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古时期的世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山东滨州)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古代某一帝国的课堂笔记,这一帝国()1.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2.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3.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4.20世纪在分裂中逐渐灭亡A.其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的大城市B.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大权C.曾颁布《查士丁尼法典》影响深远D.一度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2.(2023·湖南联考)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B.说明奥斯曼帝国缺乏文化自信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反映罗马皇帝制度完善有活力3.(2023·湖北期中)1376年,查理五世规定饰有三朵百合的徽章为王室徽章,具有王室血统的所有成员均须佩戴百合花徽章。15世纪晚期,查理八世规定只有国王才有资格佩戴三朵百合徽章,王室普通成员只能佩戴饰有两朵或一朵百合的徽章。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A.王权的加强B.通过佩戴勋章来区分等级C.教权高于王权D.割据势力的消除4.(2023·江西联考)1565年,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特辖区由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统治;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其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伊凡四世旨在()A.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B.打击贵族势力C.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D.巩固专制政权5.(2023·内蒙古期中)7世纪,拜占庭帝国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被称为军区制。各级官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并可以永久拥有,世袭继承。军区制的建立有利于()A.解决帝国的兵源和财政问题B.帝国的兵役征派和赋税征收C.开垦荒地发展帝国小农经济D.加强世俗王权推进国家统一6.(2023·陕西联考)阿拉伯作家萨阿立比(960—1038)在《珍闻谐趣之书》中写道:“被俘的中国士兵……中间有些以造纸为业的人,由是设厂造纸,驰名远近……造纸既盛,抄写方便,不仅利济一方,实为全世界人类造福。”这一记载最能反映出阿拉伯帝国()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成果B.企图征服并占领中国C.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D.鼓励旅行家四处游历7.(2023·湖北联考)在中世纪西欧,庄园主与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农奴保持充分的接触,从而对生产过程有一些真实的了解。因此,体力劳动获得了一席地位,并受到尊重,这是古老的奴隶制文明所没有的。这种现象()A.导致封建经济的瓦解B.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C.有助于生产技术进步D.推动契约关系的形成8.(2023·江苏统考)中世纪的大学也像城市那样完全实行自治,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便会搬迁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因而有流动特点。同时,教会的势力也逐步渗透到大学,使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导内容,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教会排斥。这一现象()A.缓和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发展C.说明西欧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D.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9.(2023·河南南阳)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B.阿拉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C.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D.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0.(2023·河北保定)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族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出笈多王朝()A.经济政策宽松 B.政令高度统一C.等级制度严格 D.中央集权较弱11.(2023·广东广州)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皇家委员会。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这一做法()A.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B.加快大学世俗化进程C.促进城市教育的兴起D.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12.(2023·浙江统考)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七世组织学者收集古典作品,编撰百科全书及抄写名著。当时编撰的有历史丛书、战术教令、农业丛书、医学及兽医丛书、国家管理规程、宫廷礼仪及圣者生活实录等。这说明()A.拜占庭帝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B.拜占庭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C.拜占庭文化具有浓厚宗教色彩D.国家力量推动拜占庭文化繁荣13.(2023·湖南衡阳)在俄罗斯数百年的扩张史上,先后提出以下“理由”:谋求土地、物产、航路、商路和商业利益,统一“整个俄罗斯”,夺取出海口,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建立霸权,促进被侵吞地区的解放等。这说明俄罗斯的对外扩张()A.具有地理全方位性 B.缺乏一贯性连续性C.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D.重视物质利益获取14.(2023·福建莆田)日本和朝鲜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在公元7世纪具体表现为()A.都建立中央集权制B.都曾闭关锁国C.都受到外部的侵略D.都向西方学习15.(2023·安徽阜阳)14世纪中叶起,非洲城市廷巴克图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能工巧匠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据此可知,廷巴克图()A.文化最为先进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对外交流频繁D.伊斯兰教广泛传播16.(2023·江苏南通)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而且他们的生计活动富有创造力,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A.依然处于原始社会B.文明演进动力不足C.无法建立中心城市D.尚未进入国家阶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阶段史实初期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于是,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中期964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同时又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后期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原”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王权地位变化的原因。(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觊觎城市的财富,越来越贪婪,他们对城市居民肆意敲诈勒索,收取赋税,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封建领主,包括主教、修道院院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常常阻止农民离乡,因为他们也感到了威胁,不想让城市政治体得到更多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市民阶层进行了争取自治的斗争。——摘编自姚一丹《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材料二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封建社会外的异己力量而出现的,它从各个角度对封建制度发起了冲击。正是在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一批城市的理论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开拓创新,从而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摘编自冷霞《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出现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意义。(6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材料二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4分)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宣称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三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1)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说明了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也曾强盛的美洲文化为何不堪一击”?材料二三的文化概况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中古时期的世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山东滨州)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古代某一帝国的课堂笔记,这一帝国()1.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2.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3.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4.20世纪在分裂中逐渐灭亡A.其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的大城市B.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大权C.曾颁布《查士丁尼法典》影响深远D.一度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20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到19世纪初,帝国趋于没落。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价格更昂贵,促使欧洲人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D项正确;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是当时世界的大城市,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大权,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颁布《查士丁尼法典》,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湖南联考)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B.说明奥斯曼帝国缺乏文化自信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反映罗马皇帝制度完善有活力解析: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东罗马后,采用了和东罗马相似的统治方式,这有助于减少原东罗马的反抗,有利于巩固奥斯曼的统治,C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是巩固其统治的方式,排除A项;奥斯曼土耳其有其本身独特的文化,其学习东罗马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非缺乏文化自信,排除B项;奥斯曼土耳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其采用罗马帝国皇帝头衔,并非其皇帝制度完善有活力,而是这样做有利于减少东罗马的抵抗,巩固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湖北期中)1376年,查理五世规定饰有三朵百合的徽章为王室徽章,具有王室血统的所有成员均须佩戴百合花徽章。15世纪晚期,查理八世规定只有国王才有资格佩戴三朵百合徽章,王室普通成员只能佩戴饰有两朵或一朵百合的徽章。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A.王权的加强B.通过佩戴勋章来区分等级C.教权高于王权D.割据势力的消除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所有王室成员均须佩戴百合花徽章,到明确国王与王室普通成员的不同,佩戴三朵百合徽章成为国王的专属权力,反映了王权的加强,A项正确;通过佩戴勋章来区分等级与强调“只有国王才有资格佩戴三朵百合徽章”不符,排除B项;本题材料没有涉及教会,排除C项;15世纪晚期,法国割据势力尚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江西联考)1565年,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特辖区由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统治;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其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伊凡四世旨在()A.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B.打击贵族势力C.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D.巩固专制政权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大贵族被迁到边远落后地区,也会减少其对中央君权的直接威胁,经过伊凡四世的改革,大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因此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旨在巩固专制政权,D项正确;1547年,伊凡四世登上了莫斯科大公国的王位,就已经拥有了莫斯科公国的主权,然后他不断对外征服扩张,到1565年俄国已经不仅仅是莫斯科公国的范围了,所以1565年实行“特辖领地制”的宗旨不是为了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排除A项;打击贵族势力也是为了巩固沙皇专制政权,排除B项;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是为了进一步建立至高无上的君权,而不是仅仅为了宣扬,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内蒙古期中)7世纪,拜占庭帝国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被称为军区制。各级官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并可以永久拥有,世袭继承。军区制的建立有利于()A.解决帝国的兵源和财政问题B.帝国的兵役征派和赋税征收C.开垦荒地发展帝国小农经济D.加强世俗王权推进国家统一解析:根据材料“7世纪,拜占庭帝国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被称为军区制。各级官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并可以永久拥有,世袭继承。”可知,军区制军政兼容、兵农合一,有利于解决帝国的兵源和财政问题,A项正确;由“士兵的地产不可剥夺且享有免税权”可知,不利于帝国的赋税征收,排除B项;军区制针对的是闲散弃耕土地,无法得出开垦荒地,排除C项;军区制容易导致军事长官权势增加和军事贵族的兴起,不利于王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陕西联考)阿拉伯作家萨阿立比(960—1038)在《珍闻谐趣之书》中写道:“被俘的中国士兵……中间有些以造纸为业的人,由是设厂造纸,驰名远近……造纸既盛,抄写方便,不仅利济一方,实为全世界人类造福。”这一记载最能反映出阿拉伯帝国()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成果B.企图征服并占领中国C.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D.鼓励旅行家四处游历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被俘的中国士兵……中间有些以造纸为业的人,由是设厂造纸,驰名远近……造纸既盛,抄写方便,不仅利济一方,实为全世界人类造福。”可知,阿拉伯作家萨阿立比认为,在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士兵中,有具有造纸技术的人,给予他们设厂造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世界影响也较大,反映了此时的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成果,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帝国学习域外文明成果,没有描述阿拉伯企图占领中国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文明交流,没有描述阿拉伯人进行东西方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帝国的文明交流,没有鼓励四处游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湖北联考)在中世纪西欧,庄园主与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农奴保持充分的接触,从而对生产过程有一些真实的了解。因此,体力劳动获得了一席地位,并受到尊重,这是古老的奴隶制文明所没有的。这种现象()A.导致封建经济的瓦解B.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C.有助于生产技术进步D.推动契约关系的形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材料说明了中世纪西欧庄园主对生产的重视,这是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条件,C项正确;生产技术进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其瓦解,排除A项;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王权会得以加强,所以会推动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与契约关系的形成没有逻辑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江苏统考)中世纪的大学也像城市那样完全实行自治,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便会搬迁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因而有流动特点。同时,教会的势力也逐步渗透到大学,使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导内容,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教会排斥。这一现象()A.缓和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发展C.说明西欧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D.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大学完全实行自治且具有流动性,但教学内容仍以经院哲学为主,说明西欧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C项正确;中世纪的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并不能缓和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排除A项;教会的势力逐渐渗透到大学,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教会排斥,这不利于大学持久健康发展,排除B项;这一现象说明西欧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并不能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河南南阳)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B.阿拉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C.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D.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知,材料强调阿拉伯对保存欧洲文化做出的努力,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D项正确;基督教会统治严重阻碍欧洲发展,与材料中描述的主要信息不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传回欧洲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所以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3·河北保定)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族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出笈多王朝()A.经济政策宽松 B.政令高度统一C.等级制度严格 D.中央集权较弱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笈多王朝(古印度)。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具有较大的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藩臣的军队组成,这说明笈多王朝没有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D项正确;允许地方管理贸易,不意味着经济政策宽松,排除A项;据材料结论可知笈多王朝政令不够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等级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广东广州)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皇家委员会。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这一做法()A.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B.加快大学世俗化进程C.促进城市教育的兴起D.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解析:时空是1535年(英国)。据材料“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可知英王通过设置皇家委员会,加强对大学的干预和监督,打击了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强化了世俗王权,加快了大学世俗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大学的干预,无法得出英国国教的信息,也无法得出城市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A、C两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大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3·浙江统考)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七世组织学者收集古典作品,编撰百科全书及抄写名著。当时编撰的有历史丛书、战术教令、农业丛书、医学及兽医丛书、国家管理规程、宫廷礼仪及圣者生活实录等。这说明()A.拜占庭帝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B.拜占庭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C.拜占庭文化具有浓厚宗教色彩D.国家力量推动拜占庭文化繁荣解析:据材料“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七世组织学者收集古典作品,编撰百科全书及抄写名著”,可以看出国家组织学者进行编撰百科全书及抄写名著,有利于保存文化典籍,并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D项正确;国家力量组织,不代表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拜占庭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排除B项;从编撰的书籍中,无法得出其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3·湖南衡阳)在俄罗斯数百年的扩张史上,先后提出以下“理由”:谋求土地、物产、航路、商路和商业利益,统一“整个俄罗斯”,夺取出海口,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建立霸权,促进被侵吞地区的解放等。这说明俄罗斯的对外扩张()A.具有地理全方位性 B.缺乏一贯性连续性C.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D.重视物质利益获取解析:从材料中俄罗斯为扩张提出的“理由”可以看出,俄罗斯数百年的扩张与侵略并非沙皇、贵族与军人等的偶发冲动,从总体来看,它是世代相传、特点突出的一种国家政策,C项正确;材料强调俄罗斯的对外扩张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不涉及地理全方位性,排除A项;俄罗斯数百年的扩张史说明对外扩张具有连续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俄罗斯扩张谋求土地、物产、航路、商路和商业利益等,不是特指重视物质利益获取,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福建莆田)日本和朝鲜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在公元7世纪具体表现为()A.都建立中央集权制B.都曾闭关锁国C.都受到外部的侵略D.都向西方学习解析:时空是:公元7世纪(东亚)。7世纪中叶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可知公元7世纪日本和朝鲜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A项正确;日本和朝鲜在近代曾实施闭关锁国,排除B项;公元7世纪中国、日本和朝鲜总体上保持和平友好局面,排除C项;日本和朝鲜向西方学习主要是在近代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3·安徽阜阳)14世纪中叶起,非洲城市廷巴克图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能工巧匠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据此可知,廷巴克图()A.文化最为先进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对外交流频繁D.伊斯兰教广泛传播解析: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中“非洲城市廷巴克图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可知,廷巴克图是古代西非文化中心,对外交流频繁,C项正确;“最为先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并不代表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排除B项;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廷巴克图布道与这里是伊斯兰教中心有关,仅能体现伊斯兰教在西非地区的情况,并不能表明伊斯兰教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江苏南通)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而且他们的生计活动富有创造力,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A.依然处于原始社会B.文明演进动力不足C.无法建立中心城市D.尚未进入国家阶段解析:根据材料“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阿兹特克相对亚欧文明来说,地理位置封闭,文明演进动力不足,没有产生金属工具以及发达的工具,B项正确;阿兹特克有了阶级分化,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兹特克文明是否进入国家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阶段史实初期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于是,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中期964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同时又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后期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材料二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原”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王权地位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1)演变历程:①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②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③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2)原因: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②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③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解析:(1)演变历程:根据“751年,……于是,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可得出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根据“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得出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根据“阿维农之囚”得出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2)原因:根据“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得出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得出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根据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进行概括。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觊觎城市的财富,越来越贪婪,他们对城市居民肆意敲诈勒索,收取赋税,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封建领主,包括主教、修道院院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常常阻止农民离乡,因为他们也感到了威胁,不想让城市政治体得到更多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市民阶层进行了争取自治的斗争。——摘编自姚一丹《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材料二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封建社会外的异己力量而出现的,它从各个角度对封建制度发起了冲击。正是在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一批城市的理论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开拓创新,从而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摘编自冷霞《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出现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意义。(6分)答案:(1)背景:众多城市的兴起;封建主对城市经济加强控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封建领主阻止农民离乡;城市市民阶层力量增强。(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2)意义: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及力量;促进了宪政理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背景:根据“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觊觎城市的财富,越来越贪婪,他们对城市居民肆意敲诈勒索,收取赋税,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得出众多城市的兴起;封建主对城市经济加强控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根据“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常常阻止农民离乡,因为他们也感到了威胁,不想让城市政治体得到更多的权力”得出封建领主阻止农民离乡;根据“城市市民阶层进行了争取自治的斗争”可知城市市民阶层力量增强。(2)意义:根据“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封建社会外的异己力量而出现的,它从各个角度对封建制度发起了冲击”得出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及力量;根据“一批城市的理论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开拓创新,从而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得出促进了宪政理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这直接体现于阿拉伯帝国民族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内容。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摘编自张咏梅《论阿拉伯帝国的民族政策与文化繁荣》材料二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毫不奇怪,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4分)答案:(1)原因:统治者对先进文化的重视;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帝国政局相对稳定;所征服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注重交通与通信建设;借助宗教进行统治;国家重视对人口与资源的控制。(答出两点即可)(3)看法: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等特征;各古代文明都对人类发展作出了贡献。(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有统治者对先进文化的重视,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根据材料一“尽管在帝国统治时也发生过多次对‘文化人’的杀戮与迫害,但只要文化与学术活动不涉及王权与哈里发统治,统治者都是大力提倡的。”可知阿拉伯帝国政局相对稳定;所征服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2)特点:根据材料二“印加帝国在地理上有紧紧连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道路系统,其中有几百公里道路至今仍可通行。当时的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统治的特点有注重交通与通信建设。根据材料二“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可知借助宗教进行统治。根据材料二“帝国的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以增加税收和扩充军队。”可知国家重视对人口与资源的控制。(3)看法:根据材料一“阿拉伯统治者虽然崛起于文化落后的阿拉伯半岛,但他们高度重视先进民族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等特征。根据材料二“印加帝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成功的集权主义国家之一。”可知各古代文明都对人类发展作出了贡献。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