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挖空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挖空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挖空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挖空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挖空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1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Chapter1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知识点1:不同类型的区域1.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和【】划定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2.区域特点(1)具有一定的【】、【】和【】。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3.区域划分(1)按照【】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2)按照【】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例如:①行政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③禁止开发区、【】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④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5)客观存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例如中国科学家找出的中国野生稻分布区,科学家发现的低硒地区等。知识点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体现: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2.关系(1)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2)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一、区域的内涵剖析内涵具体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如长江三角洲占有一定空间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有的界线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如甘肃省的干旱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200mm以下,湿润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800mm以上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客观存在性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二、区域特征1.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2.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思路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知识点1: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1)分类①自然要素:【】、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②人文要素:【】、【】、【】等。(2)表现:区域要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2.区域整体性表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主要表现: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②区域的文化会通过【】、【】、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典型案例如下所示。干旱地区的人水协调: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知识点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如【】差异、【】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2.区域关联的实现途径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和【】的区域间【】实现的。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属于【】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属于【】的区域间流动。3.区域关联的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例如,在浙江省青田县,随着有机稻和渔产的市场需求增加,以及到青田体验农事活动的游客增多,青田农户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可能把青田进城务工的农民重新吸引回来,从而有利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又如,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点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的人地协调观(1)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方式,做到【】。(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3)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北纬【】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入海口大致位于北纬【】,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地处【】气候区,夏季【】,雨热同期地处【】气候区,虽然也是雨热同期,但【】稍强;东面有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①以【】土为主;②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③耕地较为【】;④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于全国平均水平①【】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③耕地【】;④人口密度相对较【】,人均耕地面积【】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有较丰富的【】等矿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热条件良好,发展【】耕作业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历史上主要发展【】耕作业主要作物【】、【】、棉花等【】、【】、大豆等作物熟制一年【】熟至【】熟一年【】熟其他河湖水面较广,【】业较为发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业工业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基地3.区域要素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逐渐由全国的粮食【】区变为粮食【】区。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二、区域差异的成因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①气候差异的形成②地貌差异的形成③水文差异的形成④土壤差异的形成⑤植被差异的形成2.人文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三、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分析思路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