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

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

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育目的

2.教学策略

3.班级组织

4.学习动机

二、判断正误题(每题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简述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趋势。

3.简述特殊儿童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4.简述言语信息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5.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构建策略。

2.试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

3.试述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及其教育含义。

2011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析题(每题5分,共30分)

1.教学

2.结构主义教育

3.《学记》

4.要素教育

5.学习策略

6.问题解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分)

1.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2.简述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和教育目的论思想。

3.简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乡村教育实验。

4.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及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2.试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3.依据德育过程包含的基本规律,分析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及相应的工作要求。

4.联系实际分析教育活动中的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应扮

演的多元角色。

2012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图式

3.顺向前移

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5.昆体良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学生的权利

2.简述课程评价的功能

3.简述合作学习的基本观点

4.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

5.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四、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以下现象。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大

型调查发现,在10~14岁,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家务或很少干家务。

在调查所列5项劳动种类中,只有15.5%的孩子经常购物;11.6%的孩子

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8.0%的孩子经常洗碗、洗菜等;6.6%的孩

子经常洗衣服;3.9%的孩子经常做饭。另外,有69.7%的孩子明确表示

从没做过或很少做饭;63.2%的孩子表示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过衣服;

48.1%的孩子表示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简单家务劳动;38.6%

的孩子从没买过或很少买东西;3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打扫卫生、

整理房间。

2.阅读下述材料,指出作此表述的教育家是谁?阐明的核心观点是什

么?并对案例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析。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我们在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

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主要特性,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

没有别的目的。”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2.试述孔子的教师思想及启示。

2013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6题,36分)

1.学制

2.综合课程

3.生活教育理论

4.赞科夫发展性教育理论

5.规范学习

6.问题解决

二、简答题(5题,60分)

1.简述人的全面发展与五育并举的关系。

2.如何看待“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教学,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这一观

点?

3.简述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

4.如何看待“在基础教育中,思维与能力的训练优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训练”这一说法?

5.试比较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三、论述题(3题,54分)

1.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

要性和养成路径。

2.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试论基础教育对终身教育发展趋势的应对

和变革。

3.结合中小学(或幼儿)相关学习(或学科)领域,分析创造性的培

养。

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辨析题

1.动物之间也存在教育。

2.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主要是强调儿童的心理特点。

3.建构主义教育是程序教学。

4.齐国稷下学宫最大的办学特色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

二、简答题

1.师生建立和谐关系的策略。

2.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的本质和条件。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核心。

4.比较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四、论述题

1.论述教师专业发展,并分析其途径。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新教育运动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3.教育目的

4.课程标准

5.学习动机

6.自我效能感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

2.简述进步主义教育。

3.简述1922年新学制。

4.简述学习策略的动机理论。

5.简述影响教师威严形成的主观因素。

6.简述当代教学发展的趋势。

三、论述题

1.试论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2.浅析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3.评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及启示。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新教育运动

答: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

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

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也称新学校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

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这些“新学校”的实践,很

快在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得到热烈的反响,并从而形成广泛的新教育运

动。传入美国后,立即与刚刚开始的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结合在一起,形

成声势更大的现代教育运动,并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获得理论

上的论证。后来,在美国相继产生的加里学校体系、温内特卡制、道尔

顿制以及设计教学法等教学制度与方法,基本上都属于新教育的范畴。

新教育运动不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否定,还通过教育

行动诠释出新的教育精神,但是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答:五育并举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

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

废”的一种思想主张。它是由蔡元培于1912年初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

之意见》一文中,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

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

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

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蔡元培认

为,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

育的最高境界。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

通数育。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

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

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

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

施有定向、调控、评价等作用。

4.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

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

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门学科

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它一般由说明

(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说明部

分是统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是课程

标准的主体。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

面,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

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

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5.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

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包含学

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

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

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等。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

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紧密相

联。它对学习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

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

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

6.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

观判断。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

断。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

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

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

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

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

为的能力的判断。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

答: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

文化、新思潮。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

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

(1)人文主义世界观: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

育实践中鲜明的反映。

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2)人文主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①人文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

a.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神性至上;

b.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制

对人的压抑和束缚;

c.肯定现世的生活幸福和享乐,反对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

想;

d.提倡科学,推崇理性,反对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宣扬的蒙昧主义。

这种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潮,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当时的教

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②人文主义教育发展历程

按照发生地点它分为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按照发

生时间先后分为前期人文主义教育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为了反对封建教育和教会教育,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意大利的

维多里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十分重视教育

问题。他们发表有关论著,或兴办学校,从事教育革新。他们从资产阶

级“人性论”出发,否认教会宣传的“原罪说”,反对封建教会教育对儿童

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怀儿童,信任儿童。他们

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但是他们所

理解的“和谐发展”,已不单纯是古代希腊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恢

复,而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上层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上,在多才

多艺和学识广博上多方面发展的要求,以便从事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

面的独立活动。

(3)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

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这些特征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

的具体表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主义;④宗教性;⑤贵族性。

(4)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教育革新,虽然当时只在少数学校见诸实现,但它代

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削弱了封建教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冲击了整

个经院主义的学风,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开创了端倪。

2.简述进步主义教育。

答:进步主义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

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

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起源于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相对欧洲

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

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其代表人物

有帕克尔,杜威等。

(1)进步主义教育的产生背景:

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他们揭露了公立学校中存

在的各种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的需

要。进步教育理论源自于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

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之后,杜威的

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②成型(1918~1929年);③转折

(1929~1943年);④衰落(1944~1957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仍沿袭欧洲的传统教育,强调严格训

练,注重记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被称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

受欧洲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于1870年首先引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

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20世纪初

杜威将其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其实验和理论更壮大了进步主

义的声势,甚至远播至中国。1910至1920年,美国建立了许多新学校,

许多旧学校也加入进步主义的阵营。都市地区的学校更广泛地采用活动

课程、核心课程与设计教学法。这些学校的特色是儿童本位、较宽容的

训导、男女合校、课程实验等,不重视学业与考试,鼓励艺术与手工学

习。1919年进步教育学会成立,1930年达到全盛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进步主义的教育并不能提高知识水平,进步主义教

育运动逐渐衰退,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宣告了这个时代的结束,

但是进步主义的思想至今对美国教育仍有影响。

(3)进步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①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

②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

③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

④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

⑤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

(4)进步主义教育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主要的理论和方法有前期的帕克的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

校,沃特的葛雷制和后期的儿童中心取向的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

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及社会中心取向的教育理论和实验等。

(5)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及其思想是美国教育界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

系列重大变革所引发的挑战的回应,是现代城市工业文明条件下改革美

国教育的一种广泛努力和改革方面的选择。

3.简述1922年新学制。

答:1922年11月1日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

制”,或称“壬戌学制”。

(1)“新学制”的标准:

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标准”确定“新学制”的标准是:①适应社

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

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新学制”的学制体系:

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因此又称“六三三学制”。

(3)“新学制”的特点:

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②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③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

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⑤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⑥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这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

学研究。

此外,还有两条“附则”:①注重天才教育;②注意特种教育。

(4)“新学制”的评价:

1922年“新学制”虽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是盲从美制”。新

学制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拜托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

现了教育重心下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代特点。新学制既有比较

统一的基本要求,又给地方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

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些综合成果。这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

的结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4.简述学习策略的动机理论。

答: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

心理活动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安排,这种安排是根据影响学习过程的各

种因素即时生成的一种不稳定的认知图式,这种图式可以被学习者接受

而成为经验,也可以因学习者的忽略而消失。因此,学习策略是指学习

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

巧、资源等的思维模式,它与学习者的特质、学习任务的性质以及学习

发生的时空均密切相关。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

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是指引发与

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不同

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

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等。具体动机理论如下:

(1)强化理论: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

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

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

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

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2)人本理论:

人本理论也称“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

种,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

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他又把

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

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

低。最后一种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足。需要

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

需要没有充分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3)认知理论:

①期望-价值理论

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他认为个体力求成功的努力程度取决于

他们对奖励的期望。个人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a.力求成功

的意向;b.避免失败的意向。如果一个人对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

失败的需要,他就敢于冒险,一定量的失败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问题

的愿望;另一方面,如果太容易成功,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动机。个体的

动机取决于他对成功的可能性的估计以及他所认为的成功的价值的大

小。

②成败归因理论

最早提出来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

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

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

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后罗伯特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提

出了指控点概念,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韦纳接受了前人研

究提出的观点,把成就行为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

表性的原因。

③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

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

响。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

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期待就是班杜

拉所说的先行因素,他认为除了传统的对行为结果的期待还有一种效能

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

期待是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

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

那一活动。

④自我价值理论

卡芬顿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他认为:

a.个人视成功为能力之展现,非努力的结果;

b.成功难追求,改以逃避失败维持自我价值;

c.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纪而转移。

5.简述影响教师威严形成的主观因素。

答:(1)教师威严的内涵:

教师威严,也称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

影响力。根据这种影响力的来源,可以把教师权威分为“外在依附”的传

统、法定权威和“内在生成”的感召、专业权威。

①“外在依附”的教师权威,是由一定社会赋予教师的职务、权力、地位

及身份等因素所形成的。这种权威形成的基础在于其“法定”或“约定”,

即社会赋予教师一定的职务、权力和身份,带有“契约”或“法定”的性

质,学生必须服从、遵守。

②“内在生成”的教师权威则不是由社会所授予的职务、权力、地位和身

份等因素所产生的,而是由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素质与素养,即教师所具

有的“德、才、学、识”而产生的。与“外在依附”教师权威相比,由教师

自身所具有的“德、才、学、识”所产生、形成的权威,不是以外推力的

方式,而是以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信服、钦佩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内

驱力的方式而起教育作用的。教师拥有这种“内在生成”的权威,学生就

会心悦诚服,从而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在

这种教师权威作用下,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多表现为自觉自愿、积极主

动。

(2)影响教师威严形成的主观因素:

①教师的道德。a.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b.热爱

学生,诲人不倦;c.热爱集体,团结协作;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②教师的知识。a.精深的专业知识;b.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c.丰

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③教师的能力。a.组织教学的能力;b.语言表达能力;c.组织管理

能力;d.教育研究能力。

④师生关系。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内在生成”的教师权威来源

于教师个体素质,其大小取决于学生对它信服、认可的程度。此时,学

生对教师的尊重、信赖是学生自愿给予教师的报答与回报,而毫无强

迫、强制、必需的意蕴。“外在依附”的教师权威使生机盎然的教育教学

活动蜕化为僵化、机械的过程,抑制了教师、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其独立

人格的生成。

6.简述当代教学发展的趋势。

答: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从专才教育向

通识教育转变。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六

大趋势: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中心说”受到越来越深刻的批判。人们看

到教师并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对象,

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因

此,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在课堂情景中的学习规律,并

遵循这些规律组织、安排教学,成了当代流行的一般教学观念和教学行

为。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知识爆炸”,知识经验陈旧周期加

快,掌握全部或大部分知识既不可能也失去了必要性,重视知识传授

的“教学观”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

授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即“授人以渔”。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仅仅重视教法已落后于时代的客观要

求,教学过程实质上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学

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辅助手段以及学习

评价的设计。目前,各种流行且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解决

法、发现学习法、学导式方法、掌握学习法、异步教学法等,无不渗透

出重视学法的精神。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在当代社会,人们发现知识甚至智力并不是影响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

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情感,进而提出了“情感智慧”的新概念,与已

有的认知智慧概念相互对应、统一。同时,教学中重视体质发展也成了

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超越唯一的认知,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

面而和谐地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正是这

种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①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求形

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②强调在教师启发引

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

的习得形成;③强调“知一情”对称,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寓于知识

经验中的情感的充分觉察和体验;④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多种

方式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儿童设计出合乎年龄特点的活动,促使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认为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

就是通过掌握知识经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无论是重视

学生、重视能力、重视学法,还是重视发展、重视过程,都是重视创新

的体现。

三、论述题

1.试论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

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

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1)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然而,学生愿不愿

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能不能主动配合教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

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

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激发

学习的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发积极思维,同时,也唤醒教师的

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励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相反,师生关

系紧张,甚至互不信任、彼此戒备,将会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

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的方式,教育教

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理想的师生关

系是教师和学生既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人,又作为合作者、共享共创者所

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亲密关系。学

生在教育交往中感受到人格的尊严,体现出自主,张扬着个性,体验到

人生的价值和最初的人生幸福,进而发展自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

格。教师在与丰富多彩的年轻生命的交往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可

敬,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③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

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师生关系状况投射出

学校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状况、管理水平等。师生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

组成部分,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都

起着重要的作用。

(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的方面,也有客观的方面;既有教育内部

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①教师方面

a.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评

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映。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间学生,厌

恶“差生”,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b.教师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大

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

专制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对立。

c.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

造性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d.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

要原因。那种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②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许多调查表明:

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主动亲近老师;自认为教师瞧不

起自己,就会主动疏远老师。

③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

校领导与老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

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坐位的排列、学生

的人数等。

(3)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建立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

果来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4)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

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

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

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以下几

种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

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

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

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

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

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

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

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正确的学生观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

解,来自于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

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

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

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

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

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

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通信联系

等。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

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

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

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

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a.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b.

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c.培养

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d.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

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2.浅析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答:创造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产生新异的和适合的思想和产品的

能力。创造力亦称创造性,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

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1)创造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造意识的形成

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

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对于创造者

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

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住习惯,

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②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创

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

般思维的独特之处。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a.求异性;b.联想性;

c.发散性;d.综合性;e.逆向性;f.独创性。

③创造个性的培养

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内心的潜能通

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表现出来的过程。每个致力于创造的人,都应了解自

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④创造机遇的把握

机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掌握和运用好机遇,已经引起

人们的广泛关注。机遇是个人奋斗精神与社会环境条件的一种契合,也

是对人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验。

(2)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如下:

①生理基础

个体的神经系统,尤其大脑,是创造力的物质基础,为创造力发展提供

了可能性。大脑的生理解剖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力的形成和发

展。而这些特点既可以是遗传得来的,也可以是胎内发展的结果,还可

以是生活初期的发展条件产生的结果。有关研究还表明,神经系统中神

经元的构造和功能也对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拉塞尔•布朗

提出,创造力高的人与普通人在中枢神经上有一定的区别。创造力高的

人的神经元的数量并不一定比普通人多,但能组合成丰富的、被称为图

式的功能模式。

②年龄和性别

a.年龄

年龄是最早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调查研

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发展同个体的整体发展一样是一个有

限的扩展系统,当这个系统扩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能量流动开始

从高到低逐渐减退。虽然在不同方面,创造力的最佳年龄不尽相同,但

从总体上看,35±4岁为多数创造者的创造高峰。

b.性别

创造力的性别差异也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造成创造力性别差异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一定

的社会和文化,会对不同的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要求和内

容。目前,在人们的性别角色观念中,男性应该积极进取、果断、独

立、理智、喜欢冒险、竞争性强、自信、不怕打击、善于解决复杂和带

有创造性的问题;女性应该贤慧、竞争性弱、依赖性强、易受暗示、富

有情感、成就动机弱、推理能力差、适于解决一般的和非创造性的问

题。这些观念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创造力的实际发展,进而形成创造力

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③知识和智力

a.知识

关于知识和创造力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创造力研究领域长期争论的问题之

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第一,张力观,认为对创造活动而

言,并非知识越多越好,知识和创造力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形关系,中

等程度的知识水平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

斯、吉尔福德、豪斯曼、坎贝尔、西蒙顿等。第二,地基观,认为只有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才会有所创造,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其

主要代表人物有海斯等。

b.智力

关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心理学家的看法也有很大分歧。其中有人认

为创造力就是智力,有人认为创造力和智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而

更多的人则认为创造力和智力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却有着非常密

切的联系,即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要以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并

在整体上与智力的发展存在着相关趋势。只是这种相关并不是绝对的和

一一对应的,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创造力高者智力也不一定超群。

④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影响

a.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孕育创造力的最早的环境。古今中外的无

数事实表明,家长、家庭成员和家庭境况都对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

影响。大凡卓有成就的人,都在早年受到过良好的家庭生活的熏陶。环

境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又因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而有所不同。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期望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有着

非常密切的关系。大量的事实都证明,家长的良好期望将会促进孩子向

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家庭教育方式也与个体

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和善、温暖、融洽和

民主的气氛对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这种气氛下,孩

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儿童就会尝试着想出新颖

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更加独特;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式的氛

围中,父母才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孩子的独立性,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想

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服从意识才能减

弱,独立意识才能加强,创造力才能得以发展。

b.学校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它在影响个体创新能

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方面,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

明,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

c.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创造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

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和发

挥,必然会受到科技环境、学术环境、群体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

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构成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与创造力的发展关系最为密

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文化因素都深深地影响着个体创

造力的发展。社会舆论和风尚也与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舆论是

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力量,它对团体和个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用。当社会风尚尊重知识和人才、尊重科学创造的价值时,将有力地

激励人们的创造欲望,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3.评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及启示。

答:黄炎培(1878~1965年),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

化的重要奠基人。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如下:

①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

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

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就其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

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受良好训练。

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在于有助于解决中国人民的生计问

题,消灭贫困,并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对职

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

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②职业教育的目的

“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

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