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分中特课外研习与论文创作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姓名:xxx学号:xxxx年级:xxx班级:xxx教师:xxx日期:xxxx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言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1、生态文明建设是治理环境污染的现实需求2、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3、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必然要求4、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生态追求二、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1、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认识不到位2、法律法规不完善、权责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3、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不足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充分发挥政府领导作用2、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体系3、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结语知识的认知深度不够。大多数人只是听说过一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比较宽泛的常识,但具体情况不够了解。第三,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广度偏低。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城乡差距以及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也存在差异。第四,虽然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有一定认识,但是更多地将自己置身于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受影响者的角度来认识,而没有转变成生态保护的主动执行者的角色。在保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则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即公众关心的更多是个人的利益。法律法规不完善、权责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部分,需要用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目前我国缺少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另外,在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环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规范。第一,我国缺少统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主要是针对单个生态环境要素而制定的,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法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概念,这既包括属于社会法这一法律部门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也包括其他法律部门的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属于民法部门的《物权法》中关于自然资源的归属的规定以及属于行政法部门的《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等等。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参照,各个环境单行法之间相互重叠甚至矛盾,如此繁杂的法律规定相互之间的冲突不断,在实施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脱或者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而争夺管辖权的情形,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将会混乱不堪。第二,我国的环境立法存在很多空白,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仍然不完善、不健全,对许多污染事件未作出明确的评估和界定。比如,它不能包容现实经济社会中新出现的、需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大量客观现实,现有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没有很好地跟上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十分有限。第三,环境法律体系的执行和监督存在诸多问题。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良好执行,法律永远只能是纸面上的,但是我国的环境法律执行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政府错误的绩效观念,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非常普遍,对于污染性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执法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监督的问题。我国生态执法的监督机制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但是往往表现为事后监督,而且各个部门分而治之,缺乏沟通和协调,法律监督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5]3.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不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日益重视与推动,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树立。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我国公众参与动力不足和参与建设程度不强。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屡屡爆出人们环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如近年长假时期各地景区的垃圾遍地的现象、农村垃圾围困等现象。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为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少;形式上参与多,实质性参与少。比如,公众参与诸如环境保护类的活动,现实情况往往是掀起一阵一阵的“环评风暴”,最后大多流于形式而告终。而且,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末端参与,即在环境遭到污染和生态遭到破坏之后,而对环境议题的全过程参与行为较少,且参与活动往往受到局限,这样缺乏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广泛性。在公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要想持续有效地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不行的。[6]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充分发挥政府领导作用“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说明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现实社会中,政府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主导者,又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之一。早在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就明确指出:污染的反弹,看似在企业,其实关键在政府。因此,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作用,必须将生态文明融入政府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落实政府绿色绩效考核制度。[7]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政绩考核上要采用更科学更先进的考察方法,对政府工作中所包含的资源利用率、生态保护状况、生态破坏情况等都予以考察,统筹考虑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个方面,务求做到考察与监督同步,责任与权力并举。对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应当予以批评和取消。要从生态决策、生态考评、生态体制等方面出发建立一个生态政府。[8]2.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体系一要建立健全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对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其次,加快制定耕地保护、饮用水源的安全保护、湿地保护等法律制度,确保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二要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在现有的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的薄弱环节和方面“拾遗补缺”使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渐趋完善。三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责制度。保证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既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又要各个域、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各负其责。要实行属地监管和责任制度,明确地方行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危害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实施高至从重追究刑事责任的问责制度。[9]3.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首先,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与引导,逐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良好社会风气与习惯,在广大社会公众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目前令人担忧,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才能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享受美好生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其次,政府还决策权于民是我国政府当下理念转变的关键。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公益性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各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几乎都是政府主持、策划和实施,只有公众参与了决策,最后的决策实施才会通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财政支持、构建新型社区管理、公民论坛等方式促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要采用健全的激励机制刺激和鼓励公众参与,如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的方式,让公众看到自己的意愿受重视的程度或者所提建议的影响力,必要的利益驱动可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的范围和积极性。结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要积极寻求多种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进而营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创新思路,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我们就一定能解决以上问题,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参考文献:[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2]杨巧蓉.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困境与应对[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3]张美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7)[4]孙洪坤,俞翰沁.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梦的实现[J].学习论坛,2015(6)[5]王湘云.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J].生态经济,2014(6)[6]段艳丰,虞新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老区建设,2014(22)[7]黄娟,高凌云.论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J].创新,2015(2)[8]魏连.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自觉与路径优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7)[9]余维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J].学术论坛,2014(9)【资料综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中,必须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张美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P129,生产力研究,2014200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8.7%,约占世界的5.5%,而煤炭消耗量占全世界的38%,石油消耗量占全世界的9%,氧化铝消耗量占全世界的23%,钢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34%,水泥消耗量占全世界的46%。同时,我国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而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800多亿元,占GDP的10%左右——杨巧蓉,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困境与应对,P162,山东社会科学,201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系统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通过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结合,美丽中国梦应运而生。相对于中国梦,美丽中国梦更注重、更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态,即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下开拓国强民富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需要,又是破除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障碍(环境和资源危机,以及社会问题)的需要。中国的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亦是生态文明的实现。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繁荣昌盛。秉持生态理念,摆脱当下不良风气,建立新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人们超越物质的束缚,将为美丽中国梦增添崭新的风貌。营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社会风尚,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同步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梦的物质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将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孙洪坤,俞翰沁,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梦的实现,P55-57,学习论坛,2015在政府方面,虽然中央高层认识到生态环境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的“以GDP论英雄”的错误政绩观长期指导着地方官员的工作思路,单纯的以GDP作为干部晋升考核在很多地方仍然普遍存在。这种不计自然资源成本和生态赤字的考核方式必然导致各个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利益、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在不考虑生态保护情况下,一些地区的政府官员可能往往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以高昂的生态代价求得发展。从长远来看,这必然将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王湘云,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P36,生态经济,20146.第一,我国缺少统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主要是针对单个生态环境要素而制定的,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法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概念,这既包括属于社会法这一法律部门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也包括其他法律部门的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属于民法部门的《物权法》中关于自然资源的归属的规定以及属于行政法部门的《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等等。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参照,各个环境单行法之间相互重叠甚至矛盾,如此繁杂的法律规定相互之间的冲突不断,在实施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脱或者基于各自的部门利益而争夺管辖权的情形,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将会混乱不堪。第二,我国的环境立法存在很多空白,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仍然不完善、不健全,对许多污染事件未作出明确的评估和界定。比如,它不能包容现实经济社会中新出现的、需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大量客观现实,现有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没有很好地跟上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十分有限。第三,环境法律体系的执行和监督存在诸多问题。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良好执行,法律永远只能是纸面上的,但是我国的环境法律执行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政府错误的绩效观念,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非常普遍,对于污染性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执法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监督的问题。我国生态执法的监督机制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但是往往表现为事后监督,而且各个部门分而治之,缺乏沟通和协调,法律监督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王湘云,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P37,生态经济,20147.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日益重视与推动,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树立。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我国公众参与动力不足和参与建设程度不强。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屡屡爆出人们环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如近年长假时期各地景区的垃圾遍地的现象、农村垃圾围困等现象。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为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少;形式上参与多,实质性参与少。比如,公众参与诸如环境保护类的活动,现实情况往往是掀起一阵一阵的“环评风暴”,最后大多流于形式而告终。而且,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末端参与,即在环境遭到污染和生态遭到破坏之后,而对环境议题的全过程参与行为较少,且参与活动往往受到局限,这样缺乏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广泛性。在公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要想持续有效地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不行的。——段艳丰,虞新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P28-29,老区建设,20148.“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说明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现实社会中,政府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主导者,又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