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

2.能正确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读出音韵美

2.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美

3.分析内容,体会写法美

3.品读研讨,感悟情感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认识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浪淘沙》《竹枝》《杨柳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等。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铭(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

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反复诵读,读出音韵美

1.听范读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展示诵读,并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

预设:

这篇文章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多用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任务二: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美

1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预设: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显得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用典的句子。

(1)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来自孔子“欲居九夷"时与弟子的对话。

(2)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隆中,被刘备请出山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西蜀子云亭:杨子云晚年离世独居于西蜀,他的辞赋、散文作品对后代的文学发展有重要作用。

任务三:分析内容,体会写法美

1.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

预设: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

居室环境——清幽

交往人物——高雅

生活情趣——脱俗

2.本文写陋室,为什么由山水写起?

预设:

运用类比手法,用“山”“水"类比“陋室”,“仙"龙”类比作者,山水因仙、龙就有名、神异,陋室因为自己的品德高尚,就不陋了。引出主旨“惟吾德馨"。

类比指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作用是借助类似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的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3.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预设:

以“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类比,以古代圣贤诸葛亮、扬雄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突出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引用孔子的话,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内容);照应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在于君子居之(结构);画龙点睛,总结全文,再次证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更有雄辩的力量(主旨)。

5.作者真的只是在写“陋室不陋"吗?

预设:

不只是写陋室,而是借写“陋室”来写“德馨”,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点拨: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客观物品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情趣、意愿等。

任务四:品读研讨,感悟情感美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预设: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应该保持美好的道德品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