们不但不能向国家贡献粮食,而且也养活不了自己了!我们刚到北大荒三年呀!许多人还要在战天斗地中大有作为呢!屯垦戍边的信念还没有动摇呢!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热情还没有泯灭呢!还有什么能比团里这个决定更令我们感到耻辱?!许多人听老连长羞惭地宣布了决定后,当场哭了。副指导员李晓燕,首先站起来激烈地坚决地反对接受这个耻辱的“解散令”。她说:“连队绝不能解散!我们可以去开垦‘满盖荒原’!我们离它最近,早就应该想到开垦它了!我们要把连队重新建设在那里!要在‘满盖荒原’上留下第一行垦荒者的足迹!要向团里提出保证,当年开荒!当年打粮!第二年建新点!我们立军令状!”我们听惯了甚至听厌了副指导员在任何场面说出的豪言壮语。可她说出的这番话,是怎样地激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啊!我觉得那是她说出的最豪迈最有力量的话!许多人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团里收回了已经下达的决定,接受了我们的军令状。几天之后,我们连队的两台最新的五十四马力的拖拉机,披红戴花,拽着赶制的木爬犁,在全连人的列队送行下,驶向茫茫雪原。希望、信赖、寄托、无言的叮嘱,从一双双默默注视着我们的眼睛里表达出来。我们每一个垦荒队员都从这些眼睛里体验到了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都哭了。哦!我们这些年轻人!第一辆爬犁装载着粮食和行李。第二辆爬犁上搭着帐篷。我们十几个垦荒队员,一个紧挨一个地挤在帐篷里。我坐在扣着的破脸盆上,用膝盖夹着一本翻开的《虹南作战史》。我猜想,它是我们这一行人唯一的精神食粮。对面坐着副指导员李晓燕,我瞧着她,心中不禁又一次暗问自己:我为什么会爱她?她身上究竟具有什么吸引我的魅力?是因为她美么?不错,她美。她是个上海姑娘,有一张清秀妩媚的脸,她的身材也很优美,修长,苗条,亭亭玉立。据说她是上海芭蕾舞学校小班的尖子学员,许多部队文工团和地方文艺单位争着招收过她,她都拒绝了,却自愿报名来到北大荒。我见过、接触过、结识过的容貌美丽的姑娘,绝不仅只她一个。我不是那么容易被姑娘们的外表美所迷惑、所倾倒、所动心的人。越是在美丽的姑娘们面前,我越会表现出一种孤傲的清高来。我的座右铭是:绝不轻率地做爱情的俘虏。那么,是不是她那严肃庄重的性格引起了我的好感呢?也不。我更喜欢性格热情爽朗的姑娘,我甚至认为她那种严肃和庄重是做作的虚伪的,我曾因此而极端地轻蔑过她。她一到北大荒就立下了誓言,为了自觉考验自己扎根边疆的坚定性,三年之内不探家。她对全连女青年提出倡议:不照镜子、不抹香脂、不穿花衣服。她的倡议得到了一致的响应,是否真诚,大可怀疑。据女青年们透露,她经常深为自己的脸那么白嫩而苦恼,夏天里,曾偷偷地跑到小河边,独自躺在僻静的河滩曝晒过,但却只能使她的脸色白里透红,而不能进一步红里透黑。因此她故意在穿着方面比所有的姑娘更男性化,以弥补在“晒黑了皮肤才能炼红了心”这一“接受再教育”标准上的先天不足。她还有意干和男青年们同样劳累的活儿,想使自己的体形改造得更符合“劳动者的美”。遗憾的是成效甚微,三年来虽然健壮了些,还是那么修长、那么苗条、那么亭亭玉立,像一株挺拔的小白桦。她果真三年没有探家。第一年里她当上了排长,第二年里她入了党,第三年里她当上了我们的副指导员,成了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就在第三年的夏季,团里任命她为副指导员不久后的一天傍晚,我支着自制的简易画夹在河边写生,忽然听到小河上游有人在轻轻地唱歌:九九那个艳阳天那哎嗨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小河边……这首歌当时是列入“黄色歌曲”一类,绝对禁止唱的。是哪一个姑娘在唱呢?她也太忘情太大意了!如果让我们的副指导员听到,少不了又要开展一场“思想意识领域内的斗争”。然而她唱得多好听呵!嗓音那么甜、那么圆润、那么婉转。我完全是出于好奇心,收起画夹,悄悄地顺着河沿朝上游寻声觅去。在一株歪脖子老柳树下,在一丛蒿草的掩蔽处,隔着小河我瞧见了唱歌的姑娘,竟是我们副指导员!她坐在河边一块光滑的大青石上,两只赤脚探入水中,裤筒卷在膝盖以上,裸露着一段洁白的小腿。她正在洗衣服,那好听的甜而圆润的歌声,就是她一边洗衣服一边唱出来的:九九那个艳阳天那哎嗨哟,十八岁的哥哥惦记着小英莲……我,痴痴地隔岸望着她,完全呆住了。……【注】①本文节选自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开头部分,略作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讲述了一群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屯垦失败后决定向令人恐怖的“满盖荒原”进发的故事,展现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垦荒集体形象。B.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亲历者,是垦荒队的重要一员,让“我”来讲述,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C.小说写“我”在帐篷车里坐的是破脸盆,膝盖里夹一本《虹南作战史》,突出了垦荒队物质生活的匮乏与精神生活的丰富。D.副指导员李晓燕曾是上海芭蕾舞学校的尖子学员,却来到北大荒垦荒,表现出个人在国家号召与社会需要面前的高尚觉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主旨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极力渲染“鬼沼”的恐怖,为下文讲述大城市来的知识青年们英勇无畏、艰苦创业的垦荒故事作了铺垫。B.“希望、信赖⋯⋯从一双双默默注视着我们的眼睛里表达出来。”小说用一个细节描写表现出知识青年间的深厚情谊。C.小说刻画副指导员李晓燕时,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其形象生动而饱满。D.小说塑造了以副指导员李晓燕为代表的一代知识青年群像,歌颂他们热爱祖国,远离家乡投身屯垦戍边的艰苦奋斗精神。8.小说中的“我”对副指导员李晓燕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节选部分的末尾写副指导员唱“黄色歌曲”,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C【解析】“精神生活的丰富”错,后文“我猜想,它是我们这一行人唯一的精神食粮”可看出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丰富。7.C【解析】文中对副指导员李晓燕没有心理描写。8.“我”对副指导员李晓燕的情感,经历了轻蔑、怀疑、佩服、爱慕(一点1分)等复杂的变化过程。9.①引起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冲突,让故事情节起波澜,也增添了小说的趣味。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她作为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除了刚强干练,也有温柔文艺的一面。③使故事更真实,作为从小在上海这一大都市成长起来的艺术青年,热爱音乐、向往爱情很正常,符合人性。④舒缓了小说叙述节奏,由寒冷、压抑的寒冬和疲倦的征程切换到温暖、明媚的夏天,活跃了气氛。(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浙江省杭州市浙里特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像是影子,像是其他李浩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臂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炕沿上的影子——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匪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埋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叮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