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金陵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桂枝香 金陵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桂枝香 金陵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桂枝香 金陵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繁华竞逐,谩嗟荣辱——《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技巧。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体会词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情感。新课导入余秋雨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学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词人王安石的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简介提问:大家眼里的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梳理总结: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又是学者、诗人、文学家。诗,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学过的作品《泊船瓜洲》《梅花》《书湖阴先生壁》《乌江亭》《答司马谏议书》(小结: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关于王安石的相关知识,但是在生活中他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情怀,我们一起从他的诗歌中去品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大家整体感知其中的情感:1.解读题目①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②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所在。③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2.写作背景(视频)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3.诵读全词,体会词韵老师再次诵读,帮同学们正音,同时加深诗歌的理解。明确字音:棹(zhào)鹭(lù)簇(cù)矗(chù)谩嗟(mànjiē)明确句读,引导同学们把握好节奏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让学生再次齐读,感受其中的感情。4.概括内容在诵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登高望远,金陵晚秋,雄伟壮丽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怀古抒情,借六朝旧事告诫世人解读文本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请同学们思考“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告诉我们哪些的信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肃:肃爽,天高气爽。明确:“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作者凭栏远眺,感受到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气势不凡。一切景语皆情语,肃杀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的基调。2.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接下来“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这句中,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的?又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呢?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去棹:往来的船只。酒旗:酒家招徕顾客的布帘子。残阳--晚西风--秋萧索、落寞观测角度:近观(动静结合)3.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作者又从那个角度描写什么景象?这画面会让你联想起谁的诗句?同时又如何理解“画图难足”四个字?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星河鹭(1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观测角度:远眺(动静结合)联想起的诗句: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典)画图难足: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小结: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山川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寄寓了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隐含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下片的抒情创造气氛。(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交错,动静结合,不乏用典)4.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下阕中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繁华竞逐:即竞逐繁华,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门外:即朱雀门外。楼:指结绮阁,是陈后主特意为张丽华建造的。悲恨相续:指各个王朝接连覆亡。用典: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根本原因:繁华竞逐5.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在“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谩荣辱”?用意何在?谩,同“漫”,徒然。凭高:登临高处。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批判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不能站到应有的高度,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谈谈你对“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中历史兴衰之感的理解。“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告诉我们,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对于秦亡的教训,杜牧曾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慨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便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词人通过对六朝相继覆灭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朝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诫。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中的“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六朝:三国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都于金陵,史称六朝。但:只有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在这里,词人明显是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7.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情感?商女:歌女《后庭》: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表面写歌女至今时时唱《玉树后庭花》,而实际上是说面对内忧外患,当权者仍过着荒淫的生活。“王翁之怒不在女,在乎荒淫之朝廷。”作者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仅仅是用来批判商女的吗?(用典)“至今”“时时”,是歌女想唱的吗?是让歌女唱歌的统治者们。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咏史使为了伤时,哀古是为了鉴今”。词人借六朝的倾覆联想到北宋的社会现实。虽然当时北宋国运正盛,社会繁华,蒸蒸日上,实际上宋君臣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国事日衰。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所以利用这个典故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告诫北宋统治者。小结:①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②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浮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③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对比阅读金陵怀古(其一)王安石霸主①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③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东府:指东晋简文帝的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④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思考:本诗与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虽内容相似,但作者对金陵的感怀略有不同。试分析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下阕表达的观点有何异同。相同点:诗词都剖析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贪图安逸享乐。比如诗中感叹“逸乐安知与祸双”指出子孙的奢华逸乐导致断送政权。词中“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感叹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诗“后庭余唱落船窗”,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都指出现实依旧画舫不断,余唱未休。批判当权者依旧沉酒色,醉生梦死。不同点:诗歌尾联认为千百年来,兴亡更替是常见现象。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词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却未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课后巩固学校的文学社举办了“我最喜爱的北宋文人”评选活动,其中苏轼和王安石的得票最高,你作为文学社组织部的一员,需要为他们(二选一)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如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