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八編 清代文學_第1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八編 清代文學_第2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八編 清代文學_第3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八編 清代文學_第4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八編 清代文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第八编清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虞山诗派、梅村体、阳羡词派、浙西词派、京华三绝、苏州派作家、才子佳人小说、乾隆三大家、桐城派、“义法”说、阳湖派、浙派词、常州派、花雅之争、弹词、鼓词、子弟书【主要问题】清代文学思想的转变、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清初诗文与词的繁荣、清初戏曲概况、清初白话小说概况、李渔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狐鬼世界的内涵、《聊斋志异》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红楼梦》的悲剧世界、贾宝玉形象分析、《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红楼梦》的影响、清中叶诗坛概况【作家作品】钱谦益《后秋兴》,吴伟业《怀古兼吊侯朝宗》,王士禛《秦淮杂诗》,李玉《清忠谱》,李渔,洪昇与《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醒世姻缘传》,袁枚,李汝珍《镜花缘》、《绿野仙踪》、《雷峰塔传奇》核心考案1、(1)清代文学概述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文学,向上承接着明中叶以后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属于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同时,清代文学又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的形式,文学古典形式在清代都再度辉煌,聊为壮观;同时,新兴文体也有了新的飞跃,出现了雅化倾向和雅俗共存的状态;小说也迈入了独创期。各种文体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并呈现了向近代文学演变的趋势和征兆。(2)清初文坛概况明清革新之际,民族矛盾与斗争唤起了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热情,给文坛注入了新的生命。文坛出现了诗、文和词繁荣发展的局面。在诗歌创作方面,遗民诗人富有民族精神的沉痛作品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而一度在清朝做官的诗坛名流抒发家国之痛与失节忏悔的作品与遗民诗人的诗文一样,由于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了鲜明的历史特征。以后的诗人和作者,也一样由于时代的影响而慨叹时世,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章;在词方面,在清代已呈衰弱之势的词应时而复兴,依声填词成风;散文方面,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尚实用,在传记文理多用小说的笔墨进行叙写。清初文坛没有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向我们展示了新的繁荣景象。2、清王朝的文化政策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文化管制制度,而这些政策对清朝的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统治者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提倡尊孔尊儒,独尊程朱理学,同时,科举考试沿用八股取士;(2)用编书的方式控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编出了如《康熙字典》、《全唐诗》、《四库全书》等流传到今的典籍;同时,清政府也用行政手段对全国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禁毁了很多宝贵的资料;(3)大兴文字狱,使人们的思想处于恐慌的滞锢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极大地束缚了文人的创作,使得文学的发展未能完全发挥其潜力。3、汉学的兴盛清代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汉学的兴起。乾嘉汉学从源流上起于清初的顾炎武,可以说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在文字狱的压迫下,人们继承了清初学者的治学方法,但是丢掉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诂、名物考证等工作,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理论的建树。汉学的兴盛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学术思想渗透进了诗歌和小说领域,同时,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为的确立,也与汉学的兴起有关。4、清初学术的转变明清之际朝代更迭的社会大动荡引起一批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反思,学术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些思想家反对宋明理学,力求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他们开拓了学术领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作出很大的贡献,如王夫之发展了古代的唯物论和社会进化论;理欲之辨由个性解放精神延伸为社会解放的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会制度方面的批判和探讨。5、清代文学思想的变化在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的转变中,文学思想受到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文学的社会功用得到强调和重视,抛弃了晚明文学表现自我、个性解放与直率浅俗的理论观念,代表人物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位。这些清初学者的思想作为一种启蒙思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他们对诗学的发展,再度提高了诗的地位,并推动了诗风的变化。同时,对文学社会功用的强调,影响到上层文人的文学创作,戏曲作品趋于雅正,悲剧意识超过了娱乐格调,如《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出现都表现着深沉的历史反思;(2)涌现了反传统、尊情、求变和思想解放的思潮。代表人物是袁枚,其诗作表现出个性解放的叛逆的精神;小说虽屡遭禁止,但突然出现了《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两部巨著,人文意识开始觉醒。6、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是以往各类文体之总汇。元明以来的新兴小说和戏曲继续发展,而已呈衰弱之势的诗和古文,以及词和骈文等又开始重新振兴。(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①由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诗歌的创作转向伤时忧民,清初的诗从总体上说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的传统精神。可以说中国诗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在清代又一次获得了发扬;②词也在清代发生了转机,走出世俗归于雅正,成为苦闷文人委婉曲折抒写心怀的方式,词的创作呈现“中兴”的局势,清人词无论从规模还是成就来讲,都足称大观,再次显示并发展了词的抒情功能;③清初文人以骈文寄托才情,从而使骈文得到了复兴,以致形成了与桐城派古文相对抗的局面,对后来的文章,如梁启超的“新文体”也有一定的影响。(3)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相互渗透。①戏曲方面,正统文人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用戏曲创作来抒写亡国之痛和失意的情怀,使传奇和杂剧的戏剧性冲淡,脱离舞台,加重了案头化倾向;此外,李渔的理论和创作表明明代以来的戏曲创作重心由“曲”转向“戏”,代表着戏曲向戏剧本质特征的回归与创作的成熟。在《长生殿》和《桃花扇》后,戏曲的雅化堕入道德化或变成纯案头读物,古典戏曲也就失去了艺术生命;②从小说来看,清代作家独创的作品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进入了独创期。一方面拟话本小说贴近了实际生活,却渗入了文人意识,讽世的气味加重,并越来越向伦理道德小说的说教靠近;另一方面爱情小说雅化,成为才子佳人小说。长篇小说进入独创期后,作品纷繁多样。小说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需要,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如《镜花缘》。总的来说,清代文学在前期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雅化的戏曲影响深远;在清中期,传统文化虽然也很活跃,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却远不及小说,不过《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也透露了时代的新信息。7、清初诗文与词新的繁荣明清革新之际,民族矛盾与斗争唤起了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热情,清初的诗文与词摆脱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在诗歌创作方面,遗民诗人富有民族精神的沉痛作品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而一度在清朝做官的诗坛名流抒发家国之痛与失节忏悔的作品与遗民诗人的诗文一样由于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了鲜明的历史特征。以后的诗人和作者,也一样由于时代的影响而慨叹时世,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章;在词方面,在清代已呈衰弱之势的词应时而复兴,依声填词成风;散文方面,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尚实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的笔墨进行叙写。8、遗民诗人遗民诗人是指具有明清易代生活经历的清初诗人,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和爱国主义的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抱着拯民救世的思想,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作品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沉痛悲壮,开创了清代诗歌发展的新天地。清朝初期遗民的作品是最具时代气息的,代表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1)顾炎武:他的四百多首诗,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突出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的色调。他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郁悲壮,接近杜甫。他的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加强信念,代表作如《海上》四首。(2)黄宗羲: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关系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他是诗强调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扩大了宋诗的影响,推动了浙派的形成。他的诗感情真实,沉着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其代表作有《云门游记》、《山居杂咏》等。(3)王夫之:他精通经史和文学,因为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用美人香草寄托情怀,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他以诗明志,直到垂死仍然不忘故国,于凄楚中见其高风亮节。(4)其他遗民诗人:①吴嘉纪,他一生布衣,困厄潦倒,深受压迫之苦,诗歌极写兵祸灾荒与民生疾苦,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②屈大均,他曾削发为僧,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其诗歌大都抚时感事、缘事而发,尤其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可与顾炎武相比,又在凄楚感伤中写出超然独行的豪迈气概。他又和陈恭尹和梁佩兰号称“岭南三大家”;③其他遗民诗人还有阎尔梅、钱澄之、归庄等。9、清初散文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学者们受时代的要求,对散文写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要求,散文在清初大致上回到了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清初的论说文多为学者所用,因为他们注重经世致用,所以作品不仅是优秀的散文,也具有了学术和思想上的价值,代表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的《生员论》和《形势论》等。清初的散文家除“古文三大家”外,还有写作议论大胆、思想新颖的廖燕以及歌颂抗清斗争及英雄志士的王猷定、邵长蘅、全祖望等。10、古文三大家是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最杰出的是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他们可说是桐城派的起源。(1)侯方域:他在三大家中影响最大,敢于打破文体壁垒,继承了韩愈、欧阳修的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著有《壮悔堂文集》,文集体裁多样,内容广泛。他敢于打破文体壁垒,以小说为文,其作品如《李姬传》具有了短篇小说的特点。(2)魏禧:其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反对模仿古人,代表篇有《大铁椎传》。其文既有描写,又有抒情,表现出善于议论的个性和明理致用的风格。(3)汪琬:其散文力求纯正,对小说手法表示不满,偏于保守,其《周忠介公遗事》真实生动,可称为散文中的优秀作品。11、虞山诗派是指清初受钱谦益影响而在常熟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诗歌大抵都抒发了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哀思。该派的代表人物冯班诗歌沉丽细密,抒发亡国之痛,婉而多讽。其诗歌具有个人的特点,并以标榜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代表作有《有赠》。12、钱谦益他在清初诗歌领域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清诗的开山宗师。由于仕途坎坷,他的诗中既充满悲悼故国的沉郁苍楚,又有着对抗清的热情,其代表作《后秋兴》宏伟、沉郁而典丽。在理论方面,钱谦益自觉进行清诗学的建设,对明代的复古派和反复古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强调时代、遭遇和学问的重要性,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他主张转益多师,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故能笼罩百家,创开风气,确立起了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他的诗歌抒情叙事皆擅长,尤其善于创作近体诗。13、吴伟业及其诗歌创作他才华出众,其歌行体“梅村体”风行一代,在清初诗坛上与钱谦益并称。由于他命运多舛,违心仕清,因此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他以唐诗为宗,成就最大的在于七言歌行,而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具有声律秀雅,华丽动人的特点。他的诗歌有两个主题:一是围绕故国之痛,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志在以诗存史。这类诗歌大约有四种:(1)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永和宫词》;(2)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的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行军》;(3)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小朝廷的灭亡,如《临淮老伎行》;(4)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的恶政和人民的痛苦,如《捉船行》。他以诗史自勉的精神,使他在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上,获得了突出的成绩。另外一个主题是对痛失名节的悲吟,他以诗自赎确实是其真诚心音的流露。这类诗歌对我们认识在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困扰与冲突里挣扎的人生悲剧,有着启迪作用,代表作如《怀古兼吊侯朝宗》。14、梅村体梅村体是吴伟业在元稹和白居易二者诗歌的基础上自创而成的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歌行诗体。它注重叙事,强调风情韵味,同时又兼有明传奇富于曲折和变化的戏剧性,开创了叙事诗的新境界。该诗体的题材和格式、韵味等都有一定的范式,以缅怀故国和感慨身世为主,以人物命运为线索,叙写实事,同时组织结构,注重息细节。代表作《圆圆曲》以吴三桂和陈圆圆之间的感情为线索,规模宏大,个人与国家命运交织,以极委婉的笔调讽刺批判了吴三桂,富于传奇色彩。除吴伟业外,受其影响写作的梅村体诗人还有吴兆骞和王国维等。15、词的中兴(清初词坛概况)清初的词坛摆脱了元明两代的衰弱之势,出现了中兴的局面。词人云集,高才辈出。在陈子龙的开幕之后,还有以王夫之、屈大均和今释澹归等为代表的遗民词;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以及合称“京华三绝”的纳兰性德、曹贞吉与顾贞观。此外,吴伟业、毛奇龄等也有优秀词作,产生了群星闪耀的灿烂景观。16、陈维崧和阳羡词派(1)陈维崧:他尊词体,摒弃了词是“诗余”“小道”的观念,继承《诗经》和新乐府的精神,用大内容来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被称为“词史”。他学习苏辛,创作豪放词,但却掺杂了抑郁和悲凉之气。其代表作《醉落魄·咏鹰》托物言志,抒发了他壮志难展的悲壮。而以豪放泄愤则是他词作的风格特征。(2)阳羡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代表作家有万树、蒋景祁、陈维岳等,他们的风格悲慨高壮而充满苦涩凄怨,其创作为词的振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这种悲慨壮举、萧骚凄怨之声随着清代的逐渐兴盛而被顺应太平的浙西词派所代替。17、朱彝尊和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和陈维崧并称“朱陈”,他尊崇词体,崇尚纯雅。在清朝渐入盛世的时候,他提出词的功能应不再是如清初般抒发故国丧失的悲痛,而应顺应时世,歌咏太平,既符合文人学子的心态,又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该主张风行天下。浙西词派是清初在朱彝尊影响下形成的词派,该派顺应清朝的太平时势,强调词的娱乐功能,树立了纯雅空灵的风格,韵律和谐,但是由于重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而限制了创作,也使该派具有了故意弄巧的嫌疑。18、“京华三绝”(1)纳兰性德:清代著名的满族诗人。虽身居官场受皇上宠信,但是却有壮志难酬的苦闷,所以对自己命运的“幽怨”和对历史的惆怅所形成的沉郁凄婉的情调始终充溢在他的作品中。他作词重情,强调细致入微,因此他的词作真挚自然而清新,多用白描,不多雕饰。缠绵的爱情是他的重要题材,代表作如《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等。(2)曹贞吉:善作咏物怀古之词,作品折射世事,句法严谨又有新意,《留客住·鹧鸪》是其代表作。(3)顾贞观:代表作有为救科场案发配宁古塔的吴兆骞写的两首《金缕曲》,以及宛转幽怨的《弹指词》,都以情取胜。19、王士禛继遗民诗人之后最有名的诗人,在康熙诗坛上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并受到钱谦益的赞许,希望他代己而出,即所谓的“钱王代兴”。他在理论上以神韵为宗旨,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远、言尽意不穷的特点,其创作不仅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而且还开创了神韵诗派,影响了洪昇等人。其诗作的特色是含情而不显,多工而不露,韵律圆润流利,发扬了古典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代表作有《寄陈伯玑金陵》等。20、康熙诗坛其他诗人(1)朱彝尊:不仅在词上有卓越成就,而且在诗坛上也成名家,被尊为浙派开山之祖。他的诗歌感慨故国的沦丧和人民的疾苦,前期沉痛沧桑,苍凉悲壮,但后期却趋向平和恬淡,这种诗歌风格的变化,带有典型的过渡性质,明显地反映了清初诗坛演变的趋势。(2)施闰章:在诗作中较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的痛苦,虽真挚沉痛却温柔敦厚,冲淡闲远,表现出了与遗民诗人不同的文人的高雅格调和诗教品质。善写五言,代表作如《燕子矶》。(3)宋琬: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其诗突出反映的是伤时之感,抒发自己的哀痛和愁苦,但他与施闰章一样,虽怨而不怒,委婉平和。他善作七言诗,诗歌的代表作有《渔家词》等。(4)查慎行: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也是清初学宋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歌擅长白描、清新精妙,不仅有抒写时事的感慨之辞,也有关心民生的真切之作,还有意境高远的写景之笔。代表作如《芜湖关》等。(5)赵执信:写诗以“诗中有人”为宗旨,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他写时事诗爱憎分明,激愤不平;写山水田园诗色彩明丽,自然真切。在神韵诗的包围中仍自写性情,别成一格。21、清初戏曲概况清初的戏曲创作延续了明末的旺盛局面,不仅有李玉为代表的在明末就已经开始活跃的苏州剧作家的创作,而且吴伟业等文化名流也开始也戏曲显心志,同时还有李渔等人的风情喜剧的创作。这三类作家的命运、作法、风格和命意各各相异,显示了戏曲创作艺术上的成熟,而且对后来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迎来了清代两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和李渔的《笠翁十种曲》。22、吴伟业与尤侗的创作(1)吴伟业是清初文化名流用戏曲来抒写内心隐衷的代表。其代表作有传奇《秣陵春》和杂剧《通天台》、《临春阁》,三部剧都借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和复杂的情感。《秣陵春》受到时人的赞许,写了徐适和黄展娘的爱情,情节奇幻。但是他戏曲创作显然没有作诗在行,表现出案头化的倾向。(2)尤侗作有五部杂剧和一部传奇,分别为杂剧《读离骚》、《桃花源》、《清平调》、《吊琵琶》、《黑白卫》和传奇《钧天乐》。其创作韵律和诗文都很出色,所抒感情真切深挚,反映了当时文人怀才不遇的心声,因此受到时人的称赞。但是他与吴伟业等用戏曲抒情的文化名流相同,虽曲词雅致,增加了戏曲的抒情性,却削弱了其戏剧性,忽视了戏曲舞台演出的特点。23、苏州剧作家该戏剧文学流派作家以清初李玉为代表,他们在明末开始创作,与舞台表演有着密切的联系,到清初仍然活跃。其创作的倾向和风格基本是一致的,立足于市井下层人物的生活,反映了旧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平民的愿望。该派与其他剧作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创作的出发点是为演出提供剧本,因此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注重戏剧性,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了舞台演出的效果和要求。在明清易代之际,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则开始出现了创作上的变化,即由平凡生活转向国家大事的历史剧创作上来。该派的代表作家除李玉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毕魏等;代表作如《十五贯》、《党人碑》等。24、李玉及其戏曲创作李玉因父亲是曲师的关系而具有了与戏曲联系密切的身世,因此他的创作,可说是与戏剧演出实际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才能使他在戏曲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传奇众多,为明清剧作家所少有。(1)前期:前期作品中以《一捧雪》、《永团圆》、《人兽关》和《占花魁》最为出名,在这些作品中道德意识很重,爱憎分明,因此戏剧冲突很强,很能感染观众,广受好评。(2)中期:明清易代以后,李玉受到了明亡清替的影响,作品有关注普通百姓生活转向国家兴亡,反思历史,写出了许多历史剧。代表作如《千钟禄》,抒写了兴亡之悲。(3)后期:代表作是与苏州剧作家合著的《清忠谱》,为人们展现了晚明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及遭到人民反抗的历史画面。这部作品把复杂庞大的历史事件经过艺术的提炼后更加彰显人物的精神和性格,不得不说是一部叙事宏大而严谨的历史大剧。25、李渔的创作清初的风情喜剧以李渔为代表,他很富才情,却因为放诞的性情而避开政治与时事主题,从通俗的男女情事入手写作戏曲小说与杂剧。他创作的杂剧一共十种,合称为《笠翁十种曲》,全都写男女的婚恋情事,但是其中的悲剧由于他加入了娱乐的因素而没有了悲剧的意蕴,如《比目鱼》。其他的剧则都富有世俗气息,没有高雅的意蕴,更多地像充满阴差阳错的闹剧。这十部杂剧虽然格调不高,但却反映出了晚清以来重情的思想,赞成婚姻自由和坚持对爱情的执着,也表现了文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显示出来的娱乐化倾向,同时也为喜剧的理论和创作提供路子和经验。26、洪昇与《长生殿》(川大02、南京师大04考点)洪昇的《长生殿》是康熙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剧作之一,但洪昇却因为这部剧的上演而招来革官之祸,即所谓的“演《长生殿》之祸”。《长生殿》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其文学来源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白朴的《梧桐雨》等,但是他却不满意于此二作品的悲剧结局,而欲对此进行改变。作品中贯注这作者的“至情理想”,写出了帝王夫妻的伦理之情,真实地展现了封建帝王与妃子的爱情生活,同时也表现了这种感情的现实困境,即杨贵妃的专宠和后妃失宠之间的矛盾,以及杨贵妃的专情于唐明皇的滥情之间的矛盾,如《定情》、《幸恩》、《献发》、《夜怨》中都有此描写。作者还把帝王妃子的爱情与现实的政治事件相结合,写出了他的忠臣孝义褒忠诛奸之情和“情缘总归幻灭”的思想。这部作品前后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前一部分是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又是在虚幻中追求真情。由前一部分爱情造成的“占了情场,驰了朝纲”的悲剧到后一部分的“情悔”,更加彰显了情的不朽与珍贵。《长生殿》之所以能够超越以往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品,是因为它不仅摒弃俗见,提示了二人爱情悲剧的本质,且还富于爱情理想和民主精神,用“至情理想”来改造二人的爱情,彰显了作者对至真之情的崇尚和欲重新弘扬晚清尚情的思想。在艺术特征上,该剧风格清丽流畅,文采和音律双美,在曲文中较多地化用了唐诗和元曲的名句,且曲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感情及心理活动;同时作品结构谨严,帝王爱情与朝政国事相互穿插,场面安排轻重、庄谐杂陈,使传奇剧的创作登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27、孔尚任和《桃花扇》(山大05考点)孔尚任的《桃花扇》是《长生殿》之后清代戏曲的又一杰出代表作。作者采用征实求信的原则,创作了这部思想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桃花扇》是在清初反思历史,痛定思痛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反映南明小朝廷兴亡始末的历史剧,同时,又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作者创作的动机,除了总结明亡的教训、感慨兴亡之外,还体现着他反思历史的现实态度,表现了他想要达到的“惩创人心”的目的。剧中作者的褒贬爱憎分明,体现着他对历史清醒的认识。作品以秦淮名妓李香君和清流文人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从一开始就把儿女之情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但却不是单纯地表现儿女之情,而是把爱情与国家兴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后的结局是把国家放置在了人情之上,这对晚明以来的尊崇情欲的思想一个修正和反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着重刻画的是如李香君、苏昆生一般的下层人物的形象。孔尚任突破了当时的贵贱思想,把现实社会中下层的人塑造成为他戏剧中道德高尚的形象,而那些位高权重的君主和大臣则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其中塑造得最突出的是李香君这个人物形象。她虽身为低贱的妓女,却“位卑未敢忘忧国”,明大义,识大体,政治立场坚定,在昏君奸臣的淫威下仍然誓不屈节,敢于怒斥权奸害民误国,是一个刚强不屈,坚贞崇高的妇女形象。此外,人物形象的成功还表现在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却并不千人一面,作者赋予了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写出了人物的真实基本面貌,显示了对历史的尊重。28、清初白话小说概括白话小说在入清以后由于读者众多,市场广大,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发展趋势。此外,遗民诗人和失意文人也开始写作小说,因此,受作者不同身份、境遇和创作目的的影响,清初的白话小说产生了多种类型,有明代小说的续书、叙写时世的时世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世态人情小说。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产生影响重大的作品,但却标志着小说创作在总体上已由改编进入了文人独立创作的时代,某些作品也具有了新的创作特征,在小说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29、小说续书明代《水浒传》、《金瓶梅》等四大小说的盛行,使后来小说纷纷效仿,由此也出现了续书的现象。清初文人续书有两种做法:仿造和假借。仿造是用原书的主要人物或是后身,演绎与原书类似的情节,如天花才子评的《后西游记》;假借是假借原书中的一些人物创作与原书不同的故事情节,这类续书在风格和意味上都与原书有区别,如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在清初的续书作品中,陈忱的《水浒后传》可算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作者在《水浒传》结局的基础上,叙写梁山残留英雄燕青等的再度起义以及最终建立基业的故事。作者自道其创作目的是写书抒愤,因此书中寄托了他的亡国之恨和关心国事的心情,也反映了江南遗民们坚决不屈服新王朝的普遍心态。此书在小说叙事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其叙事模式发生了变化,更加趋向日常化,抒情写意的功能增强,显示了通俗小说的文人化。但是不足则在于它缺乏内在的生活内质,大团圆的结局更是俗套。30、《醒世姻缘传》小说成书于顺治年间,作者署名“西周生”。这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长篇世态人情小说,且受《金瓶梅》影响很大,与其风格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却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结构出了全新的人物和情节,所以可以说,这是第一部由作家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该书原名《恶姻缘》,共100回,按照因果报应的模式先后写出了两世的两种恶姻缘。在第二段恶姻缘中,通过那个时代很少见的女性欺凌男性因果报应的描写,隐含着作家希望尊重女性,夫妻应当平等共处的现实意义,而这也正是作者旨在维护夫权之处。小说受《金瓶梅》的影响,在写社会家庭的琐事时贴近生活的原貌,真切而细致,对城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绘富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在写实的基础上,往往加入夸张的笔法,写尽众生相,形成讽刺的效果,可以说全景式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政治腐败,人情淡薄的风貌。但在整部小说除相当丰富和现实的世态人情描写之外,为了配合荒唐的因果报应模式,又刻意掺杂了一些荒唐的情节和无稽的说教,使作品充满了浓重的荒诞神秘色彩。31、清初的拟话本小说在冯梦龙“三言”之后,到清代,可供作家们搜集和依靠的旧材料已经很少,于是他们开始记述当时的见闻然后进行创作故事,因此,拟话本小说也由改编转向了独创的阶段,使作品的自主性增加,话本的体制逐渐失去了束缚力,描写世态人情的小说成为主流。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有东鲁狂生的《醉醒石》,圣水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而最有特色的是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32、李渔的短篇小说特点(陕西师大01考点)李渔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如同其作品的名字“无声戏”一样,用戏曲的写作手法来进行小说的创作,所以,他重视小说情节的新奇和趣味性,用自己的创新来吸引读者。其中有些小说具有突破性,比如在类型上突破才子佳人模式,在叙事方法上进行创新等。李渔的小说虽全是叙写世态人情和市井生活,但是却并非完全现实世界,而可看作是他游戏人生的意趣和玩乐的经验总结。作品中充满着娱乐性和他游戏人间的玩世不恭,所以作品叙述灵活,全凭他的心意而为之,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观专断的叙事方式和情节的随意性,全部情节和人物的命运都随作者的主观愿望而进行。这些随意性和灵活性正是作者强烈表现自我的反映,在白话小说的创作中,李渔是最早敢于勇敢地表露自己和表现自己的作家,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就是他自己。但是这种随意性和玩世不恭也使有些作品的叙述为了迎合读者而陷入媚俗以至庸俗。此外,其小说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拟话本小说关乎名教和风化的套路,在开篇或结尾总是要进行说教,有些甚至就是直接的扬善惩恶和维持风化的内容。33、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小说是清代小说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它虽然由晚明的话本发展而来,但是却迥然不同,不仅篇幅增长,成为章回式的中篇,而且在内容上超出了世俗和情欲,在严守礼教规范的同时追求理想的配偶。这些小说表现出了明确的婚姻自主的思想和才貌相当的婚姻观,而且在作品中突出女主人公的品质和才情,提高妇女的地位,反映了清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代表作如天花藏主人张匀,槜李烟水散人徐震。最著名的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等。但是这些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地位不高,多为谋士而写作小说,因此对于上层社会的生活不了解,写作缺少生活体验的基础,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此外,这些作者突出对人物才情的欣赏,忽略男女相爱的自然情欲,人物之间只有爱慕而无冲动,顺乎情儿不悖乎理;而且小说的结局都是才子高中,奉旨成婚,这些过于理想的爱情模式,只是作者们自己憧憬的富贵风流梦罢了。清初的这些才子佳人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康熙以后备受歌德赞赏的小说《好逑传》即沿袭了《玉娇梨》和《平山冷燕》的套路。而《红楼梦》对女子的情有独钟也是发源于才子佳人小说。34、《聊斋志异》清代最富有创造性、成就最高的志怪文言小说。(1)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蒲松龄的大半生都是科举场中挣扎,一生位低家贫,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教书、编书,他一方面身居下层,另一方面通过科举又能接触到许多的科举中人,这种生活使他摇摆于俗文化与雅文化中,规定了他一生的文学生涯。他喜爱搜集神鬼故事,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用大半生陆续写作出了不朽的巨著——《聊斋志异》。这部书近五百篇,体式、题材、写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和艺术精神方面也不尽相同。(2)狐鬼世界的构建:《聊斋志异》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是叙写神仙狐鬼精灵的故事,为我们构建出了一个虚幻而神奇的狐鬼世界。但是这种狐鬼故事却不同于六朝的志怪小说,而是“用传奇手法,而至志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超越了志怪小说,而且志怪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是作者有意地编造奇异故事,其中的狐仙鬼妖都是他心灵的创造,是有寄托和寓意的,作者期望的是读者不只是单纯地读取鬼怪故事,而是能够领会其中的意蕴。《聊斋志异》的故事结构有两种模式:一是人进入幻境和异域,如天境、梦境等(《仙人岛》、《梦狼》),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幽冥境的形式化,对冥界的描写其实反映的是现实的生活和政治面貌;另一模式是狐鬼花妖和精怪通过变化进入人的世界。而这些非人的形象,也是用来观照现实社会人生的,他们大多是美好和善良的,如《红玉》中的狐女和《宦娘》中的宦娘,她们的性格和行为是具有象征性的,表现的是作者的情志和意象,如黄英体现着读书人清高观念的变化,婴宁表现着对回归自然天性的向往。此外,作品中的神秘意识转化为成为审美方式,使一些貌似单纯记述奇闻异事的小说具有了意趣和寓意,超越了单纯记述奇异事件的笔记体文章。(3)狐鬼世界的内涵:①创作的抒情表意性。书中说的虽然是狐鬼故事,但是却与书生和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故事都是从作者的生活感受出发的,所以是言志抒情的,这个特点在写书生科举和嘲讽官场的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作者把自己一生科举不中的愤懑和悲哀掺杂进了作品,对考官进行不遗余力的冷嘲热讽,如《叶生》;②落寞生活的幻影。小说中诸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的故事,如单纯的相遇共处,与狐鬼花妖帮助书生取得成就和实现理想,都是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将自遣寂寞的诗意化为虚幻的故事聊以自遣。对这些不受人间伦理束缚的形象的描写,其实包含了他对两性自由关系的向往和思索,是对现实的对照和补偿,如《凤仙》和《娇娜》;③抒发公愤,刺贪刺虐。在小说中叙写中,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一己的失意,而是热心的关注现实,揭露黑暗,为受压迫的人民抗争,对贪官污吏进行猛烈的批判,此类作品如《席方平》和《公孙夏》;④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作为一个具有古道热肠的读书人,蒲松龄同样关注着家庭伦理和社会风气,因此在《聊斋》中也有许多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准则的作品,但同时,他又以实际的感受突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对现实人生的某些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思索,如《田七郎》中对“义”的思考和质疑,可称之为一种的思想的觉悟;⑤雅俗并存。由于《聊斋》是作者用大半生陆续写出来的,境遇的不同导致了内容和思想的不同,产生了崇高与庸俗并存的局面,但是却不影响其超越前之文言小说而千古流传。(4)小说艺术上创新:《聊斋》艺术上的创新,将文言短篇小说提高到了空前的艺术境界:①情节的丰富。《聊斋》中的故事情节详细而委曲,有些作品还是特别以情节的曲折跌宕取胜,如《王桂庵》;②小说模式的多样。有些作品的情节丰富而曲折,而有些作品却重在写人物的性格,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故事性,没有情节和事件,像是人物的特写,这些作品的写法使小说超出了以故事为本的旧体制,更加富有生活意趣和文学魅力,如《金和尚》;③诗化倾向。《聊斋》在小说的叙事中运用了诗句和诗意,如《白秋练》中始终以吟诗为情节,此外,创作的抒情表意性也使许多篇章或多或少地带有了诗的特征,小说写狐鬼妖怪,人物和情节多少意象化而不是现实的,这使作品中包含着朦胧的意蕴,具有了诗含蓄蕴藉的特点;④叙事语言的浅近简洁。集子中五百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保持古文日趋平易化的特征,同时又加进了一些口语的因素,所以比一般的文言要浅显,而行文又非常洗练,文约义丰。⑤人物语言多样。《聊斋》中的人物众多,地位各不相同,但是作者却赋予了人物丰富而个性的语言,雅俗有别,更富于生活气息和趣味。(5)《聊斋志异》的影响:这部小说集一出版就成为社会上的畅销书,即使到《红楼梦》出世也没有影响到其受欢迎程度。其后的文言小说,大都受到它的影响,后来人对它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追随仿效,注重记叙的委曲,如沈起凤的《谐铎》;另一种是抗衡,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目的是希望借此来表现忠厚劝世的意义,更倾向于笔记杂录,而舍弃了《聊斋》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境界。因此,虽无法与《聊斋》相提并论,但却不失为独树一帜的作品。《聊斋》不仅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还走向了世界,有二十多个语译本。35、《儒林外史》(南京师大05,山师06考点)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1)吴敬梓:吴敬梓出生于科举世家,从小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成年后科举的失意使他开始觉醒,放弃了应试。从富贵到贫困的生活使他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在困顿贫苦中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写作。这部书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大多都有原型,作者在真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加工进行典型的塑造,且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因此带有强烈的个人性。(2)科举制度下文人众生相(小说中的文人图谱):小说以文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思考和探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18世纪清代飞风俗图卷。小说中几代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儒林文人,大都把生命耗费在八股取士上,使得精神空虚,成名后道德堕落,丧失独立的人格,失去的人生的价值。①八股迷:八股取士的制度使文人一味地追求功名,把八股考试作为建功争名的出路,《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画了许多的八股迷形象,如周进、范进,以及深在闺阁却受八股时文侵害的鲁小姐。这些八股迷被科举制度所毒害,精神空虚,把全部的精神和人生都放到了八股举业上,可怜又可悲;②考取功名的士绅:作品还描写了考取功名后的文人形象,即科举功名之下的士绅。他们一旦功成名就,人性就开始堕落和蜕变,对百姓进行欺压,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在名利上的欲望,如匡超人、严贡生之流;③沽名钓誉的“名士”: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利用各种看似风雅的手段充当名士,表面风流,其实心里从来没有忘却富贵功名,如娄三、娄四、赵雪斋之流等,作者多他们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3)理想文士的探求(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作者在小说中不仅写出了一大批堕落、人生无意义的士人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些真正的儒士,寄托了他改造社会的理想。如杜少卿即作者理想中的人物,他有豪放的性格,蔑视权贵,淡薄功名,对时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远离科举。这个人物表面上狂放,其实内里却有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他遵守传统的美德,可是却又不敢于突破传统的精神,尊重女性,反对歧视与压迫,追求生活的自由自在。所以,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体现儒家思想,同时又具有时代精神与个性解放色彩的理想文士形象。吴敬梓在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中,又寄寓着自己的社会改造理想,他受颜李学派的影响,主张用“礼乐农兵”的“经世致用”之学问来取代毫无用处的科举八股,这一理想与时代的思潮相符合,具有提倡实用、鼓吹政教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实现,因此作品中也充满着理想破灭的悲凉气氛。同时,作者通过描写社会的丑态,又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反思,对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进行了批判,在社会理想无法实现后,转而通过叙写市井奇人的理想人格和淳朴生活寄托理想。作者既明白自己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时代无法实现,同时又不愿意放弃对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所以在作品中又转而通过叙写远离科举场的市井奇人的理想人格和淳朴生活来寄托理想。而在全书最后,作者用文人化的市井平民“四大奇人”为新一代的读书人设计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人生道路,体现了作者对完美人格最终无奈的追求。(4)小说的叙事艺术:《儒林外史》是一部不同于普通通俗小说的具有思想家内涵的文化作品,因此它的叙事方法就与通俗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①它突破了传统小说情节相互系连的模式,把封建制度下几代知识分子放到几百年的时间里进行叙写,写出了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它没有中国古代小说浓厚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淡化故事情节,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士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小说中所写的人物贴近真实,具有丰富的个性,而且内心活动的刻画也非常地复杂细致,都能在情节里体现出性格的特征和变化。在景物描写方面也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对景物做精致而不落俗套的描写。在叙述语言方面,语言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让人物直接面对读者,由读者自己去观察和体会。②吴敬梓创作的这种与生活更直接相对的叙事特点,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他细致深入而真实地描写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以及平常人物,“婉而多讽”地批判了现实的生活以及生活中各种各样丑陋的人性。此外,《儒林外史》还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真实地展现出滑稽背后所隐藏的悲剧性内涵,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与他们瞬间的行为结合在一起,最让人发笑的地方恰恰是悲剧性最浓之处,所以这种讽刺又有了文化分量和广博的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使中国的讽刺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一个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中国讽刺小说的水平具有了与世界水平相当的地位,对中国小说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6、《红楼梦》(南京师大05考点)明清小说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以其塑造的极其出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1)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出生于富贵之家,但是家道中落,“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遭遇使他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无常与悲哀,以及世道的无情和冷酷。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情,对人生以及世界的认识加入自己的创新意识熔铸成了这部不朽的旷世奇书《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最初以曹雪芹创作的80回流传于世,后来高鹗和程伟元增补了40回,使小说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对于这后补的四十回,一般的评论都认为功大于过,因为它不仅使小说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写出了书中的中心事件以及主要人物的结局,有些情节写得生动精彩,不过“大团圆”结局使小说的批判力度削弱,是为不足。(2)《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作者以宝玉为中心,从他的视角来观察体悟人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相互融合的悲剧世界。他不仅经历了爱情婚姻悲剧,而且还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巨变,多重悲剧使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①爱情婚姻悲剧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全书以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爱情为主线。贾宝玉是个半理想半现实性的人物,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向往都熔入到了这个形象之中。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离者,他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而不愿意听从家庭的规定去走科举的道路,成为“不肖子孙”;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他不象封建社会的男权主义者们一样歧视和贬低女性,而是对一切少女的美丽和聪慧都怀欣赏的态度,去体贴和抚慰她们。他的叛逆性格亦癫狂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包含着的是对封建社会道德原则的蔑视和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抗。但是他最终也只能听从家庭的安排而无法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无法获得自己所追求的心灵契合的感情。在家族和大观园中的少女遭遇了悲剧性命运后,而痛恨的恶势力仍在统治地位时,他满怀希望但找不到出路,他的痛苦已经超出了一个家族破败和个性压抑之苦,而成为人生的短暂和天地无情的痛苦,最终他悟破人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作品所写的家族的衰落结合在一起,使作品产生了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而黛玉与宝钗的悲剧则更多的是性格与社会因素交织所产生的悲剧。林黛玉性格孤傲敏感,因寄人篱下而更加脆弱。她追寻的爱情却又备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以心里的爱情特别的深沉而曲折,最终为了自己的人格和爱情而消亡了生命。薛宝钗宽厚豁达,没有黛玉般的小气敏感,她处处用封建礼教来束缚自己,因而得到封建家长的喜爱,但是正是因为受礼教的束缚太多而使她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得不到宝玉的喜爱,最终也导致了不幸福的结局。②“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也让人唏嘘不已。大观园中的女性几乎都没有好的结局,如元春的困死深宫;惜春的出家为尼;司棋的撞壁自尽。这些大观园里的悲剧,并不完全是由于恶人的残暴,并不仅仅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更多的是延续几千年的正统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封建伦理关系等深层结构的无形迫害的产物。作者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大观园中女性悲剧的根源,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的反思,也是一种精神的沉醒。③家族的悲剧:《红楼梦》还叙写了四大家族的衰败。以贾府为主线,贯穿起另外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作者通过对贵族家族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维系贵族家族的礼法制度,揭开了封建大家族温情脉脉面纱下的激烈残酷的斗争和矛盾,显示了贵族家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从总体上看,《红楼梦》笼罩着感伤的色彩,曹雪芹对现存的思想和秩序都提出了怀疑和挑战,同时又因为社会理想的朦胧,无法实现而倍添感伤,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写出了人生的痛苦和对希望解脱的向往。(3)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而又富有深厚社会内蕴的人物形象。鲁迅评价曹雪芹写出的都是“真的人物”,即虽然不是真的存在,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某一种人物的写照。所以书中的人物人各一面,不同身份和遭遇的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态度。而塑造得最成功的莫过于王熙凤。她是小说中的“圆形人物”,有着多方面的性格:时善时恶、时而爽朗时而又阴险,有时温柔有时狠毒,是一个复杂的形象。除王熙凤外,其他的女性形象也非常地复杂,如赵姨娘和探春,让读者不能简单地评价其善恶。同时,作者也把不同的人物进行对照,使其互相补充而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最明显的对比即黛玉和宝钗的对照,她们处在相同的背景中,却有不同的结局,显示了封建婚姻的毒害和荒谬。(4)《红楼梦》的叙事艺术:这部小说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说书体小说的模式被完全抛弃,同时用自己的创新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①写实与诗化的结合。作者在创作中自觉地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和氛围,即展示了生活的原貌又充满诗意的朦胧感,把作品所要表现的爱情和青春都加以诗化,演奏了美被毁灭的诗意悲歌。在写作手法上,作者用了借景抒情和象征的手法,在作品中掺入了空灵而又幽玄的风格;②网状结构。作者采用多条线索并进入又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结构,展开众多人物和事件,使得小说结构虽然庞大却又浑然一体;同时,小说的情节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使故事转换巧妙而不露痕迹;小说矛盾和事件都是积累和综合着写成,一波推一波,到最后才完全展现出来;③突破说书人模式,作者与叙述者分离,叙事角度多样,最典型的是黛玉刚进贾府时的场景描写;④语言多样而富有个性。小说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作家的加工而形成了生动形象、准确精炼,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把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准确彰显出来,并根据场面情景的变换而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5)影响:《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续书众多,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等;②反复改编。先后编成了传奇、杂剧,直至当代还有连续剧、电影等不断搬上舞台;③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这部作品影响了以后的世情小说的创作,如《青楼梦》等鸳鸯蝴蝶派小说,以及现代的自叙传小说,直至当代都是永远可以学习的文学珍品;④红学的产生。小说问世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产生了专门研究它的学问——红学,并还在不断的发展中。⑤它还被介绍到国外,有了巨大的发行量。37、清中期诗文词并行发展清朝在中叶进入繁荣时代,文学创作活跃,所有风格和流派都有响应。诗坛上有沈德潜、袁枚等;古文则以桐城派居正宗;骈文也再度兴盛;词的创作上则以张惠言开创的常州派为重。38、流派纷呈的诗坛创作乾嘉时代的诗坛,创作活跃,出现了各种风格和流派。有主张格调的沈德潜、主张肌理的翁方纲,浙派的厉鹗,标榜性灵的袁枚和郑燮,以及抒写盛世哀音的黄景仁。(1)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本,力主格调说,主张诗歌归于中正和平,使诗歌起了教化作用。他的诗语言朴素自然,反映民生疾苦,写景诗《金陵怀古》则写得高亢雄壮。但是他的诗平庸无奇,是典型的台阁诗体。(2)厉鹗:是清中叶的浙派盟主。他作诗主张以书卷作为参考,重学问,风格空灵,写景与宗宋融为一体,多用宋代的典故,诗作主要以写山水和风景为主,著有《宋诗纪事》。(3)翁方纲:他以学问为诗,作诗主张肌理说。肌理说包括义理和文理,分别为“言有物”和“言有序”,是指以六经为代表的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和诗歌的韵律、结构等章法。肌理说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学人之诗以以后的宋诗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4)袁枚:他主张性灵说,与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形成了巨大影响。袁枚性格放浪不羁,具有离经叛道的反抗色彩。他主张诗言情,肯定情欲的合理性,宣扬性情至上,强调其诗论的中心是情,而真情的本源即男女之情。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因素是性情,而这种性情又必须表现诗人的个性,而诗人又必须具备表现这种性情和个性的才能,即诗歌创作中灵气与学识要结合,在“吟咏性情”的基础上构成了完整的诗歌理论,开创了清诗的新局面。袁枚诗作的涉及面很广,且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语言通畅,句法灵活,不受传统格调的约束,代表作如《马嵬》。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他的诗都有着向近代文学演进的特征。(5)乾隆三大家:是指清中期诗坛上的袁枚、赵翼和蒋士铨。其代表袁枚主张诗言情,肯定情欲的合理性,宣扬性情至上,强调其诗论的中心是情,而真情的本源即男女之情。赵翼同样崇尚性灵,重视创新,其诗歌多咏史、评论之作,且在诗作中都包含着自己心性的写照。蒋士铨虽然也主张文章要包含性情,但是其性情中又有着温柔敦厚的内蕴,所以与袁枚的性情又有不同,他描写人民苦难的诗很有价值,代表如《京师乐府词十六首》、《饥民叹》等。与“乾隆三大家”对称的是被称为“后三家“的舒位、王昙和孙原湘,他们同属于性灵派。舒位的诗作题材很广,他性灵与才学兼备,代表作有《破被篇》;王昙一生穷困,因而诗作多抒发对自身命途的感慨,如《项王庙》;孙原湘的诗清丽俊秀,灵巧,语言丰美。(6)郑燮和黄景仁:这两位诗人都不属于性灵派,他们都在作品中揭示社会的黑暗,抒发对清王朝盛世的怨愤。郑燮即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作诗强调“三真”:真气、真意、真趣。他的诗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十分大胆,著有《郑板桥集》。黄景仁一生穷困,因此其诗多是抒发自身不遇的愤恨,同时又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揭开了清王朝盛世的面纱。他的诗是个性意识觉醒后的鸣发,很能代表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心声,所以颇受好评。代表作如《杂感》、《朝来》。39、桐城派(川大02、南开03、湖大05考点)该派是清朝影响最大的词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该派由方苞创立,但桐城派的起源却可以说是清初写作文学散文最杰出的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该派先驱戴名世,主张文章应以“精、气、神”为主,言之有物,道、法和辞三者缺一不可,是该派理论的先导。其他的代表作家有刘大櫆、姚鼐,二人与方苞合称为“桐城三祖”。桐城派以方苞的“义法”为基础,形成了体系严密的古文理论,要求文章内容纯正而言辞文雅,重视行文的“神”和“气”,结合儒家道义而作文章。桐城派以方苞的“义法”为基础,形成了体系严密的古文理论。他们要求文章内容的纯正和言辞的文雅,重视行文的“神”和“气”,结合儒家道义而作文章。在姚鼐之后有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增亮“四大弟子”,使桐城派声势更大。(1)方苞:桐城派的创始者。他提出“义法”说,即要求文章既要言之有物又要有条有理,分开说,“义”是指文章的内容,“法”是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和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和文辞等。二者的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体现义,偏重文法而义在其中。他以儒家经典为宗,作文服务于政治;语言典雅古朴而简洁。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左忠毅公逸事》。(2)刘大櫆:他对方苞的“义法”说进行了开拓和补充,用“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了“言有物”的内容,他还强调要对行文之道的“神”和“气”以及“音节”给予重视,也即重视作者的精神气质和音节的可诵性。其代表作有《游晋祠记》和《书荆轲传后》等。(3)姚鼐:他使古文声势得到壮大,在桐城派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其贡献在于:①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结合,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②把文章归为“阳刚”和“阴柔”两类;③把文章的艺术要素归结为八个字:“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使古文的境界得到提升。他的古文偏于阴柔,以韵味取胜,内容详实,语言简洁而生动,代表作如《登泰山记》。(4)阳湖派:桐城派的分支,以恽敬和张惠言为代表,他们立志于作古文,但却不受桐城派的约束,兼收子史百家和六朝词赋,以博雅放纵见长。代表作有恽敬的《游庐山记》,富有文采。此后,清末年间的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重振了桐城派的声威,但是此时的桐城派却已经到了回光返照的末势,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翻译西方著作,却仍未能挽救桐城派的颓势,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结束了该派的历史命运。(南师大04)40、清代小品文袁枚、郑燮和沈复等创造的散文不同于桐城派的意趣,而具有明代小品文的特点和风采。这些小品文写的是作者自身的趣味和观点,充满了才情和个性。出色的作品有袁枚的《祭妹文》、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钱大昕的《弈喻》。41、骈文的复兴骈文在清代开始复兴,并有与桐城派对立的势头。清朝统治的稳固和文化政策的影响使得“乾嘉学派”的考据走向辉煌,汉、宋学之争使具有形式之美的骈文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又得到了重用,同时,骈文的理念也在发展,逐渐具有了与古文争正统的趋势。代表作家有陈维崧以及“骈文八家”。常州派骈文的代表为洪亮吉与孙星衍,他们的文章清新轻倩。而成就最高的则为汪中。他的文章内容取材于现实,情感真挚,被认为是骈文复兴的代表,其代表作《哀盐船文》被认为是骈文中的绝作。此外,还有与恽敬和张惠言合称为“阳湖三大家”的李兆洛。42、浙派词浙派中期的领袖为厉鹗,他推崇纯雅和清空,他的词以写景记游和咏物的居多。但是他的词缺少广大的境界和表现内容,意蕴浅薄,加速了浙派的衰落。而吴锡麟的改革也没能扭转该派没落的趋势。43、常州派常州派有张惠言所创,发轫于嘉庆初年,“盛世”已去,风光不再,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激烈,朝野上下产生“殆将有变”的预感,浓重的忧患意识使学者眼光重又转向于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曾致力经学研究的张惠言顺应变化了的学术空气和思想潮流,“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张惠言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的《词选》(又名《宛邻词选》),选择精严,并附当世常州词人以垂示范,显示一个在创作和批评两方面均具特色、以地域集结起来的词人群体的存在,因此,《词选》成了一面开宗立派的旗帜。张惠言的词数量不多却态度严肃地实践了他的词学理论,清扫了淫词、鄙词和游词的弊端,但是他的作品缺少社会内容和历史精神。常州派张惠言开山,至周济发扬光大,蔚为宗派。他以艺术审美眼光推尊词体,突出词的“史”性和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对词的比兴寄托,从创作于接受角度上,阐明词“非寄托不入”和“专寄托不出”,揭示最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命题。在正变理论上,他以宋四家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为学词途径,使学周邦彦、吴文英成了时尚,既纠正浙派浅滑甜熟,也使“常派”真正风靡开来,笼盖晚清时期的词坛。44、清中叶的小说创作概述清中叶由于文化管制的严厉,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开始衰弱,长篇小说数量众多,但多繁杂和怪异,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的活跃与多样性。代表作有《镜花缘》和《绿野仙踪》。(1)《镜花缘》:李汝珍所作,是一部用想象来寄托理想与讽刺现实的小说。这部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兼具幽默的游戏笔调,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其叙写的唐敖游历海外诸国的见闻,要么借人物形象之口来点明现实中的不良习气,要么用奇异国名演绎故事,与西方的《格列佛游记》有相通之处。作品中最突出的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提高,针对现实中的“男尊女卑”现象,作者在文中创作了大量的才女,又创造了一个“女儿国”,来展现妇女的才能,表达对现实中封建习俗的抗议。(2)《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以明朝为时代背景叙写主人公冷于冰求仙除恶的故事。作品相当广阔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污浊,刻画世态人情的炎凉。但是,小说内容过于繁杂,思想境界不高。45、清中叶的戏曲发展状况到了清中期,戏曲的创作已经呈现衰退状态,进入最后的阶段,表演僵化而成为了纯粹的案头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家的创作多从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中取材,伦理说教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比较多,代表如夏纶的《新曲六种》。而这一时期成就比较大的作家为蒋士铨,他具有远大的抱负,用戏曲创作来抒发心志,其《华朝生笔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汤显祖的遗风。《雷峰塔传奇》:这是由蕉窗居士黄图珌创作的一部感人的神话剧,后来成为我国戏曲上最优秀的曲目之一。此剧在思想境界和艺术手法方面较之以往描写白娘子的同类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成功塑造了白娘子多情而善良的形象,热情赞颂了她为理想和爱情而大胆追求的精神,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强烈的悲剧性冲突。此外,杂剧作家则以杨潮观为代表,他创作的短剧主题明确,多从史实中取材,寄托了他对社会的理想和认识。其作品内容广泛,构思新颖,曲词生动,但是表演性却不强,案头化的倾向太重。代表作如《吟风阁杂剧》。46、地方戏与京剧的诞生(北大04考点)(1)花雅之分:明中叶到清初期昆曲在曲坛上占有主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戏兴起与昆曲竞争,出现了花部与雅部之分。雅部即昆曲,花部即地方戏,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等,统称为乱弹。昆曲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在上层中演出;而地方戏则在民间艺人和百姓的喜爱下保持着生命力,并不断地冲击着昆曲的地位。到乾隆时,北京和扬州成为地方戏的两大中心,各种戏曲纷纷在北京演出。地方戏也开始集中到北京与昆曲一争高下。弋阳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压倒了昆曲,进入宫廷;而秦腔虽也占得上风,但是却遭到统治者的禁止,此后,又有四大徽班进京,与京、秦、昆腔诸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景象。花雅之争终于以花部的日渐壮大而宣告结束。(2)京剧的诞生:有二簧与西皮合流,吸收昆、京、秦腔诸腔的特点,采用北京语言,适应北方风俗而成。(3)地方戏的内容:反映古代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剧目占了多数,也有爱情婚姻剧,其剧目多数出自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之手。比较著名的有《打渔杀家》。47、说唱文学(弹词、鼓词、子弟书)说唱文学源于唐代的变文,清代中叶弹词、鼓词和子弟书等迅速发展。(1)弹词。起源与南方,在语音上有用普通话写的国音和方言写得土音之分。由说、表、唱、弹组成,作品为适应纯娱乐性的曲艺特征,都比较简单,最优秀的作品属于《再生缘》。该作品结构宏大,情节曲折,成功地创造了孟丽君这个形象,歌颂了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妇女勇于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能和胆识,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2)鼓词。流行于北方,用散体说,用韵文唱。比弹词的内容更丰富。(3)子弟书。与鼓词一样流行于北方,因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而得名。它属于鼓词的一个分支,只唱而不说,篇幅短小,分为东西两派:近弋阳腔的东调和近昆腔的西调。子弟书的流传作品很多,有傅惜华编的《子弟书总目》。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桐城派(川大02,南开03)(见考案39)2、性灵说(西大05,苏州大学05)(见考案38袁枚)3、花雅之争(北大04)(见考案46)4、《无声戏》(陕西师大01)【参考】李渔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又名《连城璧》。其中所收录的故事大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闻,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惩恶劝善是这部小说集的基本主题之一,如第八回中对丫环碧莲的赞美,第十回中对陈氏的贬斥,几乎每一篇都有些寄寓,有的还非常深刻。《无声戏》很明显地表现了李渔用戏曲的手法写小说的特点,如故事往往立意新奇,出人意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鲜明。从结构章法上看,作者在曲折多变的情节中把握住清晰的脉络,有次序地进行叙述,随着人物的活动展开矛盾冲突。从语言上看,《无声戏》运用浅近生动的语言,且多诙谐戏谑之语,贯彻了李渔小说“读书人、不读书人及妇人小儿同看”的主张。5、红学(南京师大05)【参考】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的研究等等,都可成为红学;总之,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围。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从时间上看,又可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和当代红学。6、阳湖文派(南京师大04)(见考案39)7、南洪北孔(南开04)【参考】“南洪北孔”是清初戏曲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洪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因为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二、简答题1、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山东师大06)【参考】《儒林外史》采用讽刺的手法抨击现实,将我国的讽刺艺术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新境界,使中国的讽刺小说提高到了可与世界水平相提并论的地步。作者在小说中通过细致而精确的白描,将当时社会上许多人们司空见惯的人情世态抓住来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从而展示现实中矛盾和不和谐,揭露其深藏在内的意蕴。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这种讽刺是不显露在外的,而是委婉中包含着尖锐的锋芒,在对人物平常情状的叙写中让人体味到讽刺的意味。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同时,作者又善于把崇高和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让人看到它的不合理,从而更具有讽刺意味。此外,《儒林外史》还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真实地展现出滑稽背后所隐藏的悲剧性内涵,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