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宜昌、荆州、荆门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湖北省宜昌、荆州、荆门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湖北省宜昌、荆州、荆门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湖北省宜昌、荆州、荆门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湖北省宜昌、荆州、荆门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荆荆五月高考适应性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牯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牌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定于由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观测经验,但“地是方的”这种认识,却不是观测的直接结果,而是含有主观的设想。B.地球自转轴正对着的北极星是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这种现代科学认识却被盖天说描述成天穹绕北极星旋转。C.“方则俱方”的观点与人的直观相抵触,平天说又难以行得通,因此,对天地的认识也只有“圆则俱圆”一条路可走。D.从总趋势上看,在浑盖二家长期的论争中,浑天说占据了优势,这是其阐述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3.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4.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5.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用“既然……,那么……,但是……,因此说法不能成立”的句式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泽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炼成诗。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炼成诗的原因。8.请用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9.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①,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之衣,轻且清,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节选自《墨子·节用》)材料二:禽滑厘④问于墨子曰:“锦绣絺,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黻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橡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絺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节选自《说苑·反质》)[注]①:制皮革的工匠。②: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为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管人命”中的“草管”用法相同。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李白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注】①李凝,李白族弟,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②青萍,古宝剑名。③操割,即操刀割锦。春秋时,郑人子皮想让没有经验的尹何管理自己的采邑,子产对子皮说:“小孩子还不会操刀,就让他去剁肉,他一定会先伤到自己,把贵重的锦缎交给没裁过衣服的人去裁割,他一定会毁了锦缎。”后以此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用“青萍剑”比喻族弟的才能,表示他有足够的才干和能力来胜任新的职务。B.七、八两句写贤士豪杰为李凝追送饯行,一直送到栖霞山,这为后面四句做好铺垫。C.九、十两句写一群人在散发芬芳香气的花园中斗酒,将原本就欢乐的心情推向高潮。D.最后两句写诗人和送行的人群一起开怀畅饮,醉得无法上马离去,可见其为人豪爽。16.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二者所问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虽一年才可一聚,但其美好却胜过诸多长相厮守的句子是“

,

”。(2)《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

,

”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似乎在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1)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2)”。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①它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承认:②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回答“客观题”,③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④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⑤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⑥但不少答案充满了“唇不对马嘴”,⑦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B.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C.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特征》)D.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20.文段中划线的七个句子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是先把插头接入电源,再用数据线连接到手机,还是先把数据线连接到手机,再把插头接入电源,答案是前者。有时你插拔开关看到的闪亮火花,大多就是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浪涌。将充电器接入手机再插电源,可以视作直接把手机接在电源上,

;而反过来,先插充电器再连手机,它已经是接通状态了,输出已经稳定,从而不太会出现浪涌电压。充完电在拔下充电器的那一刻,也会产生反向瞬时电流,加速电池的老化,据此你就可以科学判断充电结束先拔手机还是先拔插头。有人认为不配套的充电器会导致电池短路,影响使用寿命。实际上,充电器内部一般都会带有智能芯片,它能识别手机所需的电流电压从而进行调整,比如说,你购买的是快充头,但②

,快充头就会自动调整为适合手机的输入电量。有人抱怨快充头不起作用,实际上就是这个原理。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材料说“据此你就可以科学判断充电结束先拔手机还是先拔插头”。请结合材料,使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推断充电结束后的正确做法。(3分)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疼痛感,简称为痛感,由疾病、创伤等引起,会传导至中枢神经,使人产生难受的感觉。疼痛感是人体发出的预警,没有它,我们被烫伤、刺伤或者出现某些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很可怕的。其实,无论是青春成长、艺术创作,还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都会有而且也需要有类似的“疼痛感”。请以“疼痛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宜荆荆五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D.“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错,浑天说的核心理论是“球中套球”,文章最后说浑天说“有地心说的味道”,不能表述为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另外,浑天说占优势是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故选D。)2.B(A.“又有本质不同”错,由“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可知,“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没有本质的不同。C.“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错,夸大其词。原文是“《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的说法夸大其词,且“八万里”的数据不是数学运算的结果。D.“把天比作鸡子”错,根据“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可知,浑天如鸡子”中的“浑天”是包含着天和地的一个系统,不是单指“天”。故选B。)3.C(C.“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错,“圆则俱圆”的原则指的是盖天说中对天地认识的一个进步,即天如果是圆的,那么地也是圆的,这种认识体现了宇宙的和谐。而华蘅芳的诗句虽然提到“识地圆”即知道地是圆的,但它不能直接印证体现宇宙和谐的“圆则俱圆”的原则。故选C。)4.C(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错,“由直变曲”是新旧盖天说主观认识的一个变化,不是盖天说认为大地客观的变化;“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并不是相对于盖天说的一个进步。故选C。)5.①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因此说法不能成立。②既然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或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因此说法不能成立。(一点3分)6.C(C.“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错误。根据原文“《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可知作者认为《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是“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而写不下去。故选C。)7.B(B.“否定作家走‘云路’”错误。文中说“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必须走“本路”,获得活着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只是了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获得活着的意义,并没有否定作家走“云路”。故选B。)8.①作者首先从北京雨燕和孙悟空引出自己心中两种作家形象的代表“雨燕”和“行者”;②然后以李白和杜甫为例,说明了这两种作家形象的不同特质;③最后又联想到曹雪芹和苏轼,说明两种作家形象的的对立统一。(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9.①“行者”苏轼:“行者”脚踏实地,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歌。苏轼像行者那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人世的苦难。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写照。②“雨燕”苏轼:“雨燕”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苏轼在苦难中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如“雨燕”般抗拒着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慨叹。(一点3分,需阐明“行者”“雨燕”的定义,并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0.CEG(句意:众人没有主见,以君王的意志为主见。假如在上的君王不这样做,在下的臣民怎么会使用它们?“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C处断开;“以人主为心”是“以为”的固定结构,其后E处断开:“苟上不为”是主谓结构,且“上”与“下恶用之”的“下”对举,分别作主语,G处断开。故选CEG。)11.C(A.正确。句意:所以人民对于圣王终身都不会感到厌恶。/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B.正确。干某项事业:属官。句意:使他们各自从事所专长的技艺。/就派遣属官。C.错误。使动用法,使..矮小;意动用法,以..为草管。句意:他使宫室矮小。/以人命为草管。D.正确。故选C。)12.D(D.“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错误,禽滑厘选择粟米主要是基于实用的目的。故选D。)13.(1)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足以用来渡河就够了。(2)碰上荒年,有人想送给你隋侯宝珠,说不能卖出,要珍惜它并只能把它用作装饰。(“为”,因为;“济”,渡河;“舟楫”,船只。“凶年”,荒年;“予”,送给;“以为”,把···用作。)14.①材料一是为了证明古代的圣王重视节用制度的落实;②材料二是为了阐明做事应先注重本质,再追求文饰。(一点1分,两点3分。①由原文“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可知,材料一是为了证明古代的圣王重视节用制度的落实;②由原文“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可知,材料二是为了阐明做事应先注重本质,再追求文饰。)15.C(C.“将原本就欢乐的心情推向高潮”错误。从第十句中“离颜”可知,诗人是有离别时的惆怅表情的。故选C。)16.①内容:本诗问的是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问自己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②情感:本诗表达了李白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体现出对亲情的重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用自己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来回答问题,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会的结果,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洒脱不羁的情怀。(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17.(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18.(1)言过其实(2)中规中矩19.D(文中加点处的引号表示强调。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强调。故选D。)20.②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⑥但不少答案“驴唇不对马嘴”;⑦或者充满了“正确的废话”。(一点2分,仅找出病句但未修改或修改错误不给分)21.①可能输出(出现)浪涌电压;②手机不支持快充(一点2分)22.[答案示例]1:因为充完电先拔掉充电器时会产生反向瞬时电流,加速电池老化,所以要先拔掉手机。[答案示例]2:因为充完电先拔手机时输出电压稳定,不会导致电池老化,所以要先拔掉手机。(原因2分,结果1分)23.审题指导: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这则材料分两层:第一层从医学的角度阐释了疼痛感的特点和意义,疼痛感是人体发出的预警,让我们关注身体健康,其中的关键词是“疼痛感”“非常重要”“警报”“非常可怕”等,从生活常识层面告诉我们,疼痛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招人喜欢,但却能警示人们关注身体健康,及时治疗疾病等,对人意义重大。第二层“无论是青春成长、艺术创作,还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都会有而且也需要有类似的‘疼痛感’”,告诉我们“疼痛感”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这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挖掘“疼痛感”的深层意义。运用拓展思维想象,社会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带给人疼痛感呢?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困难、挫折、危险、灾难等等,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社会,应如何应对“疼痛”呢?联系当下,一些青年人动不动就选择“躺平”,惧怕走出舒适圈,如此下去,怎么拥抱希望?此题意在引导我们思考“疼痛的价值”。“疼痛感”对于人的身体有保护作用,我们不应排斥“疼痛感”。对于作品来说,能让观众恢复“疼痛感”,就会引起人们的警醒,反过来会找出导致我们“疼痛”的根源,并加以“疗治”,这样社会就会不断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