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2023湖南怀化高三期末)在君主集权官僚体制中,军队是最现代和最具有内聚力的典型。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加强军队,到头来变成这支军队的牺牲品。在辛亥革命中,全国的所有新军中,其中近半数站到了革命一边。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B.地方仓促行动导致了清朝灭亡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D.事物变化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2.(2023江苏南通一模)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指出,虽然自1916年以来就有意主张白话文学,但白话文真以“一日千里”之势传播,是在1919年以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忽然办了约400种白话报刊。胡适的描述反映出()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觉醒B.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学兴起D.各地报刊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3.(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中国人的“边疆”概念原来泛指“蛮荒之地”。近代以来,“边疆”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转换成了另一种价值预设,即指的是有明确边界的、在国家领土之内的边疆。“边疆”概念的变化折射出()A.中国疆域范围的扩大B.近代外交理念的成熟C.边疆民族政策的调整D.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4.(2023北京高三期末)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内地,广置教堂,宣传教义,滥收教徒,横行乡里,民教纠纷不断发生。据统计,从1848年的青浦教案开始,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为止,全国各地先后发生400余起教案。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基督教在近代开始传入中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②不平等条约助长了西方宗教在华的进一步传播③反洋教斗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组成部分④反洋教斗争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检)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时政漫画[被剪断的尾巴上文字:东四省(黑吉辽热河)],该漫画的主旨是()A.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C.反映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的绞杀D.揭露日本策动华北“自治”阴谋6.(2023辽宁沈阳一模)下面是漫画《立宪真相》,该漫画的主旨是()立宪真相A.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本质B.呼吁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C.讽刺统治者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D.表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7.(2023河北大数据应用调研)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商界多次要求英国政府“负起责任”保护其在华利益。战后,英国政府认为,通过不平等条约可以用英国微不足道的牺牲来保证眼前“巨大的利益”和“未来更大的利益”,便利纺织品输入中国各重要省份。由此可见,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A.表明新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出现B.瓦解了清朝朝贡贸易体系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适应了其商品输出的要求8.(2023广东深圳二模)日俄战争后,日本官商资本直接涉足中国东北的交通、矿业、金融、贸易、工业等领域,还通过借款及“合办事业”等手段套取筑路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森林采伐权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日本侵华需要B.重塑东北亚政治格局C.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D.加速清廷统治的崩溃9.(2023江苏连云港调研)洪仁玕执政时,宣布对外国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1860年,太平军一方面与清军在安庆激战,另一方面又击败进犯青浦的华尔洋枪队。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A.应急措施摇摆不定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具有鲜明时代特色D.固守封建传统外交理念10.(2023山东济南一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积极迎合西方“文明”话语,通过操纵“文明”话语来建构自身的“文明”形象和清朝的“野蛮”形象。日本这一做法()A.导致清朝宗藩体系的瓦解B.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C.促使清政府认清国际形势D.旨在掩盖战争的侵略本质11.(2023天津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2.(2023山东济宁一模)1865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往在十二三岁时,强寇窃发岭外,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而专力于是。”这体现出薛福成志在()A.弘扬程朱理学B.致力科举入仕C.镇压太平天国D.投身洋务自强13.(2023天津一模)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打倒一切军阀,肃清反动势力……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揭开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序幕14.(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1929年,毛泽东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认识()A.强调了创建革命武装的重要性B.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建设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15.〔2023湖北七市(州)联合调研〕1942年1月,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件——《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表明()A.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世界人民共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C.中国在联合国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D.抗日战争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16.(2023山东日照一模)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和平解放入城仪式。毛泽东指示:解放军入城时的路线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不仅要走出气势,还要走出军威。此举意在彰显()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B.彻底消灭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坚强决心C.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二、非选择题17.(2023山东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叶秋海棠”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桑叶”与“蚕食”“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20世纪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年4月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地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18.(2023湖南2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摘编自戴爱平、杨飞《“红色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变迁史》上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在各地的“红色首府”。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道路决定命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任举两个“红色首府”说明即可,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1.A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时期近半数新军受革命思想影响,这为武昌起义的成功以及后期革命提供了军队保障,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了辛亥革命得到了新军的支持,而行动是否仓促无从体现,排除B项;辛亥革命前的20世纪初,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根据唯物史观可知,事物变化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排除D项。2.A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白话文的传播,故选A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性质始终未发生改变,反帝反封建始终是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排除B项;材料强调1919年以后的变化,排除C项;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3.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边疆”概念从蛮荒之地到“国家领土之内”,体现了中国“边疆”概念的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促使国人不断更新“边疆”概念,故选D项;近代以来,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列强从我国侵占了大片领土,排除A项;外交理念体现在对外交往中,边疆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内部调整,两者重点不一致,排除B项;仅凭“边疆”概念的转变无法体现民族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4.C结合所学西学东渐的史实可知,基督教在近代之前早已传入中国,故①错误;据材料可知不平等条约助长了西方宗教在华的进一步传播,故②正确;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传教属于文化侵略,据材料可知反洋教斗争属于中国反侵略的组成部分,故③正确;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早于反洋教斗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5.D据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幅漫画是揭露1935年日本企图占领中国华北,其中一件事就是“华北自治运动”,故选D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排除A项;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全面爆发,所以不可能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地方还没有建立抗日根据地,排除C项。6.A漫画中官员一只船桨上写有“禁止开会”,另一只船桨上写有“催陈立宪意见”,体现出清政府一方面让官员给立宪提建议,一方面又禁止开会,揭露了清末新政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在立宪上的矛盾,实质为假立宪真专制,不是政策的摇摆不定,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材料不涉及此内容,排除D项。7.D题干所示为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英国商界和政府对战争的相关认识。其中,商界要求政府“负起责任”保护其在华利益,政府也希望借助战争将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因此,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适应了其商品输出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是从英国方面分析鸦片战争的目的,与“新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出现”无关,排除A项;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朝贡贸易体系瓦解,排除B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C项。8.A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俄战争后日本积极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渗透,这为日本之后进一步的侵华打下基础,故选A项;“重塑”不符合史实,日俄战争日本的获胜使日本取得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不合逻辑,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服从于日本总体战略需要,排除C项;清廷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是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以及20世纪初清廷不当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9.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政权顺应时代潮流重视工商业,并在斗争中担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故选C项;应急措施摇摆不定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封建传统的外交理念是“天朝上国”观念,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0.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日本通过“文明”话语建构自身“文明”形象,实则是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本质,故选D项。11.A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出现,近代中国人均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故选A项;传统文化在近代前期继续发挥作用,并非内涵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明显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而非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12.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薛福成发奋学习经世实学,以求拯救国家,即投身洋务自强,故选D项;薛福成立志发奋学习经世实学,并非弘扬程朱理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其致力科举入仕,排除B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3.C据材料可知,该革命活动以湖南、湖北为中心,目的是统一中国,表明该活动为北伐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故选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其与三湘关系不大,排除A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渡江战役的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14.B依据材料可知红军除了军事任务以外的其他任务,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体现了红军的性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红军的任务,没有强调创建革命武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5.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16.C据材料“东交民巷”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解放军进入北平城特意经过东交民巷,体现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故选C项;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尚未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取得胜利,排除A项;材料只是展示军威,并未表明要“消灭”国内外反动势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无关,排除D项。17.参考答案主题:中国版图形象的塑造与变迁。阐释:清末民初,中国版图被塑造为“秋海棠”的形象。清末民初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国建立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此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唤醒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版图被塑造为“桑叶”的形象。这一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桑叶”被“蚕食”的形象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激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版图被塑造为“雄鸡”的形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或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