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页共3页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的说明脉络,列出文章提纲。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中国建筑的了解,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建筑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导入新课梁思成语录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年-1972年),籍贯广东新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会,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学术作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建筑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北京市计划图。背景探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文体常识自然科学小论文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指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原理、问题等进行专门的考察、分析、研究所写成的科学小论文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写作难度要比一般议论文的写作难度大得多。它不但使用材料多,写作内容难,而且在概括、归纳、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它是一般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科学研究论文的起步和准备。自然科学小论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科学小论文里,要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给人以一定的启发。夯实基础diÃàn蒙古měng蒙昧méng蒙蒙亮meng游廊láng抱厦shà厦门xià厢房xiāng殷商yin殷红yān殷其雷yn国徽hui毗邻pí石墁màn榆枋fāng帷幕wéi接榫sǔn压轴zhòu鳗鱼mán屋脊j柁墩tuó穹窿qióng斗拱dǒu整体感知活动一识中国建筑特征,理课文行文逻辑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作诠释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2.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二举例子、打比方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空间,如庭院。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木材结构:立柱和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四斗拱:在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可减少剪力,有装饰作用。5.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下定义、摹状貌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6.作者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之后,又在讲什么内容呢?文法在第14段里,作者有一个很新鲜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英语也有语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什么呢?可译性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作者又是怎么阐述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的?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部分:(14-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四部分:(18-20)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文本小结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