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用版)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一步专题优化专题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湖北宜昌二模)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这说明()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解析:选C。荀子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除外)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荀子贬“仁”,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法、术、势糅合为一,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礼法并施,二者基本主张不一致,故D项错误。2.(2015·山西晋中三模)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解析:选A。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以父母论君民关系,反映出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道德体系,故A项正确;作为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且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3.(2015·四川绵阳一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③雅典民主的重要条件④罗马法公正至上观念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选C。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故①正确;盂子的民本思想是民贵君轻,与“小国寡民”无关,故②错误;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其形成的条件与雅典城邦“小国寡民”的状态有关,故③正确;罗马后来发展成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并不是“小国寡民”,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4.(2015·吉林高三摸底)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A.法家 B.墨家C.儒家 D.道家解析:选A。材料中“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信息说明主张“以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正确;墨家主张阶级平等,故B项错误;儒家主张礼制,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D项错误。5.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解析:选A。董仲舒的人性论非圣人之性,也非斗筲之性,而是中民之性,董仲舒的人性论实质上是“中民之性”论,其人性的主体是“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包含情,甚或性即是情,具有贪仁两面,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皆不同,董仲舒提出民性有“善质”而“未善”,民之向善需要王者的教化,从而从人性之论为天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其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此材料与天人感应无关,故B项错误;此材料与道德信仰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新思想不是违背了而是发展了正统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6.(2016·贵州遵义高三联考)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下列属于该先贤的主张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解析:选C。据“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先贤主张属于心学。A项推崇孔子;B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格物是程朱理学主张;C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故选C。7.(2015·湖北武昌区二模)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解析:选B。题干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中中小地主阶级与豪门世族矛盾的反映,故B项正确;魏晋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及隋唐排佛运动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而非阶级斗争,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中也有唯物主义的部分,不能简单将其划定为唯心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借助唯物主义观点排佛,实际上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地位之争,而非唯物与唯心之争,故D项错误。8.(2015·太原三模)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解析:选A。依据材料“‘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禅宗强调当下的体验,但材料中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无需体验,且禅宗属于佛教思想,故D项错误。9.(2015·山东济宁二模)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解析:选A。题干中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是因为宰相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健全中央机构的主张,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君主制度的否定,故D项错误。10.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致用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解析:选C。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是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的背景,但与“游谈无根”无关,故A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等士人面对变局,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并非“无所适从”,故B项错误;“游谈无根”是指理学家们空谈性理,脱离社会实际,故C项正确;儒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故D项错误。11.(2015·山东莱芜模拟)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实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C.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D.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通过科学的态度实地考察甚至亲自实验的结果,已经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故选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明代科学仍没有突破只求实用的范畴,故C项错误;《农政全书》有介绍西学的内容,但不是普遍吸收西方科学成就,故D项错误。12.(2015·山东泰安一模)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文学素养较低者也可进行文学创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曲的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城市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5·山东临沂模拟)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82年来华,此后三十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晚年曾将其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撰写下来。以下材料均摘自《利玛窦中国札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他可以与异教哲学家相媲美,而且还超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尊敬他,以致不敢对他说的任何一句话稍有异议,而且还以他的名义起誓,随时准备全部实行,正如对待一个共同的主宰那样。不仅哲学家作为一个阶级是如此,就是统治者在过去的时代里也给予他以对一个人的最高敬意。材料二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指通过科举做官——中译者注),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这一点从人们对学习道德哲学深感兴趣,就可以很容易看到。材料三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给他们来掌握……更加令外国人惊异的是,在事关对皇上和国家的忠诚时,这些哲学家一听到召唤,其品格崇高与不顾危险和视死如归,甚至要超过那些有保卫祖国专职的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什么“统治者在过去的时代里也给予他以对一个人的最高敬意”?列举与孔子媲美的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对学习道德哲学深感兴趣”?这种情况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哲学家”为什么会有“令外国人惊异”的行为。(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作用来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古希腊哲学家从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中任选一位并结合他们的思想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指通过科举做官——中译者注)”“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儒家思想独尊地位以及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影响从儒学积极发展以及对科技消极影响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知识阶层……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信息并结合宋明理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回答。答案:(1)原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举例: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或: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2)原因:儒学在社会上有独尊地位,影响巨大;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3)原因:儒家文化(宋明理学)倡导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形成民族美德。14.(2015·昆明一模)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三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原因。(8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4分)(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