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_第1页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_第2页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_第3页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_第4页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战国策》

2.乐府

3.永明体

4.古文运动

5.“永嘉四灵”

6.《儒林外史》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2.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风格的不同之处。

3.写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4.简述《水浒传》在结构上的特征。

三、论述题(注意:文艺学专业考生选做第2小题,其它专业考生选做

第1小题。50分)

1.论述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内容与艺术特征。

2.结合作品,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战国策》

答:《战国策》是由刘向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的古代典籍。记事年代起于战

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战国时期国别史和汉民族历史散

文集。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

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

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乐府

答:乐府本是上古时期的音乐行政机关,后逐渐演变成为汉民族一种诗

歌形式的称谓。秦设乐府管理音乐,汉承秦制,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

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

及演奏等。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

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

等,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

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木兰

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

3.永明体

答:“永明体”亦称“新体诗”,以讲究声律和对偶为主要特征,是中国古

代的诗歌体式之一。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

称“永明体”。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

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

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家和作品如沈约的《登玄畅楼》、《悼亡》,谢

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

4.古文运动

答: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

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

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

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

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

明道。

5.“永嘉四灵”

答:“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

卷。四人皆出叶适门下,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灵”字,故叶适将他们合

称为“四灵”,并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或为布衣,或任

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

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

唱酬赠答。他们的诗集都取名于书斋名,他们的创作局限于书斋之中。

宋末方回批评“四灵”说:“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

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

6.《儒林外史》

答:《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56回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

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该

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

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

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

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

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

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

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答: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

《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

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

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老子》,该

阶段的特点是以语录体为主。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

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

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

的基本特征。

(2)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该阶段的

特点是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

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庄子》的说理则不

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庄子》中的许多

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不是整篇采用问答式的对

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

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

说理文。

(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其特点

是形成了典型的说理散文。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

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

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2.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风格的不同之处。

答: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

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

同的情调与风格。

(1)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得益于江南特有的幽美环境,使得南方民歌往往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

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

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

民的生活风习。

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这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如

《木兰诗》中塑造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便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产

物。而北方人民的游牧生活,同样会反映在民歌之中,如《敕勒歌》所

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的形象,便是北方游牧区所独有的风景。

3.写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简述《水浒传》在结构上的特征。

答:《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上半部是以人为单

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钩锁,层层推进。

(1)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

来。

在七十一回之前,小说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将其上梁

山前的业绩基本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组人

物则退居次要的地位。

(2)以时间为顺序。

七十一回之后,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

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穿始终。

(3)《水浒传》的艺术结构,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

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它形成一个整体,

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前半部的连环列传体的结构

形式,固然留有组织改造原有民间故事的痕迹,但也有利于集中笔墨、

淋漓酣畅地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豪杰。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宋

江、武松等一些英雄之所以能“千古若活”,与此不无关系。

(4)后半部,情节显得松散、拖沓,多有雷同、失真之处。

在后半部,作者没能生动地揭示水浒英雄的悲剧精神,正如明代批评家

叶昼所说:“文字至此,都是强弩之末了,妙处还在前半截。”金圣叹将

七十一回以后内容截去,也正是从此出发的。

三、论述题(注意:文艺学专业考生选做第2小题,其它专业考生选做

第1小题。50分)

1.论述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内容与艺术特征。

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

城)探望妻儿时所作。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

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

制。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

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

作品。

(1)内容

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

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整首诗大致可分为三大段。

①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

语的自然圆转。该段以自嘲起句,说自己之所以不怕嘲笑而要出来济世

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生逢开明之世,应当上报明君,下济黎民。

②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叙述自己路途中的所见所

闻,满怀悲愤。

③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讲到自己回家的具体经历,以及到家

后发现自己小儿子已经饿死的残酷现实,并由此联想到比自己更惨的其

他百姓的生活。

(2)艺术特征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

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诗的叙事手法起源甚早,但大量使用叙述

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

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即体现了这种特

点。

①感情一句一转,层层递进。

如第一段中,“老大意转拙”到“居然成濩落”,是一层意思,诗人自嘲中

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口气是非

常坚决的。杜甫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

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

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

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

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②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

写的。

如第二段中将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与普通百姓的贫困生活相比较,表达

出一种十分愤怒的情绪。“彤庭”四句,沉痛至极。一丝一缕本出于女工

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

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就等于白扔

了。然而王公大臣却都是如此,诗人心中根本不能平静。“臣如忽至

理,君岂弃此物”,句中“如”、“岂”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

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

伙,国事的危险如同千钧一发,仁人的心应该是会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闻”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不

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也不会比他们好一些,或者还

要更加厉害。诗人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这应当是指

杨国忠之流。“中堂”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暗指虢

国夫人、杨玉环,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玄宗只隔一层薄纸

了。

③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

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

氛围、某种境界。

如第三段杜甫叙述自己小儿子被饿死一事,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

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

的。“吾宁舍一哀”,更是道出一位父亲的内心悲痛。杜甫在这里没有使

用大量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心情,但仅这一问,就流露出无限的伤心断肠

之中。杜甫的可贵在于,他不仅仅只停留在自己的悲惨遭遇上,他以儒

家推己及人的情怀,由自己想到了其他百姓,由此生出对其他百姓的担

心,使得诗歌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篇末以“忧端齐终

南,澒洞不可掇”一句,更是将这样一种感情延伸到无限之中,使得悲

伤的氛围久久的萦绕。

2.结合作品,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答: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

(1)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

的内心世界。

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

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而“守着窗

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动作细节,也典型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

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2)李清照词的语言独具特色。

①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

亮,风韵天然。

如“绿肥红瘦”(《如梦令》),“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宠柳娇

花”(《念奴娇》),“柳眼梅腮”(《蝶恋花》)等,都是“人工天巧,可称绝

唱”(王士稹《花草蒙拾》)。而《声声慢》开头连用l4个叠字,从动作、

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

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

②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

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八字,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

收到丈夫的来信,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耐,相思

之情又袭上心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短

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

又巧妙自然。

③其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李清照赞美桂花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

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这既是李清照的审美理想,也可视

作其审美境界的艺术写照。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如《醉花阴》、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孤雁儿》等,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

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

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

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

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

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

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诗经》

2.建安风骨

3.元白诗派

4.“一祖三宗”

5.科范

6.梅村体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庄子》的艺术特色。

2.简述谢灵运在山水诗发展上的贡献及其不足。

3.写出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4.简述《牡丹亭》的主要情节。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杜甫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

2.论述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作用和贡献。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诗经》

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

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

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

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

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

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

诗歌的光辉起点。

2.建安风骨

答: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建安文学

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

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

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

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

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

诗风的一面旗帜。

3.元白诗派

答:中唐以元稹、自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

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他

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

律技巧的纯熟。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

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4.“一祖三宗”

答:一祖三宗是指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一祖”指杜

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

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这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

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

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5.科范

答:科范,即科介,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

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北杂剧多用“科”,即“科泛”、“科泛”或“科

范”之简称,如笑科、打科、见科、庙倒科等。南戏、传奇多用“介”,

如坐介,笑介、见介、鸡鸣介、犬吠介等。“科”、“介”义同。

6.梅村体

答:“梅村体”指明清之际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叙事

诗。其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

亡,具“诗史”风格。艺术上,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自成特

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圆圆曲》

是“梅村体”代表作,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庄子》的艺术特色。

答:《庄子》是先秦说理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名篇,其艺术特色主要

有: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

广”(《天下》)。

①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

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三

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谬悠

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

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②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

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③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

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

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①《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

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

世界来象征暗示。

②《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

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③《庄子》诡奇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

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寓

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形象恢诡的论辩

①《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

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

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②《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

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

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等篇。

(4)富有诗意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

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且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

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

陈,又有诗的节奏。

2.简述谢灵运在山水诗发展上的贡献及其不足。

答:贡献:

(1)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

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他尽

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

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2)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

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

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3)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

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

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

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

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

意义。

不足:

(1)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二体的境界。同

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

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2)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

其词,非疏莫通其义”。

3.写出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

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

蓬。

4.简述《牡丹亭》的主要情节。

答: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

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

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

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

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

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

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

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

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

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

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

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

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

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

属。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杜甫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

答: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杜甫是衔接

从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

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他的诗歌是安史

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

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

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1)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

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屈原与杜甫当然

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时却同样至诚。在杜甫的诗

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

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这些当然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

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所自。

(2)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兼有各种风格。

①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

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来自乐

府传统;而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

②在诗的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叙述夹议论,

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

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

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而最重

要的,是他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

叙事的技巧里。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

③从语言或意象七说,杜甫与前辈诗人也有着各种联系。他主张转益多

师,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就为

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

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

响;韩愈、孟郊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在晚唐发展

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

技法。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

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

响。

2.论述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作用和贡献。

答: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天下所仰

慕。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他以这双重身份入主文

坛,团结同道,汲引后进,对北宋诗文革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贡献。

(1)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

的。

①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②欧阳修文道并重,又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a.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

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

的地位。

b.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等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

文的奇险深奥等某些缺陷,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

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

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①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充满着政治激情,

有些则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

考。

②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它们都有很强的感情色

彩,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

③欧阳修的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

乐由衷,情文并至。

(3)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

样,各得其宜。除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

①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

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

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

力。他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

(4)他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

格。

(5)欧阳修主张诗歌当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有以社会现实为题材

的作品,也有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

的吟咏等作品。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

诗,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

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

了流丽婉转的风格。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风、雅、颂

2.《古诗十九首》

3.陶渊明

4.韩孟诗派

5.西昆体

6.四大南戏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2.简述《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3.如何评价唐代的古文运动。

4.《红楼梦》的版本有哪两个系统?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2.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风、雅、颂

答:《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

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

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

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

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

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2.《古诗十九首》

答:《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

志。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家的哲学意境。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

《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

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

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

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

情感和思绪,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

品》赞颂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3.陶渊明

答: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

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

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

派。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4.韩孟诗派

答:“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

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

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

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

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

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

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5.西昆体

答: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是因以杨亿为首

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西昆酬唱集》而

得名。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该派是晚唐五代诗

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

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

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

较贫乏的,诗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6.四大南戏

答: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

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

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

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答: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

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

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

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

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

映。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都是平

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两汉乐府诗在表现平民

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

严重创伤。尤其可贵的是,诗的作者对于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平民百

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是以恻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同是收录

在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都是

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

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汉代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

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

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

泼辣,毫不掩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等。

(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

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

望表现得特别充分,如《蒿里》、《战城南》等。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

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

神灵的沟通上。有时写人进入神的世界,如郊祀歌《日出入》、杂曲歌

辞中的《艳歌》等;有时还写神界的精灵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

同一世界,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二诗的神灵都是来自天上;

两汉乐府诗是通过人的神仙化、神仙的世俗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

想。

2.简述《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答:(1)《西洲曲》这首民歌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

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

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

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2)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

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

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馀味无穷。所以沈德

潜说此诗:“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这首诗是南

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3)作为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作品,《西洲曲》的语言清新

浅近,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风格清丽缠绵,一定程

度上代表了南朝民歌的语言特色。

3.如何评价唐代的古文运动。

答: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

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

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

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

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1)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等先后提出宗

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创作,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

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

品。他们主张“文以明道”,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

而博采前人遗产。同时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

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韩愈论文也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2)古文运动的健将们大量使用“古文”、“文章”之类词语,将经、

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统统包罗在内,并在理论

上予以倡导,这一观念蕴含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

(3)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

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之后的

大散文家,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

写的文风。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

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

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4.《红楼梦》的版本有哪两个系统?

答:(1)《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

头记》。这些传抄本,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因此习

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历年来不断有所

发现,至今已有十多种。

(2)《红楼梦》全书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乾隆

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

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第二

年,程高二人又对甲本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

排印,通称“程乙本”。“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

代,使《红楼梦》得到广泛传播。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答: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

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

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

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

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正如《江上吟》诗中所说:“兴酣落

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2)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

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

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

颠倒的愤慨“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堰蜓嘲龙,鱼目混珍。嫫

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

尘?”

(3)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

发想无端。

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

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

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将进酒》)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

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