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答案〗C〖解析〗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称“(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文中“天下一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华夏认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可知,该学者认为,周朝通过分封制建立了一个紧密的封建王国,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境界,A项正确;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确定继承的制度,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的制度,排除C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3.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推动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诸侯国的变法 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士阶层的崛起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推广,B项正确;诸侯变法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一定层度能实现富国强兵,不是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排除A项;士阶层的崛起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繁荣,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派别是()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C〖解析〗“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体现了小生产者的主张,即举贤不局限于社会身份地位,这是墨家学说中的任人唯贤的尚贤主张,C项正确;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道家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排除B、D项。故选C项。5.纪录片《河西走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了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回河西地区,在河西建立武威、敦煌、酒泉、张掖四郡,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B项正确;文景之治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开元盛世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实行独尊儒术 B.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C.加强集权统治 D.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思想专制,巩固集权地位,C项正确;实行独尊儒术是其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A项排除;汉初无为而治已经不能时应汉武帝需要,董仲舒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集权,改变无为而治是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升儒学地位,排斥儒家以外思想,对“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A.江南得到开发 B.火药普遍应用 C.科举制度形成 D.藩镇割据严重〖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东晋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放,A想争取;火药普遍应用是在宋朝,排除B项;科举制形成是在隋朝,排除C项;繁镇割据严重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8.《资治通鉴》记载“炎建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文中赋税制度的实施旨在()A.恢复均田制 B.增加财政收入 C.减轻民众负担 D.促进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炎建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题干描述的赋税制度是唐朝的两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征税对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两税法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但是大地主隐瞒财产,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的多少缴纳赋税,无法得出促进商业发展的结论,况且,赋税制度代表的是政府行为,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9.“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A.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C.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可知,宋代瓷器的制造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这反映了理学构建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瓷器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侧重对理学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宋代瓷器对艺术世俗化的推动作用,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艺术伦理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该朝代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都护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大都、陕西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示意图中有政治中心大都,有陕西行省,可以判定此朝代为元朝,元朝对吐蕃进行管理的机构是宣政院,A项正确;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排除C项;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负责边疆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下图所示时空的历史现象不包括()A.重筑长城抵御蒙古袭扰B.抗击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活动C.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D.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租住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疆域图中的“京师”以及长城、女真等信息可知,这是明代的疆域图,而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是唐代的历史事实,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明代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2.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晚清图书。作者在书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这部图书()A.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B.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受到了晚清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晚清图书”、“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可知,这是晚清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图书,书中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显然这是魏源的《海国图志》,A项正确;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不是《海国图志》,而是《瀛寰志略》,排除B项;符合C项的是《资政新篇》,排除C项;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之一,因此受到了晚清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的说法不符逻辑,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B.“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C.“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D.“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欧美列强开始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例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借大量高额利息的国债(如《辛丑条约》规定赔4.5亿两白银清政府无力支付,只得向帝国主义国家大借外债,或者利用雄厚的资本取得在中国的铁路权(《中法条约》规定)、开矿权等等。其本质是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危机更加加深和严重)。所以允许日本侨民在中国从事商业、工艺、制作属于资本输出,D项正确;允许英国商船在长江一带通商不属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A项;划定租界,不允许中国人在租界居住不属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B项;允许英国人居住在广州港口不属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中的局面表明()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B.边疆危机的出现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D.列强侵略的加剧〖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帝国主义在中国抢占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在18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边疆危机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在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青年学子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下图中青年学子的口号还包括()A.反对复辟帝制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反饥饿反内战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片中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青年学子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可知,图片为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D项正确;反对复辟帝制,针对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A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在日本局部侵华期间,排除B项;反饥饿反内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列照片为“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他指挥的这次战役()A.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粉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而百团大战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D项正确;1938年6月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而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排除B项;1938年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17.“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上述内容出自()A.《论联合政府》 B.《联合国家宣言》C.《开罗宣言》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内容,是《开罗宣言》的内容,它不仅表达了同盟国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坚定决心,而且明确了武力掠夺别国领土的非法性、无效性,C项正确;《论联合政府》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排除D项。故选C项。18.右图大碗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碗壁上除了有“民主团结”的字样之外,还有“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此碗最有可能出现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碗壁上除了有‘民主团结’的字样之外,还有‘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可知,国共实现二次合作后,中共中央管辖范围称为“边区政府”,根据材料中“晋察冀边区”,可以判定此时应为全面抗战时期,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A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国中央政府称为“中央苏区”,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建立人民政府,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图为1951年湖南省资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临时土地证。它所反映的土地改革()A.结束了物价暴涨局面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D.贯彻了农业合作化方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51年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银元之战”和“米面之战”,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排除A项;废除土地私有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的,排除C项;农业合作化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1950年,我国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这一时期国防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研制原子弹 B.完成剿匪任务 C.借鉴苏联经验 D.进行抗美援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我国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所以1950年至1951年我国国防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抗美援朝战争,D项正确;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至1953年年底全国范围的剿匪作战基本完成,排除B项;1950年至1951年我国国防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与借鉴苏联经验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1.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施政方针或指导思想。以下文件内容出自()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A.《###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可知,该文件明确了国家的性质史新民主主义国家,否定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并未规定国家性质,排除A项;1954年国家已经完成了对官僚资本的没收,C项;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私营商业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项目1953195419551955较1953年减少(%)从业人员(万人)60844639035.8商品销售额(亿元)223133.8120.146.1资本额(亿元)19.214.210.147.4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C.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巩固〖答案〗A〖解析〗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对所有制进行改造,经过改造,私营商业占比下降,A项正确;打击不法商贩并不能导致私营商业占比下降,排除B项;通过所有制占比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2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A.周恩来对极左思潮的批判 B.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C.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 D.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中美关系没有正常化,中苏关系破裂,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开展了大规模三线建设,使得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D项正确;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和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是在20世纪70年代,没办法推动60年代工业建设,排除AC项;四个现代化提出时间是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24.1972年我国与1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表为部分建交国家名单。这一局面的出现()·3月13日英国·5月18日荷兰·9月29日日本·10月11日联邦德国·11月16日卢森堡·12月21日澳大利亚A.受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影响 B.体现了遵循和平理念的全方位外交C.有利于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表明我国外交领域意识形态分歧消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开始走向正常化,受其影响,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A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全方位外交,排除B项;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意识形态分歧仍然存在,没有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25.中共十四大作出的决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原因是该会议提出了()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共十三大提出来的,排除B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是中共十二大提出来的,排除C项;“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是在2000年10月以来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材料二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答案〗(1)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或商品种类丰富);行业众多;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特点: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较多地参与经商;从商领域广泛;出游限制少;游玩频率高。原因:商业的繁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观念的转变;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以及“早市”可知,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市场以及“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可知,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或商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可知,行业众多、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小问2详析】特点:根据材料“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可知,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较多地参与经商、从商领域广泛;根据材料“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可知,出游限制少、游玩频率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观念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年)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达到2460万。实际上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丁增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上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加上未进入统计的老人、少儿、妇女,到康熙后期,全国的实有人口也应在1亿人以上。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人口超过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大关。材料二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人口不断增长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回光返照”的喻义,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政局稳定;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封建经济繁荣(或封建经济发展);国土开发;税制改革(或“摊丁入亩”的推动、或者废除人头税);隐匿人口的公开等。(2)喻义:康乾盛世在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重重危机。说明:繁荣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击败准噶尔部、设台湾府、设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等;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或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比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编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危机表现: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多地少,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或贫富矛盾加剧);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可以归纳出政府调整了赋税政策,废除人头税,减少了隐匿人口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封建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等方面总结人口增长的原因。【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回光返照”是指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史实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康乾盛世的表现,对繁荣可以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击败准噶尔部、设台湾府、设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等;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或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比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编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方面加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康乾盛世之后,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危机可以从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多地少,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或贫富矛盾加剧);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方面进行说明。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摘编自傅建安《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的兴起与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概括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之前,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求现代文明的历程中所开展的运动(只写运动的名称即可);并任选其中之一,概述其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内容不断深化(渐进性、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2)事件:技术——洋务运动;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示例: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或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可知,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材料“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可知,学习内容不断深化(渐进性、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小问2详析】事件:根据材料“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技术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制度的运动是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根据材料“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概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或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等等。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列强……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摘编自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会议内容及影响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这两枚纪念邮票发行的理由。〖答案〗(1)原因:基于国情要开展国民革命的需要(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或国家遭受内外压迫);国民党力量强大且较革命;工人阶级(或###)力量较弱;共产国际的推动。意义: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国民革命迅速开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或加速国民革命的进程);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等。(2)中共七大:内容: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影响: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八大: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这次大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一“军阀政府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列强……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有基于国情要开展国民革命的需要(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或国家遭受内外压迫)。根据材料一“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可知国民党力量强大且较革命。根据材料一“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可知工人阶级(或###)力量较弱。根据材料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可知共产国际的推动。意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国民革命迅速开展(或推动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或加速国民革命的进程),推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等。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小问2详析】中共七大: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内容有,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大历时50天,是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八大: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的内容有,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这次大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答案〗C〖解析〗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称“(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文中“天下一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华夏认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可知,该学者认为,周朝通过分封制建立了一个紧密的封建王国,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境界,A项正确;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确定继承的制度,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的制度,排除C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3.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推动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诸侯国的变法 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士阶层的崛起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推广,B项正确;诸侯变法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一定层度能实现富国强兵,不是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排除A项;士阶层的崛起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繁荣,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派别是()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C〖解析〗“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体现了小生产者的主张,即举贤不局限于社会身份地位,这是墨家学说中的任人唯贤的尚贤主张,C项正确;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道家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排除B、D项。故选C项。5.纪录片《河西走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了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回河西地区,在河西建立武威、敦煌、酒泉、张掖四郡,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B项正确;文景之治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开元盛世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6.《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实行独尊儒术 B.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C.加强集权统治 D.遵循“儒法并重”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强思想专制,巩固集权地位,C项正确;实行独尊儒术是其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A项排除;汉初无为而治已经不能时应汉武帝需要,董仲舒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集权,改变无为而治是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升儒学地位,排斥儒家以外思想,对“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A.江南得到开发 B.火药普遍应用 C.科举制度形成 D.藩镇割据严重〖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东晋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放,A想争取;火药普遍应用是在宋朝,排除B项;科举制形成是在隋朝,排除C项;繁镇割据严重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8.《资治通鉴》记载“炎建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文中赋税制度的实施旨在()A.恢复均田制 B.增加财政收入 C.减轻民众负担 D.促进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炎建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题干描述的赋税制度是唐朝的两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征税对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两税法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但是大地主隐瞒财产,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的多少缴纳赋税,无法得出促进商业发展的结论,况且,赋税制度代表的是政府行为,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9.“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A.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C.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可知,宋代瓷器的制造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这反映了理学构建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瓷器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侧重对理学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宋代瓷器对艺术世俗化的推动作用,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艺术伦理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该朝代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都护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大都、陕西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政示意图中有政治中心大都,有陕西行省,可以判定此朝代为元朝,元朝对吐蕃进行管理的机构是宣政院,A项正确;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排除C项;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负责边疆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下图所示时空的历史现象不包括()A.重筑长城抵御蒙古袭扰B.抗击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活动C.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D.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租住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疆域图中的“京师”以及长城、女真等信息可知,这是明代的疆域图,而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是唐代的历史事实,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明代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2.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晚清图书。作者在书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这部图书()A.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B.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受到了晚清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晚清图书”、“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可知,这是晚清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图书,书中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显然这是魏源的《海国图志》,A项正确;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不是《海国图志》,而是《瀛寰志略》,排除B项;符合C项的是《资政新篇》,排除C项;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之一,因此受到了晚清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的说法不符逻辑,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B.“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C.“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D.“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欧美列强开始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例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借大量高额利息的国债(如《辛丑条约》规定赔4.5亿两白银清政府无力支付,只得向帝国主义国家大借外债,或者利用雄厚的资本取得在中国的铁路权(《中法条约》规定)、开矿权等等。其本质是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危机更加加深和严重)。所以允许日本侨民在中国从事商业、工艺、制作属于资本输出,D项正确;允许英国商船在长江一带通商不属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A项;划定租界,不允许中国人在租界居住不属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B项;允许英国人居住在广州港口不属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中的局面表明()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B.边疆危机的出现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D.列强侵略的加剧〖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帝国主义在中国抢占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在18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边疆危机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在19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青年学子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下图中青年学子的口号还包括()A.反对复辟帝制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反饥饿反内战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片中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青年学子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可知,图片为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D项正确;反对复辟帝制,针对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A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在日本局部侵华期间,排除B项;反饥饿反内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列照片为“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他指挥的这次战役()A.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粉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而百团大战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D项正确;1938年6月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而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排除B项;1938年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17.“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上述内容出自()A.《论联合政府》 B.《联合国家宣言》C.《开罗宣言》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内容,是《开罗宣言》的内容,它不仅表达了同盟国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坚定决心,而且明确了武力掠夺别国领土的非法性、无效性,C项正确;《论联合政府》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排除D项。故选C项。18.右图大碗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碗壁上除了有“民主团结”的字样之外,还有“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此碗最有可能出现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碗壁上除了有‘民主团结’的字样之外,还有‘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纪念’。”可知,国共实现二次合作后,中共中央管辖范围称为“边区政府”,根据材料中“晋察冀边区”,可以判定此时应为全面抗战时期,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A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国中央政府称为“中央苏区”,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建立人民政府,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图为1951年湖南省资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临时土地证。它所反映的土地改革()A.结束了物价暴涨局面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D.贯彻了农业合作化方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51年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银元之战”和“米面之战”,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排除A项;废除土地私有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的,排除C项;农业合作化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1950年,我国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这一时期国防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研制原子弹 B.完成剿匪任务 C.借鉴苏联经验 D.进行抗美援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我国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所以1950年至1951年我国国防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抗美援朝战争,D项正确;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至1953年年底全国范围的剿匪作战基本完成,排除B项;1950年至1951年我国国防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与借鉴苏联经验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1.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施政方针或指导思想。以下文件内容出自()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A.《###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可知,该文件明确了国家的性质史新民主主义国家,否定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并未规定国家性质,排除A项;1954年国家已经完成了对官僚资本的没收,C项;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私营商业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项目1953195419551955较1953年减少(%)从业人员(万人)60844639035.8商品销售额(亿元)223133.8120.146.1资本额(亿元)19.214.210.147.4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C.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巩固〖答案〗A〖解析〗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对所有制进行改造,经过改造,私营商业占比下降,A项正确;打击不法商贩并不能导致私营商业占比下降,排除B项;通过所有制占比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2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A.周恩来对极左思潮的批判 B.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C.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 D.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中美关系没有正常化,中苏关系破裂,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开展了大规模三线建设,使得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D项正确;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和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是在20世纪70年代,没办法推动60年代工业建设,排除AC项;四个现代化提出时间是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24.1972年我国与1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表为部分建交国家名单。这一局面的出现()·3月13日英国·5月18日荷兰·9月29日日本·10月11日联邦德国·11月16日卢森堡·12月21日澳大利亚A.受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影响 B.体现了遵循和平理念的全方位外交C.有利于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表明我国外交领域意识形态分歧消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开始走向正常化,受其影响,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A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全方位外交,排除B项;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意识形态分歧仍然存在,没有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25.中共十四大作出的决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原因是该会议提出了()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共十三大提出来的,排除B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是中共十二大提出来的,排除C项;“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是在2000年10月以来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等他们收了之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从这里出来,沿着龙津桥往南走,就到了夜市一条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摘编自李基《北宋东京集市贸易活动——基于对<东京梦华录>的解读》材料二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卷十依次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摘编自张莉曼《<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答案〗(1)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或商品种类丰富);行业众多;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特点: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较多地参与经商;从商领域广泛;出游限制少;游玩频率高。原因:商业的繁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观念的转变;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凌晨五更,潘楼酒店楼下的各种行商便开始了”以及“早市”可知,夜不闭市(或集市打破时间限制或出现早市、夜市);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市场以及“早市买卖的物品有‘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到了天亮之后,就有卖‘羊肚、鹑、兔’等各类熟食摊子”可知,商品市场种类多(或者商品市场多种多样)、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或商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吃过早点,人们便可以去附近的瓦子勾栏里观看说唱、杂耍等各色表演”可知,行业众多、有娱乐场所、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小问2详析】特点:根据材料“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可知,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较多地参与经商、从商领域广泛;根据材料“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可知,出游限制少、游玩频率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观念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初,清查人丁数字以征丁赋,顺治八年(1651年)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达到2460万。实际上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丁增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上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加上未进入统计的老人、少儿、妇女,到康熙后期,全国的实有人口也应在1亿人以上。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人口超过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大关。材料二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人口不断增长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回光返照”的喻义,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政局稳定;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封建经济繁荣(或封建经济发展);国土开发;税制改革(或“摊丁入亩”的推动、或者废除人头税);隐匿人口的公开等。(2)喻义:康乾盛世在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重重危机。说明:繁荣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击败准噶尔部、设台湾府、设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等;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或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比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编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危机表现: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多地少,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或贫富矛盾加剧);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可以归纳出政府调整了赋税政策,废除人头税,减少了隐匿人口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封建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等方面总结人口增长的原因。【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回光返照”是指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史实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康乾盛世的表现,对繁荣可以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击败准噶尔部、设台湾府、设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等;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或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比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编纂《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方面加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康乾盛世之后,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危机可以从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多地少,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或贫富矛盾加剧);奉行闭关自守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方面进行说明。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摘编自傅建安《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的兴起与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概括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之前,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求现代文明的历程中所开展的运动(只写运动的名称即可);并任选其中之一,概述其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内容不断深化(渐进性、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2)事件:技术——洋务运动;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示例: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或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可知,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根据材料“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可知,学习内容不断深化(渐进性、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小问2详析】事件:根据材料“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