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文学美基于语言美”,严格地说应是“文学美基于文学语言的美”。因为文学语言既不同于日常语言,也不同于科学语言,它有自身的审美功能特点。不妨通过三者的比较,进一步弄清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对语言功能类型的区分,始于黑格尔而大兴于现代形式主义文评。韦勒克明确把语言分为三种,他在讨论“文学的本质”时写道:语言是文学的材料,要阐明文学的本质,“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事实上,一种民族语言为全民族共有而非文学家独有,文学反映的内容又包含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情态,因此这三种用法在作家笔下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不过,三种用法由于功能目的的不同,确又存在各自的特点。日常语言不是单独的概念,它包含口头语、商业语、官方语、教师用语和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尽管如此,突出实用性,实现当下语境中实际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是日常语言的共同特点。日常语言大多是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它有时也追求科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但在许多地方可能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在特定语境中允许民族语言特有的种种变化。科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钱锺书说:“‘书名’之名,常语也;‘正名’之名,术语也。……专家著作取常语而损益其意义,俾成术语……”从常语到术语是科学语言形成的普遍规律。科学语言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后者中又包含侧重于人文的文、史、哲和侧重于科学的经、政、法等。尽管有种种区分,但科学语言以准确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精确性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它不允许日常语言中非理性、非逻辑现象的存在。理想的科学语言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文学语言同样源于日常语言,但又是日常语言的升华;它是以生动的形象外观和丰富的情感色彩体现作品审美意蕴并唤起读者审美注意的意象性语言。日常语言突出实用性,科学语言强调精确性,文学语言则追求审美性。别林斯基说:“诗歌用流畅的人类语言来表达,这语言既是音响,又是图画,又是明确、清楚地说出的概念……”韦勒克则指出:“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如果说别林斯基特别强调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那么韦勒克除此之外,充分阐述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表情性。综上所述,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意象性语言,其审美特性主要有四大特点,即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和音乐美。文学美基于语言美。因此,上述四大特点既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之所在,也是文学美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文学美的欣赏,始于对语言美的品味。那么文学语言的四重审美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帕克《美学原理》认为:“一个词是有声音的和吐发出来的,是有意义的,是表现感情的,并且能唤起形象的。”换言之,每一个语词都包含四个要素,即声音、意义、感情、形象。与日常交谈和科学表述相比,文学创作特别重视语词本身的审美表现力。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多义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等审美特点,正是语言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对语词的表象、表义、传情和声音四要素加以审美强化和审美升华的结晶。(摘编自陈文忠《论汉语文学的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具有各自的功能目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追溯其源头,俱为日常语言。B.科学语言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精确性为科学语言的基本特点。C.文学语言是一种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美、意义美、情感美和音乐美等审美特性,它是日常语言的升华。D.日常语言基于日常生活的会话情境,它以实用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因而不能用理性、逻辑的标准衡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经过严密论证,得出文学语言具有形象美等四大特点,支撑起“文学美基于语言美”这一中心论点。B.本文将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进行比较,分别突显三种语言的功能目的与特性,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C.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区别了“常语”和“术语”两个概念,论证了“科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这一分论点,思路清晰。D.本文用引证法、例证法、喻证法,援引韦勒克、钱锺书、别林斯基、帕克等的观点,增强文章权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语言摒弃日常语言的非理性、非逻辑,如《宇宙的未来》等;文学语言强调语言的审美性,如《红楼梦》等。B.相较于日常交谈和科学表达,文学创作尤其关注词语本身的审美表现力,这与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有关。C.日常语言需在当下语境中进行实际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因而它存在许多变体,有时也追求精确性与生动性。D.不同的功能目的,决定了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的不同特性,因此这三者之间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的。【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而不能用理性、逻辑的标准衡量”错误,根据原文“日常语言大多是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它有时也追求科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但在许多地方可能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可知,并不意味着日常语言不能用理性、逻辑的标准来衡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得出文学语言具有形象美等四大特点,支撑起‘文学美基于语言美’这一中心论点”错误。原文中并没有明确将文学语言的四大特点作为支撑“文学美基于语言美”这一中心论点的论据,而是将其作为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描述。C.“对比论证”错误。第四段确实提到了“常语”和“术语”的区别,但并未运用对比论证。D.“本文用引证法、例证法、喻证法”错误。原文中并没有使用例证法和喻证法,只是使用了引证法,即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来支持论述。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此这三者之间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的”错误。虽然原文中提到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由于功能目的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三者之间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的。实际上,这三种语言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有交叉和混合使用的情况。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古以来,香料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食物调料,也是治病的药材,还是供奉神灵和修身养性的附属品。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种,尤以植物类香料为主,如胡椒、肉豆蔻(皮)、丁香、檀香木、沉香、苏合香、乳香、没药、迷迷(迭)香等。这些植物类香料多为古代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和中国,并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至晚在西汉时期,中国已大量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口“香药”,既入药用,也为日常熏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就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后汉书·天竺传》曾记述,天竺产胡椒;《魏书·波斯传》亦记录了波斯商贾从印度贩运胡椒至中国的情形。从唐代开始,随着“胡食”的流行,胡椒等渐为调料之用。随着古代中国社会对香料需求的增长,胡椒种植区东移,种植范围从印度扩大至东南亚地区。胡椒种植面积的扩大及中国胡椒进口地的改变,促使海上航路的拓展和变化,推动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总体来说,香料输入中国的途径,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造船技术和海上航行技术尚不发达,除少量从南洋经由海路进口,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亚、南亚次大陆等地传入。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香料和瓷器渐成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新唐书·地理志》引用了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国从海上前往大食地区的通道。当时,阿拉伯和南亚地区所产乳香、安息香、藏红花、小豆蔻、胡椒、檀香等通过这条航线成批输入中国;中国出产的麝香、樟脑等也输往阿拉伯地区。这一时期阿拉伯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线,也被一些学者称作“香料之路”。宋元以来,通过海路的朝贡贸易逐渐成为香料输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明初,为了保证宫廷有足够的香料供应,永乐帝命令交趾以苏木、沉、速、安息诸香代替租赋。加之郑和在西洋收购香料,东、西洋番国知晓明朝对香料的喜好,于是番国贡献往往以香料为主。中国朝廷对番国进贡方往往给予高于贡品价值的赏赐作为回报。明代香料的朝贡贸易既体恤“皇恩浩荡”,加强了明朝与东南亚诸邦的政治、经济联系,又弥补“禁海”所致香料等的短缺。诚如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中所说:“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即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受明朝朝贡制度的影响,一些不出产香料的亚洲国家也向他国采购香料,再进贡给明朝廷,促进了香料在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之间的交互流动,推动了香料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料在中国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奢侈品逐渐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香料的需求都大为增加。明初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3年需7000斤左右,而内府所用,能达到五六倍。到明世宗初期,每年宫廷采买沉香、降香诸香10多万斤,尚不够用。万历时,朝廷要求库存的每种香品每年达到2万斤。此时来自东南亚的胡椒还被赋予了多重经济职能,不仅成为明廷赏赐百官、奖励军功、支付薪俸的主要物品,市舶抽分、进口商税的重要来源,而且时常作为商品贸易的纽带,甚至代行货币职能。中国社会对香料的巨大需求,以及香料贸易的巨额利润,吸引了明初大批私商下西洋贩香,华商迅速发展海外贸易,构建起遍布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和增加税收,明朝廷不得不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此后,大批华人私商扬帆出海,与西方殖民者角逐香料利益。作为丝绸之路上众多商品贸易的一种,香料的普及和传播,改变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甚至衍生出香文化,兼具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通过陆路和海路展开的香料贸易则把东西方联结在一起,搭建起了包括亚洲、欧洲甚至非洲在内的世界贸易网络,推动了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摘编自许序雅《香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光明日报》)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多为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各地,并影响着当地社会。B.根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早在汉代,香料就已大量从国外进口,用于制药,也可供日常熏用。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海上贸易,中国不仅进口胡椒、檀香等香料,也出口本国出产的麝香、樟脑。D.明代香料的朝贡贸易加强了我国与东南亚诸邦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香料在东南亚与东亚国家的经济交流。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沿着时间线路,结合贸易通道、国家政策的影响,梳理了西汉开始到明朝隆庆元年,香料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史。B.在明朝时期,诸多香料的功能从调料、药材、供奉神灵等,逐渐扩展到了经济领域,例如可以用来支付薪俸、市舶抽分,代行货币等。C.文中的唐代、明代,是香料贸易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历史时期,由此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以保障其平稳推进。D.宋元朝廷开放“海禁”,吸引大批私商下西洋贩香,华商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构建起我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6.作者使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请根据文本举例说明。【答案】4.A5.A6.①引用考古发现,证明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如“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就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②引用古籍,如“《新唐书·地理志》引用了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国从海上前往大食地区的通道”。③列数字,如“明初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3年需7000斤左右,而内府所用,能达到五六倍……”,列举明朝宫观、内府、宫廷等降真诸香等的用量。④因果推导,如“受明朝朝贡制度的影响,一些不出产香料的亚洲国家也向他国采购香料,再进贡给明朝廷,促进了香料在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之间的交互流动,推动了香料贸易的发展”。【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多为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错,范围扩大。由原文“这些植物类香料多为古代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可知,原文中为“植物类香料”和“古代印度”。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诸多香料”错,扩大范围。原文是“此时来自东南亚的胡椒还被赋予了多重经济职能,不仅成为明廷赏赐百官、奖励军功、支付薪俸的主要物品,市舶抽分、进口商税的重要来源,而且时常作为商品贸易的纽带,甚至代行货币职能”,可见,原文中扩展到经济领域的是“来自东南亚的胡椒”。C.“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以保障其平稳推进”错,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唐代和明代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以保障其平稳推进。相关信息只有“明初,为了保证宫廷有足够的香料供应,永乐帝命令交趾以苏木、沉、速、安息诸香代替租赋”,不属于法律政策。D.“宋元朝廷开放‘海禁’”错,张冠李戴。由原文倒数第二段“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和增加税收,明朝廷不得不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可知,开放“海禁”的是明朝廷,不是“宋元朝廷”。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能力。(1)根据“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就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可知,作者引用考古发现,证明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由此证明自己的观点;(2)根据“《后汉书·天竺传》曾记述,天竺产胡椒;《魏书·波斯传》亦记录了波斯商贾从印度贩运胡椒至中国的情形”“《新唐书·地理志》引用了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国从海上前往大食地区的通道”分析,作者引用若干古籍证明自己的历史观点;(3)根据“明初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3年需7000斤左右,而内府所用,能达到五六倍。到明世宗初期,每年宫廷采买沉香、降香诸香10多万斤,尚不够用。万历时,朝廷要求库存的每种香品每年达到2万斤”分析,作者列举数字的方法,列举了明朝宫观、内府、宫廷等降真诸香等的用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根据“受明朝朝贡制度的影响,一些不出产香料的亚洲国家也向他国采购香料,再进贡给明朝廷,促进了香料在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之间的交互流动,推动了香料贸易的发展”分析,作者采用因果推导法,证明受到明朝朝贡制度的影响,香料在东南亚和东亚国家之间的交互流动,推动了香料贸易的发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黎明前的故事茹志鹃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以前,虽说是故事,但事情都是真实的。当时,在上海某一条里弄里,住了一个很特别的人。他叫秦易名,有三十多岁,人生得高大、结实,有一下巴浓浓的络腮胡子。他的妻子叫韩慧,是小学教员。一个女儿叫米米,十一岁;一个儿子叫小小,八岁,都上学了。这些,当然都不是他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特别的地方,别人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傻气,是个呆子;有的却说他是个大好人;有的又说他是“娘娘腔”。说法不一。事实是这样: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住在弄堂口的寡妇胡阿秀死了公公,没钱没人,也来找到他。他就像是自己家里死了人一样,到处去借钱,把自己的棉袍大衣都去当了,买来棺材,捧头捧脚地把老人入了殓。直等到入了土,他才安下心来。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大热天,弄堂口来了一个卖西瓜的乡下人,手里捧了一个剖开的生西瓜,跟买主在吵:一个说,我要你包开的;一个说,我光开不包的,双方吵了半天都不肯认账。结果秦易名在一旁见了,就照价把那个西瓜给买下来了。这些事情,大家只觉得他呆气,好笑,有些老年人更觉得他这么个壮壮实实的男子汉大丈夫,不出去做事赚钱,反在家里给老婆孩子烧饭,洗衣裳,多古怪。不过这些古怪事情,大家见惯了,也就不以为怪了。只是他的两个孩子好像还不大习惯:“爸爸不拿人家的钱,为什么要给人家做事呢?”“爸爸喜欢吃生西瓜吗?”“为什么人家不这样做呢?”……孩子们拿这些问题去问到他时,他总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认认真真地说道:“人家有为难事,帮他们解决了,他们高兴吗?高兴,这不是很好吗?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情你们现在还不懂,将来就会知道,来!我们还是来唱个歌吧!山那边呀好地方,一,二,唱!……”上面说过的这些事情还不算特别,他最特别的事情,大概也只有他的两个孩子,就是米米和小小才知道。这就是爸爸的那个阁楼。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小便,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米米和小小想上去看看,这小小的阁楼上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有一次,就是胡阿秀阿姨的公公死了的那一次,她半夜来敲门,一下大家都醒了。妈妈不知怎么弄的,慌忙从床上跳起,不去开门,却站在床上,只顾伸手去敲爸爸的阁楼楼板,到后来知道是胡阿姨死了公公,妈妈的脸色这才转过来,就叫胡阿姨先回去,自己爬到爸爸的阁楼上去了。米米和小小一见有这机会,也就一骨碌地爬起来,轻手轻脚地上了楼梯。一上了楼,就见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爸爸、妈妈一见他们上来,好像都吃了一惊,不过也没说什么。米米和小小不知为什么,忽然也心里怦怦地乱跳起来。小阁楼陈设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这里面就是有一种异样的气氛:阁楼四周,门窗板壁,一概都用厚厚的夹层黑布,挡得密不通风,就是里面点上十盏一百支光的电灯,外面都看不到一点亮光。人在里面,像在蒸笼里一样,又闷又热,一上来,气就像要透不过来了。爸爸浑身上下都是湿的,就连他的椅子和靠过的桌子上,也都湿了一大片,好像爸爸是刚从河里捞上来的。“爸爸,你怎么的啦?……”米米有些怕起来了。小小却只站着眨眼睛,好像他是第一次看见爸爸。“没什么,热得出汗了。来!”秦易名照例又是一边一个把米米和小小揽在怀里,说,“好孩子,你们在这里看到什么东西,都不给别人说,好不好?”“好。爸爸你不怕热吗?你在这里做什么呀?”小小仍疑惑地看着那些黑布幔。“没做什么,爸爸在这里祷告,让你们长大了,都过好日子,大家都过好日子。懂吗?”米米和小小点点头,摸摸粘在爸爸身上的汗衫,好像是懂了,好像还没有懂;不过,觉得爸爸这个阁楼越加神秘了。本来,爸爸要等米米、小小睡下来以后,才到阁楼上去。可是近几个月来,米米、小小还在做功课,爸爸就上去了。有一天,爸爸索性吃完晚饭就上去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正改着卷子,爸爸突然从阁楼上急急地跑下来,兴奋地抱住妈妈的肩膀说道:“北平解放了,喂!北平解放了。”妈妈一听,也高兴地跳起来,拉住米米、小小,压着嗓子叫道:“哎呀,宝宝,北平解放了,好日子不远了……”从来没见爸爸这么高兴过,这个“北平解放”是什么意思?米米和小小给弄糊涂了,眼睛滴溜溜地只是朝爸爸看。爸爸稍稍平息了一下,就对他们说:“傻瓜,北平解放,就是好人到了北平啦!……”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秦易名留给人的“呆气”“可笑”的印象,是一种伪装,他帮邻里做的那些事,也是为他秘密从事地下工作打掩护。B.秦易名出于对孩子隐瞒真相的愧疚,“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把米米和小小揽在怀里”,并非因为寻常意义的父辈的慈爱。C.米米和小小看到了阁楼里的东西,爸爸的秘密身份已被孩子发现,无需再隐瞒,所以“近几个月来”爸爸上阁楼的时间越来越早。D.文章虽未点明爸爸的身份,但阁楼上“很轻很轻的声音”以及箱子里“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等细节已揭示了答案。8.文中秦易名的称谓,首先使用“他”,后又变成“爸爸”,请分析这样变换带来的效果。9.小说人物的语言,除了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往往还隐含着许多信息。请对秦易名的语言进行分析鉴赏,充分发掘其中的潜在信息。【答案】7.D8.①小说关于秦易名的称谓,首先用“他”,后变成“爸爸”,随之发生改变的是小说的叙事视角。②由第三人称无定视角转为特定儿童视角,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显真实。③叙事视角的巧妙转换,让本文的叙事节奏更加富于变化,同时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9.①“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体现了秦易名的人生观与价值追求,他唱的歌也传达出他的心之所向;②“你们在这里看到什么东西,都不给别人说”,侧面表现出秦易名工作的危险性和机密性;③“大家都过好日子”中的“大家”,既包含秦易名的小家,邻居们的家,更指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透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④结尾处反复出现的“北平解放”,显示出人物极度的喜悦,也强调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形势。【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他帮邻里做的那些事,也是为他秘密从事地下工作打掩护”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乐于助人,从原文中他向女儿的解释中可以看出。B.“出于对孩子隐瞒真相的愧疚”错,“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把米米和小小揽在怀里”的动作体现的是对孩子的爱。C.“米米和小小看到了阁楼里的东西,爸爸的秘密身份已被孩子发现,无需再隐瞒,所以……”错,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爸爸上阁楼的时间越来越早”是因为北平即将解放,工作任务比较重。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人称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他”是第三人称视角,如“他在里弄里是个公用的人,他没有工作,但每天比谁都忙,哪家吵嘴了,要他来调停;哪家女人生孩子,买不到红糖,他就骑上脚踏车,给到处去觅……”“他叫秦易名,有三十多岁,人生得高大、结实,有一下巴浓浓的络腮胡子”,这是人们眼中的“秦易名”,小说先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叙述显得客观冷静;“爸爸”是孩子的视角,如“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除了爸爸自己,谁也不能上去,甚至连妈妈也很少上去”“爸爸浑身上下都是湿的,就连他的椅子和靠过的桌子上,也都湿了一大片,好像爸爸是刚从河里捞上来的”,此处由上文的“他”变成“爸爸”,这是孩子看到的爸爸的工作情况和孩子眼里爸爸的样子,属于特定儿童视角,增加亲近感和真实性,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总之,文中秦易名的称谓,先用“他”,后变为“爸爸”,叙事视角巧妙转换,由第三人称无定视角转为特定儿童视角,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显真实,也让本文的叙事节奏更加富于变化,同时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人物语言内涵的能力。(1)“他总把两个孩子揽在怀里,认认真真地说道:‘人家有为难事,帮他们解决了,他们高兴吗?高兴,这不是很好吗?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情你们现在还不懂,将来就会知道,来!我们还是来唱个歌吧!山那边呀好地方,一,二,唱!……’”,秦易名热心帮助邻居,他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给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们做一个助人为乐、乐观的人。他说“人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这句话体现了秦易名的人生观与价值追求,他唱的歌也传达出他的心之所向;(2)结合上文“每次夜里米米或小小起来小便,总听见爸爸住的阁楼上,有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一到白天,这种声音又没有了。而且平时这阁楼总用锁锁着”“妈妈帮着爸爸往一个煤球箱子里收东西,似乎是一些灯泡和无线电的零件”“小阁楼陈设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这里面就是有一种异样的气氛:阁楼四周,门窗板壁,一概都用厚厚的夹层黑布,挡得密不通风,就是里面点上十盏一百支光的电灯,外面都看不到一点亮光”分析,当俩孩子看到了阁楼里的东西时,秦易名对孩子们说的“好孩子,你们在这里看到什么东西,都不给别人说”,这句话侧面表现出秦易名工作的危险性和机密性;(3)俩孩子看到了阁楼里的东西,疑惑地询问秦易名,秦易名对孩子们说“没做什么,爸爸在这里祷告,让你们长大了,都过好日子,大家都过好日子。”文中暗中交代了“爸爸上阁楼的时间越来越早”是因为北平即将解放,工作任务比较重。所以秦易名所说的“大家”,不仅包含秦易名的小家,邻居们的家,更指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透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4)文章结尾说“爸爸突然从阁楼上急急地跑下来,兴奋地抱住妈妈的肩膀说道:‘北平解放了,喂!北平解放了。’妈妈一听,也高兴地跳起来,拉住米米、小小,压着嗓子叫道:‘哎呀,宝宝,北平解放了,好日子不远了……’”,结尾处反复出现的“北平解放”,显示出人物极度的喜悦,也强调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形势。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靖郭君①善齐貌辩。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②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弊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辩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③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辩。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请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②刬:(chǎn):通“铲”,铲除。③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靖郭君A之于B寡人C一至D此乎E寡人F少G殊H不知此I客J肯为寡人K来靖郭君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B.请见,求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与《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的“请见”含义相同。C.说,同“悦”,喜欢,与《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含义完全相同。D.太息,表叹息,与《离骚》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太息”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B.齐貌辨跟田婴一同到了薛地,没多久,他不顾危险返回齐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C.经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和靖郭君兄弟俩冰释前嫌,齐宣王亲自迎接靖郭君回都,并诚心任其为相,靖郭君则不舍门客,称病谢绝。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齐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答案】10.EGI11.C12.C13.(1)靖郭君跟宣王的关系非常不好,(于是)辞别都城到了薛地,和齐貌辨一同留在了薛城。(2)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第二个“寡人”作主语,主语前断句,并且“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E处断句;“少”作“寡人”的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G处断句;“此”作“不知”的宾语,“客”作主语,宾语后,主语前断句,所以I处断句。故选EG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C.错误。含义不同。同“悦”,喜欢;/同“悦”,“高兴”。句意: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D.正确。句意: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靖郭君则不舍门客”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可知,原文没有说“靖郭君则不舍门客”。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友好;“之”,到;“俱”,一同(2)“岂……乎”,难道……吗;“以”,把;“与”,给。参考译文: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说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这时孟尝君田文也在暗中劝说驱逐齐貌君,不料田婴却大发脾气说:“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们这片家业,只要能对齐貌辨有好处,我也在所不惜!”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田婴的异母兄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地薛地来住,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这时田婴就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辨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婴也无法阻止。齐貌辨到了齐国,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辨。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首先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例如当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佩戴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齐宣王拒绝,三天以后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此刻,应该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也就是齐貌辨之所以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忧国①陆游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注】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五年多。②华颠:白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B.“养心虽若冰将释”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C.本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以自身的隐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国家深沉的爱。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15.本诗采用了双问双答的形式,请对其效果作简要品析。【答案】14.B15.①本诗的颈联、尾联采用两组问答:“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和“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首先暗示自己不能忘记忌讳,不能放弃对国家的关注,进而向当政者提出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②这样问答的形式,比起陈述句而言,更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方式更灵巧活泼,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错误。“养心虽若冰将释”并不是说诗人已经彻底心灰意冷无法重燃希望,而是形容自己虽然心境已经平和,像冰即将融化一样,但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心,像火还没有熄灭一样。诗人并没有彻底放弃希望,而是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颈联、尾联采用两组问答:颈联“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写在议论时,谁能够忘记忌讳呢?人才正是因为要超越拘束,才需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诗歌尾联“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写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首先暗示自己不能忘记忌讳,不能放弃对国家的关注,进而向当政者提出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国家中兴。适当地运用问答的形式,比起陈述句而言,可以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表达方式更灵巧活泼,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丽在写文学短评时,想以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来写景的古诗句作为例子。同学告诉她,这类句子很多,比如《登高》中的“______,______”就是。(2)《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诗人却选择了“______,______”。(3)2024年是龙年,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在班级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请大家以“龙”字行“飞花令”,可选用古诗文的句子。轮到你,你的回答是:“______,______。”【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宁溘死以流亡兮④.余不忍为此态也⑤.报君黄金台上意⑥.提携玉龙为君死(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急”“啸”“渚”“溘”“兮”“携”“雁”“度”“潜”“文”“璋”“阙”。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于此,①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钢筋铁臂啊。“白面”书生是含有些轻视的形容。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②我们还要自杀么?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③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我们都该自爱自惜。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惭愧,我到时候非去休息不可,因为身体弱;我是怎样地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浪漫,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我们的浪漫必是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那种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必是坚苦卓绝,以牺牲为荣,为正义而战的那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以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为浪漫的象征,是死与无心肝的象征啊。(节选自老舍《一封信》)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①处画横线句子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B.从理智上说,东坡向有“四海为家”的人生态度。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D.你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18.下列句子中的“拳头”与原文第③处画线句中的“拳头”,含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当你握紧拳头,你能抓住的越来越少;当你松开手掌,你想要的就在你手中。B.过硬的部队,就必须有过硬的拳头。C.武松一脚踏在蒋门神的胸脯上,提起醋钵儿大小的拳头。D.该项目是中国队的拳头项目,此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未有失手。19.有同学认为文中第②处画线句不够简练,将其修改为下面的句子。你更欣赏原文还是修改后的句子?请简述理由。我们不要自杀,要反抗,——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以强壮的身体支持坚定的意志。【答案】17.B18.B19.示例:我更欣赏原文。①原文中用了五个“我们”,更显亲近,在情感上团结“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②以相同的结构,强调“强壮的身体”“坚定的意志”与“我们”的从属关系,表明它们同等重要;③原文的语句更加顿挫有力,具有感召力与鼓动性。【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①处引号表示强调。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否定或讽刺。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拳头”是用来比喻物体的粗大和有力,强调力量感和坚实性。A.指实际的手部动作,即握紧的手,没有涉及到比喻或象征意义。B.用来比喻部队实力或战斗力,与原文中的“拳头”有相似的比喻意义,强调力量或坚实性。C.指实际的手部部位,描述其大小,没有涉及到比喻或象征意义。D.用来比喻某个项目或领域的重要性或优势地位,虽然也是比喻用法,但与原文中强调力量感和坚实性的“拳头”含义有所不同。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我更欣赏原文。原文“我们还要自杀么?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中用了五个“我们”,更显亲近,上文中说“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可见“我们”指的是“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用五个“我们”在情感上团结“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强壮的身体”“坚定的意志”结构相同,并且与“我们”是从属关系,表明“身体”“意志”同等重要;原文以“我们”作主语,语句更加顿挫有力,具有感召力与鼓动性,而改句主语不一致,所以感召力与鼓动性不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生谁能无补丁》一书中,梁衡先生论家国大事,抒至真情怀,写人生至理。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人生中总有些逆境和失望让你无法回避,也有顺境和希望让你永远铭记,①,失望与希望相伴偕行。只有在斑驳的岁月中,打上更多希望的补丁,才可能使失意人生获得一瞥的精彩。展卷阅读,这本书像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走过曲折起伏人生旅途的我们,汲取人生智慧。②,泛着温情明亮的粼粼波光,给人丰厚深刻的人生启迪。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有春华漫发的挚爱,有秋霜凋零的了然;有万物荣枯的更易,有生命激情的涌荡。有人总是感喟人生充满缺憾。“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黑夜,哪有光明。看到补丁就更感念一件衣服的完整,于是我们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尽量少一些补丁。”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真实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读这本书,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打一份“补丁”,享受生活的美好,③。20.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逆境与顺境并行隐伏②它像深广浩瀚的大海③获得人生的圆满21.①画线句使用比喻手法,将“书”比作“群山”,凸显其丰厚深刻的内涵。②画线句使用排比手法,重复出现“有……的……”句式,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上文中提到人生中有无法回避的逆境和失望,有永远铭记的顺境和希望。本空下句是“失望与希望相伴偕行”,结合上文语境,补写内容应为“逆境和失望”“顺境和希望”两个短语中四个方面内容的其它方面;再根据“相伴偕行”内容上的提示,应是其它两个方面“并行隐伏”,故填写“逆境与顺境并行隐伏”。第二空,上文写这本书对于我们人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下文以比喻手法写这本书“像叠嶂崔嵬的群山”。结合本段总——分的结构,故本空也应用比喻的手法写突出这本书的重要意义;结合后句“泛着温情明亮的粼粼波光”,可知,填写的喻体应为“大海”或“湖水”;再根据“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的内容和句式的两个方面的提示,该处填写“它像深广浩瀚的大海”。第三空,上文写读这本书,可以给“心灵打一份‘补丁’”,享受生活的美好”,补写内容应为“补丁”缝补好人生的缺失,从而使人生获得圆满,故填写“获得人生的圆满”。【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句式、修辞、用词等方面入手。从修辞上看,画线句中“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这本书”是本体,“群山”是喻体,将“这本书”比作“群山”;结合“有春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