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所谓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此;西周建立后,往往将同姓子弟或王室成员分封至远离王畿的地方,形成以藩屏周”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A.周朝对王畿地区的统治削弱 B.原本宗族聚居状态被打破C.血缘政治的观念逐渐被淡化 D.贵族集团的利益得以平衡〖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商王的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而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则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这体现出周王室打破了地方原来宗族聚居的状态,扩大了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虽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但不代表其弱化了对王畿地区的统治﹐排除A项;周王室将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进行统治,“以藩屏周""体现了对宗室和同姓子弟的信任,没有体现周王室血缘观念的淡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原先宗族聚居的状态被打破,与贵族集团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4世纪时,英国贵族们觉得税收的征收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为了国王个人的需要,税收的使用应该得到所有纳税人的监督,如果国王不能很好地使用,纳税人组成的议会就可以不批准,而国王为了获得钱财,和贵族妥协,于是议会批准赋税的权力越来越确定下来了。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进入等级君主制时期 B.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C.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4世纪时英国议会就有限制王权传统,说明当时的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B项正确;材料不存在等级的信息,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3.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A.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C.行政权呈现出扩大趋势 D.总统和国会的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宪法授权总统以搁置方式否决国会法案的规定,体现了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B项正确;据所学,美国自宪法生效后,权力制衡体制一直存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行政权扩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宪法激化了总统和国会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4.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其中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为百团大战提供有力支持 B.贯彻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C.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其中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可知,此时处于抗战时期,县参议会的成员包括社会各个阶级,能够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D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排除B项;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破裂,革命统一战线随之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5.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两次服饰改革的共同意图是()A.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B.打破华夷之辩 C.发挥服饰的实用性 D.巩固政权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赵国行“胡服骑射”是要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是为了学习汉族的文化,推进封建化进程,巩固统治,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二者服饰变化的作用,排除ABC项。故选D项。6.慈禧身边的女官所著纪实文学《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瀛台,直至去世。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A.历史研究须要大胆的想象 B.历史信息可以多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研究不必追求细节 D.历史研究须有口述史料相佐〖答案〗B〖解析〗关于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帝的活动,个人记载和官方记述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历史信息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B项正确;历史研究要立足于史实,排除A项;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历史的细节,排除C项;口述历史不是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为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要件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明代巡按制度A.巡按御史获得独立监察权 B.实现了对官员的有效监督C.以服务于皇权为主要目的 D.确立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要件反映的信息可知,巡按御史受皇帝委托,可以汇报巡查、监督、惩处和举荐中央各部与地方各级官员的情况,反映出明代的巡按制度以服务于皇权为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该图反映出巡按御史的监察权来自于皇帝,要对皇帝负责,没有独立性,排除A项;封建专制体制下的监察以皇权为中心,难以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督,排除B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真正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8.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故选A;文官阶层并不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文官制度的改革与工人阶级的政治诉求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考虑,CD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9.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A.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与中国科举制如出一辙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下,文官在政党中间保持中立,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要务,这就减少了政党选举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干扰,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消除了弊端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西方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类似,但并不是如出一辙,排除C项;根据“19世纪中后期”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出现于工业化开始以后,而不是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排除D项。故选A项。10.时人记载1904年河南会试场面,“今岁会试,借闱汴中,远省之人,往往跋涉数千里,冒露数十日而得达,而人数依然钜万,不闻梢减。甚而大学某生,弃其游学之额而求博第之荣。”这表明()A.人才选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B.留洋学习与传统教育相互融合C.传统选官制度冲击近代化进程 D.知识分子热衷考试的选拔方式〖答案〗C〖解析〗根据“今岁会试,借闱汴中,远省之人,往往跋涉数千里,冒露数十日而得达,而人数依然钜万,不闻梢减。甚而大学某生,弃其游学之额而求博第之荣。”可得出当时传统的科举制仍然有非常多的人参加,这说明很多知识分子仍然固守传统,冲击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与国家命运结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留学生,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针对考试的方式,近代选官也有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11.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排除D项。故选A项。12.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答案〗A〖解析〗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罗马,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据此推断()A.罗马法诉讼程序不断优化 B.私人法学家主导司法裁决C.法官不具备专业司法能力 D.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可得出,罗马法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完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指诉讼程序,排除A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法官是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材料说明基督教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B.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的发展〖答案〗C〖解析〗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对于地狱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的原因分析,暗含着劝人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C正确;基督教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证实社会发展和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关系,排除B;题干并未强调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排除D。15.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D〖解析〗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据题意可知,这些法律和法令涉及劳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通过法律规范能够促进这些领域事业的发展,所以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故选D;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都是在1953年才开始,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这些法律和法令是照搬苏联的立法模式,排除B。16.如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这一变化1986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96年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充分看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012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要求C.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从提高公民的素质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形势而变化的,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这种变化是社会科学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排除A;这种变化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排除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3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对比图1、图2,提取元代行政区划变化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示例:信息1:元代行省的数量比宋代路的数量大幅减少,行政区域更大。说明:元代相比于宋代,疆域辽阔,行政管辖区域更大。元代摒弃了宋代因过度削弱地方势力而划分行政区域过多的弊端,强化行省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信息2:元代与宋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划分标准不同。说明:元代的行省取代了宋代的路,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更大,在命名上行政职能超越地理属性。元代在行政区划上更注重犬牙交错,便于军事控制,而宋代更注重山川形便,便于对地方进行监察。信息3:元代把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纳入管辖范围。说明:唐宋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封建化程度较高,各政权并立。元代国家重新走向大一统,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元代疆域空前辽阔,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解析〗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行省的数量比宋代路的数量大幅减少,行政区域更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元代相比于宋代,疆域辽阔,行政管辖区域更大。元代摒弃了宋代因过度削弱地方势力而划分行政区域过多的弊端,强化行省权力,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进行说明。根据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与宋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划分标准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元代的行省取代了宋代的路,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更大,在命名上行政职能超越地理属性。元代在行政区划上更注重犬牙交错,便于军事控制,而宋代更注重山川形便,便于对地方进行监察等角度进行说明。根据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把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纳入管辖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唐宋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封建化程度较高,各政权并立。元代国家重新走向大一统,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元代疆域空前辽阔,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等角度进行说明。18.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代童谣》材料二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三宋朝每次录取总数有二三百人之多,要比唐朝多十倍有余。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在宋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安石上台,于是将诗赋改为“经义”,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弊端。(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归纳宋代科举制度特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答案〗(1)制度:察举制。弊端:难以选出德才兼备的官员。(2)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仕途径更加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寒门庶族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科举制的发展。(3)特点:录取人数多;考试内容发生变化;制度更加严格。价值: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与时俱进。〖解析〗【小问1详析】制度: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代”可知,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是察举制。弊端: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难以选出德才兼备的官员。【小问2详析】趋势: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至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可知,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仕途径更加多样化。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至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世家大族的衰落;寒门庶族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科举制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小问3详析】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每次录取总数有二三百人之多,要比唐朝多十倍有余”可知,录取人数多;根据材料“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在宋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安石上台,于是将诗赋改为‘经义’,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可知,考试内容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可知,制度更加严格。价值: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以德取人;根据材料“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可知,自由开放;根据材料“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可知,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中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演变可知,与时俱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二“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答案〗(1)精神: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背景: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秦汉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儒家思想的影响。(2)特点:以唐律为蓝本;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风貌: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解析〗(1)精神:根据材料一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或以德礼为主,法治为辅)。背景:根据“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唐朝法制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有,唐初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各种封建社会关系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统治者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措施,借鉴秦汉以来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的经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可知,以唐律为蓝本;根据“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可知,编敕大量出现,以敕代律。风貌: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宋代法制发展体现的时代风貌主要有,皇权和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20.《法国民法典》和《德意志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和近代初期法国的法律是由若干地方习惯法拼凑而成的。罗马法在原则上为法国所米纳。到大革命前夕,形成了习惯法、罗马法、王室法、教会法、城市法和商法并存的局面,而现有的法律样式内部又有很多种互不统一的规定。以致于伏尔泰不无朝讽地说:“在这个王国里,每当你从一个驿站到另一个驿站就出现这种情况在每次换乘马匹的时候,法律也就变了”。政治和经济的力量要求制定统一的法律。㊣1791年法国着手制定民法典,㊣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摘编自刘春田《法国民法典制定的历史背景》材料二㊣19世纪,德意志法律主要包括全德使用的“共同法”和各邦国的地方法。法学家蒂堡认为“德意志人已经从长时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社会各阶层都以一种空前的团结同仇敌忾”,而当下全部的法律杂乱无章,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会造成德意志人民之间的隔。若没有自己的法典,则会因继承罗马法而丧失本国法律的稳定性,依赖于罗马与巴黎的法律文化甚至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充满屈辱和压迫的做法。在几代法律人的不懈努カ下,㊣1900年《德意志民法典》正式颁行。——摘编自熊汉宸《论萨维尼与蒂堡关于法典立法的几点不同》(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德两国民法典形成背景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概括蒂堡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相同之处:罗马法的影响;法律体系庞杂不统一;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主张:制定一部统一的德意志民法典;摆脱对传统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依赖。影响: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为《德意志民法典》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解析〗(1)相同之处:根据“罗马法在原则上为法国所采纳”“继承罗马法”得出罗马法影响;根据“形成了习惯法、罗马法……而现有的法律样式内部又有很多种互不统一的规定”“当下全部的法律杂乱无章”得出法律体系庞杂不统一;根据“政治和经济的力量要求制定统一的法律”“社会各阶层都以一种空前的团结同仇敌忾”得出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伏尔泰”,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推动。(2)主张:根据“当下全部法律杂乱无章,……更会造成德意志人民之间的隔”得出制定一部统一的德意志民法典;根据“依赖于罗马与巴黎的法律文化甚至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充满屈辱和压迫的做法”得出摆脱对传统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依赖。影响:根据“若没有自己的法典……依赖于罗马与巴黎的法律文化甚至政治文化,这是一种充满屈辱和压迫的做法”得出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德意志民法典》正式颁行”得出为《德意志民法典》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根据所学,还可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等分析总结。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一中、大丰中学等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所谓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此;西周建立后,往往将同姓子弟或王室成员分封至远离王畿的地方,形成以藩屏周”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A.周朝对王畿地区的统治削弱 B.原本宗族聚居状态被打破C.血缘政治的观念逐渐被淡化 D.贵族集团的利益得以平衡〖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商王的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而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则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这体现出周王室打破了地方原来宗族聚居的状态,扩大了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虽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但不代表其弱化了对王畿地区的统治﹐排除A项;周王室将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进行统治,“以藩屏周""体现了对宗室和同姓子弟的信任,没有体现周王室血缘观念的淡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原先宗族聚居的状态被打破,与贵族集团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4世纪时,英国贵族们觉得税收的征收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为了国王个人的需要,税收的使用应该得到所有纳税人的监督,如果国王不能很好地使用,纳税人组成的议会就可以不批准,而国王为了获得钱财,和贵族妥协,于是议会批准赋税的权力越来越确定下来了。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进入等级君主制时期 B.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C.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4世纪时英国议会就有限制王权传统,说明当时的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B项正确;材料不存在等级的信息,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3.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A.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C.行政权呈现出扩大趋势 D.总统和国会的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宪法授权总统以搁置方式否决国会法案的规定,体现了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B项正确;据所学,美国自宪法生效后,权力制衡体制一直存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行政权扩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宪法激化了总统和国会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4.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其中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为百团大战提供有力支持 B.贯彻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C.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其中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可知,此时处于抗战时期,县参议会的成员包括社会各个阶级,能够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D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排除B项;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破裂,革命统一战线随之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5.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两次服饰改革的共同意图是()A.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B.打破华夷之辩 C.发挥服饰的实用性 D.巩固政权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赵国行“胡服骑射”是要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是为了学习汉族的文化,推进封建化进程,巩固统治,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二者服饰变化的作用,排除ABC项。故选D项。6.慈禧身边的女官所著纪实文学《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瀛台,直至去世。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A.历史研究须要大胆的想象 B.历史信息可以多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研究不必追求细节 D.历史研究须有口述史料相佐〖答案〗B〖解析〗关于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帝的活动,个人记载和官方记述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历史信息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B项正确;历史研究要立足于史实,排除A项;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历史的细节,排除C项;口述历史不是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为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要件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明代巡按制度A.巡按御史获得独立监察权 B.实现了对官员的有效监督C.以服务于皇权为主要目的 D.确立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巡按御史机制运行要件反映的信息可知,巡按御史受皇帝委托,可以汇报巡查、监督、惩处和举荐中央各部与地方各级官员的情况,反映出明代的巡按制度以服务于皇权为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该图反映出巡按御史的监察权来自于皇帝,要对皇帝负责,没有独立性,排除A项;封建专制体制下的监察以皇权为中心,难以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督,排除B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真正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D项。8.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故选A;文官阶层并不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文官制度的改革与工人阶级的政治诉求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考虑,CD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9.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A.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与中国科举制如出一辙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下,文官在政党中间保持中立,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要务,这就减少了政党选举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干扰,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消除了弊端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西方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类似,但并不是如出一辙,排除C项;根据“19世纪中后期”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出现于工业化开始以后,而不是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排除D项。故选A项。10.时人记载1904年河南会试场面,“今岁会试,借闱汴中,远省之人,往往跋涉数千里,冒露数十日而得达,而人数依然钜万,不闻梢减。甚而大学某生,弃其游学之额而求博第之荣。”这表明()A.人才选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B.留洋学习与传统教育相互融合C.传统选官制度冲击近代化进程 D.知识分子热衷考试的选拔方式〖答案〗C〖解析〗根据“今岁会试,借闱汴中,远省之人,往往跋涉数千里,冒露数十日而得达,而人数依然钜万,不闻梢减。甚而大学某生,弃其游学之额而求博第之荣。”可得出当时传统的科举制仍然有非常多的人参加,这说明很多知识分子仍然固守传统,冲击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与国家命运结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留学生,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针对考试的方式,近代选官也有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11.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排除D项。故选A项。12.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答案〗A〖解析〗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罗马,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据此推断()A.罗马法诉讼程序不断优化 B.私人法学家主导司法裁决C.法官不具备专业司法能力 D.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可得出,罗马法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完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具体指诉讼程序,排除A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法官是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材料说明基督教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B.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的发展〖答案〗C〖解析〗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对于地狱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的原因分析,暗含着劝人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C正确;基督教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证实社会发展和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关系,排除B;题干并未强调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排除D。15.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D〖解析〗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据题意可知,这些法律和法令涉及劳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通过法律规范能够促进这些领域事业的发展,所以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故选D;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都是在1953年才开始,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这些法律和法令是照搬苏联的立法模式,排除B。16.如表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变化,这一变化1986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96年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充分看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012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要求C.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从提高公民的素质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形势而变化的,适应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这种变化是社会科学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排除A;这种变化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排除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3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对比图1、图2,提取元代行政区划变化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示例:信息1:元代行省的数量比宋代路的数量大幅减少,行政区域更大。说明:元代相比于宋代,疆域辽阔,行政管辖区域更大。元代摒弃了宋代因过度削弱地方势力而划分行政区域过多的弊端,强化行省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信息2:元代与宋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划分标准不同。说明:元代的行省取代了宋代的路,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更大,在命名上行政职能超越地理属性。元代在行政区划上更注重犬牙交错,便于军事控制,而宋代更注重山川形便,便于对地方进行监察。信息3:元代把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纳入管辖范围。说明:唐宋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封建化程度较高,各政权并立。元代国家重新走向大一统,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元代疆域空前辽阔,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解析〗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行省的数量比宋代路的数量大幅减少,行政区域更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元代相比于宋代,疆域辽阔,行政管辖区域更大。元代摒弃了宋代因过度削弱地方势力而划分行政区域过多的弊端,强化行省权力,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进行说明。根据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与宋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划分标准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元代的行省取代了宋代的路,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更大,在命名上行政职能超越地理属性。元代在行政区划上更注重犬牙交错,便于军事控制,而宋代更注重山川形便,便于对地方进行监察等角度进行说明。根据材料“图1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图2元代行省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把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纳入管辖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唐宋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封建化程度较高,各政权并立。元代国家重新走向大一统,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元代疆域空前辽阔,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密切等角度进行说明。18.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代童谣》材料二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三宋朝每次录取总数有二三百人之多,要比唐朝多十倍有余。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在宋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安石上台,于是将诗赋改为“经义”,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弊端。(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归纳宋代科举制度特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答案〗(1)制度:察举制。弊端:难以选出德才兼备的官员。(2)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仕途径更加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寒门庶族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科举制的发展。(3)特点:录取人数多;考试内容发生变化;制度更加严格。价值: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与时俱进。〖解析〗【小问1详析】制度: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代”可知,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是察举制。弊端: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难以选出德才兼备的官员。【小问2详析】趋势: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至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可知,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仕途径更加多样化。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至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世家大族的衰落;寒门庶族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科举制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小问3详析】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每次录取总数有二三百人之多,要比唐朝多十倍有余”可知,录取人数多;根据材料“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在宋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安石上台,于是将诗赋改为‘经义’,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可知,考试内容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可知,制度更加严格。价值: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以德取人;根据材料“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可知,自由开放;根据材料“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来。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等等”可知,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中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演变可知,与时俱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二“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