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八年制《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临床医学八年制《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临床医学八年制《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临床医学八年制《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4页
临床医学八年制《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学八年制《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_1—

刖B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病原生物

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检查

方法及流行与防治原则,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

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根据病原生物学的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程内容中的医学微生物学由

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分为总论和个论两部

分,前者主要介绍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

变异等生物学性状,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

共同特点和原则,在学习各论时有指导意义。而后者具体介绍了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

的每一个病原微生物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对今后医学课程的学习和临床防病治病具有基础和

实际应用意义。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论,学习总论内容着

重掌握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寄生虫病的特点和影响寄生

虫病流行的因素。第二、三部分为医学原虫和医学蠕虫,学习时要将各种寄生虫生长发育的

特点与寄生虫病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紧密联系,以掌握寄生虫病的致病机理和特

点、实验室诊断方法、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第四部分为医学节肢动物,主要掌握医学节

肢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对人体致病和传播疾病的关系,以及主要防治原则。

根据教学安排,本课程要求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上述病原生物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要求注重病原体的生物学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各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基础课程打下基础。此外,在学习方法

上要求注意运用总论的指导作用,使纷繁的个论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效果,做

的真正融会贯通,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并要求

学生积极发挥主观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根据本教学大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将作一些探索性改革,将大班理论

授课与小班互动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且,尽可能进行一些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求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作

为。

本大纲根据郭晓奎主编的《病原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纲要》第二版(双语版)修订,

上述两本教材均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

1.刘晶星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卫生部全国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BrooksGF,ButelJSandMorseSA.Tanetz,Melnick,&Adelberg'sMedicalMicrobiology,

23thed.(McGraw-HillMedicalPublishingDivision)

3.RyanKJandGeorgeRayG.SherrisMedicalMicrobiology,4thed.(McGraw-HillMedical

PublishingDivision)

4.MarkellEK,JohnDT,KrotoskiWA.MarkellandVoge'sMedicalParasitology,8thed

(W.B.SaundersCompany)

5.BogitshBJandChengTC.HumanParasitology,secondedition(AcademicPress)

时间安排

内容理论时数实验时数

微生物学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22

消毒与灭菌噬菌体2

细菌的遗传变异22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2

球菌22

肠杆菌科弧菌属22

厌氧性细菌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棒状杆菌属22

分枝杆菌属动物源性细菌22

其他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32

真菌学2

病毒的基本性状22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2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3

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肝炎病毒32

肝炎病毒黄病毒出血热病毒3

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肮粒3

寄生虫学总论2

肠道线虫32

丝虫、旋毛虫2.51.5

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21

血吸虫21

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31

原虫概论、阿米巴2.51.5

疟原虫21

鞭毛虫、机会性致病原虫31

病原学标本(线虫、吸虫、绦虫、原虫)3

标本考核1

总计6138

本教学大纲与七年制的主要区别:

1.学时数有了明显减少七年制微生物学72学时,寄生虫学44学时,两门课程合计

为116学时。八年制为99学时,其中微生物学内容安排63学时,寄生虫学安排36学时。

2.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作了明显变动七年制教学内容按上述顺序,微生物学部分进行

大课讲解,寄生虫学是由小班讲解。八年制教学时,将上述内容进行一定的组合,如微生物

学理论学时数为39学时,概论部分为15学时,只讲解主要概念,其中1/3时间根据概念引

导学生进行讨论。各论有24学时,集中讲解14学时左右,另有10个学时进行讨论,安排

在所有理论课讲解后,准备约30个病例,涉及机体各系统,将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与致

病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寄生虫学部分,总论只讲解2学时,主要为寄生虫学概念;各论内

容讲解:线虫5.5学时,其中讨论1.5学时;吸虫4学时,其中讨论1学时;绦虫3学时,

其中讨论1学时;原虫7.5学时,其中讨论2.5学时;医学昆虫完全采用自学。为了方便学

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我们已将理论讲授的内容(约26学时)拍摄成影像资料公

布在精品课程教学网上,学生可以随时获取利用。

3.实验教学的区别七年制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是同步进行,基本是验证性实验教

学内容。八年制教学中,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学基本采用集中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作一

些设计性实验的探索性改革,实验教学安排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并通过连贯性的实验教学,

有利于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的观察。

微生物学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二、熟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了解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教学要点】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分布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创立、微生物学的分支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

2.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二、熟悉

1.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2.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三、了解

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教学要点】

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细菌的测量单位

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细菌的结构

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

特殊组分:

G+菌的磷壁酸(壁和膜)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组分

G菌的外膜

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G+和G一菌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别及与细胞壁的关系

细胞壁的功能

细胞L型

形成、生物学特性

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细菌膜

特点:不含胆固醇

细胞质

核糖体

质粒

异染颗粒

核质

特点

荚膜

荚膜的概念

荚膜的功能与医学的关系

鞭毛

鞭毛的概念

鞭毛的功能与医学的关系

菌毛

菌毛的概念

菌毛的功能与医学的关系

芽胞

芽胞的概念

芽胞的功能与医学的关系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和意义

二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二、熟悉

1.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

2.常见生化反应

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三、了解

1.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

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3.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教学要点】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类型

自养菌、异养菌

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Ph、温度、气体

根据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细菌的分类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个体的繁殖:二分裂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生长曲线

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的生化反应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培养基的概念和种类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细菌人工培养的用途

细菌的分类

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

细菌的命名

三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

2.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二、熟悉

1.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

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三、了解

1.超声波杀菌法

2.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教学要点】

几个概念: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

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间歇蒸气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微波

滤过除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消毒剂主要种类

消毒剂作用机制

消毒剂的应用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四噬菌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噬菌体的概念

2.温和噬菌体

二、熟悉

1.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2.毒性噬菌体

三、了解

噬菌体的应用

【教学要点】

噬菌体的概念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化学组成

抗原性与抵抗力

毒性噬菌体

定义

复制周期

噬菌现象和噬斑

温和噬菌体

几个概念: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溶原性转换

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状态

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噬菌体的应用

五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二、熟悉

1.细菌的变异现象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了解

1.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

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教学要点】

几个概念:遗传,变异,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

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结构的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菌落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基因组的概念

染色体

质粒:定义、种类、特征

转位因子:定义、种类

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略)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概念,肺炎链球菌的转化现象

接合

概念,R质粒的结构

F质粒的接合

R质粒的接合

转导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

原生质体融合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六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

2.细菌的致病机制

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二、熟悉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

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

带菌状态的含义

2o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3.细菌感染的来源

4.传播方式与途径

5.感染的类型

三、了解

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

2.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教学要点】

基本概念: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学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

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医院获得性感染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物质

毒素:外毒性:理化特性、结构特征、种类和生物学活性

内毒素:理化特性、结构特征、生物学活性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部位

宿主的免疫性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

获得性免疫机制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

传播方式与途径

感染的类型:不感染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七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

2.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原则

3.人工免疫与生物制品定义

二、熟悉

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

2.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3.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

三、了解

1.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验方法

2.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

【教学要点】

细菌学诊断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血清学诊断:原理

效价的含义及应用

血清学试验类型

获得性免疫的产生方式

人工主动免疫

死疫苗

活疫苗

亚单卷疫苗

DNA重组疫苗

核酸疫苗

治疗性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

抗菌血清

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细胞免疫制剂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八球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4.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

5.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

二、熟悉

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

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4.肺炎链球菌

5.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6.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

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了解

1.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

3.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0、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

4.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

5.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

6.卡他布兰汉菌

【教学要点】

球菌概述

葡萄球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

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荚膜

抵抗力

分类: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

根据噬菌体

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

致病物质: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

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

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

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炎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素休克综合征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

防治原则:个人卫生与食品制作

医源性感染

耐药问题

自身菌苗

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

抗原结构:多糖抗原、蛋白质抗原

分类:根据溶血现象;根据抗原结构

抵抗力

致病性

A群链球菌

致病物质:特殊结构(LTA、M蛋白、F蛋白)

毒素(S与0溶毒、致热外毒素)

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毒、链道酶等)

所致疾病:化脓性

中毒性:猩红热

变态反应性: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0”试验

防治原则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与培养

抗原构造与分型:荚膜多糖抗原、c多糖

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

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

防治原则:多价菌苗

奈瑟菌属

膜膜炎奈瑟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培养

抗原结构与分类: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抵抗力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淋病奈瑟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培养

抵抗力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九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

2.志贺菌属的致病性

3.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

二、熟悉

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2.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

3.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

4.肥达试验

三、了解

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

3.沙门菌分类

4.其他肠道细菌

【教学要点】

肠杆菌科的共性

形态、染色、培养、生化反应(乳糖的地位)、抗原(O、H、K)

埃希菌属

生化特点

致病性

正常菌群

大多为条件致病菌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种类、所致疾病和致病机制;

志贺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抗原与分类

致病性

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传播途径、传染源、临床类型和特点

免疫性:SIgA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的收集和保存、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菌苗预防与耐药性

沙门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及主要生化反应

抗原构造与分类:0、H、Vi抗原

致病性

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

所致疾病:肠热症(临床特点及细菌在体内活动的关系)、食物中毒、败血症、无

症状带菌者

免疫性:胞内菌、细胞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原体的分离鉴定:标本采集的时间和部位、分离鉴定

肥达反应的方法、原理、结果判断

防治原则:菌苗

十弧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二、熟悉

1.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2.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

三、了解

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副溶血弧菌的致病物质

【教学要点】

弧菌属概述

霍乱弧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培养(耐碱性)

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与0139群;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

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鞭毛、菌毛

所致疾病:霍乱的传染源、传染途径、临床特点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的收集和保存、分离培养和鉴定

防治原则

副溶血弧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培养(嗜盐性);神奈川试验;

所致疾病:传染源、传染途径、临床特点

防治原则

十一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二、熟悉

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4.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5.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6.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

三、了解

1.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2.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要点】

厌氧芽胞梭菌属

破伤风梭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及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

所致疾病:致病条件及临床特点

防治

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

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

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反应)

生化反应(汹涌发酵)

致病性

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

所致疾病

气体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

食物中毒

微生物学检查

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防治原则

肉毒梭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

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特点、产生特点)

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的传染途径、临床特点

艰难梭菌

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无芽胞厌氧菌

种类

致病性:致病的条件、感染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和分离培养原则

防治原则

十二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放线菌的概念

2.硫磺样颗粒

二、熟悉

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

三、了解

诺卡菌属

【教学要点】

放线菌

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

致病性

放线菌病的临床特点

慢性无痛性炎症、多发性瘦管和排出硫磺样颗粒

诺卡菌

致病性

十三棒状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

2.白喉外毒素

3.白喉的防治原则

二、熟悉

1.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2.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

3.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4.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三、了解

其他棒状杆菌属

【教学要点】

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

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硅酸钾培养基

致病性: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

所致疾病

免疫性: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人群免疫状况

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

防治原则:

预防:人工主动、人工被动

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十四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一、掌握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二、熟悉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1.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2.非结核分枝杆菌

3.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要点】

一、结核分枝杆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抗酸性与抗酸染色法

培养:生长特点、培养基及生长现象

抵抗力

变异性:BCG、耐药性变异

致病性:

菌体成份简介:荚膜、脂质、蛋白质

肺部感染

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

肺外感染

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属感染免疫(有菌免疫)

Koch现象

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

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

微生物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

浓缩集菌

分离培养

动物试验

防治:

BCG

抗爆药物

二、麻风分枝杆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两型两类

十五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

二、熟悉

1.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2.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4.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

三、了解

1.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

2.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

3.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

4.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要点】

布鲁菌属

种类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

所致疾病:

波浪热临床特点与菌血症的关系

对动物的致病性

免疫性

防治原则

耶尔森菌属

鼠疫杆菌

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

所致疾病的临床类型

免疫性和菌苗预防

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芽胞杆菌属

炭疽芽胞杆菌

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

所致疾病的临床类型

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

十六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

1.空肠弯曲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和所致疾病

2.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3.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4.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和防治

5.嗜肺军团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6.百日咳鲍特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

二、了解

以上微生物的抗原结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教学要点】

空肠弯曲菌

形态特点、培养特点、所致疾病

幽门螺杆菌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铜绿假单胞菌

形态特点、培养特点、所致疾病

流感嗜血杆菌

形态

培养:生长因子,卫星现象

抗原

所致疾病

特异性预防

嗜肺军团菌

形态染色、培养和致病性

百日咳鲍特菌

形态、致病性与免疫性、预防

十七支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

1.支原体的定义

2.肺炎支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3.溶胭服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二、熟悉

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性、与细菌L型的区别

三、了解

1.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免疫性

3.肺炎支原体检查

4.溶胭胭原体检查

3.穿透支原体

【教学要点】

支原体的定义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培养特性

抵抗力

致病性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肺炎支原体

所致疾病

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溶服服原体

十八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立克次体的定义

2.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二、熟悉

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2.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三、了解

1.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立克次体结构与组成

【教学要点】

立克次体的定义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概述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

一原构造: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共同抗原

致病性

感染途径

致病机制

所致疾病

免疫性

诊断

分离培养

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

防治原则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普氏伤寒立克次体:

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致病与免疫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传染源、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致病与免疫

恙虫热立克次体:

传染源、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致病与免疫

贝纳柯克斯体

传染源、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致病与免疫

汉赛巴通体

传染源、传播方式、所致疾病

十九衣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

1.衣原体的定义

2.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3.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致病性

二、熟悉

1.衣原体的共同特性

2.衣原体的培养、致病性与免疫性

3.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4.肺炎衣原体致病性

三、了解

1.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衣原体的抗原结构、抵抗力

3.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

4.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教学要点】

衣原体的概念

衣原体的共同特征

概述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发育周期:原体、始体、包涵体

培养特性:

致病机制

免疫性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

分类

沙眼亚种:致病性

传播方式

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肺炎衣原体:致病性

鹦鹉热衣原体

二十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螺旋体的定义

2.钩端螺旋体

二、熟悉

1.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

2.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致病性

三、了解

1.螺旋体的种类

2.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微生物学检查法

3.其他密螺旋体

4.伯氏疏螺旋体的培养、分类检查和防治

5.回归热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

【教学要点】

概述:分布、种类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点、Fontana镀银染色

培养特性:

抵抗力:

致病性:

所致疾病

传播方式

免疫性:感染免疫

检查方法:

标本

显微镜检查

血清学诊断:非特异性试验、特异性试验

伯氏疏螺旋体

形态

致病性:

所致疾病

传播媒介

钩端螺旋体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温度、培养基

分类

抵抗力

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类毒素样物质、溶血素、细胞毒性因子

所致疾病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免疫性

检查方法

病原体检测: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鉴定、动物接种、分子生物学方法

血清学诊断

疫苗预防

二十一真菌概述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真菌的定义

2.真菌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

二、熟悉

1.真菌的抵抗力

2.真菌感染的临床类型及免疫性

3.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lo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2.与医学有关真菌的分类

【教学要点】

真菌的概念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单细胞

多细胞:抱子、菌丝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培养条件、常用培养基、菌落类型及特点

抵抗力

致病性:

感染类型

致病性真菌感染

条件致病真菌感染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真菌性中毒症

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

免疫性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防治原则

预防

治疗

二十二主要病原性真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皮肤癣真菌的致病性

2.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

3.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

二、熟悉

1.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2.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

三、了解

1.表面感染真菌

2.皮肤癣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4.地方性流行真菌

【教学要点】

皮肤癣真菌:

种类

菌落形态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与处理,镜下观察

深部感染真菌

新生隐球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

培养特性

抗原分型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墨汁负染

条件致病性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鉴别要点:假菌丝、厚膜抱子

二十三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毒的概念

2.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病毒的增殖

二、熟悉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干扰现象

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4.双股DNA病毒的生物合成

三、了解

1、病毒的分类

2.病毒的遗传变异

3.卫星病毒与类病毒

4.单股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合成

【教学要点】

病毒的概念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的测量单位

病毒的形态

病毒的结构

病毒体:定义和类型(裸露病毒和有包膜病毒)

核心:化学组成及功能

衣壳:化学组成功能

壳微粒与衣壳对称型

核衣壳概念

包膜:来源、化学组成、表面结构(刺突)、功能、

裸露病毒(核衣壳)

有包膜病毒(核酸+衣壳+包膜)

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的核酸

种类、有内含子

感染性核酸

病毒的蛋白质

含量

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脂类和糖类

脂类:存在部位、作用、脂溶剂的作用

糖类:存在部位、作用(病毒表面成分、与病毒的感染有关)

病毒的增殖

病毒增殖的特点:只能在有感受性的活细胞内进行

病毒增殖的方式:自我复制

病毒的增殖周期

吸附:特异性吸附(病毒体表面位点和敏感细胞上的受体)

穿入:有包膜病毒的穿入

无包膜病毒的穿入

脱壳:不同的脱壳方式

溶酶体酶的作用

生物合成

隐蔽期

生物合成场所

DNA病毒

RNA病毒

双股DNA病毒的生物合成

早期蛋白(功能性蛋白)的合成

核酸的复制(半保留式复制)

晚期蛋白(结构蛋白)的合成

组装成熟和释放

有包膜病毒的释放

裸露病毒的释放

病毒的异常增殖

缺陷干扰颗粒、缺陷病毒、

顿挫感染

病毒的干扰现象

干扰的定义、干扰的主要机制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温度、紫外线、脂溶剂、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病毒的分类

二十四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

2.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二、熟悉

1.病毒感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作用

3.宿主抗病毒免疫

三、了解

动物模型

【教学要点】

病毒的致病作用

病毒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重点)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感染

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病毒感染

感染的过程与结局

病毒的致病机制

细胞水平上的病毒致病机制

溶细胞性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凋亡

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

病毒基因的整合

整体水平上的病毒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作用

免疫病理作用

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与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中和抗体

抗体介导对靶细胞的作用

非中和抗体

细胞免疫

杀伤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

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病毒的细胞培养

二、熟悉

1.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与细胞病变效应(CPE)

2.病毒感染的现代诊断方法

3.抗病毒治疗

4.病毒感染的免疫预防

三、了解

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查与鉴定

2.抗病毒基因治疗及中草药、免疫制剂等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

3.病毒感染预防用核酸疫苗和其他类型的疫苗

【教学要点】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用于分离病毒的标本

用于检测抗体的标本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培养

传代细胞培养

细胞病变效应(CPE)

病毒感染的其他诊断方法

光学显微镜检查包涵体

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体

检测病毒的抗原与核酸:免疫荧光、ELISA、核酸杂交、PCR等

检测病毒的抗体: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ELISA等

抗病毒治疗

抑制病毒脱壳:金刚烷胺

核昔类药物:碘尿昔、无环鸟昔、丙氧鸟昔、AZT等

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病毒感染的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特异性的人血清球蛋白

二十六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流感病毒的分型、变异和意义

二、熟悉

1.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分离鉴定和防治原则

2.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3.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4.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5.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6.风疹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

7.冠状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

8.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三、了解

1.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2.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呼肠病毒

【教学要点】

呼吸道病毒的种类

流行性感冒病毒

生物学性状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

核心

包膜

内层

外层:脂质双层膜

两种刺突,

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及其功能

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

型与亚型的分类依据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两种形式: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

防治原则

接种疫苗

药物治疗

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大小、核酸不分节段,胞膜刺突蛋白不同

麻疹病毒

生物学性状

结构:刺突为H和F蛋白

培养特性:引起细胞融合,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和临床表现

麻疹晚期神经中枢系统并发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免疫力情况:恢复靠细胞免疫,感染后免疫力牢固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

紧急预防

腮腺炎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并发症

防治原则

疫苗接种:MMR三联疫苗

呼吸道合胞病毒

致病性

腺病毒

病毒的形态

传播途径和所致疾病

风疹病毒

病毒的形态

致病性与免疫性

冠状病毒

病毒的形态

致病性:普通感冒与SARS

二十七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肠道病毒的种类

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二、熟悉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教学要点】

肠道病毒的种类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核酸和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所致疾病,致病机制及免疫性

防治原则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比较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特点和所致疾病

二十八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急性胃肠炎病毒主要种类,流行方式

2.人类轮状病毒的形态、基因组;致病性、免疫性

二、熟悉

1.人类轮状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

2.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

3.杯状病毒的致病性

4.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三、了解

1.人类轮状病毒的基因结构、分型和微生物学检查

2.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教学要点】

轮状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基因组、分组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微生物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病毒抗原和核酸检测

肠道腺病毒

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杯状病毒

SRSV原型病毒,流行特点,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星状病毒

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二十九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肝炎病毒的种类和主要差异(病毒核酸类型、传播途径、引起慢性感染、特异性预防等)

2.HBV的抗原一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二、熟悉

1.HAV形态、核酸类型、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2.HBV的形态结构、核酸类型、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3.HCV的形态、核酸类型、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4.HDV的形态结构、感染类型与致病性

5.HEV的形态、核酸类型、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

1.HAV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

2.HBV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

3.HCV的基因结构与分型

4.HD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5.HEV的基因结构与分型

【教学要点】

肝炎病毒的定义和种类

HAV

生物学性状

形态、核酸类型、抗原性,抵抗力

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特征

抗体种类和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

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核酸检测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紧急预防

HBV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Dane颗粒的结构

抗原组成

抵抗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与原发肝癌关系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抗原一抗体系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病毒核酸检测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基因工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HCV

生物学性状

形态、核酸类型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病毒核酸和抗体

防治原则

切断传播途径

HDV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核酸类型

致病性与免疫性

缺损病毒,辅助病毒为HBV

传播途径,两种感染方式:联合感染,重叠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病毒抗原,抗体和核酸

HEV

生物学性状

形态、核酸类型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疾病特点

微生物学检查

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

三十黄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二、熟悉

1.黄病毒和甲病毒的共同特点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登革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了解

1.黄病毒和甲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3.登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4.森林脑炎病毒

【教学要点】

黄病毒的概念,我国主要黄病毒成员

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共同特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抗原性

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特异性预防

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

传播途径;致病性(包括免疫促进作用)

三十一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

二、熟悉

1.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抗原分型

2.汉坦病毒的致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与免疫

3.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流行

三、了解

1.肺综合征

2.汉坦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教学要点】

出血热病毒的概念

汉坦病毒

形态结构

培养特性

抗原分型

流行环节: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致病性(肾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