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_第1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_第2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_第3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_第4页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

理学。

♦基础心理学相当于一般所说的普通心理学。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

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叫普通心理学,是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

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4、因为正常成人已经发展成熟,在他们身上能够表现出心理活动是

一般的规律,所以,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5、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6、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

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里过程。

7、人格也称个性。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4个方面:认知;情绪情

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8、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9、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

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

展到高级的。

10、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

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

11、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对心

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的证

明。

12、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

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功能,心理并不是

大脑本身所固有的。

13、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4、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15、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6、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

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17、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18、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

结合的中间科学。

19、但就心理学而言,它是一门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20、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

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

21、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22、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3、由于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学者们都把他看作是现代心理学的创

始人。

24、冯特用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

了统觉学说(认为统觉就像是意识域的注视点)和情感三维说(认为

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三个维度)。

25、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Titchener,E.B.)。

26、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

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27、后为、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

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分为3个层

次: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

28、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

心理学又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9、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30、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

到自我实现。

31、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32、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它探讨的

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33、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辨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原则。

3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各案法;实验法;测验法;

分析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3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三个部分

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

36、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7、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

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

元)三种。

38、许多神经元的轴突然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外

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

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12对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39、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

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

或叫植物神经。

40、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

髓和脑。

41、脑干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42、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43、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大脑皮质的总重量600

克,占全脑总重量的40%。总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

44、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四个叶;

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之前为额叶,中央沟之后枕顶沟之前为顶叶,枕顶

沟之后为枕叶。

45、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

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46、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

47、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Broca.P)发现。

48、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SPe”,R.w.)做了“割裂脑”

的实验。

49、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

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50、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

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51、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兴奋和抑制。

52、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

性回应。

53、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反射。

54、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神

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55、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有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反射

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都属于

第二信号系统。

56、巴甫洛夫发现的4个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条件反射的抑制;扩

散与集中;相互引诱;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P22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3、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

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4、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

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宜、性和疼痛等感觉)。

5、我们把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

最小刺激叫感觉阈限。P23

6、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7、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8、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

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英文缩写为j.n.d。绝对阈限表示的是

绝对感受性。

9韦伯定律:1840年韦伯指出,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

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

却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I/I=K。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

是一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叫韦伯分数。

10费希钠定律:1860年费希钠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

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

表示。得到公式:S=KIg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

个常数不同感觉到的K值不同。)

11、韦伯定律和费希钠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P24

2、暗适应要30-40分钟,光适应要1-2分钟。因为视网膜上的视紫

红质分解的快,合成的慢。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

质不会分解,办法是戴红色眼镜。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4、负后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

色的补色(红一蓝绿色;黄一蓝)。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持续时

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5、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

现象。

6、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7、相续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8、联觉: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

现象。

9、视觉的适宜刺激的波长是380纳米一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10、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

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

11、颜色的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12、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

13、遗传的途经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男色盲多于

发女色盲。

14、声波: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15、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16、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逐

渐向低频方向发展。

1、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2、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

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3、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4、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5、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6、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

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7、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8、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身体各部分的生理零度不同。皮肤

的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9、平衡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10、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

呕吐等反应。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11、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它包括饥饿、饱胀、渴和窒息的感觉。

12、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5、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痛是人类的报警器,有人没有痛觉是

很危险的。

13、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14、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

15、知觉与感觉的区别:1、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

识了事物的整体;2、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

种器官的客观协同活动的结果;3、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1、相同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

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2、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3、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4、来自正前方、正后方的声音的方位判断的准确性就比较差。

5、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

6、似动现象:有时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

的现象。

7、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运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他

们都是视觉和运动错觉。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

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9、只有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

力是无法克服的。(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第四节记忆

1、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按内容记忆分为五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

忆,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回忆。

4、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

结果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缺少任一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

现。

5、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6、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7、回忆:又叫再现,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8、遗忘:对识记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

回忆或再认。

9、遗忘曲线:又叫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画

了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叫保持曲线又叫遗忘曲线(德、艾宾浩斯)

10、表象:我们把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

11、表象是对事物的形象回忆,所以表象的特征首先就是它的直观形

象性。

12、表象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可以被操作的。

13、表象起到了从感知到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

14表象在心理了展过程中是从感受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

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

15、三个记忆系统: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6、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

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

(美、斯波林)

17、视觉的瞬间记忆叫图象记忆,听觉的瞬间记忆叫声象记忆。

18、瞬时记忆是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的,因此瞬

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19、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持的时间很短。瞬时记的容量为9-20

比特;图象记忆的保持时间为0.257秒;声音记忆的时间可以超过

1秒,不超过4秒。

20、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容量(记忆广度)为7+-2,

即5-9个项目。

21、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

合为大的记忆单位。

2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

23、短时记忆中既有从瞬时记忆中转过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

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

工作记忆。

24、长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

分钟以上的记忆。

25、长时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

的。只有当人们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一,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

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

26、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

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27、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

响。(两头比中间记的好,开头记的好又叫首因效应,末尾记的好叫

近在效应或新近效应。)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像-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最主要的特征是间

接性和概括性。

概念以词的形式来表现。

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

维。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

维。

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以把思维分成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

维。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

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问题解决就是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

所谓问题空间就是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包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

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

认识。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

试,最后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

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

学研究的对象。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语言。不是用来交际的语言的言语叫内部

Sino

外部言语友可以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可以分为对话

言语和独白言语。

不是用来进行交际,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

部言语。

想像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像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的差别。

想像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像出来的事物来源与现实。

无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标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

像。

梦是无意想像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幻觉则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像。

有意想像又分为创造想像、再造想像和幻想。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里的根本

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

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里机能,他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和、管理、和调

节的作用。

由于感觉通告容量的限制,我们在一瞬间能够觉察到事物是非常有限

的。

无意识是相对与意识而言的,他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里活动和

心里过程,他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而处

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的频率为8—13赫兹。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注意是心里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里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

注意不是一种心里过程。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

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标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

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意志,又叫随意后注

后、O

注意的特征: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

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

环境的欲求。

2、社会需要包括:求知、交往的需要。

3、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需要、内驱力、情绪、诱因。

4、动机的行为的表现为:不同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行

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同

一行为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5、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包括:交往动

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和爱好。

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在种族和个人发展

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力量强的需要;关系到个人生存的需要。

7、情绪和情感:是主体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是人脑

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外部表现形式;会

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8、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

是感情的内容;情绪代表有是感情的内容;情绪适用于动物和人;情

感只适用于人;情感比情绪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9、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是同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

面;情绪代表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感

通过情绪来表现。

10、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动机、组织、信号的功能。

11、沙赫特的情绪理论:叫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外界环境刺

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

果;认为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12、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在: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情绪和情

感的强度;情绪和情感的紧张度;情绪和情感的激动度上。

13、意志行动的特点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一种受意识调节和支配

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的。

14、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15、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是:武断从事、受暗示性。

第九节人格

第一单元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

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

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

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

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说,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

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稳定性。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

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功能性。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

人格对个人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

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场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他受

到的教育的影响。这说明人格的社会制约性。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

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

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

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

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心理

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

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不从心特点方面

的心理特征。性格则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

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

一种心理特征。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人格心理特征,离开

了具体的活动或任务的抽象的能力是没有的。

智力,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

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

力等。智力的组成因素中,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

的水平。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人从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

系统。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

密不可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

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和

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所以能力和知识技能又有密切的联系。

(三)能力的分类

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

才能,是具备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

天才,是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达到了解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的的结构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

本的心理条件。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

的那种能力,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教学能力、写作能力等。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

会交往能力。

认知能力,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智力。

操作能力,是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运动、艺术表演、

手工操作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如与人沟通的言语交往和言语感

染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

再造能力,是指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

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和能力

有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认为,

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个部分构成的。G体现在各种活

动中,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各人G的量值不同。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

由G的量值的大小决定的。S则对应于各种特殊的能力,因此,S因

人而异。每一种S只参与一种特定的能力活动,如运算能力由某种S

和G构成;言语能力又由另一种子S和G构成。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认为,任何智力活动都是由许多彼此互不相关的

原始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他对大量智力测验进行了因素分析,结

果找到了7种因素,即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

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智力结构的理论。这

一理论是把一般智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

作为智力的三个维量,并把这三个维量作为长、宽、高构成一个智力

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1.操作方式又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5种;

2.操作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种;

3.操作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型、关系、系统、转换、含蓄种。三个维

量可以组合为120种能力因素。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

态分布。也就是说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包括

感知觉能力、想像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明显差异。如,有的人听觉

灵敏,有的人视觉发达等等。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

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关

于遗传达室因素对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早期最有影响的是英国学者

高乐顿进行的研究。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

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1.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校,以

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环境因素还包括环境的刺激。

2.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让

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他的健全的人

格。

第三单元气质

一、气质概述

(-)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

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

也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

显。

(二)气质类型学说

希波克拉底早在2500多年以前就观察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这种现象。

是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

按照气质的特征不同组合,把人的气质分作以下四个类型:

1.体液说。2500多年以前,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

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黄胆汁相对于胆汁质,血液相对于多血质,黏液相对于黏液质,黑胆

汁相对于抑郁质。这种气质分类比较切合实际,所以至今仍沿用着他

提出来的名称。

2.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根据自己的临

床观察发现,病人所犯精神病的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美国医生谢尔

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的体型是由胚叶决

定的。因此,胎儿的胚叶发育就已决定了他的气质类型。

3.血型说。在日本比较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二提出来的。

4.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

腺型、垂体腺型、贤上腺型和性腺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

气质也不相同。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的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同

时指出这两个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这就是它们的强度、平衡性和灵

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神经

细胞持久工作的能力。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强弱之分。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均衡,有平

衡和不平衡之分,且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和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

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

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讲可以组合成12种不同的高

级神经活动类型,但实际上存在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并不是很多。

只存在着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

型和抑制型。

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三)气质的特性

1.感受性和耐受性: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

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耐受性是指神经系统能够忍受外界

刺激的强度和持编者按时间。

2.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即反

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都反映了敏

捷性。

3.可塑性: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

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情绪的兴奋性: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情绪的兴奋性是神经过程平

衡性的表现。

5.指向性: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外还是常指向于内,常指

向于外者为外向,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

(四)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儿种典型的气质类

型的主要外在表现。

1.胆汁质。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和这种神经过程

的特点相适应,胆汁质的人一般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他能忍受强

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

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

制。

2.多血质。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和这种神经

过程的特点相适应,多血质的人的感受性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

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力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

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

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黏液质。该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和这种神经过程

的特点相适应,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能高,反应速度慢,情

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

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

言谈,交际适度。

4.抑郁质。该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和这种特点

相适应,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

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得

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受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

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类型,大多数人是中间型的或混合型的。

三、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二)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三)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四)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五)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第四单元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

出来的人格特征。

二、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静态特征

从组成性格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

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部分。

1.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

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工作、对劳动、对他人以及对待

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

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

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二)性格的动态结构

性格静态特片的儿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

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

心,而且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态度,因为态度直接

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它也决定了

性格的其他特征。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

常常是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

第五单元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费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费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结

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

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它寻求直接的满足,而

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遵循快乐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

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起着掏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

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

用,一方面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

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

三者的关系: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

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

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

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

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当三者

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

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的内一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

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

异的。人格类型的理论有多种,较为著名的是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

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的内一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容格认为,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

和外向型的。

内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

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外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

情感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该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

广泛,影响较大。

三、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

人格五因素模型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

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瓜的倾向,它以人的

“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

为加以证实。

2、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个

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又分为三类:

(1)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

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

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

数量不多。

(2)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能够代表

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

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

(3)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

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更小。

3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应具备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

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②与

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

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

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

④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

“糊涂人”;⑤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

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⑥有

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

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是英国心理学家,后来应邀到美国讲海陆空和从事心理学的研

究工作而迁居美国。他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

别特质。卡特乐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

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

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

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即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些编制了“16种人格

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出生于德国,18岁到英国,从事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是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其三个人

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extraversion外倾)、格neuroticism神

经质)P(psychoticism精神质),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

维度模型。

(四)人格五因素模型

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了一个人格的大五或五因素模

型(简称FFM)。而且编制了一个测量五因素的工具即NED人格调查

表。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0)、

宜人性(A)和认真性(C)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

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

标志着社会心理海陆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海陆空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母体——心理

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

向,即现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

学”。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

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

所影响。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提示个体的社会

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全权心理的变化过程。这个定义目前在学术

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

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

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

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

解”。

(三)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

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

上面的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全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

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

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

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

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在琛中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

和社会层面。

1、在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

2、在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

系等等。

3、在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

4、在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

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言,“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

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这个论断对于社会心理学也是适用的。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辩、

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

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一、哲学思辩阶段

哲学思辩个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人性”

的哲学理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的假说,不能用经验方法获得证明,因而不具

有科学形态,但这类的思考和争论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

用。

二、经验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

的描述和分析。

对社会经验的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

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他的代表人物是费洛伊德。他的理论基础

是潜意识。

潜意识:一词英文为“unconscious”通常译为无意识,指意识不到、

觉察不到的一种心理,是相对于conscious所指意识到、觉察到的另

一种意识心理而言的。

unconscious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体系里是一个中心要领特指受到意识

压抑而处于不断抵抗的一种冲动欲望,它潜存于人心,构成人心的底

基部分,驱动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它所指已远远超出通常含义

的意识不到、觉察不到,故对unconscious一词在弗洛伊德学说的术

语里,以译作“潜意识”为更贴切。

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

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海陆空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

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海陆空中使用实施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

的莫德。

20世纪的30、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该时期出

现了许多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心理海陆空的著名学者:

1.瑟斯顿,李科特

他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前者首先提出态度量表

的结构,编制了第一个态度量表,即瑟斯顿态度量表;后者对量表进

行简化,使态度测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手段。

2.谢里夫

他们通过“激动效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发现群体

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和赤方式就是社会规范,它是

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

3.莫里诺

他发展了社会测量法,1937年又创办《社会测量学:人际关系》杂

志,使人际关系进行了可测量的时代。

4.勒温

他是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其中

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

1.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2.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3.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二)系统性原则

要求不仅要氢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

来研究。

(三)伦理原则

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是:

L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

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

说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主方法

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还

有一些研究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独特的意义。主要有以下

三种方法:

(一)观察法

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其可分为自然观察和

参与观察两种。

1.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其所

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

“类别”及“数量”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自然观察是所

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2.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中参

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

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二)调查法

亦称询问法。做法是,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然后

分析整理搜集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与社会行

为的目的。

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与

观察法一样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⑴特点: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相互影响的过程。若要取得

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

被访者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访谈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

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⑵分类:

①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结构访谈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

依照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非结构访谈的访谈提纲是粗线

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前者的结果易于统计

分析,但灵活性较差。后者的灵活性强,但要求研究者有较丰富的数

据归纳和分析的经验。

②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直接访谈是面对面的访谈;间接访谈是通过

一定的中介进行的访谈,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前者不仅能获得言语

信息而且还能得到非言语信息,因而有助于对结果的解释与分析,但

这种文盲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花费较多;后者搜集的资料相对较少,

但访谈效率高,花费较少。

⑶访谈过程与技巧

①准备工作

②接近被访谈者

③应对拒绝技巧

④谈话与提问技巧

⑤追问技巧

2.问卷法

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⑴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

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

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⑵分类:

①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前者优点是填写简单明快、用时较少,资

料便于统计分析。后者优点是,可获得丰富资料,有利于进行较深入

的研究。

②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发送问卷,是调查者自己或请人把问卷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特其填

答完毕,再由调查者逐一回收。发送问卷适用于团体的,或有组织的

被调查者,其回收率及有效率均较高。

访问问卷,是调查者按照问卷的要求当面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然后

将被调查者的口头回答填写在问卷中。

邮寄问卷,是调查者向一定范围的被调查者寄送问卷,要求被调查者

按规定的要求填答,并在某一时限前通过邮寄方式将问卷回传给调查

者。

⑶问卷的构成。一般由七部分构成:

①题目:问卷的标题,是对问卷目的及内容最简洁的说明。

②前言: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组织者,对被调查者提供

的资料的保密承诺等。

③指导语:用以指导被调查者怎样填写问卷的说明。

④问题及备选答案:问题和备选答案的内容是问卷的主体。

⑤一些人口学数据的记录:这些一般作为主要的研究变量。

⑥结束语:通常在此对被调查者表示谢意。

⑦计算机编码:方便后期用计算机处理问卷的结果。

⑷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明确并紧密围绕研究目的。

②全面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全面考虑问卷内容的构成,在提问语句

及答案设计中要尽量穷尽相关内容。

③非歧义性原则:设计问卷时一,要使被调查者能准确理解问卷的内容,

避免出现歧义。

④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调查者要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暗示与

诱导。

⑤适度规模原则:问卷设计时,尽量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不要牵涉

面太广。如果问卷过长,问题太多,会引起被调查者的疲倦甚至反感。

(三)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

究的一种方法。档案资料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

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缺点是工

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科学。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生存

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为条件的。关注社会影响既是个体生存所必

需,也是许多人的兴趣,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

心理学家。

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在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

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

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

义早期的代表,后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后来班杜拉和

活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o

(二)学习机制

1.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铃声——唾液分泌实验中提出

了联想的。

2.强化。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3.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难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观察学习

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

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它决定了一个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的示范性因素中选择

什么进行观察,以及在与榜样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

2.保持过程。这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表

征系统。

3.动作再现过程。即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

模仿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4.动机过程。这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在动机过程上包括外部

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等儿种形式。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

2.社会学习论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

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

析。

二、社会交换论

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邮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

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

形成与20世纪5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代表人

物有布劳、埃莫森,心理学家蒂博特、凯利等。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

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功能文化人

类学、社会海陆空的一些观点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

的普遍性命题上。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侵犯-赞同命题

三、符号互助论

认为社会心理海陆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和活动,而

个人行为只是整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

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

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

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为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一,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个性

事物对他的意义。

(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

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

互动并发展自我。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瓜,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上自己

“设计”的。

5.个体行为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

份的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四、精神分析论

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

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咱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

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觉察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无

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

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

2.“力必多”。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

这是快乐原则。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

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若,这就是现实原

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

毁灭,是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

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

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

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在正常情况下,人格的三个方面相对平衡,个体得以适应环境与现实。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瑞士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强调人的精神有崇

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

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的

“集体潜意识”理论,也为理论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20世纪30年代,一批德国精神病专家移居美国,如沙利文、霍妮等。

他们在精神病成因的解释中,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

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他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

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

素决定的。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

1.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

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

确定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区;2.人类的遗传

因素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

治社会化.

1.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是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爱国意识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

家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

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

成的基础。

2.20世纪20至39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3.社会角色的分类: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规定型角色和开方型角

色、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4.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5.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

败。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1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状

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

认知。

2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3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

我。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

自我。

5身份: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6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7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8詹姆斯自尊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9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

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

2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动

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