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1页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2页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3页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4页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解读课题1、解读的重要性:2、找出课题的中关键性词语:“大唐、盛世、奠基、唐太宗”。而其中“奠基”一词是关键词中的关键。3、对课题的历史解读:可通过设计问题来完成;问题设计:(1)课题的表达反映了唐太宗在唐朝历史发展中的什么地位?(2)这种奠基地位是唐太宗通过怎样的作为而实现的?4、明确“奠基”的全方位性,即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哪些?(要求说出解题思路及大致方面,不要具体)问题思考?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用人政策社会政治、经济措施国民教育国际环境......一、走进唐太宗——唐太宗名言赏析“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贞观政要·君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走进唐太宗——名言赏析“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励精图治、注重个人素质、用人区别正佞二、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择官》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194“广开耳目,求访贤哲”——《资治通鉴》“房谋杜断”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广任贤良,高居深视选官不拘一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用人扬长避短(因为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人才的最大的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治世伟业)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虚怀若谷,兼听纳谏

魏征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铜史人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务农》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存百姓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结合P11”历史纵横”及下列诗句,想一想反映了唐太宗的何种政策?“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体会唐太宗——治国魅力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凌烟阁24功臣图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

魏征、

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

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李勣、秦叔宝

青骓特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昭陵六骏拳毛(马呙)白蹄乌昭陵六骏理性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广任贤良,高居深视选官不拘一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用人扬长避短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虚怀若谷,兼听纳谏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政治经济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法律思想文化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材料: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祖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唐皇室的“胡人”血统,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P12“历史纵横”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结合上面图片和材料,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时的民族关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请问:1、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2、结合教材,请用史实进行论证。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武力征服战而后和——唐初,突厥、薛延陀、土蕃等;册封——西北各民族设置机构——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都护府(西突厥)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及包罗万象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体会唐太宗——民族政策魅力外交思想: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阅读教材,列举唐太宗时,中外交往的有关史实。体会唐太宗——对外政策魅力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⑶外来宗教传入: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日本:大化改新646]形成唐文化圈影响:大大增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物产交换、技艺交流)(辨证认识:外来文化有力影响唐,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强大辐射作用)“贞观之治”的广义的完整理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风淳厚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繁荣全方位的繁荣昌盛

奠定大唐盛世的局面,巩固并推动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三、审视、感悟唐太宗“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请问: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自评?历史上的历史评价明末清初的德王夫之。曾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191,特加了按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玄武门之变嫡长子继承制专家点评: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626—649)审视、感悟唐太宗“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请问: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自评?谈谈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当前我国政策。历史·现实“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重点问题: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主要表现。2、唐太宗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对外交往方面的作用3、探讨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统治思想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坚定“民惟邦本”②用人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1)主观上: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⑴政治方面:③完善三省六部制;④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⑶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4)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的治国政策(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客观上:①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领域措施内容影响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贞观之治的内容“贞观之治”的影响:(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1、武力征服:对东突厥和西突厥2、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3、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官职的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4、和亲:松赞干布求亲、文成公主入臧。(2)积极影响:促进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开明的民族政策:思考:唐太宗对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有何贡献?3、对外关系(1)开放的对外政策1、对中外交往政策:积极友好。表现:①设专门机构:鸿胪寺②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③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来唐访问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2、对中外文化政策:开放、兼收并蓄的政策表现:①吸收外来宗教,促进中国佛教事业②唐玄奘去印度取佛经③朝鲜、日本僧人、学者等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学成后传播到本国(2)影响1、开放的外交政策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2、兼收并蓄的政策,使中国经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3、对朝鲜的影响:4、对日本的影响: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思路引领: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起到什么作用?其统治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有何意义?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

1、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巯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治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3、因此,唐太宗做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太宗发展秦始皇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一是疆土范围;一是治理模式与政策唐太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灵活地采取了多种方式解决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有武力征服,册封,设置机构,和亲等。而他成功的办法“羁縻制”也成为历代处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典范.羁縻的本质在于:“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唐朝疆域图,比较一下与秦朝的统治疆域有何变化?思考: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学会知识整合例如“唐太宗”纵向

时期主要内容备注少年时期出生贵族家庭青年时期1,鼓动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2,荡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再建功勋3,“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中年时期1、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2、政治:(1)用贤和纳谏;(2)革新政治;3、经济:(1)轻徭薄赋(2)戒奢从简4、民族关系:政策:平等态度、开放胸襟(1)击破、安抚东突厥表现:(2)击破西突厥(3)加强与吐蕃的关系5、对外关系:开放的政策晚年时期奢靡、(连年用兵、大建宫殿、赋税日重)迷信横向类别主要表现(肯定)否定军事上1、在起兵反隋中屡建战功:太原起兵,进军关中,建立唐朝,受封秦王2、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又建功勋,用兵无度政治上1、为唐朝建立做出重要贡献;2、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政权,当上皇帝3、用人:任用贤人、虚怀纳谏;4、革新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玄武门之变经济上1、赋税:轻徭薄赋2、民本:爱惜民力,“存百姓”3、作风:戒奢从俭晚年:奢靡民族关系上1、政策:平等态度、开放胸襟(1)击破、安抚东突厥2、表现:(2)击破西突厥(3)加强与吐蕃的关系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中外联系思想教育上重视教育、发展科举、兴办专科学校迷信评价唐太宗1、功:2、过: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3、总评: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D再见二、《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玄武门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三、本课知识介绍1、知识简介:本课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2、知识结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玄武门之变:背景、概况“贞观之治”的出现:原因概说、治世表现、治世原因的具体表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概说、表现、民族政策及作用开放的对外政策:概说、对外文化的特点、对日本、朝鲜的影响。晚年的反省3、本课的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四、本课三维教学目标的细化说明:“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是学生阅读内容,故不再具体细化。内容1、“贞观之治”的出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识记: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善于纳谏、爱惜百姓、减轻刑罚、完善科举。理解: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运用:太宗治国之策对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分析讲解、材料解析、情景再现内容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四、本课三维教学目标的细化识记: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天可汗;安西都护府;颂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理解: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影响运用:讲述过程、材料解析、情景再现内容3、开放的对外政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史料研习四、本课三维教学目标的细化识记:鸿胪寺;贸易往来频繁;世界性大都会长安理解:唐太宗对外政策及其影响运用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名君的为政策略与智慧;2、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感受和认识唐朝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友好关系,以及四夷自服的安定局面;3、通过唐太宗推行的全方位的开放政策,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景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自然辐射作用。4、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外交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的方略及其借鉴意义。四、本课三维教学目标的细化五、本课教学设计及建议1、新课的导入:(问题探究;图片与图示结合方式;情景再现式等)例:问题探究方式,通过分析引言内容导入。此方式可训练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析、归纳、评述能力,还可从理性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对唐太宗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感佩之情和对其治国理念的深度认可。步骤如下:(1)请学生观察引言提供的唐太宗的画像,并说明对画像中反映出李世民的形象和神态有何直观印象?(2)出示与引言相对照的《贞观政要·君道》原文,请学生解析其意。(3)对照引言文字,请学生归纳唐太宗如何论证君、国、民三者的关系?(4)请学生谈谈地唐太宗此番论述的感受。(5)在感受的基础上再次联系唐太宗画像中反映的形象及神态,看是否符合最初的直观印象。2、教学过程(1)关于“贞观之治”一目(重点):教师可采取如下步骤进行教学:介绍唐太宗的统治思想——具体措施——总结贞观之治局面形成及意义。其中重点分析唐太宗的具体统治措施:用人方式、经济措施、法律保障、文德治国等。在统治思想、施政方式的分析完成之后,教师可设计问题,由学生来分析唐太宗的一系列做法可能带来的社会局面,从而引出贞观之治的特点:并可进一步由学生分析,贞观之治可能对整个唐王朝和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贞观之治的理解。五、本课教学设计及建议(2)关于“促进民族团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